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中國不重視,國外卻瘋狂追捧的事物
2024-10-13 04:19:16
作者: 朝文社
拜中國傳統文化上千年領先世界的風光所賜,這類「牆內開花牆外香」的事物,在中國古代史上實在是琳琅滿目。有些長期在中國處於打醬油角色的物件,漂洋過海後卻在遙遠的異國他鄉掀起火熱風潮。其中幾樣,甚至還改寫了人類文明史。
1.旋轉式揚谷扇車
首先要說的,就是一件古代中國的農業神器:旋轉式揚谷扇車。
這款農具最早誕生於公元前2世紀,又被稱作「風扇車」,其車身上裝有輪軸,操作時以人力驅動輪軸,使輪軸上的扇葉產生氣流,迅速除掉稻穀上的硬殼。自從誕生起,就有歷代農業達人動手改良,到了明朝時,有了封閉式圓柱機箱和曲柄手搖操作,只要搖動曲柄,車身內就能產生劇烈風力,脫掉的穀殼從車身的出風口呼嘯飛出,飽滿的穀粒則從出糧口嘩嘩流出。全程風力自動操控,場面十分壯觀。
這個農用神器,科學價值也很大,近代許多西方物理學家認為,這款中國農村用具,就是離心壓縮機技術的鼻祖!
別看它強大如此,這款神器的推廣卻十分冷清。由於技術牛氣,所以價格也同樣很牛氣,明朝農學大師歐陽必進形容說,哪怕北方富裕的地主家庭也輕易不捨得用。所以直到近代,北方大部分農村地區勞動時,還是採取十分費勁的人力揚谷法和篩谷法。只有在經濟發達的浙江、廣東地區,才常看到旋轉式揚谷扇車輕鬆作業的風姿。
1700年,幾個荷蘭走私犯冒著生命危險,從中國廣東農村高價購買了幾款「神器」,然後劈波斬浪運到了阿姆斯特丹。它一亮相就把歐洲農民嚇了一跳:歐洲最好的農業生產能手,用歐洲傳統的簸箕玩命揚谷,一小時也不過加工45公斤,而換成這款中國神器,一天不停歇,竟能加工十七桶穀子。如此高效的生產效率,使「旋轉式揚谷扇車」迅速火遍西歐大陸,法國、瑞典等國的國王甚至專門撥錢招人,甩開袖子玩命仿製,然後在農村大量推廣。
於是,從1700年起,仿製揚谷扇車的風潮幾乎風靡了整個歐洲,很多啟蒙運動時期的著名學者都捲起袖子上陣,開動腦筋改造。到18世紀中葉,歐洲農村的田間地頭幾乎隨處可見這款「神器」,而且還出現了各種升級版本,甚至還出現了與機械打穀機融為一體的強大設計。啟蒙運動時代法國重農派思想家魁奈稱讚道:這一款「東方來的神車」,將歐洲的農業水平生生拉動了一大步。
到了18世紀末,滿懷仰慕心情的英國馬噶爾尼使團興致勃勃地踏上中國土地,執行出使任務時,他們驚訝地發現,明末清初歐洲傳教士筆下那富庶先進的中國農村竟變成了一副破敗貧困的樣子。明明是從中國傳來的揚谷扇車,不但在中國難得見到,技術水平更比此時歐洲款落後極多。東西方文明在近代的高下易位,在旋轉式揚谷扇車中已可見一斑。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
2.三大寶典
在海外比這款「神器」更火爆的,是三本在中國受盡冷落的強大「寶典」。其中相對出名的一本就是中國古代號稱「四大農書」之一的《農政全書》,這部明末名臣兼科學家徐光啟的心血巨著,出爐沒多久就趕上明末清初山河巨變,然後在清代一度遭到禁毀,直到乾隆年間編纂《四庫全書》時才得以收錄。
但這部清代「非主流」的寶典,在18世紀時就由法國學者儒蓮引進翻譯,雖然只是節選,卻立刻引爆歐洲圖書市場。當時窮得掉渣的沙皇俄國,不惜血本翻譯出了俄文版,迅速學會了書中諸如養蠶、種植等科學技術,直接助攻近代俄國的吞疆並土。
比《農政全書》遭遇還慘的,是明末宋應星的手工業寶典《天工開物》。它在明末出版時就不被重視,清代更慘到一度失傳,卻在日本火爆一時。自1771年出版了日文版後,幾百年裡暢銷不衰。明末領先世界的手工業技術,就這樣讓日本先學了個飽。直到民國年間,幸虧日文版的《天工開物》傳回中國,這部見證明代中國科學驕傲的寶典,在經過幾百年冷落遺棄後,才算艱難保存下來。
而比這兩部更令人痛心的,當屬清末魏源的巨著《海國圖志》。親歷鴉片戰爭慘敗的學者魏源深知中國不能再走閉關鎖國的道路,於是他拼上人生最後十七年的精力,以近乎傾家蕩產的代價,寫就奇書《海國圖志》,書中包含當時全球各國經濟、文化、政治百態,更有先進的經濟發展思想。熟料如此良心著作,上市後反響卻冷冷清清,直到魏源貧病交加而死,都沒賣出幾本!
可是,當幾名日本商人把這部奇書帶回日本後,它就在日本迅速走紅。日本明治維新時代的主要骨幹都是這本書的「鐵粉」,明治維新的基本發展國策更是大量從這本書里照抄。於是後來居上的日本成功升級,在甲午戰爭里霸氣地將清王朝踹翻。一本在中國不受待見的書,帶來了神奇的反轉,以至於近代思想家梁啓超痛心疾首:大清自己走寶,卻益了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