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拿得起放不下的大唐史·伍> 楊綰:大唐中興的希望

楊綰:大唐中興的希望

2024-10-08 19:02:50 作者: 九皋寒叟

  元載被殺,李豫順勢清洗了吏部侍郎楊炎,諫議大夫韓洄,起居舍人韓會等黨羽。其中楊炎是元載選定的接班人,李豫對他是零容忍的態度。

  然而,吳湊提出了質疑,他覺得楊炎雖然是元載的接班人,可並沒有幹什麼傷天害理的惡事,按照朝廷的律法,不能判處死罪。

  一邊是朝廷的律法,公正的代表,一邊是政治的利益,惡魔的化身。李豫陷入兩難的境地。思慮許久,李豫做出了決定:將楊炎貶為道州司馬,不再因為元載的落馬而大肆牽連,引起不必要的政治鬥爭。這是李豫的執政態度,他希望朝政能夠清明,朝臣敢於發聲,他想革除時弊,實現大唐王朝的中興。

  大曆十二年(777)四月,李豫選出了朝廷新一屆的領導班子:

  太常卿楊綰:升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禮部侍郎常袞:升任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楊綰,出生官宦世家,他從小就泡在書堆里,不管是詩詞歌賦,還是經史雜書,統統都喜歡看,最喜歡在桌上擺滿書籍,然後整日獨坐,苦思冥想。入仕之後,楊綰一直保持著中立的政治立場,名聲極好。元載被殺之後,李豫幾乎是在第一時間將他提拔為宰相,並對他寄予了厚望。

  據史料記載,李豫下詔的時候,郭子儀正在家中欣賞歌舞表演,得知楊綰做了宰相,他立即命人撤掉表演項目,以示尊敬。無獨有偶,京兆尹黎干每次出門的陣仗都很大,聽說楊綰做了宰相,也命人撤掉陣仗,只保留了十匹駿馬。

  能得到大家的認可,楊綰確實有幾把刷子。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該燒向哪裡呢?楊綰和常袞商議之後,決定先給長安的京官漲一下工資。

  想當年,元載做宰相,許多人找他跑官要官,元載也很無奈,官場又不是他家開的,哪有那麼多的崗位?為了解決這個麻煩,元載強行調低了京官的俸祿和福利,又把外地官員的待遇漲了上來,以此遏制跑官買官的勢頭。

  問題是,不是所有人都是貪官,部分官員守著那麼點俸祿,家裡根本就揭不開鍋。楊綰和常袞考慮到現實,最終還是把工資調了回來。

  大曆十二年(777)五月,楊綰將第二把火燒向了地方軍政。

  中晚唐時期,因為戰爭的緣故,地方行政區劃非常混亂。尤其是安史之亂,中央朝廷風雨飄搖,自顧不暇,為了鼓勵地方官府抵抗叛軍,授權他們成立了許多地方自衛隊,官方的說法叫團練部隊。

  團練部隊的官員分為兩種,一種是都團練守捉使,由中央朝廷派出的觀察處置使兼任;一種是州團練守捉使,大多是由州刺史兼任。這樣一來,全國至少出現了三級軍政管理體系:

  最高級:藩鎮節度使,也就是大軍區司令員。

  次高級:都團練守捉使,小軍區司令員,下面管著幾個州。

  最低級:州團練守捉使,相當於地方武警部隊司令員。

  要知道,在此之前,軍隊的徵募和管理全部由中央負責,地方官府和軍隊沒有任何關係。可戰爭過後,州刺史都成了掌握軍權和行政權的地頭蛇!不過這不要緊,中央還控制著都團練守捉使(也就是觀察處置使)呢,朝廷給他們的定位非常單純:監督大軍區司令員,轄制地方武警部隊。

  誰承想,元載主政的這些年,向地方派出了大批的都團練使,元載給他們的定位也很單純:別管大軍區司令員,收買和控制州刺史,搜刮民脂民膏。

  州刺史如果選擇依附元載,就可以繼續執掌地方兵權,埋頭撈錢;如果不依附元載,對不起,等著被元載蹂躪吧。在這樣的遊戲規則下,全國颳起了一陣搜刮民脂民膏的貪腐之風。

  楊綰上台之後,給李豫提了個建議:撤銷州團練守捉使,以後在非緊急軍情下,州團練守捉使不允許擅自召見州刺史,或讓刺史停職。

  不過,為了保證地方政府的自衛能力,由朝廷限定團練部隊的人數編制,招募來的民兵,由官府給他們家人提供糧食和食物,稱為「官健」,春夏的時候,民兵回家耕地,秋冬的時候,集中服役,由官府發放口糧,稱為「團結」。

  改革之後,依附元載的團練使或刺史被就地革職,楊綰重新劃定了藩鎮節度使、都團練守捉使、刺史、縣令等人的職責範圍和薪酬待遇,既穩定了地方官員的情緒,也加強了中央朝廷對他們的統治。

  楊綰的強勢,讓李豫看到了大唐中興的希望。然而在中興之前,大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楊綰的改革就像一把手術刀,將大唐王朝的傷疤一層層揭開。可露出來的並不是新生的力量,而是各種觸目驚心的毒瘤。

