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贏不重要,經歷才重要
2024-10-08 19:37:00
作者: 麗罡
每個人都喜歡享受成功的喜悅,丁琦這個11歲的小男孩也不例外,而且他好勝心很強,處處都想爭先。在家的時候,爸爸媽媽喜歡和丁琦玩象棋、比賽拍球等。為了讓丁琦高興,爸爸媽媽經常會故意「放水」,只要一比賽就故意讓他贏。但是爸爸媽媽可以讓著丁琦,可同學們不會事事讓著他。
一天放學後,丁琦和幾個同學一起玩五子棋,丁琦滿懷「鬥志」,最後卻輸了。丁琦非常氣憤。他大鬧著要重新來下,說剛才的比賽不算數,同學們都不同意。誰知,丁琦把棋和棋盤都掀到了桌子下面,委屈地哭了起來,邊哭邊喊:「誰讓你們贏的,我才能贏。我剛才是不小心輸的,為什麼你們不和我再下。」
最後,丁琦哭著跑回了家,和爸爸說:「我跟同學們玩五子棋,我輸給他們了。哼!我以後再也不跟他們一起玩了。」
現在社會競爭激烈,需要一定的競爭意識。但是有些孩子好勝心很強,在各種大小比賽中只能贏,不能輸。孩子只能贏不能輸,說明其敢於競爭,有上進心,不甘落後,這是好的方面。但是只能贏不能輸的孩子,表現出的是抗挫能力低,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很難站穩腳步,笑到最後。
本書首發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現代社會誰都迴避不了競爭,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勝敗乃兵家常事」,誰也不可能總是贏家,誰也不可能老是輸家。只有輸得起,才能贏得起。道理我們已經明白,那麼接下來,我們就應該通過實際行動,將「輸得起」的心態注入孩子體內,對孩子進行積極地轉變。
父母要從自身做起,正視輸贏
很多父母往往有這樣一種誤區:喜歡讓孩子在別人面前展示「才藝」,並以此作為自己的「門面」。如果孩子表現得好,就夸孩子聰明能幹;如果表現得不好,就指責和埋怨孩子笨。這種教育方式是非常不可取的,因為這樣做很容易讓孩子眼裡沒有成長,只有競技和輸贏,最後走向兩個極端,要麼爭強好勝,一定要贏;要麼輸了就爬不起來,甘願就此沉淪。
身為孩子的「啟蒙教師」,想讓孩子「輸得起」,父母必須先平衡自己的心態,正確看待孩子的輸贏得失。當孩子在學習或遊戲中受挫時,我們應該教育他克服沮喪和悲觀的思想,分析失敗的原因。即使孩子很優秀,也不要一味地稱讚他,而是應當讓他戒驕戒躁,以免走上自負的道路。
讓孩子認識輸與贏的辯證關係
即便是高年級的小學生,也仍然不太懂得輸與贏的辯證關係。父母應該向孩子滲透這方面的道理,比如通過講「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福禍相依」等故事,讓孩子明白能贏固然很好,輸了也沒有關係,輸不見得是壞事。只要笑對每一次的輸,認真分析原因所在,就有可能反敗為勝。
董棟參加學校的演講比賽,但沒能進入決賽,他一回到家就哭了:「我輸了,我沒用。」
「不」,爸爸開導道,「這並不能代表什麼,要我說,這正激勵你的成功呢。」
董棟不解地說:「為什麼?」
「失敗是成功之母。」爸爸回答道。
「這句話我聽說過,但這有科學依據嗎?」董棟繼續問道。
「一個失敗了的人,如果能夠吸取經驗,繼續努力的話,你說是不是成功的勝算更大?!相反,如果你失去了再戰鬥的勇氣,那就是真的失敗了!」爸爸意味深長地說道。
每當董棟考試不理想的時候,爸爸就會明白地告訴他:「這一次的成績只是暫時的,代表的只是你前一段時間學習的成果,如果你從今天開始好好學習,比之前更加努力,下次考試你肯定會比這次考得好。」
不得不說,董棟爸爸「輸得起」理論,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陪同孩子多參加一些集體活動
孩子在和同學朋友一起玩的過程中,往往會經歷一些挫折和失敗。這時候,父母不要大驚小怪,一味地訓斥或者安慰。因為集體活動就是如此,不可能人人都會完美。而通過對自己和他人的審視,孩子會更好地認識自己,看到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長處,意識到「天外有天」的道理。這樣一來,他自然能夠「輸得起」,因為他知道自己還有進步的空間,下一次一定會做得更好!
總之,競爭總是伴隨著成功和失敗的,怎樣正確對待輸贏將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競爭行為,因此競爭最終將是意志力的較量。所謂輸得起,不是讓孩子真正地輸,而是要培養孩子能正確認識輸的內涵,讓孩子能夠扛得起輸的壓力,體驗和克服困難,意志磨鍊得更堅強,進而無懼競爭。
這是一件持久而艱巨的任務,需要父母有耐心和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