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泌:入則懇懇以盡忠,出則遺世獨立
2024-10-08 19:01:25
作者: 九皋寒叟
李泌,長安人士,南北朝時期西魏政權「八柱國」李弼的六世孫,中唐時期著名的政治家、道家學者、皇室謀臣。李泌幼年的時候就已經粗通黃老學說,是長安城有名的神童,更是李隆基、張九齡和張說等大佬的座上賓。
有一次,張九齡打算提拔一位才能平庸,但唯命是從的高級幕僚,李泌卻提出了反對意見:「張相公,你素來就有正直無私的清譽,難道你也喜歡低聲下氣,缺乏節操和能力的人嗎?」李泌的一句話就讓張九齡肅然起敬,張九齡立馬表態認錯,還親切地稱呼李泌為「小友」。
本章節來源於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
據史料記載,李泌對《老子》《莊子》《周易》情有獨鍾。成年後,李泌時常尋訪嵩山、華山、終南山等仙居福地,一來修身養性,二來尋找長生不老之術。安史之亂前,李隆基沉湎道家學說,經常將李泌召入禁宮相伴,最後給他賞了個翰林待詔的頭銜,並讓他去東宮陪伴太子李亨。
在太子府的那幾年裡,李泌和李亨建立起了牢固的信任關係。不幸的是,楊國忠為了鞏固政治地位,強勢打壓李亨的勢力,李泌難以倖免,最終被流放到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後來又歸隱潁陽(今河南省登封市境內)。
有唐一朝,李泌的名氣並不是很大,可論政治才華和人生智慧,李泌確實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李泌看透了皇室的殘酷鬥爭,官場的爾虞我詐,他雖然有心進入官場,卻時刻與皇權保持距離,遊走在官場和神仙之境中,而且能平衡二者之間的關係。換句話說,李泌如果為官,能在紛繁複雜的朝廷縱橫捭闔,李泌如果避世,能在自我修養中「羽化成仙」,還能勾起統治者對他的強烈興趣。
安史之亂發生後,李泌和李亨暗中保持著密切的聯繫,李亨從馬嵬坡北上之時,便派人前往潁陽,將李泌接到了身邊。
李亨為何如此重視李泌?
第一,李亨從小生活在深宮之中,為了讓李隆基卸下防備,從來沒有參與過政事,對處理朝政,平衡政治勢力毫無經驗可言。登基稱帝後,李亨亟需一位信得過的親信幫他打理政務,李泌是不容置疑的人選。
第二,李泌想實現抱負,收穫人生價值,卻對權力毫無興趣。
第三,李泌善於平衡政治關係,胸懷韜略和大局觀。
李泌到達靈武之後,李亨想任命他為中書令,讓他統率群臣,輔佐他收復長安和洛陽,光復江山社稷。然而,李泌卻拒絕了邀請:「陛下,您能視我為幕僚和好友,我覺得比什麼都珍貴,讓我擔任中書令,實在是強人所難。」
換了別人,李亨或許會覺得此人太矯情,但是對李泌,李亨毫無芥蒂。李亨願意拿最私密的事情來請教他,比如誰來擔任朝廷兵馬大元帥之職。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背後牽涉兩大皇子,還有大唐未來的立儲問題。
廣平王李俶,李亨的長子,沉穩有餘,謀略不足,很像當年的太子李建成。
建寧王李倓,李亨的三子,英勇果敢,才氣十足,很像當年的秦王李世民。
據史料記載,李亨北上靈武的時候,建寧王李倓親自挑選了一批精兵貼身保護,無數次浴血奮戰,這才讓李亨順利到達靈武,深得李亨的喜愛。因此,李亨中意的兵馬大元帥人選,正是建寧王李倓。
有一天,李亨找到了李泌,問道:「先生,眼下朝廷的當務之急是平叛,建寧王李倓胸懷韜略,為人勇武,朕想任命他為兵馬大元帥,你覺得怎麼樣?」
李泌毫不隱晦地說道:「陛下,建寧王確實有雄才偉略,完全能勝任兵馬大元帥之職,然而廣平王李俶是嫡長子,是未來的國儲啊。試問,建寧王李倓平定天下之後,陛下是否能讓廣平王將太子之位讓給建寧王呢?」
李亨:「先生,廣平王是嫡長子,未來要繼承江山社稷,又如何會將兵馬大元帥之職看在眼裡呢?」
李泌:「廣平王雖然是嫡長子,至今卻沒有被封為太子。如今天下大亂,人心所向,一定是兵馬大元帥,如果建寧王一戰成名,陛下即便不想立他為太子,可與他一起建功立業的將士如何肯罷休?」
李亨:「也罷,朕就任命廣平王李俶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所有的將領都歸他節制,軍國大事皆由大元帥府裁決。」
然而,李亨心裡清楚,廣平王謀略不足,難以擔起軍國重任,於是想讓李泌前去幫助他,可他不好過分違逆李泌的意願。有一次,李亨帶著李泌一起外出,軍士們便指著他們說:「穿黃袍的是當今聖上,穿白衣服的是位絕世高人!」
