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拿得起放不下的大唐史·肆> 武氏子弟不給力,只好將江山還給李唐

武氏子弟不給力,只好將江山還給李唐

2024-10-08 18:57:00 作者: 九皋寒叟

  彼時,武則天已經七十多歲,權力雖然可以給她帶來無限榮耀,卻帶不來晚年的安逸和快樂,沒有了男人的陪伴,武則天的內心總覺得空蕩蕩的。

  兩年後,太平公主又給武則天找來了一對活寶。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

  太平公主,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女兒,洛陽城中最有權勢的公主。相傳,當年有一位吐蕃使者前來中原,想要找李唐皇室求一門親事,並點名要太平公主。李治和武則天不願意女兒跋山涉水,跑到蠻荒之地生活,又不忍心拒絕吐蕃和親的美意,因此在長安城修建了一座太平觀,並讓公主出家,法號太平。

  開耀元年(681),太平公主下嫁給唐高宗的嫡親外甥,城陽公主的二兒子薛紹。據說李治夫婦為公主辦了一場奢華無比的世紀婚禮,由於公主在皇室的地位很高,就算嫁到薛家,那也是說一不二的存在。不過,此時的太平公主還算是安分,生兒育女,相夫教子,並沒有出軌的行為。

  垂拱四年(688),琅琊王李沖謀反,薛紹的哥哥薛顗也牽涉其中。武則天大為震怒,下令將薛顗處死,將薛紹杖責一百,然後丟到獄中,將他活活餓死。當時,太平公主只能獨自挑起家中的重任,日子過得非常委屈。為了安慰公主,武則天打破了公主封戶不過三百五十戶的慣例,將她的封戶破例加到了一千二百戶。

  太平公主表示,封戶她想要,可男人也想要。

  武則天一直在猶豫,究竟要給她安排一門什麼樣的婚事。如果嫁給李家的子弟,武則天擔心女兒會再一次經歷坎坷的婚姻。經過再三的抉擇,武則天最終將太平公主嫁給了堂侄武攸暨,為此還特意處死了武攸暨的原配。

  據史料記載,武攸暨雖然是貴族,可身上一股平民氣息,太平公主並不是很享受這段婚姻。為了追求更刺激的生活,她開始和別的男人勾勾搭搭,還在外面包養小白臉,讓丈夫武攸暨著實綠了一把。

  太平公主機靈乖巧,深受武則天寵愛,時常出入禁宮陪伴母親。這些年來,武周高層圍繞太子之位展開了血腥的鬥爭,皇室、宗族、朝臣、外戚紛紛登場,經過數年的爭鬥,李家元氣大傷,武家日漸衰落,太子之位懸而未決。

  太平公主思考一個問題:老媽可以做皇帝,為何我不能?

  武則天年事已高,隨時都有駕崩的可能,誰能跟隨在她的身旁,誰就能在權力鬥爭中掌握先機。為此,太平公主便想著在武則天的跟前安插親信眼線。

  神功元年(697)二月,小白臉張昌宗正式登上了歷史舞台。

  張昌宗,定州義豐(今河北省保定安國市)人,太宗朝宰相張行成的族孫。

  據史料記載,張昌宗擁有一副讓女人怦然心動的容貌,他混跡於洛陽城中數年,活得逍遙自在。有一天,太平公主在街上晃悠,無意間瞧見了氣質非凡、年輕俊朗的張昌宗,因此將他帶回府中,幾番雲雨之後,太平公主便試出了張昌宗的不凡實力。

  數日之後,太平公主前往洛陽宮問安,張昌宗隨行。

  武則天問了幾個問題,張昌宗對答如流,言行舉止透露著高貴的氣質和優雅的風度。

  武則天欣慰地說道:「太平,將張昌宗留在宮中伺候吧!」

  張昌宗和薛懷義不一樣,他深受美女的喜愛,身上自帶驕傲光環。如今面對七十多歲的老女人,還要低眉順眼地服侍,委實令他有些作嘔。然而,考慮到武則天是天下最有權勢的女人,依附她便可以獲得旁人羨慕不來的榮華富貴,委屈頓時煙消雲散。沒過多久,張昌宗把哥哥張易之也推薦給了武則天。

  據史料記載,張氏兄弟的娛樂精神十足,為了討女皇的歡心,他們不惜男扮女裝,以非主流的妝容出入禁宮。為了方便二人隨時進宮,武則天任命張昌宗為散騎常侍(皇帝的貼身侍從),張易之為司衛少卿(掌管皇家的器械、甲仗、武器等物資)。

