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拿得起放不下的大唐史·叄> 拾貳 皇室的那些事 搞封建世襲制:如此復古,李世民要搞事情?

拾貳 皇室的那些事 搞封建世襲制:如此復古,李世民要搞事情?

2024-10-08 18:53:18 作者: 九皋寒叟

  講完了西域,還是把鏡頭拉回長安城吧。

  接下來要說的事,恐怕會讓大家大跌眼鏡。因為對李世民的名聲非常不利,許多書裡面都沒有深入地聊過,基本上會顛覆大家對李世民的認知。

  說起封建制度和郡縣制度,各位看官可能不會太陌生。

  所謂的封建制度,本質上就是分封制,盛行於商周時代。

  掌握封賞權力的是中央的天子,比如周朝的就是周天子。接受封賞的人有很多,比如周朝皇室的成員、周朝宗室成員、外戚姻親、功臣子弟,以及前朝的皇室貴族。

  

  分封制的目的,其實就是將中央王朝的核心利益全部交給天子的家族,保證國家的利益自始至終都掌握在自家手中。

  封賞的資源,基本上就是土地,畢竟在古時候,土地就是所有的生產力,只要你占有一塊地盤,人口、財富隨之而來。

  被天子分封的一般叫作諸侯,比如齊桓公、秦穆公等。諸侯從天子那裡得到土地,就掌握了這塊土地上的所有權力,包括造錢、招募和訓練軍隊、收稅等,也可以理解為諸侯就是他一畝三分地上的「小天子」。

  不過,諸侯想要獲得天子的認可,還要遵守一些政治規則。

  比如,天下只有一個共主,那就是中央政府的天子,要以他為尊。再比如,諸侯是代替天子管理,千萬別以為你是獨立的王國。天子要打仗的時候,諸侯必須無條件地派兵支援,一切開銷自己承擔。天子把土地交給你,那你就是最大的包工頭,不管你自己如何經營,每年要給天子繳納一定的賦稅。每年還需要到國都向天子述職和表忠心,以便讓天子放心地把土地交給你打理。

  諸侯在自己的封地里,也實行封建制度,下面是卿大夫和士。卿大夫指的是諸侯的臣子,一般地位比較高,權力比較重,比如春申君、孟嘗君。士指的是有才華的貴族,地位比卿大夫稍微低一點。在那個年代,天子、諸侯、卿大夫和士是統治階層,老百姓心中的貴族。

  分封制度是個好東西,可也有難以解決的問題。

  比如,分封制度如果成為封賞的常態,那諸侯打了勝仗,或者新添了許多新貴,天子就得拿土地封賞他們吧,不然怎麼說得過去。這樣一來,天子的土地越來越少,貴族越來越多,雙方的勢力就失去了平衡。

  再比如,天子能控制諸侯,要麼靠血緣關係,大家都是一家人,要麼靠武力威懾,讓他們不能敢挑戰你。可是在政治利益的面前,別說血緣關係,就是親爹和親兄弟也能下手。想想看,諸侯一旦得勢,天子還能玩得轉嗎?

  分封制度在中國持續了上千年,走到最後,因為周王朝的衰落,逐漸失去了對諸侯的控制。野心勃勃的諸侯利用手中的權力,大肆搶奪土地,大興戰爭,以至於爆發了春秋戰國之亂。

  秦始皇是個明白人,他看出了分封制確實不利於中央集權,更不利於他的長久統治,於是果斷放棄了沿襲千年的分封制度,進而採用郡縣制。這樣一來,中央政府不再通過世襲貴族去管理地方,而是由皇帝本人親自任命郡守。

  至於貴族,對不起,請你靠邊站!

  漢王朝雖然繼承了秦始皇的郡縣制度,可是舊勢力還是沒有放鬆對權力的控制,從勞動人民中間選拔人才,也僅僅停留在「舉孝廉」這樣的層次。

  在郡縣制度下,貴族們可以選擇在中央朝廷擔任官職,也可以選擇霸占一方土地,靠著收租子和拿著朝廷高額的養老金過活。不過,在那個年代,貴族當然是兩個都會選擇,因此日子過得非常滋潤。

  事實證明,郡縣制度確實比分封制度要強很多。

  想想看,中央政府釋放了地方的生產力,通過人事上的改革,讓更多有才能的人擔任郡守,國家可以逐漸地強盛起來。最明顯的好處就是,皇帝的權力更大了,皇帝這個職業也越來越有意思了。缺點就是,王朝怎麼越來越短命了呢?