  不管是中央官員還是地方官員,大部分人都結黨營私,貪污受賄。藩鎮節度使、州刺史利用職權大肆招兵買馬,搞起了地方武裝。為了籌措數額巨大的軍費,搜刮民脂民膏,摧毀了帝國的稅收制度。看到這些,李豫徹底震驚了。

  這一切惡果,全都歸到了元載的頭上。

  元載被殺之後,李豫的心中反而升起了滔天怒火,以至於憤怒讓他失去了理智和基本的風度。他讓宦官掘開了元載祖父的墳墓,劈開了棺槨,將他父親曝屍荒野,還下令拆毀了元氏的家廟,焚燒了元氏家族的祖先牌位。

  楊綰的第三把火,燒給了昔日被元載打壓的耿直官員們,比如湖州刺史顏真卿,就在楊綰的舉薦下回到長安做了刑部尚書。三把火燒完之後,官員們都明白了,大唐王朝準備起飛了!然而,就在大曆十二年(777)七月,楊綰突然得了一場重病,不治身亡。這個消息如晴天霹靂,將李豫震得暈頭轉向,不知所措。

  李豫正是看中了楊綰不畏強暴,忠正耿直的性格,這才起用他為相,想要革除大唐的時弊,但是皇天終歸不佑善人啊。得知消息的那一刻,李豫發出了由衷的嘆息:天不欲朕致太平,何奪朕楊綰之速!

  接下來怎麼辦?起用楊綰的搭檔常袞嗎?

  李豫毫無信心,因為楊綰做事情有大局觀,善於處理人際關係,而常袞太喜歡摳細節,屬於辦實事的人。最主要的,常袞私心很大。拿調整京官俸祿來說,如果有官員向他示好,常袞定的薪酬就高,那些身處高位,卻不願意覥著臉去求常袞的人,工資比下屬還要低。

  李豫表示,可以繼續用你,至於君臣之間的親密度,那就免了!

  歷史證明,三個男人之間也有吃醋的可能,尤其是李豫對楊綰的偏愛,更讓常袞心裡如同打翻了五味瓶一般。楊綰去世之後,常袞成了首席宰相,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常袞接連幹了幾件讓人覺得很小家子氣的事兒。

  李豫一朝,宰相的辦公地點在門下省政事堂,但楊綰是中書侍郎,所以大家都得前往中書省議事,這樣一來,常袞覺得自己很沒面子。楊綰剛剛病逝,常袞就封了門下省的後門,規定文武大臣以後要議事,統統來門下省。

  中國有句古話,叫文人相輕,意思是讀書人通常都很鄙視對方,覺得自己是最牛的。可楊綰去世後,文武官員尊敬他,因此集體奏請李豫,希望能給楊綰的諡號定為文貞(唐朝文官最高級別的褒獎)。

  常袞差點就爆炸了。楊綰生前就把他壓得抬不起頭來,死後還要受百官的愛戴,憑什麼?常袞氣憤不過,於是找了幾個人進言,打算讓李豫收回成命。可是,李豫壓根就沒搭理常袞,反而將那幾個人貶出了京城。

  楊綰去世之後,中書省一直由中書舍人崔祐甫打理,可常袞的行為確實讓中書省很沒有面子。崔祐甫時常想著,要給常袞一點顏色瞧瞧。

  有一次,隴右節度使朱泚(cǐ)的軍中出現了貓鼠同乳的奇異之事,因此派人前往長安,奏報祥瑞。禮儀官讀完了奏表,常袞就跪了下來,率先向李豫表示祝賀。文武大臣見狀,相繼都跪了下去,唯獨崔祐甫風姿飄逸,鶴立雞群。

  李豫好奇地問道:「崔愛卿,你為何不學他們向朕稱賀呢?」

  崔祐甫理直氣壯:「陛下!貓鼠同乳本來就是反常的現象,咱們養貓就是為了讓它們捕食老鼠,為主人除害,如今貓不但不捕老鼠,還用奶哺乳老鼠,這就像是官吏不懲處違法之事,邊將不抵抗入侵之敵,都是失職的表現。」

  李豫顧及常袞的面子,沒有當場拍手稱快。

  下去之後,常袞暴跳如雷,強行將崔祐甫貶為從八品吏部主事,而且搞了個潛規則,只要是崔祐甫的公文,門下省一律打回。身為首輔,竟然干下了如此不講究的齷齪事,就連李豫也覺得顏面無光。李豫一直在尋找合適的中書侍郎,不過偌大的朝堂,似乎沒有他想要的人。

  大曆十三年(778)十二月,李豫召回了闊別長安八年之久的李泌。所有人都知道,中書侍郎是為李泌準備的,唯獨李豫心裡清楚,李泌不一定會接受他的任命。

  誰料想,李豫還沒有下旨,常袞居然先動了起來:「陛下,您如果想任命李泌為宰輔,應該先考察一下他是否有宰輔的才能,是否能夠服眾。臣認為,應該讓李泌先從刺史做起,如果真的有本事,以後再提拔也不遲。」

  按照常袞的這套說辭,李泌沒有做宰相的能力,應該在第一時間辭掉李豫的任命。不過,李豫是個宅心仁厚的皇帝,常袞雖然格局一般,可畢竟為官清廉,他也不好意思將常袞擼下來。那就繼續拖著吧!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