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再次淪陷
2024-10-08 19:02:31
作者: 九皋寒叟
安史之亂期間,吐蕃是最先和唐朝翻臉的國家。
當時,中央政府抽調河西、隴右道、安西都護等地的軍隊前去平叛,造成了整個西部地區防務空虛,吐蕃叫上了吐谷渾、党項、氐、羌等部族,發動二十萬大軍入侵,最後占領了整個青海地區。
玄宗出逃,全國各地都在混戰,誰也沒工夫去過問青海的局勢。誰曾想,吐蕃大軍覺得有點不安了,這一路勢如破竹,先是拿下安西大都護府,後來又輕易拿下青海,沒有遭遇過大規模的抵抗,也不見朝廷派大軍前來支援平叛!難道唐軍已經在通往長安的路上設下了埋伏?
吐蕃人一路上疑神疑鬼,居然沒敢向長安進發。
唐肅宗李亨登基之後,吐蕃人主動示好,問需不需要援軍,李亨居然做出了錯誤的判斷,他以為,吐蕃還在西南邊陲老老實實沐浴著高海拔的陽光,殊不知整個青海地區已經陷入吐蕃之手。
此後幾年,吐蕃大軍一直遊走在青海境內,李豫登基後,熟諳邊事的郭子儀才建議朝廷,派使者前往吐蕃交好,防止吐蕃和党項在背後搞小動作。御史大夫李之芳臨危受命,卻被吐蕃扣在軍中長達兩年之久。
也就是說,中央對吐蕃的動向一無所知!
唐廷的無動於衷,終於讓吐蕃人放下戒心。唐軍和史朝義決戰的時候,吐蕃攻陷了大震關(今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東隴山),打開了甘肅通往陝西的門戶。自此,長安徹底暴露在二十萬吐蕃聯軍的鐵騎之下。
史朝義自殺身亡,安史之亂結束後,長安附近的官員這才將吐蕃入侵的消息,以及前線所有軍情報告給朝廷。一場災難本可輕易避免,可歷史和大唐再次開起了玩笑。李豫的親信宦官程元振把持著外地官員進京的奏摺,危難之際,他竟然選擇將軍情隱匿不報。這種行為令人難以理解!
天大的玩笑,還在繼續著。
地方官員將情況告知朝廷,卻發現朝廷沒有任何舉動,他們以為,朝廷已經無力再組織大軍平叛,於是徹底放棄了守城的念頭。短短几個月的時間,蘭州、廓州、河州、鄯州、洮州、岷州、秦州、成州、渭州紛紛失陷。長安,已經徹底暴露在二十萬吐蕃大軍的鐵騎之下,而唐代宗李豫卻一無所知。
廣德元年(763)九月,吐蕃進犯奉天、武功,陳兵在長安城郊,消息再也瞞報不住。李豫驚詫萬分,吐蕃遠在西域,怎麼會突然出現在長安城外?
軍情急迫,李豫沒有時間去追究責任。當時,長安城內除了禁軍,並沒有主力部隊,如何抵禦二十萬吐蕃大軍的進攻?李豫絕望了,擺在他眼前的似乎只有一條路——逃出長安城,巡視天下。
危急時刻,李豫一面派人招募長安城中的百姓,一面任命李适為關內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讓他們出兵抵禦吐蕃。問題是,郭子儀一直被雪藏,親信部下又分散在各地,上哪兒去調兵遣將?
