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龍政變:自尋死路的太子
2024-10-08 18:57:21
作者: 九皋寒叟
神龍政變的功臣被殺,是許多人樂於看到的結果。
客觀地說,李顯資質太過平庸,完全不適合當皇帝。
作為帝王,首先要考慮的難道不是誰會搶他的皇位嗎?
太平公主可以搶,相王李旦可以搶,甚至韋後也可以效法武則天,唯獨張柬之等功臣不會,然而在這場政治鬥爭中,他們卻成了第一波出局的人!
李顯的無能與懦弱,將自己完全置於危險之中。
如果說武三思的目標是掌握外朝的大權,那麼以韋皇后為首的勢力則是要將李顯驅逐下台,掌握至高無上的皇權。
請記住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李顯膝下一共有四個兒子:
長子李重潤,李顯和韋後的嫡長子,因為和異母妹妹李仙惠、妹夫武延基議論武則天的私生活被杖殺,年僅19歲,被追封為懿德太子。
次子李重福,李顯的庶子。神龍政變之後,韋後在李顯面前進言,聲稱當年懿德太子李重潤被殺,正是李重福和張易之兄弟合謀的結果。李顯大怒之下,將他貶到外地,並派人將他監視起來。
三子李重俊,李顯的庶子,生性聰穎果決,卻有點兒叛逆,李顯登基之後將他封為皇太子,是皇位的法定繼承人。
四子李重茂,年僅10歲,生母不詳。
韋後如果想奪權,太子李重俊便是最大的障礙。
據史料記載,李重俊生母的身份非常低微,而且很早就去世了。缺少了母親的關愛,李重俊的成長過程充滿了叛逆,李顯又給他安排了楊璬(jiǎo)、武崇訓兩個女婿做老師。這兩位老兄別的本事沒有,蹴鞠倒是一流水平,時間長了,李重俊幾乎就成了一個廢人。
按理說,李重俊幾乎是李顯的獨苗,如果沒有韋後等人搶著做皇帝這回事兒,他的生存毫無壓力。很可惜,韋後、皇室的一幫公主都盯著李顯屁股下的位置,更別說隱藏在暗處的宗室成員!張柬之等人倒台之後,李重俊的日子也開始不好過了。
李顯有個女兒叫李裹兒(685—710),封號安樂公主,後來嫁給了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年僅21歲。據說,安樂公主是早產兒,出生的時候剛好碰到李顯被貶房州的路上,由於出生突然,李顯只好脫下自己的衣裳,把這位苦難的女兒包裹起來,所以才給她取名李裹兒。
十多歲的時候,李裹兒出落成一位氣質出眾、人見人愛的絕世小美女,李顯和韋後幾乎是把她捧在手心裡養育。時間長了,李裹兒就變成了驕橫跋扈、性格乖張的叛逆少女。當時,李裹兒和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初嘗禁果,結果把肚子給搞大了,李顯不得不將安樂公主下嫁給武崇訓。
還是小姑娘的時候,李裹兒整天想的是如何玩樂,可當她長大了,走到了權力的中心,想法就開始變化了。
在老爹的放縱下,安樂公主府直接變成了買官賣官的交易場所。安樂公主將朝廷的官職分為幾個等級,按照不同的等級定價,不管是屠夫酒肆之徒,還是為他人當奴婢的,只要納錢三十萬,便由她去找李顯授官,公開兜售,童叟無欺。
至於李顯為什麼會同意,那就更荒謬了!安樂公主常常自己寫下詔書,然後進宮給李顯請安,每當李顯心情大好的時候,安樂公主便會用手掩住詔書上的文字,然後讓李顯在詔書上署名用印。
安樂公主提拔這麼多朝臣,自然不是為了賺錢。
武則天統治時期,皇位更迭頻繁,政治鬥爭數不勝數。幼稚的安樂公主便形成了一種錯覺:皇帝輪流做,今年該到我。她對皇權帶來的榮耀和權勢產生了不可抗拒的迷戀,人生最大的目標就是效仿武則天,做第二位女皇帝。
為此,安樂公主屢次在李顯的面前說太子李重俊的壞話,聲稱他能力平平,出身卑微,根本就沒資格做未來的國君。
李顯:「那你想怎麼辦?」
安樂公主:「父皇,要不您就立我為皇太女,把帝位傳給我吧!」
這是個瘋狂的想法,李顯不置可否。事實上,安樂公主自己想做皇帝,丈夫武崇訓也說了不少推波助瀾的話,至於武崇訓的背後是誰,大家都知道的。
在爭奪皇權的路上,安樂公主、韋後、武三思等人統一了陣線,他們只要逮著機會,就會貶低李重俊,還在公開場合嘲笑李重俊的出身,稱呼他為「奴」。
李重俊為人聰穎,也見慣了宮中的權力鬥爭,他已經預感到,武三思和韋後的攻守聯盟一定會瓦解李顯的意志,取得最後的勝利。直覺告訴他,如果再這樣等下去,只有死路一條,既然這樣,還不如奮起反抗呢!
