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參:智商情商都不在線的宰相
2024-10-08 19:04:11
作者: 九皋寒叟
李泌去世後,竇參成了名副其實的首席宰相。不過,竇參不是李适的菜,這也讓君臣的合作之路充滿了各種摩擦。
竇參,陝西咸陽人,高祖竇誕娶了李淵的女兒襄陽公主,竇家升級為皇親國戚,開國元勛。後來李世民登基,朝代幾經更迭,可竇家始終趕不上政治鬥爭的節奏,慢慢退出了一線貴族的序列。竇家雖然沒落,可畢竟有政治根基,剛出山就做了萬年縣尉。
有一次,竇參的同事在大牢裡面值班,有人給他傳信說家中老母生病,此人慌亂之下,求竇參幫他頂班。巧的是,那天晚上有人越獄逃走,縣令追究責任,本來是坐班的同事負責,可竇參卻挺身而出,承擔了所有罪責。
此事過後,竇參仗義的名聲便傳遍了全縣。後來,竇參幾經輾轉,當上了奉天縣尉,縣裡有個叫曹芬的小混混,在外面混了幾年,認識了一名長安城中的禁軍首領,他用錢財開道,將自己的名字加到了禁軍花名冊中。曹芬本來就脾氣暴躁,無法無天,有了禁衛軍的身份,更不把別人放在眼裡。有一次,他在家裡醉酒,大罵親妹妹,老父親勸解無效後投井自殺。
德宗一朝,禁衛軍因為屢屢立功,地位極高。不僅如此,禁衛軍如果在地方犯了事兒,官府是沒有權力處置的,只能將人囚禁起來,然後報給朝廷,由御史台親自審理處置,如果地方官員私自對禁衛軍將士用刑,通常都會被發配邊疆。
因此,曹芬父親跳井自殺的事情,沒人敢去招惹,大家的意見都是等曹芬父親的喪期過後再行處置,其實就是默認了曹芬無罪,想要和稀泥。然而,竇參嚴詞拒絕了眾人,他給出的理由就是:子因父生,父由子死,若以喪延罪,是殺父不坐也。也就是說,竇參不想做一般的刑事案件調查取證,而是將此案推到了父子倫理的高度,讓眾人無法反駁,最終強行將曹芬杖死。
事實證明,要想出人頭地,就得干出點驚天動地的大事。
擔任縣尉期間,竇參本就積累了不錯的名聲,更何況處死曹芬一事,直接驚動了中央政府,在朝中重臣的干預下,竇參直接晉升為大理寺司直,負責複查全國各地的疑難案件。在任期間,竇參做出了不少成績,一路青雲直上。
說起性格,竇參有點剛直不屈的意思,這一點李适非常喜歡。不過,剛直的極端就是矯枉過正,行事專斷,前面已經說過,這是李适最討厭的類型。因此,李适把竇參晉升為御史中丞、戶部侍郎後,並沒有讓他繼續高升的打算。
請記住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在竇參的認知里,他自己沒有統御群臣的能力,只適合做御史,可命運偏偏如此捉弄,李泌把他捧上了宰相之位。俗話說得好,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一定不是好士兵,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竇參決定試一試。對竇參來說,當務之急就是在朝中樹立自己的權威,讓文武大臣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因此每次在皇帝面前奏事,竇參都是最後一個發言,朝政結束後,竇參都會纏著李适聊工作。
李适本就不欣賞竇參,看到他遇事專斷,想要攬權的嘴臉,還有拙劣的政治表演,心裡的厭惡感油然而生。此時此刻,竇參如果知道收手,或許能保住自己名聲,可他毫無自知之明,反而走上了打擊政敵、扶植自己勢力的路。
在此之前,竇參和福建觀察使吳湊有過矛盾,竇參上位之後,便想著敲打一下。有一次,竇參向李适打小報告,說吳湊患了病,腿腳不好使,建議皇帝派別人取代他,讓他直接養老。李輔國、元載等人執政的時候,只要宰相想貶斥某位同僚,皇帝一般都會給這個面子,至少竇參是這樣認為的。
不過,竇參這次錯打了算盤。吳湊在福建觀察使的任上,一直清廉自守,官聲非常不錯。而且,吳湊和前金吾大將軍吳漵是兄弟。奉天之難中,李适想派人到長安探聽消息,這是個送命的任務,滿朝文武沒人願意,只有吳漵挺身而出,替李适掙回了顏面。這樣的淵源,豈是竇參能夠挑戰的?
