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兄弟的命運:死於兒子之手
2024-10-08 19:02:04
作者: 九皋寒叟
事實上,河陽之戰並沒有改變整個戰場的局勢,史思明依舊鎮守洛陽,李光弼依舊駐守河陽城,雙方再次隔著黃河形成對峙局面。令人沒想到的是,這一次對峙從乾元二年(759)十月到上元二年(761)二月,跨度居然長達十四個月。
在此期間,李光弼在各地攻打史思明的駐軍,雖然沒有取得大勝,卻也斬殺了不少戰將,為朝廷爭了顏面。然而,朝廷似乎對李光弼很不滿,在他們看來,李光弼身為兵馬大元帥,要麼組織大規模的進攻,要麼和史思明展開決戰,迅速平叛,這樣小打小鬧,何時才能凱旋?
要知道,洛陽城已經丟失,李亨和朝廷大佬每日如坐針氈,唯恐早上起床的時候叛軍已經開到長安城外。很快,朝中就有了明確的觀點,是否要重新起用郭子儀,讓他和李光弼一道去平亂?
李亨思慮再三,決定起用郭子儀為河西諸鎮元帥,徵發左右英武軍(李亨組織的一支禁衛軍,精於騎射)、朔方、坊州、寧州、涇原等地的七萬兵馬,從朔方直搗范陽,然後揮師平定河北地區。
安祿山在世的時候,史思明鎮守河北,如果朝廷進攻范陽,遇到的阻力確實會很大。可如今史思明沒有幫手,如果郭子儀直搗范陽,確實是一步妙棋。遺憾的是,李亨的決定引起了宦官魚朝恩的不滿。
請記住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魚朝恩和郭子儀是死對頭,郭子儀被罷,魚朝恩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如果郭子儀做了大元帥,再撈點軍功向皇帝施壓,魚朝恩不會太好受。
當時,李亨的任命詔書已經寫好發出,魚朝恩卻欺瞞李亨,硬生生將詔書截了下來。隨後,魚朝恩屢次在李亨面前詆毀郭子儀,說他性格軟弱,治軍不嚴,認定他不適合做大元帥,李亨這才將此事作罷。
李亨的一念之差,竟然放了史思明一條生路,這就是真實的歷史。
此時,史思明也開始後知後覺,長期遠離范陽,後勤難以保證,攻城又乏術,如果繼續耗下去,日久必定生變!上元二年(761)二月,史思明派人前往長安散布言論,聲稱駐守在洛陽的叛軍都是河北人,長期征戰導致大家思鄉心切,史思明又殘暴不堪,此時洛陽城中上下離心,如果前去攻城,肯定能夠一舉拿下。
魚朝恩聽聞消息,立即活動了起來。
魚朝恩:「陛下,長安城的傳言並非空穴來風,眼下洛陽人心背離,是擺在官軍面前的大好機會,應該讓李光弼率大軍前去攻城。」
李亨也想儘快收復洛陽,於是傳下詔書:命李光弼全力攻城。
然而,李光弼的回答很簡單:「賊鋒尚銳,未可輕進。」
皇帝的催戰引起了朔方節度副使僕固懷恩的注意,此人是少數民族出身的高級將領,性子剛愎自用,狂妄自大,再加上平時戰功卓著,在軍中我行我素。在朔方軍服役的時候,郭子儀性格寬仁,也給予了他非常大的自由,到了李光弼這裡,僕固懷恩經常吃癟,對李光弼的怨憤早已經積蓄了很久。
李光弼的奏摺剛到長安,僕固懷恩的奏摺也到了,聲稱洛陽的局勢確實如長安城傳言一般,官軍應該主動出擊。最關鍵的是,僕固懷恩提了一嘴,李光弼有擁兵自重的嫌疑。
在李亨和朝臣們看來,僕固懷恩是李光弼的副手,對局勢肯定看得透徹,也絕不敢謊報軍情,誣陷統帥。既然這兩人口徑不一致,那就真有可能是李光弼消極怠戰,以戰養戰。數年前,主帥封常清、哥舒翰以同樣的理由被朝廷忌恨。
歷史,永遠是驚人的相似。
就這樣,朝廷的催戰詔令一道接著一道下達到軍中,到最後甚至言辭激烈,不出戰就要治李光弼的罪。李光弼無可奈何,只好遵從軍令,下令讓李抱玉留守河陽,自己和僕固懷恩親率大軍向洛陽進發。
上元二年(761)二月二十三日,李光弼帶領眾軍來到了洛陽城北的邙山,準備和史思明展開決戰。李光弼做好了周全的部署:各軍倚靠邙山安營紮寨,占據險要地勢,戰局順利的話,就和史思明一決高下,戰局如果不利,就選擇退守。
