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拿得起放不下的中國史.2> 崇禎殉國的價值還不如他留下的這個道理

崇禎殉國的價值還不如他留下的這個道理

2024-10-08 19:27:58 作者: 朝文社

  要想在負面形象扎堆的歷代亡國之君里找出個能感動中國的人物,那非明朝崇禎皇帝朱由檢莫屬。他身穿滿是補丁的龍袍,在北京城破的前夜,於煤山頂上決然殉國的一幕,是中國古代史上公認的虐心時刻。連一些天馬行空的武俠小說也常從中取材,加工出悲憤煽情的催淚橋段。

  在真實歷史上,他殉國第六天後,還出現了另一大撥感人至深的畫面:先是勝利者李自成讀過他拜託不要傷害百姓的遺囑,又看過那一襲破衣加枯乾遺容的悲涼現場,當場一陣唏噓。接著東華門又有大批百姓自發聚集,哭求李自成禮葬崇禎。

  於是,這場動盪苦難歷史中出現了難得溫情的一幕:帝王規格的祭奠儀式,三十多名挑夫輪流換肩,將崇禎與周皇后的靈柩抬到昌平安葬,沿途百姓垂泣圍觀,還有鄉民自發湊錢給民夫們:皇上太累了,讓他睡安生些吧。

  然而,崇禎生前高官厚祿恩寵的臣子們,來祭拜的卻沒幾位,甚至在莊嚴的祭奠時刻,還有學士周鍾公然喧譁表達不屑。那麼,為什麼崇禎感動了敵人和後人,卻感動不了自己的員工?這個問題,換個問法也許更有現實意義:一個勤奮刻苦的好領導,是怎樣被自己的員工坑死的?

  1.「完美領導」崇禎

  崇禎被自己的臣子坑死這件事,喜歡歷史的朋友多少都熟悉些,也常有人抹一把同情淚:明朝滅亡這事真不賴他。這就好比一個人的身體患重症時,新陳代謝出現嚴重問題,大明的官僚體制發展到崇禎接盤的時候,本就極度敗壞,長期以來逆淘汰,留在裡面的敗類居多。而崇禎本人,後人更熟悉的,卻是他各種優良品質。

  首先是優良的生活工作作風,他極少近女色,衣服破了都是周皇后親自縫補,十七年來雷打不動早起晚睡辛苦工作,過著布衣素食的簡單生活。而且不管多苦多忙,他總會隔些天抽時間陪孩子,不是檢查小太子讀書,就是陪小公主做遊戲,簡直是一個勤儉持家的模範丈夫、模範父親。

  最令後人動容的,是他始終牽掛民生疾苦,雖說受形勢所迫不斷加稅,卻誠懇寫下詔書,請求百姓忍一忍苦一苦,態度著實可嘉。遇到大災難大事故,他更是第一時間出來擔責,下了好多次深刻自我批評的罪己詔,還請求老天爺有事降罪自己,千萬不要為難百姓。比起很多遇事就扔下百姓跑路的帝王,可謂十足有擔當。

  

  這些優良表現,不是特定時間的作秀,而是貫穿他十七年的執政生涯。後來清朝道光皇帝有次也忍不住向身邊大臣嘆息,說這麼好的皇帝,怎麼叫奸臣欺負成那樣?

  品質良好的崇禎,難道真的好欺負?真實情況恰恰相反,臣下根本欺負不了他。因為他有一項被後人忽視的能力,就是他強大的工作能力和精準的眼光。再冗長空洞的奏摺拿到手,他都能快速抓住要點,精簡批覆,就連奏摺中的錯字,他都能一個個挑出來。大臣們誰私下做點小動作,從發牢騷到寫書信,他都能準確監控得知。初次了解的大臣,僅憑一封奏摺甚至幾句對答,他就能準確摸透這人的水平,一旦確定是人才,立刻果斷提拔。這十餘年裡能幹點實事的人物,比如楊嗣昌、孫傳庭,都來自他的慧眼識金。

