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貴族的奢靡之風

2024-10-08 18:57:24 作者: 九皋寒叟

  唐中宗在位五年,沒幹過幾件為人稱道的事,若說起昏庸的施政舉措,咱還是有點兒談資的,比如政府機構的臃腫問題。通俗點說,政府機構臃腫就是公務員太多,拿著朝廷的俸祿不干正事,還到處為非作歹,欺壓百姓。

  隋唐以前,讀書人想要做官,必須找一個強有力的靠山,要麼是地方上有名望的士族,要麼是朝廷現任官員,這種晉升制度幾乎存在了數百年之久。隋朝的兩任皇帝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因此力推科舉制,決心改掉弊端。

  隋末唐初,各地軍閥混戰,社會極其混亂,一些有志之士寧願在家裡務農,也不願意入朝為官。李淵為了拉攏讀書人,把自己當成了官憑印刷機,僅在河東就發了上千個官憑,以至於人人可以為官。登基之後,李淵依舊沿用這個套路,至於印了多少官憑,幾乎就是個未知數。武德一朝,不少大臣都拿此事進諫過,可李淵也沒辦法,難道要把別人的官憑沒收?

  李世民延續了老爹的風格,喜歡搞大手筆。據史料記載,有一次洛州選官,參選者有七千人,其中得到官職的就有六千人。李世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於是決定效仿隋朝舊制,力推科舉制度,大家憑本事來做官。

  本章節來源於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

  唐朝的科舉,分為常科和制科。常科每年舉行一次,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經、進士是朝廷最主要的科目,而進士主要考察詩賦,錄取難度又最高,因此貴為各科之首。

  常科的考生有兩個來源,生徒和鄉貢。

  由京師國子監、弘文館、崇文館和各地方州縣學館出身,通過學校的選拔考試合格後,由學校舉薦到尚書省參加各科考試,稱作生徒。

  有些學子沒有通過學館的學習和考試,只能通過州、縣的考試,先獲得舉人身份,然後被送往尚書省應試,這批人叫作鄉貢。

  一般來說,州縣的考試稱為解試,禮部的考試稱省試或禮部試(春闈)。禮部考試之後,吏部會再安排一次考試,只有通過吏部的考核,才能被授予官職,成為正式的國家公務員。據史料記載,大文豪柳宗元連續三次倒在了吏部組織的考試之下,最後只能做個地方節度使的幕僚,勉強獲得一個事業編制。

  連柳宗元這樣的人都通不過吏部的考試,大家可以想像朝廷每年開科取士,通過正規途徑做官的人能有多少?在這樣的科舉制度下,大批的學子不得不變相地投靠達官顯貴,以此獲得晉升之路。

  於是,就出現了這樣的景象:某位國公爺或者公主找到了吏部侍郎,希望將某某考生錄取為國家公務員,還得安排一個好的崗位。吏部侍郎剛剛送走了國公爺,某位駙馬又找到了他,要求把他家的親戚加塞到錄取的名單之中。

  唐太宗在世的時候,尚能壓制長安城的達官貴人,選拔優秀的人才入仕;唐高宗時期,官員數量激增至一萬四千三百餘人,其中不少人都是走的後門。武則天統治時期,擁護武氏家族成了選官的重要標準,不過武則天在選拔官員的同時,也屠殺了不少反對她的人,因此官僚數量一直維持在一萬五千人左右。

  然而,唐中宗李顯登基之後,朝廷的科舉制度幾乎形同虛設。

  按照制度,所有官員的任命,必須經過吏部的選拔和考核,然後經由皇帝面試(六品以上的官員),再通過中書省和門下省審核,由吏部下達最後的任命書。

  李顯卻獨創了自己的選官方法:墨敕斜封官。

  這種封官方式不通過吏部考試,直接由李顯親自任命,至於任命的形式,可謂五花八門。據史料記載,李顯繼承了李唐家族的浪漫主義基因,對文學、自由有著狂熱的愛好,自從李重俊被殺之後,李顯緊繃的神經開始得到放鬆,他經常邀約朝中的文武大臣一起吃喝玩樂。席間,李顯會率先作一首詩詞,然後由青年才俊們應景附和,誰要是能作出讓他稱快的詩文,他就會當場封官。

  李顯的行為明顯不符合朝廷規制,但是他玩的就是這種灑脫和滿足,至於朝廷是否有空閒的崗位來安置他們,那不是李顯要考慮的問題,況且,李顯當著眾人的面給別人封官,有關部門就必須遵照執行,否則就是不給他面子。

  於是,中書省官員就想了個辦法:由皇帝親筆賜官,敕書直接從中書省的側門遞進去,因此稱為斜封。一般來說,中書省會用黃色的紙和紅色的筆勾選,但是這種封官敕書,中書省一般用黑色的筆,因此稱為墨敕。