接到聖旨後,郭子儀緊急招募了二十多個人,一行人騎著馬前往咸陽視察軍情。然而,眼前的景象讓郭子儀驚呆了,只見吐蕃大軍從司竹園(今陝西省西安市周至縣司竹鄉)渡過渭河,順著秦嶺山脈向長安城湧來,吐蕃軍士漫山遍野,前後長達數十里。
郭子儀急忙讓中書舍人王延昌入朝奏報軍情,希望李豫能夠增兵支援。此刻,李豫正在長安招募軍隊,王延昌希望朝廷能加快速度,最好先派點禁衛軍到前線,解郭子儀的燃眉之急。
然而,程元振一馬當先,直接將王延昌攔在了宮門之外,理由很簡單:打仗可以輸,長安城可以丟,皇帝身邊的禁衛軍絕對不能調。
王延昌無奈,只好回去向郭子儀復命。堂堂天下兵馬副元帥,可調動的兵力僅有二十餘人,說出來是不是很諷刺?當時,長安城外還有一些零散的軍隊,比如渭北行營兵馬使呂月將,帶著手下的兩千部隊向吐蕃發動偷襲,可很快便被敵軍主力剿滅,呂月將也被吐蕃軍隊擒獲。
一塌糊塗的局勢,崩潰絕望的郭子儀。
廣德元年(763)十月初七,吐蕃軍隊開赴渭橋。在李豫的眼裡,堅守長安固然可以提振士氣,可結果也不過是多守幾天而已。長安城破之後,他難道要成為吐蕃人的俘虜?李豫決定了,放棄長安,帶著親信出長安東門,向陝州方向出逃。
據史料記載,李豫逃得太倉皇,就連禁衛軍也沒跟上他的節奏。長安迅速陷入混亂之中,禁衛軍趁機在城中搶劫財物,百姓呼天搶地,悲痛欲絕,景象極其慘烈。此時,郭子儀正在前線觀察吐蕃軍隊的動向,思考著如何平叛,手下人突然告訴他,皇帝跑了,長安已經陷入混亂的噩耗。
安史之亂的悲劇要重演,這就是郭子儀的直覺。
郭子儀神色慌張,立馬啟程返回長安,希望來得及攔下李豫,勸他不要放棄長安,放棄來之不易的中興局面。悲劇的是,等他踏進長安城的時候,李豫早已經不知去向。郭子儀急忙趕往長安城東的開遠門,在這裡碰到了禁衛軍將領王獻忠。危急時刻,竟然還有禁衛軍將領進駐長安,這可是天大的喜訊啊。
郭子儀打算上前攀談,不料王獻忠的第一句話就讓他呆若木雞:「郭大帥,皇上已經東遷,國家無主,您身為元帥,皇上的廢立就在於您一句話了。」
聽聞此言,郭子儀差點從馬背上栽下來,搞了半天,這個王獻忠是個政治投機客,想趁著國難,扶持新老闆上位啊。據史料記載,王獻忠比較善於偽裝,回長安的路上他遇到了唐代宗李豫,當時他提議,讓豐王李珙等王爺回長安,打算和吐蕃人議和,未承想他心裡卻打著自己的小算盤。
憑著郭子儀的號召力,扶持新皇帝確實是他一句話的事,可他在乎自己的名聲,如果行謀反之舉,一輩子攢下的名聲豈不是付諸東流了?
郭子儀靜默無言。
此時,豐王李珙著急了,如果郭子儀點頭,他就可以做皇帝,可郭子儀的沉默分明有抗拒的意思。李珙大聲地咆哮道:「你為什麼不說話?」
郭子儀憤怒了,他指著李珙的鼻子就是一頓臭罵,瞬間就鎮壓住了李珙的囂張氣焰。說到底,王獻忠只是禁衛軍的將領,如果要行廢立之事,必須等郭子儀點頭才可以,這也是他們瞬間認慫的原因。
郭子儀不想追究此事,將他們嚇唬住之後,郭子儀便讓他們去追趕唐代宗李豫,自己則帶著親信飛奔出長安城,到各地召集軍隊準備平叛。
廣德元年(763)十月初八,李豫到達華州(今陝西省渭南華州區)。
當時,華州的官員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連提供飯食的人也沒有。這樣的場景,很像當年李隆基逃出長安,地方官員逃之夭夭,將士們饑寒交迫,最終發動馬嵬坡之變的橋段。不過,李豫的運氣似乎比爺爺更好一些,因為在外地出差的宦官魚朝恩聽說李豫出逃,第一時間率領神策軍趕了回來。
望著風塵僕僕的魚朝恩,李豫既感且佩。是啊,朝中重臣,自詡忠君愛國,可在危難之際總想著自保,甚至不惜出賣國家利益來換取自家的榮華富貴。再看看太監,永遠和皇帝站在同一個戰線,和朝臣的虛偽相比,他們的忠心讓李豫更有安全感。
有了神策軍的護衛,李豫變得更加踏實,他命大軍繼續東行。到達潼關的時候,豐王李珙等人追了上來。李豫望著李珙,久久無語,李珙是他的叔叔,他不忍心痛下殺手,更何況李珙並沒有成氣候,李豫便讓他回去閉門思過。
然而,回到營帳之後,李珙居然大發牢騷,出言不遜,毫無悔改之心。大臣們集體上奏,要求除去這個害群之馬,李豫隨後便將他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