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 「報酬效應」:給孩子的「油箱」中加滿油

「報酬效應」:給孩子的「油箱」中加滿油

2024-10-08 19:36:56 作者: 麗罡

  周鵬是一名五年級的學生,平時懶懶散散,不愛寫作業,不愛看書,學習中等。老師總是說他腦子靈活,可就是沒有上進心,每天想的不是玩電腦,就是打籃球。對此,周鵬媽媽總是憂心地說:「你一讓他去學習,他就心煩。一玩遊戲,他就高興。唉……什麼時候他能像喜歡遊戲一樣喜歡學習就好了。」

  有朋友建議周鵬媽媽採用一些特殊措施,周鵬媽媽按照朋友的建議,給周鵬定了一個合適的學習獎勵標準。周鵬的同學們都經常出去旅遊,就周鵬去的地方少,媽媽答應他,如果能連續一個星期主動做作業,周末就帶他出去玩一次。周鵬真的做到了,媽媽信守承諾,帶周鵬出去一日游。

  後來,媽媽又給周鵬定了一個目標:堅持連續一個月按時保質完成作業,就買一雙早就看好的旱冰鞋。周鵬一直想讓媽媽給他買一雙旱冰鞋,可是他求了媽媽幾次,媽媽總是不肯鬆口,這次媽媽居然主動提出這一條件,周鵬興奮不已,之後他開始主動寫作業,雖然中間也有過鬆懈,但一想到旱冰鞋他就動力十足。

  漸漸地,周鵬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期中考試成績一下子從二十多名提到第十名。

  這,就是「報酬效應」的妙用。所謂「報酬效應」,是指的當孩子有良好行為或學習成績有所進步之後,父母給予相應的獎勵。

  作為新時代的父母,現在很多人已經摒棄了傳統的打罵式懲罰教育,開始學著使用獎勵來正面強化孩子的行為。但不少人仍然心存質疑,學習是學生應該做的事,父母為什麼還要給孩子獎勵?再說,孩子如果努力學習,好成績本身就是對他的獎勵,物質獎勵會不會反而損害他的學習主動性?

  這些擔心其實沒有必要,每一個人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想要有所成就的強烈願望,「報酬」是一種行為結果的有償「反饋」,它對行為的繼續起著十分重要的激勵作用。

  請記住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做自己不會做的事,或者不喜歡做的事,要忍受過程中的折磨感,對大人來說都很不容易。對於小學生來說,如果沒有適時的獎勵,更是很難堅持下去,畢竟毅力和耐心需要一點一點培養。「報酬效應」能誘使孩子產生積極進取的意識,集中精力去做那些興趣不是很大,做起來有困難的事情。

  比如,對於許多小學生來說,學習是比較枯燥的,尤其是高年級的學習更是一件令人討厭的痛苦事,這個時候,體罰和斥責顯然不會起作用,你只需在學習後面放上一些令孩子感興趣的東西,「學習一個鐘頭,就帶你出去玩」或者「你做完作業就可以玩一會兒遊戲」等,「會有快樂的事情等著」這種期待感會改變孩子的心情,激發孩子學習的動力,絕對可以稱作是高招。

  「報酬效應」運用得好,就如同給孩子的「油箱」中加滿油。不過,我們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要有教育意義和目的性。

  讓孩子參與「報酬」計劃的制訂

  對於孩子們來說,獎勵的有效性取決於獎勵的東西是否能滿足他們。所以,在設立「報酬」計劃時,不如多讓孩子參與進來,給他們提出建議和想法的機會。你可以問問孩子:「有什麼辦法能讓你放學立刻寫作業?」「有什麼辦法能讓你在考試之前好好複習?如果給你獎勵,你希望是什麼?」

  作為父母,我們總是要給孩子買些他們心儀的、一直想要得到的東西,那麼既然早晚都要買,為什麼不把這些東西作為激發孩子學習積極性的獎品來獎勵給孩子。當然,這種獎勵不一定非要是物質的,可以是一種認可,也可以是他一直想做的一件事。總之,只要是孩子喜歡的就可以。

  重在使孩子認識到獎勵的意義

  對孩子進行「報酬」時,要先肯定孩子的努力,使孩子認識到關鍵不是這件東西有多貴重、多稀有,也不是「你付出了什麼,我等價交易地付你報酬」,而是「你最近的表現真的讓我驚訝,竟然能做得這麼好,這值得獎勵」,或者「你能經受住玩耍的誘惑認真學,你是個踏實耐心的人,我們都以你為榮」的行動表示。

  使孩子認識到獎勵的意義,而不是讓孩子感受到外部控制,更能激發孩子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激發孩子內心自發的動機,這才是最持久有效的動力。

  標準需綜合考慮家庭經濟能力

  在對孩子進行「報酬」時,需綜合考慮家庭的經濟能力,切忌不切實際地對孩子進行過高價值的獎勵。比如,有的父母屬於低收入階層,但是為了激勵孩子,經常給孩子購買高價品牌服裝等作為「報酬」。這樣做偶爾一次還可以,如果總是如此,再想要激勵孩子,只能用更高價值的東西,長此以往形成惡性循環,不但達不到激勵效果,而且還容易驕縱了孩子,與激勵的初衷背道而馳。一旦哪天父母撤去了獎勵,孩子失去了物質的刺激,積極性也會即刻下降。

  最後,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兌現對孩子的承諾。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