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拿得起放不下的大唐史·伍> 宰相陸贄:謀事不謀人

宰相陸贄:謀事不謀人

2024-10-08 19:04:14 作者: 九皋寒叟

  竇參是李泌推薦的宰相,李适覺得不合適,所以罷免了他,新繼任的宰相叫陸贄,是李适親手提拔的,陸贄是不是也會走上悲劇的道路呢?

  陸贄(754—805),浙江嘉興人,出身於縣令之家,大曆八年(773)中博學鴻詞科進士。他有一個人生座右銘:「吾上不負天子,下不負吾所學,不恤其他。」上不負天子沒問題,下不負所學也沒問題,所謂的恤就是憂慮、擔心的意思,他說不必擔心和考慮其他的問題,那就大錯特錯。

  事實證明,一個人想要施展抱負,舒適的環境很有必要,這個環境有時候別人會給你,可也需要自己主動創造。比方說,身為朝臣,需要照顧皇帝的情緒,這樣皇帝才會力挺你,同殿為臣,需要照顧同僚的情緒,這樣會避免不必要的嫉妒,否則就很容易陷入無休止的政治鬥爭中。很顯然,陸贄的座右銘違背了基本的社交規律,這也讓他的仕途走得異常坎坷。

  據史料記載,李适登基的時候,就已經將才學出眾的陸贄從監察御史(正八品)提拔為翰林學士。在唐朝,翰林學士是皇帝的顧問和秘書,日常工作便是幫皇帝起草各種各樣的詔書、文章,皇帝想休息的時候,會找他們說話、下棋、賞花等等,因此有「內相」的美稱。翰林學士如果加封知制誥的頭銜,等同於中書舍人,按照正常的發展軌跡,一般可以升任宰相。也就是說,陸贄二十多歲便成了中央辦公廳的成員,地位顯赫,前途無量。

  陸贄的才華,讓李适深深折服,自從擔任翰林學士,陸贄一直跟隨在李适的身旁。奉天之難,李适和陸贄走散後,李适痛哭流涕,放話誰能幫他找回陸贄,便賞賜千金。然而,喜歡歸喜歡,陸贄的性格太耿直,耿直到不會變通,這也是李适最頭疼的地方。因此,所有人都做了宰相,可始終輪不到陸贄。

  

  貞元八年(792)四月,38歲的陸贄終於被李适提拔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準備大展宏圖,實現自己的抱負。然而,此次晉升的不僅有陸贄,還有尚書左丞趙憬,他的頭銜與陸贄一樣,也是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按照編制,中書侍郎確實有兩人,但是皇帝為了減少內耗,一般只任命一個中書侍郎,同時將兩位中書侍郎封為宰相,確實需要勇氣。李适這樣安排,極有可能不看好陸贄的領導才華,讓他上位只是權宜之計。

  果不其然,陸贄上台後,因為殺不殺竇參的問題,與李适產生了對立,以至於李治直接繞過宰相班子,讓宦官組織了謀殺。試問,一個不與皇帝統一陣線的宰相,李适要他何用?貞元八年(792)七月,陸贄為相三個月之後,班宏去世,陸贄推薦湖南觀察使李巽接替他的位置,李适當場表示同意。可沒過幾天,李适找來陸贄,語重心長地說道:「李巽還是繼續做他的湖南觀察使吧,至於度支使一職,就讓司農少卿裴延齡來做吧。」

  陸贄徹底蒙了,皇帝的話不是一言九鼎嗎,怎麼會翻臉比翻書還快?陸贄知道裴延齡的底細,直覺告訴他,此人不可用。陸贄反對道:「陛下,度支使干係重大,如果刻薄吝嗇,便會生出麻煩;如果寬容,便會讓下面貪污成災。裴延齡是個荒誕虛妄的小人,起用他恐怕會讓人心不服,到時候他做得不好,微臣面上無光不要緊,恐怕到時候會有損陛下的聖明形象啊。」

  言外之意,李适看人很差勁?李适表示,自己很沒有面子,為了證明自己的眼光,裴延齡必須做度支使。做就做吧,誰讓你是皇帝呢。

  事實上,因為這些小事,陸贄和李适的關係非常緊張,以至於影響到了國家大事。裴延齡事件後,陸贄給李适上了一道奏摺,針對邊疆軍區的管理制度和糧食儲備兩大隱患,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在管理制度上,陸贄認為非常混亂。

