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一代名相的生前身後名
2024-10-08 18:57:03
作者: 九皋寒叟
李家雖然得到了太子之位,卻並不意味著最終的勝利。武則天還在崗,憑她的乾綱獨斷,對任何事情,任何人的命運都有最終的裁決之權。
武則天答應讓李顯上位,可她有明確的前提:不能讓武氏家族就此沒落,更不允許在她去世之後,武氏家族被秋後算帳。
彼時,武則天已經是75歲的高齡,繁雜的國事讓她筋疲力盡,更要命的是,每到入睡之後,王皇后、蕭淑妃這些昔日仇敵都會來夢中與她相會,所有的一切都已經預示著,這位千古一帝所剩的時日無多。
然而,還有許多事情等著她去解決:讓太子順利登基;為李顯挑選幾個信得過的顧命大臣;讓李氏家族和武氏家族和平相處,最好可以永享富貴。
聖歷二年(699)正月二十五日,武則天下詔:把李顯的名字改為武顯。
有一天,武則天把太子李顯、相王李旦、梁王武三思、定王武攸暨、太平公主等人叫到了明堂,打算召開一次家族的例會。
武則天語重心長地說道:「你們都是朕的至親,這些年為了家族利益,武氏和李氏爭奪不休,然而在朕百年之後,終歸會塵埃落定。太子李顯是朕挑選的皇位繼承人,朕希望武氏子弟不要再繼續反對他,梁王更是朕的骨肉至親,太子登基之後,更不要對他痛下殺手!」
「臣等謹遵陛下聖意!」
武則天:「那好!今日,你們當著朕的面,立下永不互相傷害的誓言,並將誓言刻於鐵券之上,如違此誓,人神共棄!」
客觀地說,武則天晚年最關心的事就是家族的和平,兩邊都是至親骨肉,她卻無法做到絕對的公平,以至於只能靠江湖規矩約束大家的行為。看著丹書鐵券上的誓言,武則天終於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既然李顯承諾不傷害武家的人,武則天就要為他鋪平道路。
武周久視元年(700)正月二十八,武則天突然下了一道詔書:罷免武三思的中書令之職,加封為特進、太子少保,天官侍郎、同平章事吉頊降職為安固縣尉。
局勢很清楚,武三思和李顯是死對頭,一個做皇帝,一個做首輔,這樣的搭配肯定會死人的。為了寬慰武三思,武則天提前做了準備,沒過多久,武則天就讓狄仁傑接替了武三思的位置。
至于吉頊,如果論輩分和資歷,吉頊和狄仁傑是差不多的,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吉頊都是武則天的心腹,前途不可限量。然而,在擁立誰為太子的事情上,吉頊犯了嚴重的政治錯誤,他沒有找武則天直接表態,而是暗中威脅張易之和張昌宗兄弟,借他們之口去說服武則天。
公開找皇帝進言,那是忠君為國。
背地裡攛掇別人,那是心懷不軌。
更有甚者,吉頊為了打壓武氏家族,屢次在公開場合羞辱武懿宗等人,這讓武則天很沒有沒面子。據史料記載,武則天曾經在洛陽宮大為光火,憤怒地斥責道:吉頊在朕的面前都敢欺辱武氏家族,以後還不翻了天?
有一次,吉頊向武則天進言,言辭之中多是以聖人的標準要求別人,以賤人標準要求自己,這讓武則天極為反感。武則天暴怒道:「吉頊!你所說的,朕已經聽夠了,你不要再說了!」
吉頊:「陛下……」
武則天:「昔日,太宗皇帝有一匹烈馬,名叫獅子驄,朝中沒人能馴服它,可是朕卻可以。當時朕對太宗皇帝說過,制服它只需要三樣東西,一是鐵鞭,二是鐵棍,三是匕首。先用鐵鞭抽打它,如果搞不定,則用鐵棍敲擊它的腦袋,如果還是不行,就用匕首割斷它的喉管。如今,你是想試一下朕的匕首嗎?」
武則天的殺氣讓吉頊差點尿了褲子,他當即匍匐在地,大聲告罪,這才撿回一條命。不管武則天是怎麼想的,吉頊確實是為了大唐的社稷考慮,只不過走的野路子,這才遭到武則天的猜忌。
從正國級官員降到科級官員,這已經不是貶官的性質,而是一擼到底啊。臨行之前,吉頊再次求見武則天:「陛下,臣這一次遠離朝廷,恐怕再也沒有侍奉陛下的機會,請准許臣再進一言!」
武則天不忍詰責,給他賜座,隨後問道:「你想說什麼?」
吉頊:「水和土合成泥,有爭鬥嗎?」
武則天:「沒有。」
吉頊:「陛下將恩寵分一半給佛家,一半給道教,他們會有爭鬥嗎?」
武則天:「這個當然有!」
吉頊:「皇族和外戚各安天分,則天下安寧。如今,陛下已經冊封太子,外戚卻紛紛頂著王爺的頭銜,這是驅使他們互相爭鬥,恐怕以後會永無寧日啊!」
武則天嘆氣道:「朕也知道,可事情已經這樣,朕也無可奈何!」
客觀地說,武則天執政後期,已經改變了用人的理念。她需要權力的平穩過渡,也希望社稷安定,如果朝臣當面勸諫,一心為公,武則天不會遷怒。如果朝臣首鼠兩端,毫無政治立場,就算有能力也會被當作棄子。
吉頊不明其中至理,落得個被貶他鄉的結局。
