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李适:疏斥宦官,親近官員
2024-10-08 19:03:00
作者: 九皋寒叟
大曆十四年(779)五月,37歲的李适繼位,史稱唐德宗。
李适接手的,並非滿目瘡痍的江山。地方節度使雖然擁兵自大,可李豫憑著藩鎮節度使互相牽制的策略,尚能維持平衡狀態。錢財方面,國庫還算充實,收入也是源源不斷。唯一的遺憾就是,朝中沒有靠譜的重臣。在群龍無首的局勢下,最容易滋生群臣結黨,互毆互斗,爭權奪利的現象。
繼位之後,李适帶著小弟們給父皇李豫守孝。這也是李适第一次亮相,為了給大家留下好印象,李适表現得謹小慎微。比如,與韓王李洄一起用膳的時候,命人撤掉葷菜,只吃馬莧菜,吩咐御廚不加任何調味品,以示對父皇的尊重。
按理說,李豫去世,最傷心的應該是李适,可在文武大臣中,有一個人表現得太過搶眼,這位老兄就是宰相常袞。當時,朝臣每天都會前往停放李豫棺槨的宮殿默哀,大家為了營造一種哀傷的氣氛,或多或少都會假裝哭一下,真正動情的,也會真的流出眼淚。
看看常袞,不僅痛哭流涕,還不顧身份地在地上打滾,如喪考妣一般。常袞如此表現,就是想給新皇帝留個好印象,繼續坐穩宰相的寶座。在場的人都明白常袞的心思,礙於大局,大家都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有一天,某位大臣上前攙扶常袞。就在常袞準備起身的時候,中書舍人崔祐甫嘲諷地說道:「臣子在君主的靈堂哭泣,怎麼還有讓人扶持的禮節?」
前面說過,崔祐甫和常袞是政敵,所以話中帶刺,想趁機羞辱。常袞聽聞此言,當即從地上跳起來,想找崔祐甫干架,多虧群臣勸架,此事才作罷。然而,事情並沒有結束,沒過幾天,李适給群臣下了一道旨意,讓他們商議為李豫服喪的時間問題。誰料想,兩個人再一次爆發了衝突。
常袞道,按照禮法,君王去世,臣子應該服喪三年。漢文帝時期,規定為三十六天,太宗皇帝去世後,遺詔說最多三十六天,唐高宗和武后去世,也是沿用漢制三十六天。唐玄宗、唐肅宗去世的時候,改為二十七天,當時遺詔雖曰:「天下吏人三日釋服」,群臣實際上服喪二十七日,所以我們最少也要服喪二十七日。
常袞說完之後,本以為大家會認同他的提議。可崔祐甫非常不服氣,他公然反對道:「遺詔上說的吏,不僅是天下的老百姓,基層的官員,還包括我們這幫朝臣。按照遺詔所說,皇帝需要服喪二十七日,你我只需三日即可。」
接下來,兩位書呆子使出畢生所學,將禮儀、道德、人情全都搬了出來,爭得面紅耳赤,顏面掃地。事後,常袞找到李适,狀告崔祐甫帶頭輕議國典,想要違反祖制,提議將他貶為潮州刺史。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
李适明白,常袞想遵從舊制,可崔祐甫認為大臣沒必要做表面文章,兩個人說得都有道理,他不好偏向任何一方。李适委婉地說道:「愛卿說的事,朕都知道了,不過因為這件事情把崔祐甫貶官,不是很妥當,容朕再想想吧!」
常袞很不理解,自己明明是討好皇帝,可李适居然沒和自己站在一起,真是熱臉貼了冷屁股。過了幾天,李适收到了一封奏摺,上面提議將崔祐甫貶為潮州刺史。李适看了看,內容沒新意,可最後的署名卻是常袞、郭子儀、朱泚。
這三個人是宰相,他們聯名上奏,李适也得慎重對待。李适思慮許久,覺得潮州山高水遠,於是將崔祐甫貶為河南少尹,算是一種回應。
然而,李适剛剛公布調任令,郭子儀和朱泚就來求情了,他們認為,崔祐甫不應該遭到不公平的待遇。李适徹底蒙圈了,貶斥崔祐甫是你們的決定,如今你們又出爾反爾,難道是想把朕當猴耍?趕緊給朕解釋清楚!
