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皇后:李世民背後的女人有多重要?
2024-10-08 18:53:21
作者: 九皋寒叟
俗話說得好,成功男人的背後,要麼沒有女人,要麼有一位不平凡的女人。這話放在李世民的身上,真的是完美詮釋。
長孫皇后(601—636),小名觀音婢,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的女兒。長孫皇后的名氣雖然很大,可所有的史書似乎都沒有記載她的具體姓名。
隋大業四年(608),父親長孫晟去世,長孫皇后跟隨舅父高士廉一起生活。
隋大業九年(613),高士廉慧眼識珠,將年僅13 歲的長孫皇后嫁給了李淵的次子李世民。正是因為這個姻緣,徹底改變了她的命運。
武德二年(619),長孫皇后和李世民的第一個兒子出生,因為長孫皇后生產的時候是在太極宮承乾殿,因此嫡長子取名為李承乾,寓意極好。
武德三年(620),第二個兒子李泰出生。
當時,李家已經坐穩了江山,長孫皇后年紀輕輕就為李家生下了兩個兒子,不僅秦王妃的位置坐穩了,一生的榮華富貴也有了保障。然而,李世民和李建成圍繞皇太子的鬥爭,讓原本平靜的秦王府陷入了騷動與不安之中。
事實證明,秦王府雖然實力強悍,可李世民為人過於張揚,不懂得處理父皇的情緒,再加上功勳卓著、驕傲跋扈,一度遭到李淵和李建成的雙重打擊。
秦王府遭遇危機,長孫皇后並沒有坐在鏡子前顧影自憐、自嘆愁苦,或者讓自己的男人流連於深閨之中。身為一介女流,長孫皇后知道自己幫不上大忙,只好每日前往太極宮服侍公公李淵,以及後宮的嬪妃。
長孫皇后乖巧聰慧,每當李淵心情好的時候,她就會為李世民說幾句話,為他減少了不少壓力。然而,宮廷中的政治鬥爭,往往不是幾句輕飄飄的話就能解決的,許多事情都是身不由己。到了後來,長孫皇后也看明白了,自己只能和李世民休戚與共,同生同死,除此之外,她再也沒有別的辦法。
玄武門之變的前夕,長孫皇后意識到安撫李淵已經無濟於事,於是和房玄齡、杜如晦等謀士策劃對李建成集團的軍事反擊。玄武門之變的當天,長孫皇后親自撫慰秦王府的勇士,讓他們死心塌地追隨李世民建立功業。
玄武門之變雖然是一場政治投機,可是老天爺眷顧李世民夫婦,讓他們獲得了至高無上的權力。李世民登基之後,長孫皇后毅然選擇了相夫教子的生活,不再對李世民的帝王生涯指手畫腳。
然而,長孫皇后在玄武門之變中顯露出的政治智慧,讓李世民刮目相看。不得不說,這個老婆不得了。李世民曾經拿朝廷大事徵詢過長孫皇后的意見,她卻以牝雞司晨的典故來回應,還揚言:我是女人,別找我說朝廷的事兒!