李适心裡充滿了鄙視,為了羞辱竇參,李适表面上答應了他的請求,私下裡卻讓吳湊快馬加鞭來京述職。有一天,李适讓竇參進宮面聖,和他再次提到了吳湊的事情,竇參堅持說吳湊是個瘸子。
李适:「吳湊,你進殿來,給竇相看看你究竟是不是瘸子。」
聽聞此言,竇參差點暈倒在地上。說白了,這是李适對竇參赤裸裸的敲打,目的就是給他提個醒,你雖然是宰相,但一切都在我的掌握之中。沒過幾天,李适便下詔,福建觀察使吳湊調任陝州大都督府長史、陝虢觀察使,代替李翼之職。這個李翼,正是竇參的親信。
李适的組合拳打得非常犀利,可竇參卻視若無睹,很快便陷入與班宏的鬥爭之中。前面說過,班宏是李适中意的宰相人選,在李泌的反對下,班宏被任命為戶部尚書、度支轉運副使。後來,竇參找到班宏,揚言自己雖然是正使,但保證一年之後就會退下來,到時候再向李适推薦他為度支轉運使。
竇參說得一本正經,連班宏都信以為真了。然而,竇參卻在私底下籠絡班宏一手提拔的司農少卿張滂,說是要讓他做江淮鹽鐵轉運使。班宏大怒:吊著我的胃口,到頭來卻把最有油水的職位給我的手下,居心何在?
誰料想,竇參轉身就把班宏的話轉告給了張滂,原本同為一黨的戰友就此反目成仇。據史料記載,一直到貞元八年(792),竇參才把度支轉運使的位置讓給班宏,可為了牽制班宏,竇參強行將張滂提拔成為江淮鹽鐵轉運使。
竇參不做大事,專搞興風作浪,確實有點不堪。然而,他畢竟是李泌推薦的宰相,為了李泌的名聲,李适只能忍氣吞聲。
貞元八年(792)三月,李适將竇參叫到宮中,對他說:「你的侄子竇申名聲不好,外界議論紛紛,恐怕你以後也會遭到連累,我勸你還是將他調出京城吧。」
竇參:「陛下的意思是?」
李适:「竇申有個外號叫喜鵲,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竇參:「臣著實不知。」
李适:「你身為宰相,平日裡提拔誰,不提拔誰,都對竇申講過吧?朕知道你平日裡寵愛他,然而他卻到處散布朝廷機密,想要求官的,自然會向他行賄,知道自己要被貶黜的,也要找他打聽消息,凡是他登門拜訪的,此人必定升官,所以長安城的人都叫他喜鵲。」
客觀地說,這種提醒已經很給面子了,可竇參對侄子的寵愛已經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他直接忽視了李适的好意。竇參回覆:「竇申雖不是我親生,但從小就特別關照,臣不願意他離開京城,臣在此擔保,他並沒有作奸犯科的行徑。」
竇參沒有領悟聖意,更沒有將李适的意思轉達給侄子竇申,反而助長了竇申的胡作非為。沒過幾天,竇申就爆出了一件醜事,李适再也無法容忍混蛋宰相混跡在士大夫之列,因此決意將竇參、竇申等人拿下。
事情是這樣的:竇參在朝中有兩個好友,分別是吳通玄、李則之。
吳通玄擔任左諫議大夫、知制誥,專門給皇帝寫詔書,據說傳旨的太監如果拿著別人寫的詔書來念,總會覺得很彆扭,可只要拿著吳通玄寫的東西,念起來都特別帶勁。說白了,吳通玄是李适的御用筆桿子,深得寵幸。不過,吳通玄有個死敵叫陸贄,這位老兄經常給李适上千言書,李适雖然沒有重用他,卻把他視為珍寶。兩個文人在皇帝跟前爭風吃醋,自然就互掐了起來。
彼時,竇申擔心叔父竇參被罷免,陸贄會上位,因此想讓陸贄滾出京城。更可笑的是,左金吾大將軍李則之聽說竇申討厭陸贄,也在旁邊煽風點火,說是要搞點事情噁心陸贄。很快,一封詆毀陸贄的奏摺擺在了李适的桌案上。
據史料記載,奏摺出自吳通玄之手,內容很煽動人心,不過在下筆的時候,吳通玄刻意隱藏了自己的字體和語法痕跡。然而,李适長期用他寫詔書,對他的習慣了如指掌,就算是經過偽裝,李适也能一眼就看得出來。