  最讓臣子深感恐懼的是他的鐵腕作風。他整治臣下的權力技法,無師自通,十分圓熟,登基初時牛刀小試,就團滅了九千歲魏忠賢一干強敵。後來他剛猛治國,更常有橫掃千軍的大動作,每次出了大事,都強硬追查到底,從一二品大員到八九品小官,都是打包一起狠揍。他的這種作風弄得那些位高權重的臣子每天在他面前如履薄冰,如大學士陳演嘆息的,在崇禎面前,每句話都要思前想後,稍微一句說錯就嚇得後背濕透。

  並且這位強硬鐵腕的帝王還相當熱愛學習,每天再忙也要讀書。還定期召開國事討論會,會上總熱情鼓勵大家發言,且特別留意來自民間的聲音。比如貌似越級建言國事的武舉陳啟新,就被崇禎通報全國嘉獎,連剛正敢言的直臣劉宗周都對這事由衷讚嘆,說崇禎的虛心納諫足可與唐太宗李世民比肩。

  其實,何止比肩唐太宗,縱觀崇禎的十七年執政生涯,他舉手投足間總有歷代聖君的影子,威望也曾非常之高,正是「天下翕然以誦聖智」。那這樣一位幾乎融合了唐宗宋祖洪武永樂等聖君優點的強大皇帝,難道還會被臣子坑?這就要看看崇禎年間各位大臣的行為表現了。

  2.崇禎的毛病

  外表形象近乎完美的崇禎,其實有一個先天的毛病,那就是軟弱的性格。有人會問:一生勇敢鐵腕的崇禎怎麼會是一個軟弱的人?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一個帝王最重要的內功就是堅強。「堅強」這詞看似簡單,技術含量卻極高,它既不是霸王舉鼎的武勇,也不是豪氣干雲的長嘯。帝王的堅強,意味著一種承擔重負的擔當,在風雨飄搖的困難年月,有面對利益集團敢於披荊斬棘的勇氣。拿捏臣子的權謀,勤奮工作的習慣,就好比武術招式,而堅強,則是內功。

  誰有這份內功?往遠一點說,變法的秦孝公,逐匈奴的漢武帝都是此中高手。往近了說,遷都到北京的明成祖,反腐敗的明宣宗,改鹽法的明孝宗,廢海禁的明穆宗,都是想干點好事卻被利益集團抱團阻攔,然後他們軟硬兼施掃平一切阻礙,支撐他們施展各種妙招的,就是這強大的內功。

  剛登基時,崇禎曾以為他的內功也很強大,就連臣下捧他是漢文帝,他都覺得這是在羞辱他。再加上他輕鬆掃平魏忠賢獲得的自信,他以為堅強這事很簡單。直到遇到一件事:韓一良事件,他才明白自己有多慫。

  這件事的起因很荒唐,窮得掉渣升遷沒路的戶科給事中韓一良,為博出位亂噴,寫奏摺大罵朝政腐敗,標榜自己多麼廉政,一下引得朝野譁然,崇禎卻喜上眉梢:正想打瞌睡韓大人就送來枕頭,正好可以幫助自己反腐敗樹新風。於是他立刻反應熱烈,先在御前會議上公開誦讀這篇奏摺,通報群臣學習,又將韓大人提成右僉都御史,回饋給他一個超大禮包。

  崇禎的禮包可不是白給的,他給剛收下大禮的韓一良當場派了任務:朝中誰是你奏摺里說的貪官,誰給你送過錢,一五一十給我說。這下韓一良可崩潰了,他本想投機博出位,卻被崇禎一把拉上了船。沒想到,被崇禎連番威逼,韓一良卻咬死也不再說話,搖頭晃腦裝糊塗,就是不肯再指認,最後還乾脆認了欺君之罪:皇上您別問了,要罰就罰我一個。

  韓一良為啥這麼慫?其實仔細想想也很容易理解,明朝官場腐敗到這時,已經內外同氣連枝,簡單一句話,就是千百人的食物鏈,輕易碰不得,於是韓一良寧可罷官回家也不願碰這霉頭。饒是崇禎氣炸了肺,把他一頓痛罵後罷官回家,他還是咬死不說話。

  其實崇禎如果稍微溫習一下明史,就會知道這種臣下抱團的事在明朝歷史上發生過很多次,明孝宗18歲剛上台時就遇到過,三個閣老號稱紙糊,啥事不管不說,聽說要整頓,立刻串通好集體撂挑子。可明孝宗絲毫不慌,一頓借力打力,收編了有能力的劉吉,弄臭了最無恥的萬安,跟韓一良類似的出頭鳥,冒頭了就別想躲,軟硬兼施,終於弄出了「弘治中興」。