李光弼的調遣沒有任何問題,卻遭到了僕固懷恩的無視。這位老兄執意前往平原地帶安營紮寨。當時,各路大軍紮寨之後,李光弼派人再去探查了一番,發現僕固懷恩在違抗軍令,他當即傳出軍令,要求僕固懷恩迅速撤到山上。
你要我往東,哥們兒非要往西。僕固懷恩就是不執行李光弼的帥令,雙方為此僵持了幾個時辰,依舊沒辦法解決爭端。
在邙山排兵布陣的史思明時刻注意著戰場上的局勢,他發現李光弼的大軍幾乎都依山傍險駐紮,卻唯有一支大軍駐紮在平原。史思明當即意識到,這支軍隊就是邙山大戰的突破口。
很快,史思明的騎兵就對僕固懷恩發起了衝鋒。想想看,僕固懷恩如何是史思明的對手?幾次衝擊過後,官軍開始力不從心,李光弼為了顧全大局,立即命其他部隊前來支援。這樣一來,一場防守戰變成了正面遭遇戰。
正面戰場,騎兵可以決定戰爭的勝負。一場惡戰下來,唐軍數千將士陣亡,李光弼、僕固懷恩北渡黃河,退守聞喜(今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河陽守將李抱玉得知大軍失利,也決定放棄河陽,趕到聞喜和李光弼大軍會合。
經過十四個月的對峙,官軍終於在邙山之戰後,丟掉了對河南戰場的控制。自此,史思明占據了河北和河南,叛軍聲勢達到安史之亂以來的巔峰。
邙山兵敗,朝野震驚。
李亨來不及追究責任,連夜下詔調集長安附近的軍隊前往陝州和潼關,失去潼關這道天險,李亨恐怕又要帶著太上皇李隆基「出巡」。
上元二年(761)三月,史思明讓長子史朝義帶著先鋒部隊,沿著黃河一路清剿官軍,趁勢拿下衛伯玉駐守的陝州,自己則統帥大軍向西行進,約定在潼關會合。
據史料記載,史思明育有兩子,長子史朝義,幼子史朝清,都是在史思明還未發家的時候出生的。史朝義的老媽出身貧寒,相貌一般,不受史思明待見。也許是小時候生長環境不優越,母親地位不高的緣故,史朝義從小就謙恭謹慎,為人友愛,從軍之後,即便有戰功也不自傲,在軍中威信較大。
後來,史思明又娶了平盧辛家的一位漂亮女子,生下了小兒子史朝清。也許是天意安排,史思明自從娶了辛氏,官運就一路暢通,直至後來登基稱帝。在史思明看來,史朝清有神仙護佑,命里富貴,因此從小就對他特別溺愛。
史朝清和史思明一樣,性格暴躁易怒,殘忍嗜殺,就算是自己的親信犯錯,史朝清也會鞭笞一頓。在范陽的時候,史朝清整天和一幫富家子弟、無賴流氓廝混。史思明攻城略地之後,將搶奪而來的良家婦女全部送往范陽,史朝清享用不完,便將她們隨意殺掉,放在開水鍋里烹煮,並以此為樂。
按照皇室制度,史朝義是長子,也是嫡子,繼承皇位毫無問題。然而,史思明卻將皇后之位給了辛氏,而太子之位卻懸而未決。
史朝義怎麼想?
他常年跟隨在父親身邊,立下不少軍功,又是嫡長子,早就該被立為太子,可皇后之位的歸屬表明,史思明中意的人其實是弟弟史朝清。為了討父親的歡心,史朝義玩命地表現,可史朝義越是表現得完美,史思明越是看他不順眼,甚至揚言如果實在不行,就殺了史朝義,再立史朝清為太子。
這話說得確實很傷感情。史朝義非常感傷,不過他很聰明,知道這種事情不好去找父親理論,唯一能做的就是謹小慎微,避免犯錯。史朝義的人緣本就很好,被史思明欺負後更讓朝臣們心疼,無意間收穫了不少臣子的同情。
這一次,史思明和史朝義分兵前往潼關,不料史朝義卻在陝州城下遭遇了頑強的抵抗,無法按照約定時間和父親會合。史朝義受阻,史思明不想孤軍深入,只好下令退兵到永寧(今河南省洛陽市洛寧縣)。
中軍營帳里,史思明怒火滔天,大罵史朝義無能,連一個小小的陝州都拿不下來,並揚言要對他軍法處置。史思明冷靜下來之後,心情突然變得極好:咱不是一直想找史朝義的晦氣嗎,眼下難道不是大好的機會?
打定主意後,史思明決定好好羞辱史朝義一番,他派人前去傳話:兒子,你讓大軍在此受阻,那就幫助大軍修築一座大型糧庫吧,只給你一天時間!