  彼時,太子之位懸而未決,武則天也沒有明確的態度,各方勢力不得不削尖了腦袋去打聽內宮的消息。張氏兄弟是武則天的近臣,自然成為大傢伙籠絡討好的對象。據說,武承嗣、武三思、武懿宗、宗楚客等人沒事就跑到張府門口等待,爭相為他們兄弟牽馬執鞭,並親切地稱呼張易之為五郎,張昌宗為六郎。

  不過,武承嗣等人並沒有在張氏兄弟這裡得到任何有用的情報。張氏兄弟和太平公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太平公主是李家的人,不管武則天是怎麼想的,太平公主肯定不願意給武家的混帳兄弟透漏任何消息。

  聖曆元年(698)二月,武承嗣向太子之位發起了最後的衝擊,他聯合梁王武三思一起進宮面聖,聲稱自古以來就沒有將皇權交給異姓之人的先例,懇求武則天將太子之位交給武氏家族的人,其實就是交給魏王武承嗣。

  這一次,武則天沉默了,她必須考慮朝廷的大局。

  第一,絕大部分的朝臣公開擁護李唐正統。

  李世民和李治的開明政治,讓朝廷聚集了數不清的政治人才,在這些人的心中,李唐才是正統,維護李氏家族屹立不倒是他們終生奮鬥的目標。

  第二,武承嗣樹敵太多,不得民心。

  武承嗣為了打擊政敵,暗中聯合來俊臣、周興、索元禮等人捕殺李氏宗族,大肆株連,以至於無數的官員和百姓無辜慘死。可以說,來俊臣沒清算完的舊帳,全都算到了武承嗣的頭上。

  第三,武家沒有給力的人才。

  武承嗣是個半吊子水平,武三思是混吃等死的節奏。契丹暴亂,武則天給了武家子弟最好的機會,可他們卻讓武則天丟盡了臉。如果讓武家的人執政,江山社稷還不知道要被禍害成什麼樣,這可是武則天最不希望看到的結果。

  當時,武承嗣表現得非常活躍,這引起了宰相狄仁傑的注意。有一次,狄仁傑主動找到武則天,君臣二人進行了一次比較深入的對話。

  狄仁傑:「陛下,太宗皇帝戎馬一生,歷經了多少苦難,這才平定江山,高宗皇帝將兩個兒子託付給陛下,這是多麼大的信任。然而,您卻想把天下交給外姓之人,這不是逆天而行嗎?」

  武則天:「立誰為太子是朕的家務事,這不是你該管的事!」

  狄仁傑:「陛下,太子乃國之根本,是關乎天下安危的大事,您既然任命我為宰相,我就有責任幫助您做正確的抉擇!」

  武則天開始沉默。

  狄仁傑發現有戲,語氣開始緩和下來:「陛下,姑侄與母子相比誰更親?陛下立兒子為太子,千秋萬歲之後,您可以配祭太廟,享受後人的祭祀。如果立侄兒為太子,臣從未聽說侄兒當了天子,會將姑姑安置在太廟祭祀的!」

  武則天疲憊地說道:「狄愛卿,朕有些累了,你先回去吧!」

  數日之後,武則天將狄仁傑召到宮中。

  武則天:「狄愛卿,朕昨天晚上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裡有隻大鸚鵡,但是雙翼卻被折斷了,這是什麼意思?」

  狄仁傑雖然年事已高,思維卻很敏捷,他一本正經地說道:「陛下,武是陛下的姓,兩翼代表您的兩個兒子,只要陛下起用廬陵王李顯和皇嗣李旦,兩翼就可以振作起來啊。」

  武則天算是明白了,狄仁傑就是死命維護李唐正統。這段時間,有不少人都奏請立廬陵王李顯為皇太子,連張易之和張昌宗也開始為李氏家族遊說,而說服張氏兄弟依附李唐的,又是武則天的親信大臣吉頊。

  有一天,吉頊擺了個宴席,邀請張氏兄弟赴會。

  大家都是熟人,沒有太多的客套,酒至半酣,哥幾個相談甚歡,吉頊便問道:「五郎,六郎,你們有沒有對未來打算過?」

  張易之:「吉大人,這是何意?」

  吉頊:「你們如今深得陛下的寵愛,可謂紅極一時,但是在我看來,其實是身處憂患之中啊!」

  張易之:「此言何意?」

  吉頊:「天下人對你們取悅君上的行為本就不喜,如今你們高居顯位,如果沒有大功於朝廷,今後該如何自保?」

  張氏兄弟:「還望吉大人指出一條明路!」

  吉頊:「陛下年事已高,太子之位卻懸而未決,勢必要在魏王武承嗣和廬陵王李顯中選出一個。據我觀察,陛下對武氏一族並不太信任,你們何不向陛下進言,將廬陵王李顯召回洛陽,準備繼承太子之位?如果有此大功,還怕今後沒有長久的榮華富貴嗎?」

