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拿得起放不下的大唐史·伍> 性情中人楊炎:才貌雙全的「兩稅法」推行者

性情中人楊炎:才貌雙全的「兩稅法」推行者

2024-10-08 19:03:03 作者: 九皋寒叟

  要幹大事,肯定需要人才。

  當時,宰相崔祐甫提拔了不少青年才俊,他們都能辦事,可李适需要的是經世濟國的大才。崔祐甫思之再三,最終將楊炎舉薦給了李适。

  楊炎(727—781),陝西鳳翔人,史書記載「炎美鬚眉,風骨峻峙,文藻雄麗」,堪稱顏值和才華齊備的帥哥才子。不過,楊炎的性格也很特別,是性情中人,有恩報恩,有仇報仇,這也讓他的人生充滿了波折。

  楊炎年輕的時候,在神烏縣混日子,而神烏縣令李大簡看不慣讀書人,在一次醉酒後,將楊炎大罵了一通。當時,楊炎無權無勢,所以忍了這口氣。後來,楊炎受到河西節度使呂崇賁的徵召,出任節度使幕僚,於是命人將李大簡綁了起來,隨後親自抄著木棍,打得李大簡嘔血不止,幾乎喪命。

  呂崇賁愛惜楊炎的才華,並沒有處罰他。正因為這件事,楊炎才成為遠近皆知的厲害人物。元載執政的時候,想給自己培養一位接班人,狀元郎劉單、吏部侍郎薛邕相繼入選,可他們一個早死,一個遭貶,楊炎這才進入元載的視野。

  楊炎和元載是老鄉,又都是才子。在元載的扶持下,楊炎歷任司勛員外郎、禮部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吏部侍郎,可謂平步青雲。最主要的是,楊炎懂得知恩圖報,對元載的提拔,他銘感五內,早就表示了要誓死追隨。

  在元載那裡,楊炎是內定的利益集團的代言人。大曆十二年(777)三月,李豫下手剷除了元載一黨,楊炎身為接班人,自然遭受牽連,最後被貶為道州(今湖南省永州市道縣)司馬。崔祐甫提起楊炎的時候,李适對他還是有印象的。

  李适最終下詔,任命楊炎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任命詔書來得太突然,楊炎有點猝不及防。對他來說,長安城有過太多的回憶,有美好,也有苦楚。楊炎不明白皇帝為什麼會起用他,他也不關心,他就知道一件事,如果回到長安,他想找劉晏復仇,不惜一切代價。

  事實上,楊炎和劉晏並沒有深仇大恨,一切都是一場誤會。當年,劉晏是元載案件的主審官員,而李豫是背後的主謀者,君臣以謀反作亂、結黨營私、貪污受賄的罪名,將元載集團定罪。然而,劉晏覺得太過火,於是向李豫求情,赦免了王縉和楊炎等人的罪過。

  

  在楊炎的心裡,他自己沒有罪過,只是受到了元載的牽連。至於元載是否謀反,楊炎也有自己的判斷。劉晏作為主審官,將案件定為陰謀作亂,楊炎自然覺得是劉晏在背後搗鬼,誤導唐代宗李豫的判斷。因此,楊炎重回京城,一來要完成李适的使命,二來便是找劉晏復仇。

  楊炎明白,自己還是個菜鳥,在沒有拿得出手的成績前,別說除掉劉晏,就連獲得李适的信任也不容易。關於李适,楊炎並不了解,外界盛傳他想要勵精圖治,革除朝廷舊制,摒棄陋習,但是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帝王,楊炎還在觀察之中。與此同時,楊炎也在觀察著朝中的不良現象。

  經過三個月的觀察,楊炎大致明白了李适的出牌套路。大曆十四年(779)十二月,楊炎將炮火開向了國家的財政制度——國庫和皇家內庫的管理混亂。

  唐朝的國庫分為左藏庫、右藏庫和太盈庫。

  左藏庫主要貯藏全國各地給中央的錢幣、布帛等物,由太府寺下屬的左藏署管理,官吏有左藏署令、丞、府史、監事、掌固等人。

  右藏庫主要納貯全國各地給中央的金、銀、珠玉等寶貨,由太府寺下屬的右藏署管理,官吏有右藏署令、丞、府史、監事、掌固等人。

  太盈庫主要接納國庫支撥、地方進奉、宮市和皇莊收入的錢幣、布匹,相當於皇室專用的小金庫,由皇帝親自派宦官管理。太盈庫專供皇室宮廷揮霍、皇帝賞賜等等,有時也由皇帝撥充軍費和填補國用。