李亨於是私下對李泌說道:「先生啊,軍營已經傳開了,朕的朝中有一位身穿白衣服的世外隱士。朕也知道,您不願入朝為官,可為了打消將士們的疑慮,您還是得穿紫袍(朝廷官員的服飾顏色)出行才好!」
李泌不得已,只好接受李亨的拳拳盛意。等到謝恩之時,李亨拿出了早已經準備好的封官文書,說道:「先生,您既然已經接受了紫袍,怎麼能沒有官職在身呢。要不您就擔任待謀軍國、天下兵馬大元帥府行軍長史,如何?」
待謀軍國!聽起來很霸氣的官職,李泌卻堅辭不受。
李亨誠懇地說道:「先生!朕不敢拿宰相之職為難您,只好退而求其次,用這官職將您留下,朕希望您能幫朕渡過難關,只要天下平定,朕一定滿足您歸隱的志向!」
李泌:「臣答應陛下,不過臣有個建議!」
李亨:「朕洗耳恭聽。」
李泌:「諸位將領畏懼陛下的天威,在匯報軍務時往往顯得拘束。臣認為,可以讓將領先找廣平王和臣商議,然後再向陛下匯報,如果可行就執行,不可行則以陛下的名義否決。」
李亨:「准奏!」
自此以後,各地遞來的奏摺,李亨一律不看,直接發往大元帥府處置,甚至將禁宮鑰匙和通行證也交給了廣平王李俶和李泌保管,除非有特別緊急的軍情,李泌才會向李亨匯報。
有一次,李亨和李泌聊天,無意間聊到了過世的宰相李林甫。據史料記載,李亨當時的情緒變得十分激動,甚至放出狠話:「朕有朝一日回到長安,一定要派人掘了李林甫的墳墓,將他挫骨揚灰。」
按照人際交往的套路,李泌應該順勢安慰,或者跟著一起吐槽。不過,李泌卻選擇了勸諫:「陛下,您正在平定天下,何必與死者為敵呢!如果您找李林甫的晦氣,外人會覺得您不夠寬宏。再者說,跟安祿山造反的都是陛下的仇敵,如果他們得知此事,恐怕也不會心生悔恨之意了。」
李亨還想不依不饒:「李林甫這奸賊,過去千方百計地動搖朕的地位,朕之所以能保全,全賴上天的眷顧。先生,李林甫也憎恨過您,只不過沒來得及害您罷了,您為何還要可憐他呢?」
李泌:「臣怎麼會不知道這些事!只是太上皇年事已高,如今避禍巴蜀,一旦知道您有這樣的想法,恐怕會認為陛下想報復當年韋妃被廢的仇恨。如果太上皇因此愧疚,憂憤成疾,天下人就會認為陛下心胸狹隘,容不得君父啊。」
李泌話音剛落,李亨仰天禮拜道:「朕從未想到過這一點,能讓您輔佐朕,這難道是上天的旨意嗎?」
都說政治家是天生的演員,但李亨對李泌的信任、感激和依賴卻完全發自內心。據史料記載,君臣二人相知一生,從未紅過臉,李亨也從未有過猜忌和迫害之心,有唐一朝,絕對可以算是一段佳話。
沒過幾天,李亨又和李泌聊了起來。
李亨問道:「先生啊,張良娣的祖母是昭成太后(李隆基的母親)的妹妹,朕想立張良娣為皇后,以此慰藉太上皇之心,如何?」
李亨的如意算盤是討好李隆基,可他考慮得並不周全。更何況,前一段時間剛剛發生了一件事,讓張良媞和李泌之間有些矛盾和誤解。
事情是這樣的:張良娣喜歡騎馬,李隆基給她賞了個七寶鞍,上面掛滿了珠寶和金銀裝飾。李泌為大唐中興著想,認為新朝廷的當務之急是打回長安,遠沒到享樂的時候,更何況將士們在外征戰,皇室生活奢侈會讓大家心生不滿,因此建議將馬鞍上的珠寶撤下來用作軍資,獎勵前線作戰勇猛的士兵。
張良娣不樂意了,這是李隆基送給她的禮物,又不是國庫的東西,怎麼能隨便充作軍資呢。張良娣和李泌爭了幾句嘴,李亨礙於大局,最後還是聽從了李泌的建議,決定將馬鞍充作軍資。
巧的是,建寧王李倓正在門外,剛好聽到了屋裡的對話,想到父皇李亨從諫如流,於是傷感流淚,情不自禁地哭了出來。三人聞聲,一同出門,看到了臉上掛著淚水的建寧王。
李亨:「皇兒,你在這裡幹什麼?」
建寧王只好據實回答,聲稱李亨從諫如流,大唐復國有望。李亨聽聞這話自然舒坦,可張良娣本就一肚子氣,當場就把李泌、李倓列為頭號敵人。因此,當李亨提議立張良娣為皇后時,李泌非常為難。
如果不贊成,李亨會覺得李泌心眼太小;如果贊成,又面臨一個新的問題:前段時間,李亨剛剛作出承諾,打回長安就迎回太上皇李隆基,如果立張良娣為皇后,不就代表李亨此前說的是假話嗎?李亨自己沒有想到這個問題,可李泌必須幫他想,就算是得罪張良娣也在所不辭。
李泌:「陛下,在靈武時,群臣都希望建功立業,所以勸陛下登基稱帝,臣相信陛下並無私心。至於今後的事,臣建議還是等太上皇的命令,不必過於著急啊。再者說,這只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君臣相視而笑,莫逆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