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郢之戰
2024-10-08 19:22:08
作者: 烽武野
一個單位換了領導,新任領導往往會推翻上一任的決策,搞屬於自己的政績工程。因為如果延續上一任的決策,那麼干出來的成績,算誰的呢?
可是秦國卻不一樣,從秦孝公到秦昭襄王,歷經四代君王,一直堅定不移地施行商鞅制定的法令,國家GDP開掛一樣地增長。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十一年,張儀與司馬錯兩人通過一場激烈辯論,得出了一條重要結論。
「得蜀即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
三十多年過去了,這條戰略計劃並沒有被束之高閣,而是被秦人進行了多次戰略推演。
要滅楚國,就要攻占楚國的核心區江漢平原,因為那有郢都,更有沃野千里。所以攻占郢都又被稱為「拔郢之戰」。
如何拔郢,秦國推演出了三條路線。
第一條西線:從蜀地出發順江而下,攻占夷陵,直取郢都,進攻方向由西向東。
第二條北線:出武關,破楚長城,直取郢都,進攻方向由北向南。
第三條南線:這條路線最大膽,從蜀地出發攻占黔中郡,大迂迴直取郢都,進攻方向由南向北。
戰略推演就有對抗的紅藍雙方,秦國作為進攻的紅方,始終想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勝利。
如果一張地圖擺在你面前,你看完後,不用思考肯定會選擇第一條西線。因為太省事了,只要坐船順江而下就可以了,既可以節省體力、降低糧草消耗,又可以欣賞沿岸壯麗的三峽美景。
如果你能看出來,那麼作為防禦的藍方楚國當然也能看出來。
搞笑的是,數十年前,戰國第一縱橫家張儀曾恐嚇楚懷王:「秦國西有巴蜀,備足兵馬糧草,乘船順江而下,船上可以裝五十士兵三個月的糧食,一天可行三百里,即使路程長,卻不花什麼力氣,不出十日便到楚境。」
張儀連秦軍西線的行軍路線都提前告知了楚國,還沒有蠢到家的楚人必然會在秦軍西線的必經之路三峽死守。
三峽天險此時歸屬於楚國的巫郡,這裡河道狹窄水流湍急。更要命的是,船隻只能順江而下,不能溯江而上。三國時代,蜀漢劉備為了替關羽報仇、奪回荊州,水陸並舉在三峽的西端發動了夷陵之戰,結果被東吳打得大敗,所有船隻想要回蜀地,只能全軍變成縴夫,拖船回去。保命要緊的劉備就把水軍放棄了。
所以楚軍只要扼守住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三峽,秦軍就如同鑽入死胡同一樣,任你有千般武藝,也很難施展。
一旦楚軍死守三峽,秦軍將不是武裝旅遊,而是去送人頭送裝備。知難而退的秦軍,默默地在西線畫了一個大叉叉。
進攻楚國的西線走不了,那就只剩下南線與北線,人都是欺軟怕硬的,虎狼的秦軍也不例外。走北線必須突破重兵防禦的楚長城,而走南線可以完美繞開楚長城,給敵人柔軟的腹部重重一擊。
南線的黔中郡(今貴州省東北與湖南省西部)對於楚國來說,可以換個更貼切的名字——金山郡!
先秦時,一個國家只要能產鹽,就能富得流油,鹽對當時人來說就是白色的黃金。而楚國因此富得流金,黔中郡正是楚國白色黃金的產地,財富的源泉。
秦國一旦攻占黔中郡,不但能從側翼威脅楚國,更能搶奪楚國的聚寶盆,何樂而為不為呢?
在澠池之會前一年,公元前280年,掩飾不住自己對黃金的渴望的秦昭襄王,下令老將司馬錯,率領大軍奪取黔中郡。
司馬錯已是秦國三朝元老,曾經定下「得蜀即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的他,早已不再年輕。
司馬錯為自己慶幸,他竟能在有生之年親眼看到自己的戰略計劃實施。這對於一位戰略家來說,是對他才華的最高褒獎。
秦昭襄王派老將司馬錯出征楚國,給的是豪華陣容。司馬錯從隴西徵調大軍發往蜀地,又從蜀郡與巴郡補充十萬大軍,大船萬艘,米六百萬斛(hú),浩浩蕩蕩地殺向了楚國黔中郡。
這一仗打得氣勢如虹,秦國不但攻占了黔中郡,還使楚國割讓了上雍與漢北。
南線得手後,獲得巨額黃金財富的秦昭襄王如同打了雞血一樣,決定再次召開澠池之會,穩定趙國為首的北方諸侯,好讓秦國全心全意地攻打楚國。
占領黔中郡只是從側翼威脅楚國,可是黔中郡全是山,極其不適合大兵團的後勤補給。
要拔郢,還是得走北線。
北線雖然有重兵把守的楚長城,但是秦國有殺神白起。任何堅固的防禦工事在殺神面前,都會化成齏粉。
公元前279年,澠池之會剛結束不久,殺神白起率領數十萬大軍殺向楚國。從未領教過白起厲害的楚國軍民,即將被他送往陰曹地府。
此時,楚國領導人是楚頃襄王。他老爹楚懷王是戰國第一大傻瓜,他也繼承了老爹的「優秀」基因,將智力低下發揚到了極致。
混帳領導自然少不了混帳手下,楚頃襄王的手下都是酒囊飯袋,朝堂上全部都被黑惡勢力把控,少有的健康勢力屈原被逐出了政壇,只能搞文藝創作了。