此話一出,李世民就給她打了一百分。
長孫皇后無條件的理解和支持,讓她收穫了李世民的愛護和尊重。
據史料記載,長孫皇后雖然不對軍國大事指手畫腳,但是身為後宮之主,有些事還是得出面干預的。李世民是個暴脾氣,登基之後的幾年,經常要微笑面對魏徵、王珪等大臣的諫言,要命的是,魏徵等人說話又絲毫不留情面,因此他每次回到後宮,都會找宮女和太監的晦氣。
李世民自覺皇帝是萬物的主宰,可以踐踏任何人的人格和性命,至於宮女和太監,該打該罰,確實不在話下。然而,長孫皇后是個菩薩心腸,她不忍心看到宮女和太監平白無故遭受凌辱,於是想了個法子來治理自己的老公。
每一次,李世民責打或者辱罵下人,長孫皇后就會命人把他們捆綁起來,然後主動替李世民教訓他們。這樣一來,懲罰下人的力度由長孫皇后說了算,既可以減輕下人的處罰,又可以替李世民消氣,一舉兩得。
長孫皇后是個優秀的演員,每次懲罰下人,她都表現得異常憤怒,表面功夫做得非常到位,反而讓李世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朕生氣,為什麼皇后比朕還激動?也許,這就是夫妻之間的感同身受?總而言之,李世民看到老婆為自己說話,心中的怒氣頓時煙消雲散,反而有點被溫暖包裹的感覺。
長孫皇后以退為進,通過轉移李世民的視線,挽救了無數的太監和宮女,去世之後,後宮的宮女和太監都為她痛哭流涕。
長孫皇后雖然有大智慧,可畢竟是個普通的女人,有女人該有的心性,有時候做事還是很情緒化,說得不好聽一點,為人頗有私心。
長孫皇后有兩個哥哥:同母兄長孫無忌、異母兄長孫安業。
老爹長孫晟去世之後,長孫皇后、長孫無忌和母親被嗜酒如命、不務正業的長孫安業趕出家門,幸好有舅父高士廉收養,這才沒有流落街頭。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長孫皇后時來運轉,攀上了李家這個高枝兒,後來又成為大唐的皇后,長孫安業就算騎上汗血寶馬追上十年,恐怕也沒法望其項背。
不過,長孫皇后並沒有因為過去的事兒去找長孫安業的晦氣,反而是處處照顧,將他視為親人。遺憾的是,世人常常以怨報德,在長孫安業看來,長孫皇后的這種行為恰恰是對他最大的侮辱,反而提升了對他們兄妹的仇恨值。
貞觀元年(627),李世民因為喜歡長孫無忌這個小舅子,再加上他有大功於朝,於是將他提拔為尚書右僕射。
長孫皇后不幹了,她覺得李世民這種行為,並不是為長孫無忌考慮,而是在害他,於是拿外戚不得干政的典故,說服李世民罷了長孫無忌的官。
問題是,長孫無忌雖然是小舅子,可他為人機警智慧,又是李世民的幕僚,按照規矩,完全可以做宰相。可長孫皇后卻因為害怕自己家族遭到猜忌,或者說是刻意避嫌而阻止長孫無忌的仕途,確實對兄弟有點不公平。
有趣的是,長孫皇后不想讓長孫無忌做官,卻一心想讓李世民提拔不務正業的長孫安業為禁衛軍將軍。好吧,這個面子李世民給了,可是到後來,走入魔道的長孫安業居然和李孝常等人圖謀政變。
按照大唐律法,圖謀造反就是不能饒恕的死罪。
李世民打心眼裡不喜歡長孫安業,不管是用人理念,還是老婆的舊事,事情查清楚之後,李世民當機立斷,下令將長孫安業等人處死。
然而,長孫皇后再次找到了李世民,說:「你不能這樣干,如果你把他殺了,別人會怎麼看我,還以為我和長孫安業有仇怨,因此挾私報復呢。」
長孫皇后英明一生,卻在此事上有私心,唆使李世民不遵守法律,實在是一大敗筆。不過,這才是有血有肉、情感豐富,也是我們願意看到的女人。