  周朝實行分封制度,國運長達八百年。

  秦朝實行郡縣制度,國運兩代而已。

  漢朝實行郡縣制度和分封雙軌制,國運撐了四百年。

  這是個兩難的選擇啊。

  不過不要緊,皇帝們經過不斷掙扎,最終還是選擇了郡縣制度,因為這樣可以保證他們自己過得很好,至於家族綿延的事兒,還是交給天意吧。

  分封制度之後,遺留下的是門閥貴族,其實兩者的性質都是一樣的,不利於中央朝廷的控制。隋文帝出生的時代,使他深切地感受到,豪門貴族對權力的控制可以將天子玩弄於股掌之間,可以隨時取皇帝而代之。

  作為智商和情商雙高的人物,他自然不允許豪門貴族繼續縱橫在中央朝廷的權力疆場之上,因此科舉制度就這樣誕生了。隋文帝沒法將豪門貴族徹底消滅,只能通過科舉制度選拔人才,不斷擠占豪門貴族在中央朝廷的名額。

  事實證明,底層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寒門學子一代代的努力之下,尤其是唐宋之後,門閥貴族除了家世顯赫,在政治鬥爭、治理國家上完敗給讀書人,徹底退出了歷史舞台。這些都是後話。

  李淵做了皇帝之後,就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讓自己的江山永固,如何讓李家天下代代相傳。

  於是乎,李淵想到了一個辦法,大肆分封自己的兒子,還有宗室的兄弟和侄子,讓他們人人都頂著王爺的帽子,個個手裡都掌握著土地,就連剛剛出生的嬰兒,也都得到了王位。李淵相信,誰都會背叛他,唯獨姓李的人不會背叛,就算是背叛,江山還是在自家的手裡,豈不是最保險?

  李世民雖然和老爹不是一路人,可是在江山永固、分封家人的事情上,態度出奇一致。至少在李世民的心裡,他是認可老爹做法的。

  武德九年(626)十一月,李世民上位沒多久,就在朝廷議政大會上提出了一個問題:「愛卿們,把皇族子弟都封為王爺,對江山永固有好處嗎?」

  封德彝回答道:「陛下,在此之前,只有皇子和皇帝的兄弟才會被封為王爺,宗室如果沒有大功於朝,是不能分封的。太上皇分封了大批的宗室,又賜給了許多僕役,這已經是破了前朝的紀錄,對朝廷來說是一個非常重大的負擔啊。」

  李世民:「你說得非常對,朕做天子就是為了恩養百姓,怎麼能夠拿百姓的血汗錢去養活李姓宗室呢!」

  君臣一番對話之後,李淵親封的宗室郡王悉數降為縣公。

  問題是,李世民說的是真心話嗎?他剛剛上位,拿李姓宗室開刀是什麼意思呢?既然很關心李唐的國運,他的解決辦法又是啥呢?

  貞觀元年(627)八月,在一次小範圍的議政會議上,李世民再一次向李唐高級官員拋出了一個議題:朕想讓子孫長久,社稷永安,有沒有什麼好辦法?

  不管在任何場合,老闆屢次提出他的問題,說明他很想知道答案,這一定是他最關心的事兒。李世民話音剛落,群臣就陷入了沉思,討論過程究竟是什麼樣的,誰也不知道,但是蕭瑀最後說到了點上。

  蕭瑀:「陛下,臣認為夏、商、周三朝因為實行封建制度而國運長久,秦國兼併六國,廢除分封制度,才兩代就滅了國。西漢雖然實行了郡縣制度,但是依舊靠劉姓王爺鎮守邊疆,大漢才有四百年國運。魏晉再次將分封制度廢除,因此迅速滅亡。由此可見,分封制度確實可以讓國運長久啊!」

  請注意,蕭瑀的意思,並不是給姓李的人封一個王爺的爵位,而是實行古時候的分封制度。封王只不過是名義上的尊貴,而分封是讓王爺前往藩地,可以行使藩王的權力,這可是完全不一樣的性質。

  據史料記載,李世民對蕭瑀的回答非常滿意。

  如果所料不錯,李世民想要推行分封制度的念頭恐怕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他在朝堂拋出這樣的話題,目的就是為了試探各方的態度。

  大臣們該說就說,可滿朝大臣心知肚明,分封制度已經被歷史淘汰,李世民就算想要復古,恐怕推行起來的難度也很大。因此,大家似乎達成了一個默契:李世民自己不嚷嚷著推行分封制,咱也不必上趕著幫他推,走著瞧唄。