  而在這場鬧劇面前,崇禎的處理方式卻從頭到尾幼稚得可笑,他開始是誤判局面,毫無準備就想把韓一良捧上去,不想這廝屬泥鰍的,反倒放了崇禎的鴿子。他讓崇禎看到了群臣抱團企圖掩蓋貪腐真相的現狀後,竟然慫了。惹事的韓一良被惱火的崇禎攆回家,到底是熬了個全身而退。但本打算高調上演的反貪運動,這下黯然收場,慌不迭地就翻篇了。

  這件事給臣子們留下了這麼一個印象:這位新領導表面霸道,其實很慫。

  於是從這場鬧劇後,饒是崇禎大殺四方,經常重辦大臣,但只要崇禎打算重大整頓,群臣就抱團反對。崇禎不怕一兩個直臣鬧,就怕大家集體鬧,一鬧得集體反對的地步,崇禎立刻退讓妥協。你總不能把大家的頭都砍了,那誰來幹活?

  於是,就連明朝快要滅亡時,崇禎懇求臣子們捐款,大家一如既往抱團反對,就真不用捐了。這位領導的威望值,一開始就嚴重打折。

  3.就是不撐事

  如果一個領導,每次只要員工串聯在一起鬧,立刻就各種慌亂退讓,那麼經常被員工坑也就不稀奇了。遇事撐不住,凡事瞎著急,崇禎就是這種情況。

  一個皇帝的「撐事」水平,就是一個司空見慣的道理:知人善任,用人不疑。

  如前所說,崇禎在「知人善任」上其實並不差,他從小受過良好教育,懂得明辨是非,天分也不錯。特別是那幾位鎮壓農民軍的幹將,比如洪承疇、盧象升、孫傳庭(這三位單在能力上毋庸置疑)都選得准。但是在「用人不疑」這條上,崇禎卻是公認的不行,於是他的用人效果就時常大打折扣。

  崇禎經常感覺自我良好的一點,就是他選兵用將時,人員安排上總是各種找平衡,極少專門放權,杜絕某人獨大,省得有人欺瞞他。所以在崇禎執政的十七年裡,明朝各條軍事戰線的一個主旋律就是「打」。還沒和敵人開打,自己人就掐個沒完。比如大凌河戰役,巡撫邱禾嘉與經略孫承宗互掐。後來的巨鹿大戰,又是督師盧象升與兵部尚書楊嗣昌互掐。結果就是互相坑對方,典型如盧象升,與其說抗清殉難,不如說是被楊嗣昌坑死的。而且盧象升殉國四十多天,還被楊嗣昌扣押奏摺不上報,各種造謠誣陷他通敵。

  盧象升給崇禎盡忠的結果就是這麼慘。不過,這事雖說是楊嗣昌搞的鬼,但根兒還在崇禎這兒。崇禎有顆脆弱的小心臟,如果讓盧象升這樣的強人獲得征戰一方的權力,他的內心真心撐不住也放心不下。於是每次發現了人才,在讓人拉車之前,他都要先各種五花大綁,手腳完全捆好不說,還得讓他們互相提防。如此這般,能日行千里的馬,放在他手上也就日跑百步。這就好比某單位領導委派某員工去做一項任務,卻恨不得全方位監控竊聽他,還專門安排心腹負責找碴兒,那這位員工必然啥成績都干不出。

  比用人不放心更可怕的,是崇禎喜歡瞎指揮。他對於前線戰事的心理承受能力十分有限,每次戰事進行,都是各種催促出兵,越到關鍵時刻,越是各種死催。萬一催不動,他就會各種瞎猜疑。這樣做的直接後果,就是把穩贏的仗,催成敗仗。

  最讓人痛惜的就是松錦大戰。稍有軍事常識的人復盤一下當時的情況,就可得出結論:洪承疇的明軍已經步步為營,穩守反擊,把清軍逐漸逼入不利局面。這就好比一場球賽,分明本隊比分領先,鐵桶陣穩守反擊就贏,卻偏被領導電話死催,要求必須壓出去進攻再打進一個,然後悲劇發生了……

  松錦大戰就是這種情況,本來已為戰局急得流鼻血的皇太極,意外發現明軍作戰計劃突變,鋒銳齊集,後方漏洞大開,他立刻抓住這意外之喜,襲擊了明軍糧道,戰局驟然逆轉。一場清王朝賭上國運的仗,在崇禎的送禮下贏了!