思謀已久,李重俊決定拉攏三個人。
第一個人:左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
這位老兄雖說是神龍政變的功臣,可他是少數民族將領,又在禁衛軍混了將近三十年,勢力錯綜複雜,李顯還沒來得及動他。不過,自從張柬之等人被殺,李多祚也變得心神不寧,時刻擔心皇帝會找他的晦氣。當李重俊主動示好的時候,李多祚想也沒想,直接就答應了,而且還拉上了羽林將軍李思沖、李承況、獨孤諱之、沙吒忠義等人。對他們來說,兵變是老本行,輕車熟路,毫無風險。
第二個人:成王李千里。
這位老兄是吳王李恪的嫡長子,後來被發配到嶺南。武周時期,李千里得到了武則天的起用,擔任過許多州的刺史。在李唐宗室慘遭屠戮的時候,李千里能夠巋然不動,就靠兩個本事:不摻和政務,所有工作全部交給下屬;自己沒事兒就去旅遊,收集治下州縣的奇珍異寶,然後運送到洛陽交給武則天!
武則天的親信是這樣評價他的:浪蕩公子,就知道玩樂,而且神經大條,看起來有點傻乎乎的,沒有特殊的才能,更沒有野心。
有了官方評價,李千里毫無生存壓力,後來一直做到左金吾大將軍的位置,堪稱宗室的奇蹟。李千里心裡清楚,身為李唐宗室,他有自己的人生追求。比如,讓李家的人做皇帝,自己享受榮華富貴。
然而,中宗一朝,韋後、安樂公主大有效仿武則天的趨勢,李千里想了想,如果這種事情真的發生,朝野恐怕會再掀一波屠殺宗室的運動。面對李重俊正義的誘惑,李千里毅然投奔,絲毫不悔!
第三個人:宰相魏元忠。
魏元忠經歷了幻海浮沉,可始終沒有放棄職業信仰,那就是一朝權在手,誰也奪不走!他忠於李唐皇室,頂撞過武則天,也頂撞過張氏兄弟,前段時間還指責安樂公主想做皇太女的瘋狂想法。武周一朝,魏元忠熬死了一大批宰相,可沒想到在中宗一朝,可惡的武三思居然崛起了,這如何能忍?
當時,李顯和朝臣已經回到長安,故事要從長安說起。
不得不說,造反是個危險活兒,很容易掉腦袋。可是李多祚頗有心得啊,他認為兵不在多,在於出其不意。景龍元年(707)七月初六,李重俊等人來到了羽林衛千騎兵營,以皇帝的名義,徵調了三百名禁衛軍,這就是他們造反的全部資本!
就在當天,李重俊和李多祚把三百名將士化整為零,避開了長安城各城門的守衛,徑直來到了武三思的府外。據史料記載,武三思和武崇訓等人正在府中飲酒作樂,根本就不會想到會有一支敢死隊來要自己的命。
李多祚:衝進去,取武三思等人的首級!
