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拿得起放不下的中國史.2> 文事另一面:想不到的真相 唐朝文化對日本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文事另一面:想不到的真相 唐朝文化對日本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2024-10-08 19:26:51 作者: 朝文社

  如果世界各個國家組成一個班級的話,日本人可能會是學霸。在成為學霸之前,日本人生活在一個除了火山什麼都沒有的荒島上,中國人是他們的第一位「教導主任」。

  最早記錄日本的歷史書居然是中國的《後漢書》,那時日本還沒有文字,日本學者如果要研究日本古代史只能翻閱中國的古籍了。《魏書》上記載,從東邊來了個自稱「邪馬台」的部落使者,說自己的部落是由女王卑彌呼統治,特意向天朝進貢「邪馬台」特產,請求賞賜。「邪馬台」的讀音和今天「大和」在日語中的讀音「yamato」非常接近,可以斷定他們就是最早來中國朝貢的日本人。

  之後日本人在中國史書上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再次有明文記載已是隋朝。日本的聖德太子苦於國內的部落酋長不聽命於中央,決意學習隋朝的中央集權制,就派遣了一位名叫小野妹子的大臣來華訪問。在給隋煬帝的國書上寫了一句「日出處天子致日落處天子無恙」的話激怒了隋煬帝:一個孤懸海外的酋長還敢自稱天子?簡直不可理喻!

  由於這段不愉快的經歷,聖德太子大規模向隋朝派遣留學生的計劃並不順利,直到唐朝建立,大規模官方交流才得以成行。第一次來華學習的遣唐使,可以用六個字來形容他們的心情:「始驚、次醉、終狂」。唐朝在他們眼裡就是一個完美的國度:君臣和諧的政治制度、安居樂業的黎民百姓、博大精深的儒佛經典……如果能將這一切複製回日本,日本也一定能成為一個文明國家。回國後,在遣唐使的幫助下,日本進入了長達三百年的「唐化時期」。

  什麼是「唐化」呢?就是徹底學習中國,無論是政治制度、禮樂傳統、生活習慣甚至是語言文字,統統「唐化」。

  645年,孝德天皇正式下詔改革,史稱「大化革新」,日本進入第一個發展高峰。這個過程很漫長,前後長達三百多年,學習的過程也是由表及里,層層深入。

  首先,既然是改革,當然要從中央下手,才能上行下效。那些地方上的酋長要把權力還給中央,以後也別當什麼酋長了,到首都來封個大官噹噹豈不美哉?同時,中央統一給農民授地耕種,農民老了之後再把土地還給國家,這就是學習唐朝的「租庸調」制度,建立起了一套簡單的稅收辦法。農民只需向天皇繳納田租和服從勞役即可,天皇成了全國最大的地主。在軍事上也學習唐朝的「府兵制」,兵農合一,平時耕種土地,戰時自備武器和乾糧趕往前線。

  本章節來源於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

  生活風俗上,原本日本人穿衣服的習慣是「左衽」,就是左邊的衣襟疊加在右邊,呈一個「反y」形。但孔子曾說過,如果不是管仲「尊王攘夷」,恐怕我們現在要穿蠻夷的衣服。也就是說,在孔子看來,「左衽」的衣服是蠻夷的符號,所以日本要擺脫蠻夷形象必須改穿中國人「右衽」的衣服,老式的「和服」統統不准穿,滿朝文武上朝穿的官服和唐官一模一樣。

  日本人不僅穿衣服學習唐朝,連飲食都變了。朝廷中的宴席菜品一律用中國料理,上層貴族吃的都是跟當時長安一樣的點心,比如餛飩、煎餅等,俗稱「唐食」。據說,當時日本人還認為「唐食」具有神奇的醫療效果。當一位重要的大臣生病時,天皇往往會御賜一盒唐式點心給他,大臣感動得五體投地,小心翼翼地吃著,生怕弄丟一粒芝麻。

  說完「衣」和「食」,就要來說「住」了。當時的日本首都「平安京」或是「平城京」,都是按照長安城的設計來修建的。在皇宮周圍整齊排列著貴族和市民的房屋,稱為「坊」,在住宅區不遠處建有供市民消費的商業區「市」,二者涇渭分明,不得混居。一旦到晚上,就實行宵禁,禁止隨意出入。要是晚上想出門吃個燒烤,在當時是不可能的。

  對日本人來說,生活方面改變風俗還不夠,還要更加深入學習唐朝的文化,在精神方面趕上中國。

  在華的遣唐使都能說一口流利的「長安話」,在國子監深入學習儒家經典,並學寫唐詩,完完全全一副中國人的形象。著名的留學生阿倍仲麻呂有個女兒出生在中國,女兒直到20歲才知道原來自己的爸爸是日本人!阿倍仲麻呂與詩仙李白也是非常好的朋友,兩人常有詩歌相贈。

  唐詩傳回日本,影響極其深遠,平安時代的日本貴族如果不會寫唐詩就是沒文化的表現。直到今天,仍然有一些研究文學的日本大學教授能寫一手不錯的唐詩,白居易的《長恨歌》依舊是日本中小學教科書中的背誦篇目。

  為什麼《長恨歌》在日本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呢?除去精湛的文學技巧和華麗的詩文結構外,據說是因為這首詩曾改變了日本歷史。

  在中國宋朝時期,日本有個叫後白河的天皇,這個人精力旺盛,不停地搞事情。今天聯合張三打李四,明天聯合李四打張三,為的就是保住自己手中的權力,苦的是底層老百姓,沒過過太平的日子。

  有次後白河天皇感覺自己的皇后是武士家庭出身,地位低賤,侮辱了天皇高貴的血統,想休妻。這下捅了馬蜂窩,武士代表平清盛氣憤地說:「當年是天皇為了籠絡我們武士才娶了皇后,現在利用完我們了,想過河拆橋嗎?」

  如果後白河天皇真的一意孤行,戰爭是無法避免的。這時,一位名叫藤原通憲的大臣獻上了《長恨歌》,意在提醒天皇不要重蹈「安史之亂」的覆轍。後白河天皇認真地讀完了全詩,熱淚盈眶,明白了其中的深意,再也不提廢黜皇后的事情。可見中國文化對日本的影響力之大。

  通過長達三百年的「唐化」改革,日本從一個落後的荒島跳躍式進入封建時代,可見日本學習能力之強。文學家西鄉信綱曾說:「我們祖先吸收中國文化所做的努力是非常驚人的,遣唐使與今天的留學生不同,是冒著生命危險前往的。同時,那時我們毫無成見,無拘無束地吸收中國文化,真是一個令人嚮往的時代。」

  不過日本人也有自己的想法,在眾多唐制中,他們有兩樣東西沒學。一是科舉制度,他們認為這衝擊了日本固有的貴族體制,會使國家陷入動亂;二是太監製度,他們認為這項制度有違男人本身的尊嚴,是極不人道的。

  除此之外,公元10世紀後,日本人在「唐化」的基礎上走出了自己的道路,例如把漢字變成假名,把唐刃變成太刀,把唐裝變成和服……日本人是合格的學生,也是有狼性的學生。比如遣唐使,在中國人看來就是來稱臣納貢的小弟,而日本人卻堅稱是以平等身份來中國學習的留學生。

  等到日本人學習成績好了,他們就在明朝時跑來打老師,二戰時跑去打歐美。這可是與中國一向宣揚的「飲水思源」相差甚遠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