若要論政治智慧,狄仁傑才是武周時期當之無愧的怪才。據史料記載,狄仁傑被封為中書令不久,武則天提出到三陽宮避暑,臨行之前,百官列隊歡送,有個胡僧突然站了出來,盛情邀請武則天參加埋葬佛祖舍利的典禮。
武則天頗為心動,正準備答應呢,就在此時,狄仁傑跪在了御駕面前,勸諫道:「陛下,佛是戎狄的神祇,不值得讓大周天子屈尊駕臨。那胡僧向來詭計多端,邀請陛下前去,只不過想借陛下的龍威迷惑百姓而已。況且,沿途山路艱險狹窄,就算是侍衛也不一定能護您周全啊!」
武則天看了看狄仁傑,當即下令取消行程,並對百官言講:「朕就是為了成全狄公的正氣!」
在武則天的眼裡,狄仁傑一心為國,擁護李唐的同時,從來不給武家找麻煩,李顯被立太子之後,狄仁傑的政治才華得以施展,因此備受重用。據史料記載,武則天從來不直呼狄仁傑的名字,對外一直稱呼「國老」,面對狄仁傑的勸諫,縱然是違背自己的意願,她也會全部採納。
遺憾的是,狄仁傑已經年逾七十,長年累月的國事讓他不堪重負,感覺身體被掏空。然而,狄仁傑是武則天執政晚期的中流砥柱,朝廷清明政治的一面旗幟,武則天並不想讓他退居幕後,她屢次下旨,嚴禁各部的同僚在沒有緊急軍國大事的情況下打擾狄仁傑,並免除了他熬夜值班的義務。
有一天,武則天問狄仁傑:「國老啊,朕希望找到一位非常傑出的大臣,想對他委以重任,你看誰比較合適呢?」
皇帝信任大臣,才會讓他推薦人才。然而,狄仁傑並沒有欣喜若狂,得意揚揚,而是沉穩地問道:「不知陛下想讓他擔任什麼職務?」
武則天:「朕想讓他擔任宰相!」
狄仁傑:「如果您要的是文採風流的人才,那麼蘇味道、李嶠就很合適;如果您要找出類拔萃的能臣,臣能想到的只有荊州長史張柬之,他的年紀雖然老了些,卻是名副其實的宰相之才。」
張柬之(625—706),襄州襄陽(今湖北省襄陽市)人,這位老兄算是博古通今的人才,年輕的時候曾經在太學混過一段時間。在眾多的學子中,國子祭酒令狐德棻格外看好張柬之的前途,還稱讚他有輔佐帝王的才華。
很遺憾,古代和現在一樣,凡是被老師看好的學生,基本上不會順風順水,怎麼也得經歷幾段人生起伏,到老的時候才能名震天下。
後來,張柬之中了進士,被朝廷任命為清源縣丞。在這個崗位上,張柬之混了幾十年的時間,始終沒有出頭之日。
載初元年(689),朝廷面向全國官員開科取士,在朝廷的對策問答中,張柬之排名第一,因此被授予監察御史之職,後來做到了中書舍人。事實證明,張柬之仕途原地踏步並非沒有原因,主要是做人太固執,不懂得變通,不得武則天的欣賞。
當時,武則天想要和突厥和親,讓武延秀迎娶默啜可汗的女兒為妻,張柬之極力反對,聲稱古往今來,還沒有皇族迎娶異國公主的先例。武則天看著這個老頑固,心裡大為光火,於是將他貶到荊州做了長史。
面對狄仁傑的舉薦,武則天左右為難,她不想重用張柬之,卻又不想讓狄仁傑看出來,最後只得下了一道調令:任命張柬之為洛州司馬。
數日之後,武則天讓狄仁傑再次舉薦賢能之才。
狄仁傑:「陛下,臣之前推薦的張柬之,您還沒有任用呢!」
武則天:「朕已經給他升官了呀!」
狄仁傑:「陛下,張柬之是宰相人選,您卻讓他做一州司馬,有點屈才!」
武則天算是看出來了,狄仁傑就是想力挺張柬之,於是妥協道:「那就依國老的意思,先讓他做刑部侍郎吧!」
除了張柬之,狄仁傑還舉薦了姚崇、桓彥范、敬暉、竇懷貞等人,這幫人無一例外,全都做到了宰相的級別,這說明狄仁傑確實有識人之明。狄仁傑的最大心愿就是看到李顯登基稱帝,可老天爺並沒有給他這個機會。
武周久視元年(700)九月,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狄仁傑病入沉疴,最終撒手人寰。武則天得知消息後,猶如五雷轟頂,隨後痛哭流涕道:「朝堂空矣!」自此以後,朝堂凡是有不決之事,武則天總會大發感嘆:「天奪吾國老何太早邪!」
李唐經歷了三百年,有過無數的宰相,也有許多名相,唯獨狄仁傑的形象深入人心,這並非沒有原因。狄仁傑歷經宦海數十年,做過縣令、刺史、都督,也做過中央大員,朝廷宰相,要說仕途的經歷,其實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然而,狄仁傑的最大優點就是體察民情,尊重百姓,真正把百姓視為衣食父母。
武周一朝,人命賤如草芥,旁人都把百姓的性命作為仕途的墊腳石,唯獨狄仁傑堅持自己的操守,不停地為民請命。據史料記載,凡是狄仁傑主政的地方,百姓都為他立了生祠,而且四時祭祀。一位官員,能夠得到萬千百姓的稱讚,這比史家的筆桿子更經得住考驗,為世人所知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