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詩人死了 生於國兮 長於原野
2024-10-08 19:22:11
作者: 烽武野
汨羅江邊,一位披散著頭髮、衣著破舊卻整潔的老者抱著一塊大石頭,跳入洶湧的江水中。他,就是大詩人——屈原。
屈原死了,戰國的詩壇也死了。
如果說莊子是戰國第一散文家,那麼屈原就是戰國第一詩人。
在戰國散文家裡面也有很多大咖,比如排名第二的是孟子。而在屈原面前沒有人敢自稱詩人,因為屈原獨霸戰國詩壇,堪稱「詩霸」。屈原死後,戰國時代也有人在寫詩,不過他們都是對屈原作品的模仿。
公元前340年夏曆正月初七寅庚,楚國郢都,一個屈氏的低級貴族家裡出生了一個嬰兒,這個小寶寶就是未來的大詩人屈原。他出生的時間可是大吉大利。
木星在夜空是僅次於金星亮度的行星,在楚國人眼中木星是尊貴天神的化身,把木星稱為歲星。屈原出生的正月里,木星與太陽交會,這一年被稱為「攝提格」,就是正年的意思。
出生於正月的屈原小寶寶,在父親看來這孩子必定是個大富大貴之命,於是給孩子取名為「平」,就是「正」的意思,史書上也稱他為「屈平」。後來屈原長大後,以「原」作為他的字。
屈原的父親叫伯庸,是一個落魄貴族,家境不咋的。雖然家裡窮,但是老屈家祖上和楚王是親戚,都姓羋。更厲害的是,當時楚國朝堂由三個大氏族把控,分別是屈、景、昭。屈氏可是楚國政壇三巨頭之一,從春秋到戰國,老屈家擔任正國級領導的人不計其數!
窮不要緊,只要出生高貴,再加上老屈家在楚國盤根錯節的關係網。年少時的屈原被保送到貴族學校,接受了國內超一流的教育。
屈原上學時,「詩」可是楚國貴族的必修課。一個不會背詩的楚國貴族,不是好貴族!
楚國人對「詩」的痴迷已經達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為什麼會這樣?
還不是因為自卑呀!
楚人從西周時期就被中原人視為蠻夷,沒文化、野蠻、落後成為他們身上撕都撕不掉的標籤。
被人黑,如果只是一時,心理承受能力強的人忍忍就過去了。如果被人黑了幾百年,哪怕心如磐石的人,也要被黑出了心理陰影。
楚國人說話有濃重的南方口音,被中原人譏笑為南蠻鴃(jué)舌之音,意思是說話像鳥語。
為了改變自己的口音,為了獲得中原人的認同,楚國人也是拼了。當時齊國口音最優美動聽,楚國貴族就從齊國請來老師來教孩子,孩子學不好就用棍子打,為的就是練就一口標準流利的「中原音」。
光改變口音不行,還得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家裡不差錢的楚人,決定在文化領域奮起直追,拼命加大教育投入。如何讓中原人認為自己有文化呢?
那就讀詩!
楚國學校的課堂上,老師會對學生說,你們不好好背詩,就會被中原人看不起,說你是南蠻。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詩不光能陶冶情操,抬高文化修養,遇到良辰美景時,也能吟詩一首,提升自己的格調。不像沒文化的人,看到風景美如畫,只能發出驚嘆的感慨。
於是在《左傳》《國語》里出現了有趣的一幕,楚人走到哪,都要大發詩興,賦詩一首,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有文化。據統計,在《左傳》里楚人賦詩多達22次。
學「詩」就要有教材,但市面上的教材太雜太亂,良莠不齊,直到孔子整理了一本標準教材——《詩經》。楚人如獲至寶,立馬把《詩經》引進國內。《詩經》是儒家的教材,屈原學習《詩經》後也被深深地打上了儒家的烙印。
屈原雖然受儒家思想影響,但是他卻不循規蹈矩,內心如同一匹桀驁不馴的烈馬。屈原,乃至於所有楚人,都是放蕩不羈熱愛自由的。玄而又玄的道家思想在楚國異常流行,超然物外、擺脫時空的束縛,是屈原一直所追尋的。
西漢大文人東方朔說:「平生於國兮,長於原野。(『平』是屈原的名,屈原生於國都,在原野中成長。)」
我們可以看出,屈原雖然出生在郢都,受到良好的教育,但他上完課後,不用上補習班,不用寫作業,是野生放養的狀態。放養的小孩,養成了天性無拘無束、親近大自然的美好品德。不像現在有些孩子,讀到大學還是五穀不分。
郢都城外是廣袤的江漢平原,更有煙波浩渺的雲夢澤(雲夢澤是周長約900里的巨型湖泊)。擺在屈原小朋友面前的是一個巨型植物園,他可以在裡面快樂地郊遊。還是兒童的屈原,慢慢地成了一個植物學家,認識了蘭花、蕙花、申椒、菌桂、江籬、辟芷、木蘭、杜若。這些植物不光長得美好,還可以用來祭祀神明。
有時候在外玩耍的小屈原,還能看見楚王主持的祭祀活動。郢都城外有一座祭祀天帝的東皇太一廟。每逢重要節日時,一群巫師施展巫術,男女齊聲高歌迎送各路神仙。你可別以為那是什麼封建迷信跳大神,在當時那可是極其莊重的宗教儀式,更是楚人與神靈交流的活動。
忠君的儒家、玄幻的道家、神秘的巫術是構成屈原精神世界的三原色。
年幼的屈原經常寫詩,成了文學興趣小組的成員。如果照這樣發展下去,他只會變成一個普通的詩人,與現在參加寫詩比賽的孩子沒啥區別。還是懵懂少年的屈原對自己的未來一無所知,他正享受著人生中最無憂無慮的時光。
時間過得很快,屈原到了加冠成人的年紀。
作為獻給自己的成年禮,屈原創作了中國第一首詠物言志詩——《橘頌》。這首詩的格調還是很輕快的,寄託著一個年輕人對未來的美好暢想。
橘樹只能生長在南方,如果生長在北方則成為枳,結的果子不好吃。所以屈原讚美橘樹。
後皇嘉樹,橘徠服兮。(天地之間有一棵好樹,它叫橘樹。)
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橘樹的天性不外遷,它只生長在南方。)
嗟爾幼志,有以異兮。(橘樹不光眷戀南國,它的志向,從小就與眾不同。)
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你性格獨立、品德卓絕,怎麼不叫人佩服?)
青年的屈原無意間開創了一個偉大文體——楚辭。
楚辭就是楚人的文辭。由於屈原是創始人,他和楚國詩人的作品都可歸納為楚辭。就此先秦詩歌分成南北兩大派別!
北派的鎮派之寶是《詩經》。
相傳《詩經》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長達六百多年的詩歌精華,作者不計其數。《詩經》後經儒家開山老祖孔子重新修訂後,威力大增,是天下讀書人提升文學修養的必備秘籍。其文風多以寫實為主,和諧含蓄。
有道是,天下詩歌出中原,中原《詩經》數第一。
南派的鎮派之寶便是《楚辭》。
相傳南方楚蠻偷習至高文學《詩經》後,武力大增,並出現一位實力超群者——屈原。他不但吸收《詩經》之精華,打通任督二脈後,開創楚辭文體,文風奇崛鋪張、絢麗浪漫。他以一人之力對抗《詩經》無數作者,堪稱「詩界萬人敵」。
如果把《詩經》比作一位端莊賢淑的大家閨秀,那麼《楚辭》則像一個熱情奔放的浪漫少女。
此時屈原才華橫溢,未來可期,他即將憑藉自己的才華,映入一位貴人的眼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