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戰亂結束:李懷光之死
2024-10-08 19:03:47
作者: 九皋寒叟
收拾完朱滔之後,李适想到了河中的梟雄李懷光。
至德二年(757),朝廷在蒲州設置河中節度使。乾元二年(759),蒲州升級為河中府,長期管轄河中府、晉州、絳州、慈州(今山西省臨汾市鄉寧縣)、隰州等地,是北境、東北和關中的戰略通道。占著河中地區,李懷光確實有囂張的資本。
興元元年(784)七月,節度判官高郢勸李懷光歸降朝廷,以保全晚節,李懷光這才讓兒子李璀入朝,向李适遞交了投降書。李适是個討厭麻煩的皇帝,看到李懷光示弱,立馬就想著接受投降。至於出使的人選,他需要好好斟酌一下。
當時,最負盛名的慰撫專家叫孔巢父,這位老兄是孔子的三十七世孫,年輕的時候,和李白、韓准、張叔明、陶沔、裴政隱居在山東泰安府徂徠山,縱酒狂歌,談詩論賦,號稱「竹溪六逸」。最主要的是,孔巢父剛剛出使魏博,招降了田悅,解決了河北的亂局,這是李适最看重的資歷。
李适說:「孔巢父,你帶著敕書前去河中傳旨,敕封李懷光為太子太保,恢復朔方將士的官職。」
河中府里,李懷光身穿庶民的服飾,看到孔巢父拿著皇帝聖旨,二話不說,直接奉上了自己的膝蓋。按照慣例,李懷光脫掉官服請罪,表示願意尊崇朝廷的任何安排,這是做給大家看的面子工程。身為欽差大臣,孔巢父應該要上前稍微扶一下,略施安慰,算是給對方留點面子。誰料想,孔巢父竟然視若無睹。
客觀地說,不是孔巢父不懂規矩,這位老兄剛剛安撫了河北,心氣很高,滿身帶著趾高氣揚的欽差氣場。再加上李懷光背叛朝廷,不得人心,早就成了過街老鼠,這才是孔巢父輕視他的原因。
在無比尷尬的氣氛中,孔巢父念完了聖旨。
當時,李懷光的胡人親信都在現場待命,看到老大如此委屈卑賤,又看到孔巢父如此囂張,心中頓時來了氣。某位不知名的將軍抱怨了一句:「李懷光這次去了朝廷,恐怕連太尉也做不了嘍。」
諷刺的意思非常明顯,可孔巢父還是視若無睹。就在此時,孔巢父聲若洪鐘地說了一句:「軍中有誰可以代替李懷光來統軍啊?」
本書首發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一時間,房中鴉雀無聲,將軍們面面相覷,仿佛眼前的欽差大臣就是個沒見過世面的外星人。是啊,跑到別人家裡,說人家不是一家之主,還有比這更喪心病狂的事情嗎?還沒等孔巢父反應過來,胡人將領就剁翻了孔巢父,以及隨行的太監啖守盈。
李懷光並未阻攔,而是淡定地說了一句:「整軍,備戰!」
這就是中晚唐時期中央朝廷和藩鎮的心結。王武俊如此,李懷光也是如此。藩鎮節度使明白,皇帝始終是要對付他們的,李适的一切努力,都是在安撫和拖延,等待最佳的削藩時機。
削藩之戰,遲早還是要打的。
彼時,李适已經回到長安城。面對叛亂,他當機立斷:任命渾瑊為河中、絳州節度使,充任河中、同華、陝虢行營副元帥,馬燧為奉誠軍、晉、慈、隰節度使,與鎮國節度使駱元光、鄜坊節度使唐朝臣共同討伐叛臣李懷光。
李适的底氣在於,渾瑊、馬燧已經搞定了晉州、隰州(今山西省臨汾市隰縣)、慈州,對河中府形成了戰略包圍。只要官軍不犯錯,李懷光兵敗是遲早的事。不過,就在前線捷報頻傳的時候,朝廷的度支使告訴李适,國庫的錢財、軍備物資出現了嚴重短缺。
如果繼續打仗,朝廷無法提供軍需,是否會引起軍隊的譁變?帝國的高層商議之後,決定勸李适赦免李懷光,暫緩開戰。在官員們輪流勸說下,李适也開始動搖了,畢竟和平穩定高於一切。事實上,河中的戰爭已經接近尾聲,就因為缺糧而放棄戰爭,朝廷會失去收復河中的機會,還會給藩鎮節度使一種錯覺:以李适為首的中央政府就是軟柿子,可以隨意揉捏。
關鍵時刻,李晟否決了大家的提議。
第一,如果赦免李懷光,朝廷就要在同州(今陝西省渭南市大荔縣)設防。駐防士兵太多,李懷光覺得朝廷不信任他,駐防士兵太少,朝廷風險就會變大。
第二,如果赦免李懷光,晉州、絳州、慈州、隰州等地要不要歸還,這樣一來,朝廷如何安撫其他的功臣。
第三,如果赦免李懷光,吐蕃、回紇,以及淮西叛軍都會重新評判朝廷的實力,這幫人不會說皇帝是愛護百姓的仁君,反而會覺得朝廷在軍事上被制服,所以才罷兵不戰,這樣會給他們可乘之機。
第四,如果赦免李懷光,就要對朔方將士論功行賞,可如今國庫空虛,如果獎賞不到位,就會逼迫他們繼續反叛。
第五,如果赦免李懷光,那朝廷也要停罷各道兵馬,如果朝廷不拿錢出來安撫人心,誰能保證他們的忠心。
在李晟看來,河中的糧食價格五百文一斗,戰馬的草料也將告罄,李懷光的部下也紛紛反叛,只要朝廷合圍,河中必亂。為了堅定李适的信心,李晟主動請纓,帶兵兩萬討賊,至於將士們的伙食,李晟自己解決。與此同時,馬燧也趕回長安,並且立下軍令狀,只要朝廷給他準備一個月的糧食,必平河中。