  每一年,太府寺都會分四次盤點國庫的收支,然後由比部去核查比對,還有監管部門對其監督,運轉秩序非常好。到了安史之亂,財政收支和管理開始紊亂,第五琦掌管國庫的時候,部分將軍、節度使經常找第五琦這個財神爺喝酒聊天,請他幫忙從國庫中支錢,供他們發軍餉或者私人揮霍。

  第五琦心裡明白,長此以往,國庫必定會淪為將軍們的提款機,所以他當時奏請皇帝,將左、右藏庫的管理權交給太盈庫。這樣一來,國庫直接交給了宦官管理,皇帝用起錢來也方便。

  第五琦是清閒了,可宦官們沒心情,也沒能力盤點天下財政的收支,他們只對皇帝和皇室負責,皇帝說要錢,直接從府庫提走,至於國家收入多少,如何規劃統籌,這不是宦官關心的問題。想想看,沒人監督國庫,沒人知道帳目,國庫自然就成為一個無底洞。當時,管理國庫的宦官多達三百人,今天你拿點錢,明天我撈點錢,大家都視而不見,就逐漸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利益集團。

  這個利益集團損失的是國家的利益,唐代宗李豫比較寵信宦官,只要他們不沾上權力,撈點錢他還是可以容忍的。但唐德宗李适就不一樣了,他對這些貓膩非常反感,一直想懲治這些帝國的蠹蟲。

  楊炎看準了李适的心理,順勢上了一道奏摺:賦稅是國家的根本,百姓的命脈,國家的盛衰安危,無不與賦稅相關。由宦官掌握國家的賦稅收支,必定會出現虧空。臣建議,將國庫搬出內庫,以後由主管部門統籌管理。

  就在當天,李适下詔:「從今以後,天下賦稅全部交到左藏庫,延續以往的慣例,每年只需要精選三五千匹布帛供皇宮用度即可。」

  不管怎麼說,敢拿宦官開刀,楊炎就是值得尊敬的狠角色。更何況,重新把財政大權奪回來,對文武百官也是一件好事。據史料記載,楊炎並沒有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而是趁熱打鐵,針對唐朝財稅制度的弊端,提出了兩稅法改革。

  改革背景其實很簡單:

  背景一:均田制度崩塌,朝廷失去了徵稅的依據。

  唐朝中期,均田制度徹底崩潰,老百姓的土地被兼併,要麼無地可種,要麼逃離原籍,租庸調製度徹底失去了市場。不僅如此,戰爭過後,全國的戶口、土地、財產信息已經不準確,按照過去的信息來徵稅,根本沒法執行。這種情況下,朝廷需要制定一個新的制度。

  背景二:朝廷、藩鎮、團練使一起撈錢,老百姓苦不堪言。

  在此之前,老百姓只需要養著中央政府,可戰亂之後,藩鎮節度使、團練使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這幫人需要錢糧養兵,只能把老百姓當提款機。更有甚者,河南、山東、荊襄、劍南等地,幾乎不向朝廷納稅。對中央政府來說,老百姓被欺負了,他們還得不到好處,自然得想辦法治理。

  楊炎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招:量出為入,實行預算制度。

  以前,國家徵稅多少,花費多少,完全沒有計劃。如今,朝廷先計算國家的開支數量,再確定應該徵收的稅額,然後攤派到全國各地。

  第二招:只對土地和資產納稅。

  根據百姓資產數量,定出不同等級的戶,確定應該繳納的「戶稅」,也就是財產稅。再根據百姓的土地數量,確定應該繳納的「地稅」。至於租庸調和其他稅費全部廢除,嚴禁另立名目徵收其他稅費,違者以「枉法論處」。

  第三招:納稅時間和納稅方式。

  每年分夏、秋兩次納稅,「夏稅」在六月之前繳納,「秋稅」在十一月之前繳納。兩稅法規定,「戶稅」以銀錢徵收,「地稅」以糧食徵收,田畝稅以大曆十四年(799年)的墾田數為準。正因如此,所以名為「兩稅法」。

  第四招:制定「兩稅三分」的制度。

  稅收征繳後,一部分送到中央國庫,一部分留給藩鎮節度使,一部分留給州縣政府使用,和如今的分稅制是一樣的道理。如此一來,大家都能分到錢,而中央政府可以繼續控制財權,限制藩鎮節度使的膨脹。

  建中元年(780)正月,唐德宗李适批准了楊炎的兩稅法。至於兩稅法的成績,還要在一年之後才能看到。不過,當楊炎把方案提交上去的時候,李适已經被他高瞻遠矚的眼光和氣魄深深折服,這不正是李适需要的人才嗎?

  此時,推薦楊炎的宰相崔祐甫由於身染重病,有時候在宮中辦差,有時候在家中休養,楊炎在李适心中的地位瞬間提升。有了老闆的支持,楊炎底氣十足,忙完了事業,也該找他的死敵劉晏報仇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