  這樣一來,李顯直接越過尚書省,把封官權力交給了聽話的中書省官員。李顯通過考詩文來選拔人才,雖然有些荒謬,但提拔的人數畢竟不多。

  安樂公主、長寧公主及韋皇后的妹妹鄴國夫人、上官婕妤、上官婕妤的母親沛國夫人鄭氏、尚宮柴氏、賀婁氏、女巫第五英兒、隴西夫人趙氏等人,為了搜刮錢財,竟然在洛陽城搞了個「人才交易市場」,你只要能拿出三十萬貫錢,這些達官貴人直接將你的名字報給唐中宗李顯,由他直接下親筆敕書。

  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告密來求得官職,比如宋之問和宋之遜兄弟將恩人王同皎出賣給武三思,獲得散朝大夫和京官之職。靠謊報祥瑞,拍皇帝馬屁而得官者;靠誣陷官員,取悅皇帝而得官者,不一而足。

  問題是,官員人數增多,朝廷編制有限啊。

  武則天時期,為了安排正式編制之外的公務員,朝廷設置了員外官、試官等職。到了李顯這裡,官員人數激增,吏部為了落實李顯的封官敕書,不得不設立同正、試、射、檢校、判、知等崗位。很遺憾,這些崗位並不是職責上的創新,而是在原來的崗位上搞文字遊戲。比如有吏部侍郎,李顯就搞個檢校;有工部郎中,就發明個檢校工部郎中。

  官吏管理制度的混亂,給李唐王朝的統治帶來了不少麻煩。

  第一,財政支出大幅度增加。買官的人雖然家財萬貫,總不能自己給自己開工資吧,說出去多丟人!雖然沒有統計這部分支出有多大,但韋嗣立、辛替否等大臣曾經說過,因為大肆選官導致國庫枯竭(金銀不供其印,束帛不充於錫)。

  第二,影響官員辦公和朝政處理。富豪們花錢買官,不僅為了光宗耀祖,還得有一定的政治參與度。然而,他們大多不懂政務,卻經常在府衙指手畫腳,嚴重影響了朝廷政令的執行。

  第三,影響社會的穩定和改革。在唐朝,官員和他的家人不需要承擔國家賦稅和徭役,還可以享受諸多福利,這些人一旦習慣了做官,就不想變回被統治者的身份。況且,花錢買官的人多少有幾個後台,吏部官員輕易不敢得罪他們,如果要強制擼掉他們的官職,勢必會引起社會的動盪。

  除了政務機構的紊亂,李唐高層還瀰漫著一股奢靡之風。

  怎麼說呢,有唐三百年,如果把所有皇室、宗室、外戚、朝臣拉個微信群,然後問他們一句:你們覺得在哪個年代活得最滋潤啊?恐怕答案無一例外:我們都想在唐中宗李顯做皇帝的年代!

  武則天統治時期,李唐宗室受到了無情的殺戮和打壓,可謂子嗣凋敝,人丁不興。李顯稱帝後,為了壯大李唐家族的實力,下詔將流放到邊遠地區的宗室後裔全部召回,對他們大肆封賞。和其他皇帝相比,李顯的封賞來得更實在,因為全部是封戶,而且是實封。也就是把農民直接劃撥到封主的名下,每年的糧食、稅賦不再上繳到國庫,直接搬到封主的私人庫房!

  親王級別:太宗朝一般是八百戶,高宗朝加封到一千戶,個別親王,比如梁王李忠加封到兩千戶。然而到了唐中宗這裡,親王普遍加封到兩千戶以上,溫王李重茂加封兩千戶,衛王李重俊加封三千戶,相王李旦加封一萬戶!

  王子級別:被封為嗣王、郡王、國公、郡公的李姓宗室,大多有實封賞賜,比如李旦的兒子李成器實封七百戶,雍王李守禮、衡陽郡王李成義、臨淄郡王李隆基、巴陵郡王李隆范、中山郡王李隆業實封五百戶。王子的實封雖然比親王少,但是人數眾多,總數加起來並不比親王的少。

  公主級別:太宗朝一般是三百戶,長公主特例加封六百戶,中宗朝安樂公主四千戶、長寧公主三千五百戶、太平公主一萬戶。

  功臣級別:最高兩千戶,最低五十戶。

  外戚:皇帝隨意。

  唐朝的封邑制度,既不像漢代的封國,也不像魏晉時期專門享用某縣或者某郡的封戶。唐朝貴族的封邑,可以分散到不同的郡縣,也就是說受封者可以挑選土地肥沃、賦稅較高的區域,也可以選擇人丁旺盛的家族作為自家的封戶。

  太宗和高宗時期,賦稅徵收的方式:封主先給州刺史、縣令大人打好招呼,說要徵收糧食和布帛了,獲得官府的准許。隨後,封主的奴僕直接前往封地,找名下的百姓徵收。這樣一來,沒有朝廷的監督,這幫奴僕就會敲詐勒索,徵收比標準更多的糧食和布帛。

  武則天為百姓著想,改變了徵收方式,由州、縣官員代替貴族徵收賦稅,然後送到封主的家裡,象徵性收點運輸費。這樣一來,封主敲詐勒索百姓的現象就大大減少了。當然,封主和封主的家奴是非常不樂意的。

  中宗時期,再次起用了先前的徵收辦法,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以至於激起民變。受封的貴族們眼中只有錢財和糧食,從來不會顧及老百姓的感受,年成好的時候,他們大肆搜刮也就罷了,年成不好的時候,朝廷會統一減少賦稅,可他們卻不會因此減少。同時,貴族們的封戶、封地大多都是從小地主階層手裡搶來的,自從朝廷大肆封賞貴族之後,地主階層便怨聲載道!