以楚國的現狀,秦國不想滅楚國都不行啊。
數十萬秦軍懷揣著砍人頭升爵位的夢想,來到了建造數百年的楚長城腳下。
沒多久,楚頃襄王收到一條讓他崩潰的消息,秦軍攻破楚長城,深入楚國南陽盆地。楚頃襄王慌忙之中,開始了全國總動員,新徵調的大軍開赴前線。
闖入南陽盆地的秦軍,如同一頭不受控制的巨獸,爆發出驚人的破壞力。白起下令秦軍搶掠楚地的糧食財富來補充軍糧,南陽盆地如同人間地獄一般,無數生靈慘遭塗炭。
南陽盆地是楚武王、楚文王兩代國君花了畢生心血才拿下的,轉眼間就被秦人毫不費力地奪走了。如果他倆在天有靈,一定會從墓裡面爬出來用陪葬品砸死楚頃襄王。
秦軍肆虐完南陽盆地後,兵鋒直指楚國核心區江漢平原,大軍迅速挺進到江漢平原的門戶——鄢城(今湖北省宜城市)。
對於鄢城,楚國必保,新徵調來的數十萬楚軍已經在此擺好陣勢,就等著秦軍進攻。
「我們蠻霸的楚人,從沒畏懼過任何敵人。雖然我們沒有過去的輝煌,但是我們仍有十足的底氣去對抗強大的秦軍。我們已經無路可退,身後就是楚國的郢都!」
白起望著武裝到牙齒的鄢城,以及周邊數不清的防禦工事,殺人如麻的他,下令全軍就地安營紮寨,與楚軍對耗了起來。
打仗是要計算成本的,最划算的莫過於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勝利。秦楚兩軍如果硬碰硬,必定兩敗俱傷。況且秦軍處於客場作戰的不利地位,即使贏了,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慘勝。不到萬不得已,白起不會貿然與楚軍決戰。
楚軍背靠富庶的江漢平原,擁有充足補給的他們有理由相信,隨著一分一秒的流逝,勝利的天平就越傾向於楚國。
就這樣慢慢地耗下去,到最後不戰自潰的必然是秦軍。
可是楚軍低估了白起,他不光打仗打得好,還是一個優秀的水利工程師。
其實秦國將領都是多才多藝的,在秦國你打仗升了爵位後,不一定從事軍人職務。對於秦國來說,你是一塊磚,哪裡需要送哪裡。秦朝末年,遍地是暴走的農民起義軍,秦軍主力都在邊疆,這時一個負責修建始皇陵的總工程師章邯帶著修建陵墓的囚徒們,對起義軍來了一場絕地反擊。
筆者懷疑白起在擔任高級將領之前,是否幹過一段時間的水利工程師。白起下令秦軍按兵不動,可他並沒有閒著,不停地偵察地形。他發現鄢城旁邊寬闊的漢水可以當作消滅楚軍的神兵利器。
白起一聲令下,數十萬秦軍化身為基建工人,開始修建水壩。
秦人是一個神奇的存在,由於秦國中央集權程度是諸侯中最高的,可以集中精力辦大事。戰國時就搞大工程,如都江堰、鄭國渠;統一天下後,還築長城,修馳道。
可是白起搞得可不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水利工程,他是要把楚國軍民全部送往冥界的。鄢城旁的漢水已變成冥河,白起即將干起冥河擺渡者。
堤壩修好了,水也蓄滿了。
一天夜晚,白起下令毀堤淹城了。
戰爭中,任何的技巧在絕對的力量面前都是徒勞的,同樣,絕對的力量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都是形同虛設的。
堤壩被秦軍掘開了口子,洶湧澎湃的江水將勢能轉化為動能,沖向鄢城。
躲在防線後的楚軍聽到北方有震天巨響,以為是打雷了。可是隨著巨響越來越近,聽起來像是海浪拍打的聲音。當巨響貼近楚軍時,所有人都看清了是海嘯般的驚濤駭浪!
可惜,一切都晚了。
鄢城被水淹沒了,數十萬楚國軍民的屍體黑壓壓地漂浮在水面,屍體的惡臭籠罩四周。它們順著水流,流入漢水,漂向下游。望著漢水上游飄來的無數屍體,楚國上下舉國震驚。
鄢城成了一片汪洋大海,秦軍暫時過不去,聰明的白起並沒有欣賞自己創造的人間地獄,他掉轉槍頭,向西攻打夷陵,切斷郢都與巫郡的聯繫,打通秦軍從三峽進攻楚國的路線。
攻占夷陵後,已是公元前278年。擺在白起面前的,只剩下楚國郢都。
被白起打出了恐懼症的楚國君臣早已跑路了,秦軍順利地攻占郢都。白起竟下令焚毀楚國歷代先王的陵墓。
拔郢之戰,白起完勝!
公元前277年,秦國蜀地郡守張若攻占楚國巫郡。就此楚國西部的國土全部淪喪。
畢竟楚國祖上曾經闊過,家大業大,這次喪失了一半國土,還剩下東部那另一半國土。
楚頃襄王帶著大臣逃到了陳,在那裡建都,也稱為「郢陳」。
以極小損失獲得驚人勝利的白起,回到秦國後,成為秦人心中不可取代的戰神。
秦昭襄王封白起為「武安君」!「武安君」聽起來好聽,以武功治世,威信安邦。可是這個稱號,卻充滿了詛咒。因為之前有一位哥們兒也獲得了「武安君」的稱號,結果被車裂了,他就是蘇秦。
戰國時,有三位仁兄獲得過「武安君」的稱號,依次是蘇秦、白起、李牧。三人能力超群,卻沒一個善終。
雖然新獲得的稱號不吉利,但是白起的開掛征途遠沒有結束。
就在秦人狂歡、楚人哀傷之時,一位詩人在汨羅江投江自盡了。
他就是戰國第一詩人——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