  其後的數年,李世民為了應付紛繁複雜的朝局和邊疆的外交關係,分散了許多精力,分封一事再也沒有提及。貞觀五年(631)二月,李世民突然下詔:封皇弟李元裕為鄶王,李元名為譙王,李靈夔為魏王,李元祥為許王,李元曉為密王。封皇子李愔(yīn)為梁王,李惲為郯王,李貞為漢王,李治為晉王(也就是後來的唐高宗李治,此時年僅3 歲),李慎為申王,李囂為江王,李簡為代王。

  與此同時,李世民再一次拋出了分封制度的話題,而且來勢洶洶。這一次,群臣覺得有些不妙,感覺李世民真的想恢復古制,推行分封制度啊。

  站在丹陛之下的都是學富五車、胸懷韜略的名臣,這幫人比猴子還要精明,他們深知,如果此事處理不好,極有可能改變後續的歷史,也會讓唐朝的發展前景變得撲朔迷離。令他們欣慰的是,李世民還不是一意孤行的皇帝,還能聽得進話,因此大家開始搜腸刮肚,準備用大道理說服李世民放棄這個瘋狂的想法。

  來吧,臣子們,擂台已經搭好,開始排隊唱戲吧。

  魏徵:「陛下,您想想,我們這些官員都是靠俸祿生活,如果分封諸王,讓他們建立諸侯國,國家的稅收不就直接給他們了嗎?長安一帶的賦稅本來就不多,完全仰仗外地,如果把土地都給了王爺,到時候國家經費短缺,這可怎麼辦?再加上邊境情況複雜,一旦出現戰事,向諸侯國徵兵將會非常困難啊!」

  平日裡,魏徵就是什麼都敢說,不過這一次,關乎李世民和皇子們的信任問題,發言還算比較收斂。他從國家財力、軍事部署的角度給李世民提醒,認為分封制度不可行。說白了,到時候國家要用錢,朝廷要打仗,你得有把握讓這幫王爺拿出錢才行啊。

  李世民不置可否,還想再聽聽。

  禮部侍郎李百藥:「國家運數長短,全部由上天決定。堯、舜、禹都是大聖人吧,可他們也沒法讓國運長久啊,劉邦雖然出身低微,上天卻給了漢朝四百年的國運。如今,陛下讓皇室宗親都有自己的封國,幾代之後,皇子們驕奢淫逸,互相攻伐,對老百姓的危害非常大,還不如朝廷隨時更換郡守縣令呢!」

  李百藥也是個聰明人,挑撥離間的話不說,皇子的壞話嘛,點到為止。他的觀點很明確,國運長久都是老天爺的安排,甚至和皇帝的本性都沒有關係,李唐應該順應時勢,該怎麼走就怎麼走,該走多久就是多久。

  點睛之筆就是:李世民,你難道要和老天爺反著來嗎?

  李百藥將討論的氣氛直接推向了高潮,文武大臣不斷接力,說得吐沫橫飛,這一次,大家不是因為政治利益鬥爭,而是將矛頭直接指向了李世民。

  中書侍郎顏師古看到李世民的臉色有點陰沉,知道如果大臣不讓步,今天的事恐怕難以收場,因此提出了一個比較折中的辦法。

  顏師古:「陛下,如果要分封的話,也不是不可以,但是為了朝廷的長治久安考慮,可以分封親王的兒子,要以州縣相隔,互相牽制,讓他們同心協力,扶持皇室。

  同時,為藩國設置的官吏,必須由尚書省選拔錄用,除了中央朝廷的法令外,不允許他們擅自實施刑罰,其他的事兒也都要訂個規矩。」

  形勢很明朗,絕大多數人都是反對的,此事難度很大。

  李世民:「朕再想想吧。」

  貞觀五年(631)十一月,李世民突然下詔:皇室宗親以及勛貴大臣,應該讓他們擔任地方行政長官,並將官職和爵位傳給子孫,如果沒有太大的變故,朝廷不得隨意廢除,各部門可以明文規定條例,隨後上報給中央朝廷。

  說白了,李世民退了一步,不再堅持分封諸侯一事,但是州縣的長官必須換人,由李世民親自指定皇室宗親以及勛貴大臣擔任。這樣一來,他們不僅有世襲罔替的爵位,還能接觸到地方實權,李世民覺得自己能拿得住他們。

  這樣的制度,基本上顛覆了南北朝以來權貴階層淡出政治舞台的歷史趨勢,之前是門閥士族的天下,李世民反對門閥士族,卻想把皇族子弟扶持上位。

  按照這種世襲罔替的分封制度,朝廷各州的刺史、長史、司馬、縣令等職位恐怕會逐漸回到門閥手裡。寒門學子從下而上的晉升渠道將會被權貴再一次蠶食,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科考制度將會逐漸失去意義。

  問題是,這樣的制度能夠實行下去嗎?還是那句話,能實行的才算數,不能實行的,只是天方夜譚。

  想想看,李世民分封的皇子和宗親年紀都還小,十幾歲的算正常,許多都只有幾歲,把他們封為一州刺史,他們能夠有何作為?如果給他們再安排一批輔佐的臣子,能夠保證他們對朝廷忠心不二?