史朝義很窩火,不過還是認慫了,他決定將所有軍士動員起來,自己坐鎮監督,最後真的在一天之內建起了一座糧倉,只差外牆的一層泥還沒有塗。
第二天,史思明心情爽朗,帶著朝臣一起驗收,可到工地後傻眼了,史朝義居然完成了任務。史思明心裡在罵娘,想想又不能白來一趟,於是開始雞蛋裡面挑骨頭,還吩咐親兵挑了幾擔泥巴塗在了牆上,臨走之時還在嘴裡咕嚕了一句:等到攻下陝州之後,我非殺了這個孽子不可。
史思明可能沒想到,就因為這句話,自己的命運完全被改變,一生辛苦賺下的事業也被改變。血淋淋的歷史告訴我們,人真的不能亂說話啊。
史思明說話的聲音雖然很小,卻被身旁的親信聽到,後來又傳到了史朝義的部將駱悅、蔡文景耳朵里,史朝義自然也知道了這件事。史思明想殺史朝義的心思已經不是一天兩天,如果史朝義被殺,駱、蔡二人的命運也好不到哪裡去,二人商議之後,決定找史朝義好好聊聊。
中軍大營內,兩位兄弟開門見山地說道:「大王,您恐怕時日無多啊。皇帝和您之間的關係已經水火不容,眼下又說出攻下陝州就要殺您的話,如果我們再無動於衷,恐怕都將死無葬身之地。」
史朝義:「你們有什麼想法?」
駱、蔡二人說道:「眼下只能找曹將軍前來商議。」他們口中的曹將軍,便是史思明的警衛隊長,也是最接近史思明的人。
史朝義仍然在猶豫,眼下雖然被逼無奈,可如果殺死親生父親,就會被天下人視為弒君奪位的惡徒,將會遺臭萬年。駱、蔡二人看出了史朝義的猶豫,於是帶著強迫的口氣說道:「大王,您如果不想有所作為,我二人只好去投降唐軍換取性命了。」
在綱常倫理和性命前途之間,史朝義最終選擇了後者。
史朝義:「這些年來,不少將軍都和本王關係不錯,你們先拉攏他們,再去請曹將軍前來商議。記住,不可傷了父皇的性命。」
史朝義在軍中威信甚高,將士們既尊敬他,也同情他。反觀史思明,性格暴怒無常,時常鞭打和侮辱將士,對親生兒子也毫無情分,追隨他有何好處呢?
在駱、蔡二人的組織下,很多將軍都站到了史朝義的陣營,眾人找來史思明的警衛隊長曹將軍,將事情對他和盤托出。曹本來還很猶豫,但是看到眾人態度堅決,唯恐自己反對而遭到陷害,於是答應帶他們進入史思明的營帳。
就在史思明嘀咕要殺史朝義的當天傍晚,駱悅等人率領三百壯士,全副武裝來到史思明下榻的驛站。值宿的衛兵看到大批軍官前來,覺得奇怪,想要上前詢問,卻看到警衛首領曹將軍也在,於是假裝沒看見,放他們入營。
就這樣,駱悅等人帶兵闖入史思明的臥室,先殺了那些尖叫著想要逃跑的侍從,來到龍床後發現史思明竟然不在。眾人驚出一身冷汗,還以為誤入埋伏,於是抓來一名侍從打聽史思明的下落。
侍從顫顫巍巍地說道:「陛下正在茅房呢!」
房中的動靜引起了史思明的警覺,史思明來不及穿好褲子,急忙翻牆來到馬廄,準備騎馬逃跑。駱悅的侍從周子俊帶人埋伏在驛站周圍,看到史思明準備騎馬逃走,下令放箭射殺,史思明手臂受傷墜落馬下,這才被眾人生擒。
史思明不明所以,大聲責問:「誰敢如此大膽,謀反犯上?」
駱悅閃身出現,陰冷地說道:「你本就是一個造反者,還敢說別人謀反?是你兒子史朝義的意思!」
那一刻,史思明後悔不已。他原本以為手握生殺大權,處死史朝義是輕而易舉的事,因此打算攻下長安城後再說。可就是嘴賤啊……
史思明看著眾人,頓生感慨:「哎,都是朕早上失言才落得如此下場,這就是報應啊。可你們就這樣將朕殺掉,未免太早了吧,此刻長安城還沒拿下呢!你們難道想看著宏圖霸業毀於一旦嗎?」
對造反的人來說,別人家的宏圖霸業和自家的性命,孰重孰輕,大家心裡有數。當時,沒人搭理史思明的吶喊,大家一擁而上,將史思明關到了小黑屋。直到此時,史朝義懸著的心才算落了地。
大多數人都投靠了史朝義,唯獨駐紮在福昌的周摯沒有表態。這位老兄跟隨史思明數十年,是絕對的嫡系親信,在軍中影響力頗大,如果能讓周摯歸順,史朝義才算真正掌握了軍隊,完成權力交接。
史朝義決定親自去會會周摯。然而,駱悅等將領卻拋出了一個驚人言論:史思明和周摯二人皆不可留。否則,一旦為居心叵測的人利用,後果不堪設想。就這樣,周摯被殺,史思明被勒死在回洛陽的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