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生活條件到底有多苦?
2024-10-13 04:19:46
作者: 朝文社
明朝名臣楊繼盛曾在其文集《楊忠憫集》里,深情回憶過早年的寒苦生活。那時他只是個獨自租住在寺廟裡備考的窮秀才,數九寒天裡取水熬粥,稍不留神手就凍粘在水桶上,哈氣哈半天才能掙脫。由於飯食缺油水,經常讀書讀到半夜就餓,腿肚子更凍得直打哆嗦,只能起身繞著屋子來回走才不至於被凍僵。如此辛苦,真是「其苦難言萬一矣」。
拜楊繼盛後來以生命為代價,憤然彈劾奸臣嚴嵩的壯烈所賜,這段寒苦生涯從此被後人景仰,成為一段鼓舞寒門學子的勵志典故。不過,它也帶出了一個頗有意思的話題:做個古代老百姓,生活條件到底有艱苦?
要知道,那時楊繼盛縱然寒苦交加,但人家畢竟是一個享受國家錢糧補貼的秀才,比起真正的窮人,生活條件還是好得多。雖然在各種小說或古裝劇里,古人的生活要麼是田園風光的美麗,要麼是宮廷禮儀的優雅,讓不少觀眾都恨不得穿越過去體驗一把。可楊繼盛那「難言萬一」的苦日子卻揭開了另一個真相:倘若一個習慣了現代生活的朋友,真有機會「穿越」去做古代百姓,那恐怕將苦不堪言。
古代老百姓的生活條件到底有多艱苦?且不說普通百姓命如草芥、朝不保夕的亂世年代,單看古代歷史上幾段「盛世」「中興」的太平年代,普通人的真實生活條件,對於現代人來說都很有「挑戰性」。
先看「吃」。在兩漢時代,普通老百姓家所吃的「湯餅」,就是一種死面硬餅,充飢可以,卻很難消化。另外還有「麥飯」,也就是麥子製成的干餅,同樣的粗糙難咽,還常被東漢名士拿來在餐桌上作秀,標榜自己的「廉潔」。至於小米燒制的「脫粟之飯」,或是羹湯泡飯,都是有錢人專享——在漢朝吃碗肉湯澆米飯,那就是權貴的待遇。
而在唐代「會昌中興」時代,唐朝人食用的米飯也是花樣翻新。有用糯米加牛酪做成的「清風飯」,也有小米混搭肉絲雞蛋的「御黃王母飯」,不過這些都是權貴甚至帝王專享的。普通百姓吃的通常是「倉米」和「粟飯」,《入唐求法巡行禮記》記載,「粟飯」就是當時唐朝東部「山村縣人」的日常主食,不但「澀吞不入」,且「吃即胸疼」。
所以說,做個漢唐時代的老百姓,就算趕上「中興」「盛世」年代,這「吃到胸疼」的體驗也是日常感受。
宋朝以後,中國人的飲食總算豐富了很多。比如造訪明朝的歐洲傳教士們就常讚嘆中國「遠比歐洲富裕得多」。但反映到餐桌上,在京城北京的冬季,普通市民家吃菜,一般都只能吃醃製的白菜。像黃瓜、韭黃等新鮮蔬菜都價格昂貴,全是官宦富室專享。做個老百姓,啃一冬天鹹菜很常見。
食用油也很金貴。為什麼在楊繼盛的回憶里,他堂堂一個秀才還會餓到缺油水?明代的食用油種類眾多,宮廷里往往用名貴的麻油,老百姓家通常用菜油和豆油,其價格「向來視肉價為低昂」,也就是和豬肉價格掛鉤,老百姓家日常炒菜做飯,自然就要省著用。甚至在明代農村許多地方,由於老百姓買不起食用油,日常都用飯鍋米湯炒菜,美其名曰「米油」。楊繼盛缺油水?太正常了。
而比「缺油水」更苦的,當屬古代老百姓的住宿條件。就算貴為秀才的楊繼盛,冬天也被凍得滿屋亂竄。那他為什麼不生火?因為在整個中國古代,生火取暖都是個奢侈事。比如老百姓常用的木柴,在明代經濟發達的松江地區,每百斤一擔的柴火就價值七分至一錢白銀,可買上好白米一斗,燒柴就和燒錢差不離。《廣志繹》里甚至記載,趕上陰雨連綿的「淡季」,許多地方的有錢人甚至「裂門以炊」,也就是砍了門板當柴火。
那在明代時已廣泛應用的煤炭呢?明朝時確實「江北燒煤,取火於土」,北京城「皆以石煤代薪」,宮廷專用取暖的「水和炭」更是煤炭中的精品。僅一個御用監,嘉靖年間每年就要從順天府徵用「水和炭」30萬斤。但這驚人的消耗量,大多和普通老百姓無關。《明代工部廠庫》統計,每百斤煤炭的價格是一錢三白銀。大冬天裡敞開了燒?對於明朝普通百姓家是筆不小的經濟負擔。
所以,那些古裝劇里各式精美的「宮廷暖爐」,甚至冬天裡熱騰騰的火爐火盆,離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其實很遠。杜甫筆下「八月秋高風怒號」的寒苦裡,那「嬌兒惡臥踏里裂」的虐心景象,才是古代窮人生活的寫照。
生個火都如此不易,那麼老百姓的住宅呢?比起有錢人的深宅大院,一直到明清時期,中國普通老百姓的住宅依然是以茅屋為主。在明代廣東,有錢人家才會用磚頭砌牆,普通老百姓家造房都只能用蜆殼當建築材料。福建沿海的民房多用陶瓦和團沙,至於北方中原大地,大都是茅草屋。單看這些建築材料,對照現代住宅標準,古代老百姓的居住條件也可想而知。
而且比居住條件更惡劣的,還有古代的城市生活條件。由於城市建築密度太大,規劃管理落後,潛在隱患也有很多。比如萬曆二十五年(1597)的一場泗州大火,一夜就燒毀了四千四百間民房。而明末的北京城更是建築空前密集,四方人口的匯聚,管理的落後,令京城街道常年污穢不堪,以至於每年夏天都是「瘟疫相仍不絕」。
不過,這些艱苦的生活條件,絕大多數都還是受科技文明發展水平的限制。甚至在清朝以前,古代中國的生活風情還曾惹來歐洲人不少羨慕。但到了乾隆年間,英國馬噶爾尼使團訪華時,他們看到「乾隆盛世」時的生活風景,卻依然是一個原地踏步的世界:英國使團一路向北的行程里,兩岸的民居大多是「土牆草頂的草舍」。而當英國人把一些病死的家畜從船里扔下時,周圍看熱鬧的中國人竟瘋狂跳下水,玩命爭搶這些「食物」……
這些在當時清朝官員眼中看似不經意的細節,卻深深折射了封建社會晚期的中國老百姓那極度的貧困。近代中國的裹足不前,乃至落後挨打,從這些生活細節中已然可以預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