  可悲的是,犯了一次糊塗的崇禎絲毫不吸取教訓,接下來又再度糊塗。李自成風雲再起後,饒是鬧得再凶,只要名將孫傳庭守住河南,明朝就還有救!可又是崇禎撐不住了,下死命令要還沒有完成準備的孫傳庭放棄潼關天險,去河南決戰李自成。穩守就贏的仗,又再次悲催大敗。而後李自成殺進北京,大明最後的救命機會,就這麼被崇禎瞎指揮沒了。

  看看崇禎的前輩們,就知道在這方面他做得有多失敗:三十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很多事情糊塗,卻唯獨用人精明。著名的「萬曆三大征」,從李如松到鄭洛、梁夢龍,發現一個軍事主官,他就推心置腹信任到底,前線要人給人,要槍給槍,群臣怎麼說閒話也不聽,這才有了三次輝煌完勝。雖說後人常說「明實亡於萬曆」,但僅從用人水平論,萬曆挺冤枉。

  4.分不清好賴人

  如果說軟弱的性格造就了崇禎戰場上的悲劇,那麼在後人最津津樂道的管理水平上,崇禎也有一個荒唐的缺陷:分不清好賴人。這個缺陷,在北京淪陷崇禎自縊之後,從群臣的人品上可以看出。

  崇禎生前十分喜歡的學士周鍾,帶頭在崇禎靈柩前羞辱崇禎。崇禎格外信任的襄城伯李國貞,在農民軍還沒攻城時就忙不迭地帶兵投降。兩位大學士陳演和魏藻德一直深受崇禎信任,這時一個毫不猶豫拉出四萬兩白銀送去給農民軍零花,一個主動表白要投靠,賭咒發誓大罵崇禎無道。崇禎一輩子勞心勞力,最倚重的卻是這麼一群人。

  而被崇禎斥責過「抗敵不力」的盧象升浴血戰死巨鹿,被崇禎下過牢拷打到耳聾的孫傳庭壯烈殉國於潼關,因為直言進諫而被崇禎趕回家的熊開元在明亡後出家為僧,拒絕入仕,而被崇禎罷官回家的劉宗周則在南明時代毀家紓難,率領一支民團奔赴抗清前線,最終英勇就義。

  反而是那些曾經被崇禎百般提防懷疑的人,先後盡忠到底!那麼能夠慧眼識才的崇禎,為什麼會分不清好賴人?

  因為看到一個人的能力需要智商,看到一個人的品質則需要情商。前者崇禎能拿高分,後者他卻是個低能兒。由於情商太低,崇禎選拔臣子的方式,隨著執政時間的延續變得一刀切:最初他還是看能力,最後則只看是否順自己的意。

  能夠為他所重用的多半都是擅長作秀,說話能說到他心坎里的人。最典型的就是內閣大學士魏藻德,此人極會揣摩崇禎心思,每次都能哄崇禎高興,靠這項特殊技能,魏藻德不但科舉斬獲狀元,且三年就升為內閣首輔。而具體到工作中,他則是兩頭糊弄,不管多著急的事,都能一拖二慢,並在崇禎面前巧妙搪塞。李自成打進北京那天,有官員急著來報告,還被他擋在宮門外,說皇上有上天保佑,一定能渡過難關。

  崇禎都準備去上吊了,他還在糊弄。而相關人物的結局,也再次給崇禎的識人水平打臉:像李國貞、魏藻德、陳演等賣身投靠農民軍的,基本都被李自成追贓拷打,不得好死。最有趣的一幕發生在魏藻德受刑時,他被李自成的愛將劉宗敏連續扇了幾個耳刮子:崇禎有什麼對不起你的,你竟然說他無道?

  可惜這一幕,崇禎再也看不到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