  第一,戍邊的士兵不由守邊的將領管轄。

  第二,守邊的將領不由元帥統領。

  第三,朝廷派宦官去軍中做監軍,這些人權力太大,而且人數眾多,以至於同一個城中,同一個軍中的不同官兵,竟然會被不同的宦官監軍。

  第四,作戰指揮權不在前線元帥和將軍的手中,而在中央政府。這樣一來,邊疆數千里的防線上軍鎮林立,每逢吐蕃侵略,軍隊之間就缺乏配合,以至於數十萬軍隊如同一盤散沙。

  在糧食儲備上,邊境更是一團亂麻。

  李泌改革後,由軍鎮種植糧食,當地的官府去收購,這樣可以鼓勵軍鎮將士開荒,大家都有好處。然而,地方政府在執行的時候,對朝廷的政策陽奉陰違。比如年成好的時候,政府不願意拿錢收購糧食,反而是城中商人大肆搶購糧食,囤積居奇,等到缺糧的時候再拿出來售賣,牟取暴利。地方有糧食巡院,可他們對朝廷謊報糧食存儲數量,以此撈取政績,實際上倉庫裡面空空如也。

  說白了,陸贄談到了核心問題:李泌軍政改革的基礎是糧食、後勤保障不出問題,可如今後勤體系已經接近崩潰。再加上李适收回軍權,讓大唐的軍隊各自為政;派遣宦官做監軍,讓地方軍隊和中央政府互不信任。如果繼續這樣下去,大唐中興真的無望。然而,奏摺遞交之後,李适沒有給出明確的答覆。

  後來,陸贄接連上了幾道奏摺,反覆強調邊鎮隱患,李适始終不願處理。其中的緣由耐人尋味,可有幾點應該可以視為李适不理睬的原因。

  第一,李适清楚,大唐積重難返,盛世難以再現。改革是李泌主持的,李适也努力推行過,可時過境遷,環境又發生了變化,所以才出現了新的問題。李适有心改變,可幾年之後又會重新回到老樣子,難道要重新來過?

  第二,李适認可陸贄提出的問題,可陸贄只是單純地提問題,並沒有想到解決辦法,後續難以執行。而且,在陸贄的奏摺中,將許多責任都推到了李适的頭上,這讓李适非常厭惡。對李适來說,他需要能解決問題的宰相,最好是功勞都是皇帝,罪過都是宰相的相處模式。

  第三,皇帝都喜歡聽好話,即使他知道好話是假的。李适從成年開始,一直在戰亂中度過,回到長安之後,也是過著節衣縮食的日子。他有過雄心壯志,可最終卻受到最沉重的打擊,這是現實給他的教訓。試問,科學家可以踏著失敗的腳印前行,好面子的皇帝能嗎?李适是皇帝,他需要享受生活,需要有人拍他馬屁,需要有人將他推向神壇,維持帝王應該有的尊嚴。

  其實在李适的眼裡,陸贄整日裡只想著給他諫言,而且說的都是大道理,所以覺得他不夠接地氣,真正接地氣的是他自己。

  據史料記載,奉天之難後,李适最喜歡的就是錢財,喜歡地方官員進獻寶物供他揮霍,這些貢物被稱作「稅外方圓」,也稱作「用度羨餘」。購置寶物的錢,要麼從中央的稅收中截留,要麼對百姓加徵稅收,要麼削減官吏的俸祿,有的官員甚至靠販賣蔬菜瓜果,給李适賺錢花。如果進獻一萬緡的寶物,地方官員至少搜刮十萬緡錢財,這便是德宗朝的現狀!

  要說中國歷史上擅長割韭菜的皇帝,李适必定榜上有名。

  當然,李适還是很照顧朝臣情緒的,比如他搜颳了許多錢財,日子過得很滋潤,也希望朝臣能夠跟上他的腳步,早日過上小康生活。有一天,李适和陸贄聊天,說道:「愛卿啊,你為人太過清廉謹慎,比如各地官員進獻的東西,你應該收下,這樣工作才好開展。像靴子、皮鞭之類的小東西,受之何妨?」

  這就是唐德宗李适。在皇帝和凡人中間,李适堅定地選擇凡人,放棄了皇帝該有的責任。在中國歷史上,許多皇帝都有兩種複雜的特點,以至於我們很難去評價他們的功勞與過失,比如秦始皇、隋煬帝、李世民等等。然而,李适是個特例,能夠想出鼓勵宰相貪污的主意,足以說明他是個糊塗蛋。

  面對李适的好意,陸贄哭笑不得。結果就是,陸贄搬出了各種律法、典故,強行將李适頂了回去。陸贄有自己的政治抱負,可他遇到的皇帝不中用,而他的情商太低,原則性太強,沒有能力改變李适對他的態度。接下來的日子,陸贄繼續為朝廷建言獻策,可絕大部分奏摺都被李适束之高閣,這究竟是誰的不幸?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