第八章 停止催促 ——培養孩子的自主管理力 毀掉孩子的自主性,一張滿滿的日程表就夠了
2024-10-08 19:40:02
作者: 寧十一
一位媽媽給孩子制定的日程表在網上「火」了。每天6:30起床,22:30睡覺,除了在校時間外,剩餘時間不是在家上課,就是在課外班上課。就連睡前和上學、放學路上的時間都被利用了起來。比如,睡前,孩子會聽半小時英語,出門上學路上也會打開學習軟體,到了學校門口才關上。
孩子的時間就像一根環環相扣的鏈條,完美實現了無縫對接。每天16個小時,每周7天,無休。
在教育的路上,沒有父母敢偷懶。為了孩子不落人後,搶占人先,他們費盡心力把孩子的日程表安排得滿滿當當,連成年人看著都覺得快要窒息了。
父母認定養孩子不能只滿足眼前即時的快樂,而是要「逼」孩子練就一身本領。也許孩子的確一路向著父母設定的目標去了,但父母有沒有站在孩子的立場想一想,沒有自由支配的時間,做的是父母希望做的事而不是孩子喜歡的事,孩子怎麼會有自主性,又怎麼會感到快樂呢?
孩子是具有獨立人格的人,肯定想擁有自己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完全遵從別人的安排和想法去做事。父母做出的安排更多的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孩子的真實想法也許不是這樣的。所以,即便他們按部就班地去做了,也一定缺少內在的熱情和動力,甚至會激發出內心的叛逆,變得不合作。一個初二的女孩說:「我知道媽媽很愛我,但愛得我想去死,因為我一點兒自由也沒有。」
一張滿滿的日程表看起來是在把孩子推向全能優秀,實際上毀掉的是孩子的自主性。父母要給孩子的時間留白,給他們自由支配的時間,讓他們在自己安排時間的過程中激活內在的創造力。
1999年,德國公共衛生部門推行了一個「無玩具幼兒園」的計劃。具體做法是把教室里所有的玩具收起來,只保留桌子、椅子和小毯子。
第一天,孩子們很迷茫,不知道該做什麼,他們傻乎乎地互相看著,不知所措。
第二天,孩子們開始自發地用毯子和桌子搭房子玩,把椅子排成一排當火車開。
在接下來的三個月里,研究人員只是少量地為孩子們提供真正的玩具。
結果,孩子們總是能想出辦法讓有限的玩具發揮最大的娛樂功能,而且樂此不疲,熱情高漲。
有心理學家說:「如果人們沒有閒暇,創造力和想像力都會銳減,兒童更是,無論這些興趣班是多麼注重素質教育。」其實銳減的還不只是創造力,還有創造快樂的能力。
英國一位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曾說:「父母的作用是幫助孩子做好進入社會的準備。對於一個成年人,知道如何利用讓自己感覺快樂的東西來填滿空閒時間,是一種重要的能力。」如果父母總是幫助孩子充分利用他們的空閒時間,那麼孩子永遠不會自主安排時間,不會自主學習,更無法獲得自己創造的快樂。
心理學家表示,一個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自由的人,而自由主要體現在這個人能夠自由、有選擇地支配自己的行為。這種自由感不是憑空產生的,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童年時期對自由支配時間的體驗。
一天只有24小時,父母要如何給孩子的時間留白呢?
砍掉一些興趣班
興趣班,不是報得越多孩子收穫就越多。興趣班太多,孩子時間有限,根本做不到每樣都能很好地訓練,再加上父母還有工作、家務要忙,精力和時間也會被分散,沒辦法樣樣指導。結果,孩子樣樣都學,但樣樣不精,這種「打醬油」式的學習,最終會讓孩子喪失興趣和動力。
砍掉一些興趣班,很多父母都會糾結。孩子好像對每個興趣班都有點兒興趣,也沒有表現出強烈的反感,再說,現在看起來不擅長的,萬一以後擅長呢?但時間有限,廣泛撒網不如精耕細作。保留一兩個孩子更願意專注學習的項目,就能省下不少時間,讓孩子去自主開發自己內在的興趣。
允許孩子「無聊」地玩耍
尤其是在節假日,讓孩子的行程空一點,哪怕允許他在一個小水坑玩一上午呢。既然給了孩子一個小時的自由時間,就不要再去干涉他做什麼。例如約定晚上八點半到九點半是他的自由時間,那麼就不要安排他去閱讀,或者刷牙、洗臉,提前上床。哪怕他只是無聊地坐著發呆,也隨他。實際上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無聊,而是成年人覺得孩子無聊,或者是不想給孩子玩耍的時間。
孩子的成長過程,不需要一直在父母視線之內,由孩子自己開拓出來的自由空間,是他們自我的擴大,也是身心健康發展的需求。所以,給孩子足夠的自由支配時間,孩子才能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