時間真的很寶貴,將士們進入大堂之後就將武三思、武崇訓等人砍翻在地。隨後,李重俊等人帶著士兵來到了太極宮。史書沒有記載兵變的詳細過程,不過根據太極宮的復原圖,可以重現一下當時入宮的路線。
太極宮分為外朝和內朝兩大塊,以東西向的朱明門街相隔,街的南邊是外朝,街的北邊是內朝,橫街除了朱明門外,東邊是虔化門,西邊是肅章門。
外朝分為承天門和太極殿。
承天門區域是元旦、冬至等重大節日舉辦慶賀的地方,外國使臣前來朝貢,舉辦國際交流活動,都是在承天門。承天門外,分布著尚書省、六部、鴻臚寺、宗正寺、太常寺等政府機構。
由南向北,穿過承天門依次是嘉德門、太極門、太極殿。嘉德門是太極殿的宮門,太極門是太極殿的殿門,而太極殿則是太極宮最核心的地方,堪稱權力中心的中心。每逢初一和十五,皇帝都會在太極殿舉辦正式的聽政大會,朝中大臣齊聚一堂,各抒己見,場面非常隆重。太極殿前的兩側,分布著門下省、中書省、史官等重要的機構,方便君臣隨時見面。
內朝分為兩儀殿和甘露殿。
兩儀殿也是皇帝辦公的地方,不過這裡主要接待李唐宗室、朝中重臣,由於是非正式的辦公場合,這裡的氛圍更加輕鬆。有時候,皇帝還會在兩儀殿舉辦宴會,邀請五品以上的大臣吃喝玩樂。
甘露殿相當於皇帝的私人俱樂部,基本不承擔辦公的職能。
李重俊手下有三百名士兵,究竟是如何入宮的,史書沒有詳細記載。如果所料不錯,應該是從東邊的太子宮直接破掉上鎖的宮門,然後快速行進到分割內朝和外朝的橫街,這樣就不會遭遇到太極宮南門和北門的禁衛軍。
入宮之後,政變軍兵分兩路。
第一路:由李千里和他的兒子李禧率領,直接穿過太極殿到達殿門廣場,從左邊的左延明門殺到中書省和門下省,打算控制朝臣。
但是,宗楚客和紀處訥似乎早就察覺了他們的陰謀,因此調派了兩千名南衙禁軍駐守在太極殿外。更詭異的是,李千里只有百十來號人,而官軍有兩千人,結果雙方對峙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玄武門的亂局結束,李千里才被宗楚客殺死。
第二路,由李重俊和李多祚率領,由橫街的肅章門進入內朝。
李重俊動手的時候,南、北禁軍根本毫不知情。
說白了,政變軍只要找到李顯、韋後等人,然後一刀剁了他們,歷史就會徹底被改寫。那一刻,老天爺確實給了這個悲摧太子很好的機會。遺憾的是,當李重俊進入內朝之後,他居然迷茫了,究竟是殺了父皇李顯,直接奪取皇位,還是誅殺韋後、安樂公主等人,然後脅迫李顯做出讓步?
這是個艱難的選擇。
任何政變,只要有父子人倫、個人情感的摻雜,成功率就會大大下降,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當時,將士們在內朝大聲呼喊,聲勢震天,唯獨不知道接下來該做什麼。時間正在流逝,將士們的情緒也開始焦急了起來。
這時,李重俊突然喊道:擒殺上官婉兒。
李重俊發動政變,可是冒著天大的危險,關鍵時刻不去誅殺皇帝,卻要擒殺一個中年婦女,這不是和將士們開玩笑嗎?政變軍將士聽完李重俊的發言之後,確實有點蒙,但是轉念一想,還是得聽調遣。於是,擒殺上官婉兒便成為禁衛軍將士的口號。
此時,上官婉兒正在宮中休息,聽到外面大聲喧譁,心驚不已,派人打聽之下才知道,原來是太子李重俊發動了軍事政變,而且是打著誅殺她的旗號。一股惡寒頓時襲上了心頭,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啊,如果束手就擒,等待她的只有死路一條。沒人願意找死,多年的鬥爭經驗告訴他,如果世上還有人能保得住她,那一定是皇帝李顯,還有韋後!
正值宮內大亂之際,上官婉兒跑到了李顯的宮殿門口,大聲嚷嚷道:「太子李重俊發動政變,說是要殺韋後和陛下!」
那一刻,李顯有點崩潰了,他確實沒想到,李重俊會有膽量造反,而且是以軍事政變的形式!難道政變已經搞成習慣了?李顯不知道有多少將士入宮,也不知道李重俊的真實目的,他就知道一條:必須先逃命。
由於叫喊的聲音是從南邊傳來的,李顯的第一反應就是前往北邊的玄武門,因為那裡駐紮了幾百名北衙禁軍。很快,李顯就帶著韋後、安樂公主和上官婉兒等人爬上了玄武門的門樓,右羽林大將軍劉景仁剛好在值班,李顯讓他帶著僅有的一百名羽林飛騎扼守在門樓之下,等待援軍的到來。
客觀地說,李重俊的政變需要爭分奪秒,因為他們只有三百人,如果時間拖長了,玄武門外的駐軍趕到,就不可能再有取勝的機會。據史料記載,李顯剛剛爬上門樓,李重俊等人就趕到了,雙方對峙在玄武門之下。
對峙?不錯,就是對峙,而不是廝殺。
當時的場景很詭異,李重俊和李多祚沒有選擇魚死網破,也沒有束手就擒的意思,看起來,很像是拿著軍隊做籌碼,想找李顯和談。
古往今來,軍事政變都有一套政變的標準流程。比如,李顯應該登高一呼,問明李重俊和李多祚的來意,然後給他們辯白的機會,如果雙方都不滿意,大家就直接開打。事實上,李重俊和李多祚確實在等待這個機會,他們只不過想把自己的委屈講出來,再求得李顯的原諒,順道弄死上官婉兒。
當然,能夠把韋後一起弄死,李重俊肯定會舉雙手贊成。
有趣的是,李顯並沒有按照套路出牌。他是個膽小的人,處變不驚,雷霆不動什麼的,他完全沒概念。更何況,他對軍事政變有心理陰影,他心裡想的就是如何快速平息這場叛亂。
李顯身邊有個名叫楊思勖的太監,這位老兄是個武林高手,他看穿了李顯的心思,於是主動請纓,希望能殺一殺叛軍的士氣。
李顯頗為好奇:「如何殺?」
楊思勖:「單挑。」
李顯驚愕萬分:「單……單挑?」
楊思勖:「是的,單挑。」
歷史很有趣吧,一場皇帝和太子的軍事對峙,莫名其妙變成了武力單挑,在勢均力敵的擂台上,單挑的勝負直接決定了雙方的士氣,也決定了一個帝國最高權力的歸屬!