當時,度支使給李适算了一筆帳:如果繼續打下去,朝廷的錢財只能支撐七十天,七十天過後,李适會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破產的皇帝。李适權衡許久,最終決定繼續開戰,為了節省經費,李适下詔停止朝廷一切不必要的開支,清點吃大鍋飯的公務人員,內廷宦官,只要是多餘的人員,一律裁撤。
貞元元年(785)八月,馬燧、李晟開赴河中戰場。
當時,李懷光的防禦體系分為兩塊,河中大本營和河西的長春宮。長春宮是皇帝離宮,位於同州朝邑(今陝西省渭南市大荔縣朝邑鎮),守將是李懷光的親信徐庭光。長春宮守衛森嚴,官軍在這裡吃了不少苦頭,即便拿下長春宮,也需要北渡黃河,官軍面臨「兵半渡可擊」,背水作戰的風險。
馬燧上任後,換了個新思路:單槍匹馬前去招降。馬燧並沒有十足的把握,他只是想賭徐庭光有投靠朝廷的興趣,如果賭錯了,馬燧就會深陷敵營。長春宮牆之外,馬燧大聲喊道:「叫你們的守將徐庭光出來一見。」
徐庭光現身了,對馬燧拜了拜,以示尊敬。
在馬燧眼裡,如果徐光庭死命抵抗,是不會如此禮貌的。於是,他壯著膽子繼續說道:「我是從長安過來的,有皇命在身。」
徐庭光:「不知你有何話說?」
馬燧:「自安祿山以來,你們獻身國家,建立功勳已有四十餘年,為什麼突然要做這種滅族的打算呢。聽我的話,不僅可以免禍,還可獲得榮華富貴。」
馬燧說完之後,發現守軍沒有暴跳如雷的激動情緒,反而有些動搖,心裡便有了計較。據史料記載,馬燧解開上衣,敞著胸口,慢慢走到長春宮城下面,仰著頭說道:「既然你們不相信我的話,為什麼不用箭射我。」
李懷光兵敗是遲早的事,未來何去何從,將士們都有想過。螻蟻尚且貪生,更何況是活生生的人呢。不過,將士們也知道,這種情況下,誰做出頭鳥,誰就得死,於是大家聰明地跪在地上,等徐庭光做出抉擇。
時間過了許久,徐庭光既沒有說反抗的話,也沒有說投降的話。馬燧看穿了徐庭光的心思,於是給了個台階:「這些罪過都是李懷光犯下的,你們是沒有罪的。徐將軍,你們只要堅守城池,不出來就是了。」
徐庭光:「好!」
貞元元年(785)八月十日,馬燧繞過長春宮,抵達焦籬堡(今陝西省渭南市合陽縣),守將尉珪帶著七百名守將歸降。在此之前,李懷光已經和各地打好招呼,如果官軍到來,大家舉火把示警,相互支援。當天傍晚,李懷光命人焚燒火把,可一直到天黑,周邊也沒人回應,李懷光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貞元元年(785)八月十日,徐庭光看到大勢已去,正式向馬燧投降。
貞元元年(785)八月十二日,河中府的軍隊將軍旗改為「太平」,正式投降了朝廷。就在當天,李懷光因為懼怕而上吊自殺,享年56歲。
據史料記載,部將牛名俊將李懷光的首級送到長安,李适念及李懷光的功勞,特地下旨允許李懷光留下一位兒子繼承家族香火。然而,李懷光之子李璀聽聞父親兵敗,親手將弟弟殺死,然後自裁而亡,因此李懷光並沒有留後。
河中戰亂結束,預示著從建中二年(781)到貞元元年(785),持續四年時間的削藩戰爭,基本上到了尾聲。遺憾的是,這種尾聲不是以朝廷的勝利作為結局。
唐代宗李豫經歷過安史之亂,明白戰爭對國家的破壞力,更明白中央政府和藩鎮之間的關係就是天平兩端的砝碼,只需要維持平衡便鬧不出大亂子,所以採取了朝廷和藩鎮和平共處、老百姓休養生息的國策。
至於唐德宗李适,確實不是個合格的皇帝。如果沒有政治智慧,可以倚仗朝廷的重臣,如果沒有豐富的閱歷,可以坐看雲捲雲舒。然而,李适偏偏想做中興之主,而證明自己價值的第一步,就是拿藩鎮割據開刀。面對藩鎮節度使進行權力交接的時機,李适主動挑起矛盾,以至於引發全面戰爭。
大亂之後,李适接連犯下各種錯誤。比如河北戰場派上李抱真、馬燧兩位主將,可打起仗來卻群龍無首;比如襄陽之戰,在不明情況之下,遙控指揮,以至於主力部隊全軍覆沒;比如奉天之戰,李懷光千里奔襲,卻換來朝廷的猜忌。
性格多疑,好高騖遠,這便是李适的致命傷。
李适的想法很好,建立強大的中央政府,樹立皇權威嚴。為了證明自己的眼光,不惜發動全國性的戰爭,可戰爭過後,唐代宗李豫一朝建立的政治平衡和經濟制度徹底崩潰,李唐幾乎到了亡國的地步。
戰爭過後,藩鎮割據狀態依舊持續,可李适已經不想再關注他們。迫在眉睫的,其實是朝廷的生死存亡問題,為了挽救危局,李适決定探索帝國中興的辦法。然而在他的帶領下,大唐帝國的復興之夢,似乎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