  大家都是凡人,沒人不擔心自己的前途和命運,在皇室為官更是如此。有了吉頊的提點,張氏兄弟總算活出了一點智慧。自此以後,兄弟倆輪番在武則天面前進言,希望她能迎回廬陵王。

  聖曆元年(698)三月初九,武則天下了一道絕密的旨意,命職方員外郎徐彥伯前往房州,將廬陵王李顯暗中接回洛陽。此時,距離李顯被貶房州已經十五年,這些年來,武則天視他為最大的威脅,安置了無數的眼線監視他,魏王武承嗣視他為眼中釘,無時無刻不在尋找機會構陷他,當地的刺史為了迎合武承嗣,屢次為難於他,更有甚者,一些不法之徒打著擁立廬陵王的旗號,將他置於謀反的境地(虢州人楊初成詐稱朝廷郎將,聲稱要擁立廬陵王登基稱帝)。

  只有親身經歷過,才能明白什麼叫如履薄冰,生不如死。

  據史料記載,李顯回洛陽一事,屬於朝廷的最高機密。

  聖曆元年(698)三月二十八日,李顯到達洛陽,武則天立即將他接回宮中,隱匿了起來。武則天有她自己的考慮。當時武周朝廷已經答應默啜可汗,派遣一名皇族子弟迎娶他的女兒,武則天的人選是武承嗣的兒子武延秀,如果大張旗鼓地迎回李顯,就等於公開告訴默啜,武延秀只是一個冒牌貨,這將非常不利於和親。

  武則天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武延秀啟程前往突厥之後,她才開始將李顯回洛陽的消息告知給朝廷的部分重臣,而且是以李顯生病,讓他暫回洛陽養病為由。第一個見到李顯的人便是宰相狄仁傑。

  當時,武則天將狄仁傑叫進宮中,問他對廬陵王李顯的看法,狄仁傑痛哭流涕,大表忠心,希望武則天能將李顯接回洛陽,並冊封為太子。武則天笑了笑,將李顯從帳幔後拉了出來,說道:「朕將儲君還給你!」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李顯回洛陽的消息很快便成了公開的秘密,朝臣們雖然沒有大肆宣傳,卻也都明白了,武則天這是打算還政給李唐。

  聖曆元年(698)八月十一日,魏王武承嗣因深感前途無望,在洛陽鬱鬱而終。

  默啜可汗知道李顯秘密回京的消息後,調集了十五萬大軍,隨後對媯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檀州(今北京市密雲區)發起進攻。武周方面則組織了四十萬大軍,至於主帥,仍舊是武家的人。

  聖曆元年(698)九月十一日,突厥大軍攻陷趙州,刺史高叡為國捐軀。

  聖曆元年(698)九月十五日,武則天下詔:封李顯為皇太子,大赦天下。

  聖曆元年(698)九月十七日,武則天下詔:封太子李顯為河北道行軍大元帥,狄仁傑為河北道行軍副大元帥,前往討伐突厥。

  據史料記載,老百姓聽說李顯掛帥,紛紛前去投軍,數日之間就募集了數萬人。臨行之前,左威衛將軍薛訥對武則天說道:「陛下,廬陵王雖然被立為了太子,可外界仍有疑慮之心,如果立太子的詔書沒有更改,默啜之亂必定可平!」

  武則天:「你放心吧,朕的詔書不會輕易改變。」

  即便如此,朝臣們依舊不太放心,以王及善為首的一幫朝臣聯名上書:「陛下,既然已經頒布了詔書,就應該讓太子和朝臣共同覲見陛下,以安民心!」

  可以想像,長期被武家勢力籠罩的朝臣,內心該有多麼的糾結,以至於面對武則天的詔書,竟然以脅迫的口吻逼迫武則天做出保證。

  聖曆元年(698)九月二十六日,默啜可汗在趙州屠殺了一萬多軍民之後,大搖大擺地離去,狄仁傑率領十萬大軍前去追擊,同樣無功而返。不過,同樣的河北事變,同樣的結局,卻決定了兩派勢力不同的命運。

  第一次河北事變,李盡忠和孫萬榮掃蕩了北部邊境,武家子弟手握數十萬雄兵,卻選擇畏戰不前,收縮防線,可以說讓武則天顏面掃地。

  第二次河北事變,默啜可汗同樣掃蕩了北部邊境,可當武則天冊封李顯為太子、河北道行軍大元帥,狄仁傑為副大元帥之後,默啜可汗連夜率軍回撤。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都算是給了李氏家族一個天大的面子。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