李重俊派出了李多祚的女婿,羽林衛中郎將野呼利。
李重俊信心滿滿,只等野呼利拿下楊思勖,便可以立即改變場面上的頹勢。然而,幾個回合過後,楊思勖便提頭在手,震驚全場!
此時,李顯露出了難以察覺的笑容,他分開人群走了出來,扶著門樓上的欄杆,恢復了帝王的尊嚴和氣質:「你們這些人都是朕的衛士,為什麼要跟著李多祚謀反呢!如果你們能殺了他們,不必擔心沒有榮華富貴!」
這就悲摧了,打又打不過,說也說不過,政變軍的士氣一片低迷,將士們拿武器的手都已經在發抖了。尤其是李顯的一番話,擊潰了將士們最後一絲鬥志。
李重俊發現勢頭有些不對,當即選擇奪路而逃,雙方就這樣混戰在了一起。當時,李多祚、李思沖、李承況、獨孤諱之、沙吒忠義等人當場被殺,李重俊在親信的護衛下順利突圍,向終南山方向逃奔而去。由於李重俊的部下並沒有全部配備戰馬,等到終南山的時候,身邊就剩下幾個人。
自古以來,太子謀反就沒什麼好下場,李重俊雖然逃出生天,可舉目四望,哪裡有他的容身之處?無奈、疲憊和失落充斥著李重俊的心頭。李重俊率先下馬,準備找棵樹靠著休息一下,然而死神卻在慢慢向他靠近。
李重俊的手下來自禁衛軍,和李重俊根本沒什麼交情,他們跟著造反,就是想搞政治投機,看到李重俊沒有翻身的可能,也就生出了背叛之心。李重俊熟睡之際,幾個士兵聯手將他捆綁起來,隨後砍掉腦袋送往了長安。
一顆血淋淋的太子首級,一批高級將領的性命,便是這場政變的最終結局。李顯看到李重俊猙獰的面孔時,顯得非常憤怒,也很無奈。他命人將首級送往太廟告罪,隨後又放到武三思、武崇訓的靈柩前祭奠,最後懸首於朝堂。
由於這一年改元景龍,所以這次政變史稱景龍政變。
事情並沒有完。李顯下詔,將成王李千里的姓氏改為蝮,將他的黨羽批捕斬殺。凡是政變軍經過的宮門,守軍全部流放!加封楊思勖為銀青光祿大夫,至於死去的武三思,李顯加封他為太尉、梁宣王,武崇訓為魯忠王。
當時,負責調查李重俊餘黨的是御史大夫蘇珦,令他沒想到的是,竟然有犯人主動舉報,說相王李旦也參與了政變,只不過躲在幕後。聽聞此言,蘇珦嚇得大汗淋漓,趕緊將這個消息上報給皇帝李顯,並極力為相王申辯,李顯也不相信李旦會謀反,於是秘密叫停了追查程序,以免把這個弟弟牽連進來。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啊。
韋後、安樂公主想做皇帝,就必須搬掉絆腳石,李重俊算一個,李旦、太平公主自然也算。李顯不想再追究,可安樂公主、宗楚客等人卻日夜謀劃,並唆使侍御史冉祖雍上奏,誣陷李旦、太平公主意圖謀反,必須調查。
真理有它的市場,可謠言也有它的市場,說的人少,謠言就是謠言,說的人多了,謠言就變成了真理,至少表面上是這樣的。對李顯來說,李旦是親兄弟,可安樂公主卻是親閨女,究竟相信誰,這就不用多說了吧。
李顯:蕭至忠,就由你去審理此案吧。
蕭至忠出身蘭陵蕭氏,頗有身份,後來投靠了武三思,政治鬥爭的事兒沒少干,最後被提拔為吏部侍郎、御史中丞。蕭至忠的審理結果,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決定李旦接下來的命運。
很多人都會想,蕭至忠是武三思的人,對付李旦符合他的政治立場。可有一點我們要明白,蕭至忠是政治家,站隊是他的天生本能。不管怎麼說,他都不會和一個死透的人站在一起吧?圖啥?對蕭至忠來說,最好的選擇其實是把過去統統歸零,重新審視目前的政治格局。
相王府,太平公主府,還是韋後和安樂公主?