以竇申為首的搞笑犯罪集團爽快地承認了罪行。而就在不久前,竇參還承諾竇申不會作奸犯科,這難道不是赤裸裸的打臉嗎?多年來,李适已經養成了一個習慣,可以容忍大臣無能,但絕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欺騙和背叛。那些欺騙他的大臣,都已經化為塵土,竇參等人當然也不例外。
貞元八年(792)四月,李适發布詔書:貶李則之為昭州司馬,貶吳通玄為泉州司馬,貶竇申為道州司馬。三人還沒離開長安,第二道詔書便已經下達:貶竇參為郴州(今湖南省郴州市)別駕,貶竇申錦州司戶,賜死吳通玄。這就是李适,信任你的時候,可以寵你上天;不信任你,就可以讓你入地獄。
接任宰相的人,正是竇參一黨想要打擊的政敵陸贄。
竇參到達郴州之後,汴州節度使劉士寧給他送來了五千匹絹,而竇參因為習慣了收禮,竟然笑納了。有時候,很難判斷竇參是智商太低,還是情商太低,如果旁人被皇帝猜忌,都會夾著尾巴做人,可他卻是特立獨行。
竇參沒想到,時任湖南觀察使是李巽。竇參做宰相的時候,李巽還是尚書省的一位司長,竇參看他不順眼,便將他發配為常州刺史,如今李巽擔任湖南觀察使,而郴州正是他的觀察之地。冤家路窄,碰到這種落井下石的機會,任何仇人都不會錯過。李巽很快便把竇參收取劉士寧禮物的事情捅到李适那裡,而且還幫他潤色了一下:藩鎮節度使給昔日的宰相送禮。
李适討厭藩鎮節度使,更討厭權臣結黨,竇參占了兩項,結局可想而知。李适叫來宰相陸贄,直接擺明了態度,他想殺竇參。然而,陸贄是朝廷律法的堅定執行者,在他看來,竇參的受賄罪可以坐實,但是與藩鎮節度使勾結,似乎有捕風捉影的意思,難定他的死罪,希望李适放他一馬。
李适:「你說的話雖然顧全大局,但是竇參狼子野心,去郴州之後與節度使勾結,其心可誅,為了防患於未然,你身為宰相應該拿出處理意見來。」
李适的意思很明確,寧可錯殺也不想放過竇參。然而,陸贄就像一頭倔驢,不干就是不干。李适氣急敗壞,直接下詔將竇參貶到了驩州。
驩州,如今的越南義安省榮市。由此可見,李适對竇參的厭惡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以至於想把你貶得越遠越好。不過,竇參的霉運並沒有結束。李适的怒氣還沒有消散,太子右庶子姜公輔覲見,說要出家做道士。
李适熟悉此人,性情耿直,經常犯顏直諫,李适認為他情商太低,不適合做高官,因此將他任命為太子右庶子。陸贄上台後,姜公輔遊說陸贄,希望通過他的門路,在仕途上更進一步。不過,陸贄回答得很委婉:「竇參為相的時候,屢次向皇帝推薦你,但是皇帝好像每次都不高興。」
姜公輔以為李适討厭他,所以想以退為進。
李适:「愛卿,你為何心生這種想法?」
姜公輔:「陛下,竇參對臣說,您對臣有很大的不滿。」
李适收到的信息是,竇參吃了熊心豹子膽,將李适和他的對話轉述給其他的大臣,而且還把鍋甩到皇帝頭上。這種行徑不僅醜惡,而且喪心病狂,李适急忙下旨,讓宦官前去追趕竇參,將他誅殺在前往越南的途中。竇參被殺後,竇申緊接著就被處死,李适還想將竇參的家人全部下獄,剝奪竇家財產,讓他們永世不得翻身,多虧陸贄阻撓,這才沒有釀成政治慘案。
德宗一朝,宰相層出不窮,可大部分人都不能善始善終。究其原因,中晚唐時期的君權始終壓著相權,皇帝有絕對自主權,但皇帝的選人、用人標準太低,對宰相性格的要求高於對能力的要求,再加上李适始終秉持「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寬容態度,以至於宰相們肆無忌憚地貪腐、結黨、內鬥。
這樣的君臣關係,能夠為大唐中興帶來希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