  無數的歷史事實證明,人心都是自私的。在政治利益的面前,誰都敢鋌而走險,西漢的「七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包括前朝的漢王「楊諒之亂」,還不能說明問題?不可否認,這樣的制度就是取禍之道。

  更何況,古往今來的官員都希望能鑽到中央朝廷,畢竟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才好出成績,誰願意外放到地方為官?有誰願意以中央大員或者皇子宗親的身份前往地方,為李唐王朝看守門戶?別說一般的勛貴大臣不願意,一向養尊處優的皇子和宗室王爺更是不樂意。

  李世民根本就不了解朝中勛貴大臣和皇子們的真實想法,一味地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到他們身上,結局自然不被看好。

  貞觀十年(636)二月,李世民終於動手了。

  封李元景為荊州(今湖北省荊州市)都督,李元昌為梁州都督,李元禮為徐州都督,李元嘉為潞州都督,李元則為遂州都督,李靈夔為幽州都督,李恪為潭州都督,李泰為相州(今河南省安陽市)都督,李祐為齊州都督,李愔為益州都督,李惲為安州都督,李貞為揚州都督。

  貞觀十一年(637)六月,李世民再次下詔:封李元景等二十一王的刺史之職世襲罔替,長孫無忌等十四個勛貴大臣的刺史之職世襲罔替,沒有特殊緣故,不得廢黜。

  這是多麼大的恩典,世襲罔替啊!

  皇子和大臣們又是什麼反應呢?大家毫無反應,直接漠視了李世民的詔令。李世民突然發現,自己遭到了兄弟、皇子和所有大臣的孤立和反對。

  在李世民的眼裡,這是天大的好事啊。他們身上都有國公爺的爵位,再搞個鐵帽子,然後配點兒實權,還能留給後世子孫,還有比這更划算的生意嗎?

  遺憾的是,此後的兩年,誰也不願意搭理李世民的任命,因此這道詔書擱置了兩年之久。皇權和臣權在博弈,看誰能繼續低頭吧。

  貞觀十三年(639)二月,李世民按捺不住自己的怒火,下旨催促已經得到分封的人前往地方就職,語氣非常嚴肅和緊迫。然而,令李世民沒想到的是,他的詔書遭到了所有朝臣的反對,接下來的幾天,奏摺如雪花般飄到他的龍案之上。

  太子左庶子于志寧:古今事理不同,分封制度不是長治久安之策,希望皇帝能夠慎重考慮,收回成命。

  侍御史馬周:實行世襲制度,如果後人出現了糊塗蛋,或者品行不好,殘害百姓怎麼辦?如果讓未成年的兒子承襲父職,百姓們必定遭殃,國家也會因此動盪不安。

  如果朝廷想取消他的世襲職位,如何面對他們的先人?如果保留他們的職位,如何掩蓋罪行,如何照顧百姓的感受?最好的辦法是,朝廷給他們食邑封戶,如果真有才能,再量才授予官職,使他們享受世代恩寵。

  好吧,這些人的地位太低,說的話李世民聽不進去。

  李世民的小舅子長孫無忌也表示了反對。

  此時,長孫無忌是朝中的司空,位極人臣,但是李世民還是給了他一個趙州刺史的指標,沒事就催促他前去趙州任職。長孫無忌徹底無語了,他想不明白李世民到底是為了什麼,作為臣子,他又不得不拿出公事公辦的姿態。

  長孫無忌給李世民上了一道奏摺,大致的意思是:陛下啊,自從您下詔以來,我們做臣子的如履薄冰。李姓的宗室更是憂心忡忡,坐臥不安啊。夏、商、周三朝搞封建制度,是因為無法有效地制衡諸侯,只能以利益收買他們,並不是這種制度可以讓國運長久啊。兩漢以來,廢除了諸侯國,以郡縣治理國家,這才讓帝國走上正軌。如今因為我們這些人,您又重新起用古制,恐怕會擾亂王朝的綱紀,如果碰上了愚昧無知的不肖子孫,有些人觸犯國家法令,自取滅亡,或者因為襲封的賞賜遭到滅頂之災,那得多可憐。希望陛下停止賜封世襲刺史的旨意,讓我們能保全性命。

