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培養自信自律自主的孩子> 警惕物質補償帶來的傷害

警惕物質補償帶來的傷害

2024-10-08 19:39:17 作者: 寧十一

  「寶貝對不起!放下工作養不起你,拿起工作陪不了你。」這句話讓多少人淚目,讓多少人心酸。當父母內心覺得虧欠孩子時,就很容易拿物質給予補償,比如給孩子買很多零食、玩具、文具、衣服等。父母以為這既能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又能彌補自己內心的愧疚。但父母忽略了這種行為背後的弊端。

  一位爸爸出於工作原因常年在外面出差,有時幾個月都回不了一次家,因為心中覺得對孩子有虧欠,每次回家他都會給孩子帶很多禮物。每到這時孩子都會接過禮物,撲在他懷裡開心地說:「爸爸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

  本書首發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然而有一次他回家的時候沒有買禮物,孩子立馬生氣起來,對著爸爸吼:「你是個壞爸爸,我不喜歡你。」他這才意識到,孩子愛的是他帶回來的禮物,而不是他自己。

  除了不能陪伴孩子會產生的虧欠心理外,以下情況也會使父母對孩子產生虧欠心理:

  1.彌補自己童年在物質需求上的缺憾。

  2.離異夫妻補償孩子。

  3.討好孩子,向孩子證明自己的價值。

  4.炫耀自己有錢,有能力讓孩子過上好生活。

  5.因為愛孩子而遷就孩子。

  當父母提供的物質超出了孩子的需求,多到泛濫,其實已經達到了溺愛的程度,只是自己尚不知道。父母用物質來補償孩子,會使孩子歪曲對愛的認識。孩子會覺得,愛一個人就是給他東西,如果不給他東西,就是不愛他。

  更重要的是,父母過少的陪伴也會讓孩子將情感需求轉移到對「物」的迷戀上,貪戀玩具、零食等。然後,零食和玩具帶來的只是短暫的滿足感,無法彌補內心真正的需求,如缺失的情感、孤獨的情緒等。於是,孩子哪怕如願得到想要的玩具,也並不知道珍惜,還沒玩幾天便要求父母給他買另一個玩具。事實是,無論孩子擁有多少玩具,都無法填補他們內心的空虛感。長此以往,孩子會越發地追求物質,變得更貪婪。

  孩子的成長不僅僅需要物質,更需要父母的關愛、親情的慰藉。因此,父母要時刻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適當地、及時地給予滿足。

  和孩子正確有效地聊天

  父母在外辛苦打拼是為了孩子,但孩子卻不理解父母的苦心。而孩子也很委屈,覺得別的孩子父母都在身邊,自己的父母為何不能?其實,多半問題並不出在父母在不在家上面,而是出在溝通交流上面。常年不在孩子身邊的父母,如果能經常與孩子聊聊天,保持正確有效的溝通,一樣能讓孩子感受到愛和溫暖。

  孩子長期和父母分居兩地,容易生疏,甚至覺得沒有什麼話可以跟父母說。對於這種情況,父母要注意一些小技巧。不要每次都問「表現怎麼樣」「學習好不好」這樣的問題。留守在家的英子說:「我媽好不容易給我打個電話,問的永遠是考了多少分,在班裡第幾名。我不想接她的電話,不想聽她教訓我要好好學習。」父母可以多關心孩子生活的細節,比如問孩子「有沒有什麼有趣的事」「有沒有受到老師表揚」等孩子感興趣的話題。這樣才能跟孩子有話可講,才不會出現沒話可說的尷尬。

  給孩子寫信

  比起物質需求,孩子更需要與爸爸媽媽的情感聯結。物質上的滿足並不等同於陪伴,它無法填補孩子心中的空虛。如果出於經濟和工作原因,父母不能經常回家陪伴孩子,就利用好電話、書信、網絡等架起父母與留守孩子溝通的橋樑。

  曾有一篇名為《一位打工父親寫給12歲兒子的一封信》的文章在網上瘋傳,這位父親在信中敘述了孩子出生的艱難過程,媽媽當年本來要在家生他,可是預產期過了半個月沒動靜,只好去醫院。因為沒錢住院,爸爸只好去信用社貸了1000元錢。

  爸爸給兒子講當時的艱難,並不是訴苦,而是為了讓兒子學會感恩。他說,在住院期間,有那麼多好心人主動借錢給自己,這些值得銘記一生。為了還債,在兒子還沒滿月的時候,爸爸也背起行囊,遠走他鄉。經過多年奮鬥爸爸已經在城市裡擁有了自己的房子,自己的事業,他說:「苦難對強者來說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對弱者來說,是前進的絆腳石。」

  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父親,雖然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打電話、網絡視頻等早就代替了寫信,但有些話用寫信的方式說出來,會讓孩子更覺得溫暖。而且信的形式也容易傳遞愛,看到父母的字跡,孩子往往會有一些親切的感覺,並且寫信也方便讓孩子保存閱讀,反覆翻閱回味,減輕孩子的孤獨感。外出的父母應該多寫信與孩子溝通,這是一種很好的溝通方式,既能贏得孩子的信任,讓孩子感受到愛的存在,同時也可以鍛鍊孩子的文字能力,提高其寫作水平。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