  據史料記載,唐中宗李顯推行的封戶制度,至少讓六十萬成年男丁成為貴族的私人打工仔。韋嗣立曾經算過一筆帳,說每個男丁每年向貴族繳納兩匹絹,總共加起來有一百二十萬匹,而當年國庫的總收入才一百萬匹。

  不到數年時間,大唐的親王、王子、公主、外戚等貴族階層積攢了無數的財富,而中央朝廷的實力卻因此被削弱。

  貴族階層成了暴發戶,自然開始想方設法地花錢。

  長寧公主,李顯的女兒,對投資房產特別感興趣,為了在洛陽建造一座堪比皇宮的建築,不惜花光了府中所有積蓄。洛陽的府邸剛剛竣工,長寧公主又開始在長安大興土木,她舊宅的左邊是貞觀名臣高士廉的府邸,右邊是左金吾衛的營地,為了擴建規模,長寧公主強行將這兩塊地方兼併過來。

  據史料記載,新宅分為九進院落,中間矗立著一座主樓,雕金飾玉,彩梁畫棟。建成之後,長寧公主經常邀請李顯和韋後前來俯瞰長安,飲酒作樂,駙馬楊慎交酷愛馬球,於是又擴地修建了超大規模的球場。

  安樂公主不樂意了,俺們可是老爹的掌上明珠,而且是要做皇帝的,怎麼能被別人比下去呢?有一天,安樂公主前去給李顯問安,看到父皇心情甚好,於是來了一句:老爹,把昆明池過戶到我名下吧。

  據史料記載,昆明池是漢武帝時期開鑿的人工湖,位於長安城西的灃水、潏水之間,起初是西漢朝廷用來訓練水師的地方,後來經過歷代皇室的改造,變成了一座風景秀美絕倫的人工湖泊,面積大約十平方公里。

  李顯:「你怎麼想一出是一出啊?」

  安樂公主:「父皇,我就是喜歡嘛。」

  李顯:「昆明池是國家的財產,從來不曾賞賜給任何人使用,況且昆明池每年捕撈的魚可值十萬貫錢,宮中胭脂水粉的花銷全靠它,不能給你!」

  李顯還是第一次拒絕安樂公主的請求,這讓她很沒面子。回府之後,安樂公主尋思:既然父皇不願意過戶昆明池,那就自己開鑿一個人工湖。

  說干就干。

  很快,安樂公主就在長安城的西南選了一塊風水寶地,並派人強制拆遷了老百姓的民居,霸占了他們的田地,然後徵調民夫開鑿了一個綿延數里的大湖泊,並且取了個非常霸氣的名字:定昆池。

  定昆池的中央仿照華山堆起一座石山,從山巔飛下一股瀑布倒瀉在池水裡,景象極為壯觀。安樂公主還在定昆池旁開闢了一灣清澈的溪水,兩岸用玉石堆砌,溪底用珊瑚寶石築成,每到夜晚的時候,水底就會散發五彩光芒。昆明池的沿岸建造了許多亭台,安樂公主還召集了許多獵戶和漁戶住在那裡,她本人也經常打扮成漁婆獵戶,在池上釣魚或在山上打獵,極盡奢華之能事。

  安樂公主還有一件百鳥裙,材料取自一百隻顏色各異的鳥禽,裙身上還繡著一百隻鳥的圖案。更神奇的是,這件裙子從正面看是一種顏色,從旁邊看是另一種顏色,在陽光下呈一種顏色,在陰影中又是另一種顏色。

  安樂公主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可是她依舊不滿足,因為金銀珠寶、綾羅綢緞並不少見,她一直想擁有一件獨一無二的東西。有一天,安樂公主眺望遠方,看到一群鳥兒揮舞著漂亮的翅膀,於是靈光一現,想做一件「百毛裙」。

  一時間,天下各州道的官員紛紛捕捉彩色的飛禽,然後送到京城,交給織造部門日夜加工,最後歷時半年,終於做出了一件世間罕見的「百毛裙」。

  中宗時期權貴們的奢侈生活,已經超越了凡夫俗子的想像力。礙於篇幅,這裡只展示了其中一部分,寫得越多,我們的悲傷越多,不寫也罷!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