  講道理,李世民不聽。

  長孫無忌已經徹底崩潰了,皇帝是不是犯迷糊了,為啥就一根筋呢?按照公事公辦的態度,李世民肯定不會答應了。於是,長孫無忌開始發動自己的兒媳,也就是李世民的嫡長女長樂公主,讓她去勸李世民回心轉意。

  長樂公主是自家人,說起話來非常直接:「老爸啊,朝中的大臣心中怨恨很深啊,大家都說為了打下李唐江山,吃了無數的苦,眼下天下太平,國家富足,正準備來享福,你卻要他們到外地去受苦,說您不厚道啊!」

  面對長樂公主的直白勸諫,李世民良久無語。

  李世民覺得,自己是一片好心,不惜割地分封,讓這幫人可以和李家共享萬世富貴,可沒想到大家完全不領情,還有一片埋怨之聲。

  貞觀十三年(639)二月,在皇族和大臣的一致聲討下,李世民被迫下旨:停止世襲刺史的詔令。至此,持續了十多年的分封制度和世襲刺史的事情就此擱置。

  回過頭來再看,李世民不惜用了十年的時間,不顧所有人的反對,力推分封制度,究竟是什麼樣的考慮呢?史書上沒有明說,不過可以肯定,李世民確實想要追求國家的長治久安,至於靠什麼辦法,李世民也沒有完全想好。

  總而言之,李世民覺得還是只能靠人,要麼是血緣關係濃厚的人,要麼是對他忠心耿耿的人。巧的是,貞觀一朝的君臣關係堪稱中國歷史上的奇蹟,別說李世民為此欣慰,就連後世的人也對他們的關係感到不可思議。這恐怕也是李世民力推長孫無忌等人世襲刺史的根本原因。

  有這些自然是不夠的。

  要說揣摩人心,李世民還是有水準的,他肯定知道,人終究是會變的,除了信任,還有什麼能夠說服他堅定自己的信心呢?

  如果所料不錯,應該是擺在眼前的事實。

  李世民是一個非常喜歡看歷史書的皇帝,幾乎到了痴迷的狀態,如果有圖書館,他應該會天天泡在裡面。歷史書里最吸引他的就是前朝治國理政、皇帝心術的內容,貞觀史書上關於他讀書治國的記載屢見不鮮。

  還是李世民最關心的那個問題,從夏朝開始,一直到隋朝,哪個朝代活的時間最長?答案呼之欲出:夏朝四百七十年;商朝六百五十年;周朝七百七十年;漢朝四百三十年。

  準確地說,從夏朝開始實行分封制,一直到周朝的分封制度到達鼎盛,王朝活的時間也是越來越長。漢王朝和封建制度沾了點邊,還能撐到四百年。再來看看秦王朝、魏蜀吳、東西晉、南北朝,尤其是力推改革的隋朝,凡是和封建制度不沾邊的,基本上都是死得最快的,這就是擺在眼前的事實啊。

  李世民和眾臣商議此事的時候,也多次提到了這些歷史。

  除此之外,分封制還有個明顯的特點:權力制衡玩得最好。

  周天子的套路就是,把國土切成最小塊的,讓你們苟活在其中,就算你有反抗的心思,也沒有這個實力。別說中央政府可以弄死你,旁邊的小弟也不會任由你坐大!隨後的幾百年,諸侯們每天睜開眼,想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在叢林中掙扎求生,而不是找周天子的晦氣,大家都想坐大,所以只好互相開戰,周天子穩坐釣魚船,有時候出面干預一下,刷點存在感,多麼美好的事兒。

  就算是到了周朝滅亡的時候,諸侯們也在精打細算,究竟是滅掉毫無油水的周天子划算,還是兼併強大的諸侯划算?傻瓜也明白,周天子就一個都城,所以到了最後,反而是周朝比其他的諸侯活得時間更長。

  別說周天子活得沒有尊嚴,沒有體面。在亂世之中,好死不如賴活著,誰活的時間長,誰就有笑到最後的資本。宗廟都沒了,還扯其他的幹嗎?

  李世民想讓唐朝活得久,自然要效仿封建制度。

  李世民不是傻瓜,推行封建制度肯定會遭到大家的反對,也是歷史的退步,可他為什麼還要堅持己見呢?唯一的解釋就是,他確實有自己的考慮。然而,他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眾人不認可,要推行分封制度,先和眾人鬧矛盾,這可不符合他的初衷,所以這件事一直僵持了十幾年的時間。

  在推行分封制度一事上,只能說明一個問題,李世民和所有人一樣,只是個凡人,會犯凡人都會犯的錯。李世民的英明之處在於,他善於納諫,能夠在關鍵時刻懸崖勒馬,為大局著想,所以唐朝並沒有出現復古版的分封制度。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