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需求,讓憤怒的孩子平靜下來
2024-10-08 19:39:40
作者: 寧十一
心理學家李雪說:「我們睜著眼,卻是全盲。」這句話用在教育的過程中非常貼切,父母明明愛孩子愛到骨頭裡,疼孩子疼到心尖上,卻唯獨沒有深入了解孩子內心的需求和想法,沒有真正地理解孩子的情緒。
在一段名為《這是我看過最可怕的孩子,居然毆打育兒師》的視頻里,一個男孩情緒失控,歇斯底里地大叫、砸椅子、掀桌子、扔東西、打人,非常「暴力」。他的媽媽在旁邊,卻仿佛置身事外,沒有主動上去安撫孩子,只是冷漠地坐在一旁觀望。
在生活中,面對孩子的憤怒,一些父母會輕易妥協來息事寧人;一些父母則刻意嚴厲到近乎冷漠,就像視頻里的這位母親。有人指責孩子沒有教養,「欠管教」,卻很少有人看到孩子是在向人「呼救」,包括向他的母親。
當孩子憤怒的時候,最信任、最親密的父母卻表現冷漠,不在乎,甚至嫌棄,親子之間的聯結就斷了。孩子不能確定爸爸媽媽是否還愛自己,出於害怕的本能,只能會愈發憤怒,以此來試探父母是否在乎自己。
憤怒的情緒會讓孩子的身體失控,失去安全感,那是他們最不喜歡的感覺,但他們又不知道如何應對,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被憤怒控制的。因為每一次發脾氣,父母都只是哄一下,或者分散一下注意力,或者乾脆置之不理。雖然情緒暫時被轉移或者抑制,但是下一次情緒來的時候,他們仍然不知道如何疏導管理,只能繼續用自己習慣的本能方式來發泄,那就是發火、打人、扔東西。
憤怒的背後,必有所求。唯有父母看到孩子憤怒背後的需求信號,才能讓孩子平靜下來。在《傾聽孩子》一書中,寫了這樣一個案例:
一個單親媽媽獨自撫養兩個兒子。她在小兒子生日的時候,送給了他一個和大兒子收到的差不多的生日禮物。
小兒子收到禮物時,沒有開心,反而無比憤怒,他大喊:「你為什麼送我這個?你心裡根本沒有我!只有哥哥……」
然後,小兒子就要去摔禮物。
本書首發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媽媽沒有訓斥小兒子,而是看見了隱藏在小兒子憤怒後的需求——他覺得自己不被重視,他在質疑媽媽的愛。
於是,媽媽平靜地說:「我很遺憾你不喜歡它,但我真的是想要送你一件好禮物。」
媽媽見小兒子沒有說話,接著說:「我愛你,決不願意傷害你。」
媽媽邊說邊靠近孩子,把手放在他身上,繼續說:「親愛的,從你出生那天開始,你對我就是非常寶貴的,以前是,現在也一樣。」
聽到這裡,小兒子開始哭了。媽媽擁抱住他,問他:「你還想知道,我有多愛你嗎?」
小兒子點點頭,於是,他們依偎在一起,開始回憶過去幸福的點點滴滴。
就這樣,小兒子徹底平靜了下來,並高興地接受了生日禮物。
看見需求,是療愈的開始。當孩子表現出憤怒的情緒,我們要把它看成一種求救信號,並問自己:「孩子想要的是什麼?」然後,我們只需平靜地、溫和地不斷向孩子輸送愛和幫助,孩子就會停止憤怒,慢慢回歸平靜。
當然,每個孩子回歸平靜的方法也不盡相同。明尼蘇達大學的雪莉·蓋勒說過:「對一些孩子來說,咬咬大拇指,撫摸一陣毛毯,或者坐在媽媽的膝上聽一個故事就能平靜下來,而另一些則可能需要尖叫一陣,如果尖叫能夠阻止他們把東西砸壞,尖叫也行,因為最終的目的是教孩子學會鎮靜下來的辦法。」讓孩子平靜下來,父母要給予孩子適當的幫助,而不是在孩子哭鬧的時候,冷漠地觀望或者手足無措干著急。下面一些方法也許能夠幫到你:
緊緊抱住孩子
所有父母都知道當嬰兒在襁褓里哭鬧的時候,緊緊地將其抱在懷裡,不一會兒嬰兒就會停止哭泣。其實,這個方法同樣也適用於大一些的孩子。比如,當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或者是碰破了某個部位,孩子可能會大哭大叫,這個時候,你可以抱住他,然後拍拍他的背,他也會慢慢安靜下來。在抱住孩子的時候,可以適當加大點力度,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在乎。
給孩子訴說憤怒的機會
也許你會發現,當你耐心地蹲下來願意聽孩子把他想說的話說完,即使不給予任何安慰,孩子也會慢慢地安靜下來。
也可以通過親子遊戲的方式,給孩子一個表達的機會。遊戲規則如下:父母和孩子背靠背坐著,讓其中一個人在不被打擾的情況下說3分鐘,說出自己的委屈和想法,而另外一個人只需要聆聽。每個人輪流說,一直把想說的說完。
記住,孩子在訴說憤怒的時候就算憤怒指向了你,也要讓孩子把話說完。父母的這種支持會告訴孩子,憤怒是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發泄的。
用小紙條寫下反擊的話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釋放怒氣的做法,就是在手紙或者是紙巾上寫下憤怒反擊的話,只給自己看。父母可以讓孩子在紙上寫下內心的憤怒,比如,「我討厭你,討厭你讓我留下來值日」,「我知道是你給我背後貼小紙條的」……之後,鼓勵孩子處理掉這些便條,燒掉、撕碎沖入馬桶,順便把自己的「敵人」也處理掉。
值得注意的是,千萬不要跟憤怒中的孩子講道理,更不要斥責批評他。這只會讓孩子覺得,你在意的是對錯,並不是他,進而導致親子聯結再次斷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