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情緒自律,對抗自己而不是對抗世界 倦怠:鬆綁身心,找到堅持的理由和動力
2024-10-08 19:32:10
作者: 樊曉鵬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人常常會產生倦怠的情緒,他們總是抱怨說:「為什麼我工作起來總是提不起精神呢?」生活對他們而言,仿佛毫無意義。
而真正自律的人即便有過倦怠期,也能夠及時擺脫這種情緒的束縛。他們懂得如何去鬆綁身心,如何尋找堅持的理由和動力。
周霞從事銷售工作,入職之初,她面對客戶的時候總是開朗熱情,做事也格外麻利,深受上司好評,豈料前段時間她卻因為工作拖延,頻頻抗拒客戶要求等原因被上司通報批評。
這件事讓周霞頗受打擊,從那以後她的心情變得越來越糟糕。無奈之下,她找到了自己的主管尋求幫助。主管一針見血地指出:「我注意到你入職之初是很積極的,可惜這種工作態度沒有保持下去。當然,我理解,誰都有累的時候……」
說到這裡,主管話鋒一轉,繼續道:「但對於真正自律的人來說,情緒問題不足以成為困擾。對待工作,你越是偷懶懈怠,成就感就越是不足,長此以往,你只會變得越來越倦怠。而自律的人的『累』單純只是因為工作壓力大而已,一旦他們見到回報,這疲倦自會消失……」
想要解決情緒問題,首先要學會情緒管理。情緒管理的前提是完全理解並接納自己的情緒,在這個基礎上理性地思考情緒產生的原因,從源頭出發,調整、控制自己的行動。
對生活產生倦怠、疲憊感,很有可能是因為你始終處於一種萬年不變的狀態中。就好比一成不變的飲食習慣,很容易讓人喪失對美食的興趣;日復一日的生活,也很容易奪走你的熱情。生活機械地旋轉,沒有停歇,你感到越來越無所適從。
而職業倦怠的成因則更加複雜。1974年弗洛德伯格提出,某些助人行業中極容易出現某種情緒性耗竭的症狀。隨後馬斯勒等人提出一種名為「職業倦怠」的心理綜合徵。
當個體不能自如應對工作壓力時,會產生一種極端的情緒反應,而這種消極反應及「情緒衰竭狀態」必然會影響到個體的行為和選擇。這是典型的職業倦怠。
當你在一份工作中沉浸多年,長時間背負壓力前行時,倦怠自會慢慢產生;當你過著庸庸碌碌的日子,看不到未來希望的時候,倦怠感會油然而生;當你人到中年,即使有了不錯的職業發展,卻突然迷失了前行的方向和動力的時候,你一定會追問生活的意義。
無論是缺少自我驅動力或者外界驅動力,都會讓你產生懈怠情緒。換一種說法,你的「成就感帳戶」極有可能出現了虧空。而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正在於你不夠自律。你的三分鐘熱度只會讓你與期望中的結果越來越遠,成就感也會變得越來越低。
心理學家丹·艾瑞里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首先他為參與者們提供了一個打工機會:通過堆樂高機器人來賺錢。堆好一個機器人將獲得3美元的報酬,堆好第二個則是2.7美元。艾瑞里事先聲明,報酬會越來越低,參與者若是感到不划算,隨時可以停止。
參與者被分成兩組:A組參與者的材料很多,可以一直堆下去;而B組參與者所擁有的材料有限,只能拿來堆兩個機器人。當他們堆好一個,工作人員會當面拆掉,於是他們就陷入一種「無意義勞動」的循環中。最後,兩組完成的數量比是11∶7。
實驗結果讓艾瑞里頗為震撼,他總結道:當人們能明確感知到自己的工作成果的時候,他們能一直保持著工作動力;當人們毫無成就感的時候,工作積極性則大大降低。
由此看來,成就感才是解決倦怠情緒的關鍵。加強自律,增強你的成就感,情緒倦怠問題便不復存在。
首先,轉換思維,嘗試自我獎勵法。定製一張「獎勵清單」,完成預期行為後對自己進行獎賞,調動自我積極情緒。當然,大量實踐證明,精神獎勵起不到多大作用。
你可以將普雷馬克原理應用到這個過程中,即用自己喜歡的事物來強化自己抗拒的事物,給自己設立相應的實質性獎勵。比如說,運動了兩小時,就獎勵自己逛一小時論壇。
其次,實行自我監控法。定製一張詳細的「行為表」,如實記錄下一天的活動日程,包括拖延、分心等負面行為,這有利於我們直觀感受、全面分析自己的工作狀態。
同時,根據「監控」得來的反饋信息,整理出一套屬於自己的「程序化應對手段」。如果自己的狀態不對勁,要學會及時調節、排解情緒。
另外,你還可以為自己設置一個「成就感儲存罐」。如果生活缺乏動力,那就為自己找找樂子,每天都要在想像中的儲存罐里存一點成就感進去。久而久之,你會在未來的某一天裡驚喜地發現,原來自己已經走了這麼遠。
除了以上方法,當下解決情緒倦怠的最有用的方法是立即休息,鬆綁你的身心。對於精神緊張的現代人來說,負累太久而不懂得排解,一定會被壓垮。懂得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按摩法」,按時休息,可以安撫我們躁動不安的神經。
休息的方式多種多樣,你可以完全放鬆自己,大睡一覺,也可以去看書,去聽舒緩的音樂。你還可以看一部有趣的電影,大樂一場,也可以來一場「慢旅行」。
記住,哪怕你是「金剛」,也有承受不了的時候。除了要適當休息外,更要積極尋找堅持下去的動力和理由,這樣工作起來才更有幹勁,生活也變得更有目的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