兩位宰相一臉無辜:「俺也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
經過一番徹查,事情終於浮出了水面:在唐朝,政府文件要生效,必須主事的宰相一起簽字。戰爭時期,宰相輪流坐班,有時候事情緊急,值班宰相可以代為署名,已經成為一種慣例。這一次,常袞便是用的這個方式。
李适不是傻子,所謂的禮法之爭,說白了就是兩位朝臣的互毆鬥氣,為了大局考慮,李适可以坐視不理。然而,常袞投機取巧,欺騙李适,事情的性質就變了。盛怒之下,李适下了一道旨意:將常袞貶為河南少尹,任命崔祐甫為門下侍郞,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趕緊派人追回崔祐甫。
常袞沒想到,事情竟然如此戲劇化,真可謂偷雞不成蝕把米。前往潮州沒幾年,常袞就在無盡的羞愧中病逝。
崔祐甫為相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廢除常袞制定的選才制度。
元載執政的時候,選官只看賄賂的錢財多少。常袞執政的時候,只看你會不會寫詩。這樣做,雖然杜絕了私下買官的現象,可也把許多有真才實幹的人拒之門外,這也是常袞不得人心的原因。
崔祐甫的制度很簡單,每天親自面試官員,擇優而任。據史料記載,崔祐甫上任幾個月,就有八百多名官員進入朝廷,這批人確實有真才實學,而且很合李适的胃口,這也讓崔祐甫在朝中慢慢站穩了腳跟。
有一次,平盧軍閥李正己給朝廷上表,說要給李适進獻三十萬緡錢。這是一場高端的智力博弈,如果李适接受了,說明朝廷看重錢財;如果李适拒絕了,說明朝廷和藩鎮的關係不親密,容易給其他藩鎮留下心理陰影。
思來想去,李适決定把難題扔給宰相班子。當時,崔祐甫建議李适,派使者去慰問平盧軍鎮的將士,將李正己的錢財賞賜給他們,既可以讓將士們對朝廷感恩戴德,也能讓藩鎮節度使刮目相看。
客觀地說,和常袞相比,崔祐甫確實更會做人,也更會辦事。每逢李适有需要,崔祐甫就會挺身而出,這也讓李适倍感欣慰。和老爹李豫一樣,李适經歷了太多的波折,也格外珍惜來之不易的中興局面。做了皇帝之後,李适心心念念的就是革除舊制,銳意改革,繼續延續大唐的中興。
第一件事:擼掉最大的軍閥郭子儀。
李适一朝,郭子儀身兼司徒、中書令,還頂著河中尹、靈州大都督、單于及鎮北大都護、關內及河東副元帥、朔方節度使、關內支度使、鹽池及六城水運大使、河陽道觀察使、營田使的頭銜。
要說忠誠度,郭子儀主觀上是沒有問題的。可對李适來說,權傾朝野的郭子儀怎麼看都有些扎眼,如果有機會,他不介意擼掉郭子儀。更何況,郭子儀統兵有個毛病,對待下屬太寬厚,甚至是放縱,所以他帶出來的隊伍只有他自己能管得住,朝廷如果想插手,多半會出事。
然而,要想實現大唐的中興,必須先解決藩鎮割據的問題,郭子儀是無論如何也繞不過的坎。大曆十四年(779)五月,李适突然下詔:加封郭子儀為太尉、中書令,尊其為「尚父」,免去郭子儀的其他所有職務。
詔書後面,是令人眼花繚亂的交換條件,也算是李适的誠意。比如,郭子儀食邑增加到二千戶,每月供給一千五百人的糧食,二百匹馬的飼料。比如,郭子儀的兒子、女婿,紛紛入朝為官。
最關鍵的是,李懷光、常謙光、渾瑊瓜分了郭子儀的軍權,而這三位都是郭子儀的舊部。在這場權力洗牌的遊戲中,所有人都得到了好處。可以想像得到,李适動手之前,應該是經過了縝密的思考。
第二件事:打壓宦官集團的囂張氣焰。
唐代宗李豫一朝,對宦官的管教非常不嚴。比如,宦官給大臣傳旨,或者出門辦事,都會趁機撈油水,而李豫則是抱著鼓勵的態度。
有一次,李豫讓宦官去給嬪妃的家族賞賜東西,宦官回來後,李豫問他得了多少好處,宦官回答只有一點點。當時,李豫陰沉著臉,一言不發。李豫不為錢,他覺得宦官代表皇帝的臉面,如果嬪妃家族懂規矩,就應該給李豫面子。據史料記載,嬪妃聽說後嚇得半死,趕緊拿出私房錢,這才平息了此事。
李豫的放縱,讓宦官們有資本橫行霸道。當時,宦官如果到宰相家中傳旨,宰相都得先準備好禮金,再出來接旨。宦官如果去地方,基本上都是雁過拔毛,就像朝廷徵收賦稅一般,每次都是滿載而歸。
李适上位之後,一直想找機會教訓他們一頓。
有一次,李适讓宦官邵光超給淮西節度使李希烈賞賜旌節,邵光超回來的時候,帶了不少奴僕、馬匹,還有七百匹細絹,二百斤黃茗。邵光超不知道這是李适故意安排的陷阱,回宮後狠狠地嘚瑟了一番,還說李适在軍中很有威信。
誰料想,李适面色如鐵,當著所有人的面發了一頓火,並打了邵光超六十大板,隨後將他流放。古往今來,最有效的震懾,不是每天的耳提面命,而是當大家神經放鬆的時候,突如其來的殺威棒。有了前車之鑑,宦官們再也不敢主動收受賄賂,政治風氣也開始在慢慢地好轉。
第三件事:杜絕奢靡享樂,崇尚節儉。
當時,澤州刺史李鷃獻了一幅《慶雲圖》,李适趁機下詔,廢除地方官員喜歡進獻靈芝、珍禽、奇獸、怪草、異木等祥瑞的陋習。不僅如此,他還下令將皇宮大內圈養的大象、虎豹、鬥雞等皇室寵物,全部放到山中,規定皇室以後不許將糧食拿來餵養這些沒用的東西。
李适的改革行動,不僅有雞毛蒜皮的小事,還有違背先祖舊例的嘗試,以及影響國家政局的大事。事實證明,為了大唐的國運,李适願意去挑戰自己,在君臣的努力下,朝廷風氣為之一變,中興局面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