別的不說,韋後能得勢,無非仗著李顯的寵愛和放縱,要說政治智慧,戰略眼光,韋後屬於下三流的水平,別說和武則天比,就連太平公主也趕不上!至於安樂公主,那只是個被寵壞的孩子,遲早要被人收拾。
相王,總給人一種神秘感,似乎對所有事情都沒興趣。老媽要做皇帝,那就給她做,老哥要做皇帝,那就給他做。在外人看來,這位老兄有點懦弱無能,可細細想來,這就是亂世生存的智慧,這種人活的時間往往最長啊。
太平公主,她就是恐怖的政治存在。從武周一朝就在扶持自己的勢力,朝野上下有多少人投靠了太平公主,連她自己都不知道。至於財力,如果要搞個排行榜,絕對是高居榜首的實力。有錢、有人、有智慧,堪稱優質老闆啊!
蕭至忠並沒有去調查,他直接找到李顯,跪在地上哭訴道:「陛下擁有整個天下,可謂富貴之極,難道還要讓人羅織罪名,將弟弟和妹妹陷害至死嗎?相王做太子的時候,曾堅決請求先皇將天下讓給陛下,為此還多日吃不下飯,這是天下臣民都知道的事情!陛下為何僅憑冉祖雍的一句話就懷疑相王呢?」
李顯:「蕭愛卿,相王被誣告一事,暫且作罷!」
按照皇權鬥爭的邏輯,相王李旦確實是李顯最大的對手,放在其他的皇帝身上,要麼弄死李旦,要麼讓他翻不了身。然而,李顯不一樣。
首先,李顯和李旦是親兄弟,做過皇帝,又被擼下皇位,又在老媽的淫威下委曲求全過,人生經歷幾乎是相似的。李顯對李旦有惺惺相惜的意思。
其次,李顯不是傻瓜,他有四個兒子,一個早死,一個被殺,一個被貶,還有個幼子毫無存在感。如果再掀起一波自相殘殺,李顯身後就真的沒人能繼承皇位了,斗死了自家人,再把皇位留給旁人,這樣的生意很划算?
再次,李旦、太平公主沒有大罪,李顯如果強行下手,朝臣是什麼態度?李旦和太平公主能坐以待斃?等待李顯的,恐怕是另一場腥風血雨,李顯經歷了太多的政變,他厭倦皇室內鬥,更厭倦給自己找麻煩。
最後,李顯做皇帝之後,曾經派了一支禁衛軍前往相王府,十步一崗,帶武器警戒巡邏,名義上是保護相王府,實際上卻暗含監視之意。然而,李旦辭讓太子之位是真心的,他也不想參與鬥爭。李旦的原則很簡單:深居簡出,不與朝臣私下來往,也不培植勢力。李顯觀察了一段時間,徹底相信了李旦。
客觀地說,李旦是有大智慧的人。面對強勢的武則天,他甘願交出皇權,保全自己的性命,等待東山再起的機會。
當突厥和國內輿論紛紛支持廬陵王李顯回歸的時候,李旦又心甘情願地交出太子之位,這樣既得到了李顯的信任,更讓朝臣們對他刮目相看,因此,即便被安樂公主和宗楚客等人誣陷謀反,李顯和朝臣依然保他沒事。
後來,李旦自己做了皇帝,又不得不面對強勢崛起的太子李隆基,為了減少皇室內部的紛爭,李旦甘願選擇退位做太上皇。李旦一生三讓帝位,表面上是示弱,實際上卻成全了大唐的中興,確實值得後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