李世民已經駁了長孫皇后一次面子,這次也不好再說什麼,於是就將長孫安業發配到了四川,為這段恩怨畫上了一個句號。
長孫皇后雖然年紀輕輕,卻得了哮喘一類的疾病,身體狀況一直不太好。有一次,李世民前往九成宮(今陝西省寶雞市麟遊縣)避暑,不料柴紹等人深夜稟報,說行宮中出現了異常,李世民連忙穿上甲冑,前去詢問事由。
一時間,九成宮陷入混亂之中,長孫皇后遭遇此事,疾病發作,急忙讓身邊的宮女把自己送到李世民的跟前。危難時刻,長孫皇后永遠都是選擇和李世民同生共死,玄武門之變是這樣,在九成宮的時候也是這樣。
這件事鬧得沸沸揚揚,可史書卻諱莫如深。反倒是長孫皇后因為受到驚嚇,病情越發嚴重,太子李承乾在身邊伺候,感到十分憂心,於是提議,說要請求老爹大赦天下,並讓寺廟的和尚為老媽祈福,希望換取母后的安康。
長孫皇后感嘆道:「生死有命,並不是人力所能控制。我的一生並沒有做過什麼惡事,卻遭逢這樣的疾病,如果胡亂求福有用的話,我早就痊癒了。大赦天下是國家大事,不能隨意發布,再者說,道教、佛教乃是禍國殃民的異端邪說,你的父皇平日裡都不做,怎麼能因為我一個婦道人家讓皇上破例呢?」
李承乾:「母后,如果不這樣做,兒臣擔心您的身體啊。」
長孫皇后略微發怒:「你如果一意孤行,我還不如立刻就去死呢。」
李承乾是個孝子,不敢過分拂逆長孫皇后的意思,因此始終沒對李世民說起此事,只是私下和房玄齡談起。房玄齡尊敬長孫皇后,當他知道一般的藥物已經穩定不了長孫皇后的病情之後,毅然向李世民提出了大赦天下的想法。
皇后身體不適,李世民五內俱焚,這才下令大赦天下。遺憾的是,帝王雖然是天下的主宰,卻也無法通過自己的意志去消滅病魔。
貞觀十年(636)七月,長孫皇后病重垂危,在大明宮立政殿與李世民做生死訣別。
長孫皇后臨死之前,回憶他和李世民前世今生的點點滴滴,內心十分不舍。是啊,能和一生摯愛相知相守,是多麼難得的事,更何況這個愛人是英明神武、胸懷韜略,又擁有俠骨柔情的皇帝。長孫皇后很少干預李世民,可是在她臨死之前,用盡最後一絲力氣發出了最真摯的勸諫:第一,房玄齡侍奉您多年,一直以來都是做事縝密,小心翼翼,朝廷的機密要聞,不曾有一絲泄露,如果沒有大的過錯,希望陛下不要拋棄他。
第二,這些年來,陛下愛屋及烏,提拔了不少長孫家的人,他們不是因為能力和德行而升官,很容易遭到滅頂之災,希望陛下不要讓他們擔任要職,只需要以外戚身份定期朝拜皇帝也就夠了。
第三,我活著的時候沒有什麼用處,去世之後更不能讓國家為我做什麼,希望陛下不要耗費財力為我修建陵墓,只要依山做墳,以瓦木為陪葬就可以。
李世民聽完之後,痛哭流涕,執手相看淚眼。
長孫皇后看了看深愛的丈夫,說出了最後的遺言:希望陛下親近君子,疏遠小人,接納忠言直諫,摒棄小人讒言,節省勞役,禁止遊獵,我即使在九泉之下,也毫無遺憾了。不必讓兒女們前來探視,看見他們只會讓我心痛悲哀罷了。
說完了公事,長孫皇后掏出了一包東西,對李世民說道:「陛下,這是一包毒藥,臣妾在您臥病的時候就準備了。如果您當年有事,臣妾絕對不會獨活,更不會做大唐的呂后。」
如果這種記載屬實的話,完全可以說明一個問題:長孫皇后對李唐朝廷的影響力,已經超過了歷史書上的記載,恐怕也超過了我們的想像。說白了,在長孫皇后的眼裡,她完全有能力在李世民去世之後做第二個呂后。
長孫皇后之所以這樣說,恐怕不是為了表示自己的政治智慧有多麼高超,而是向李世民傳遞一個信息:你要對我放心,對長孫家的勛臣放心。
歷史,永遠是說不清道不明的。千年之後,我們無法理解長孫皇后說這句話時候的心境,在她和李世民之間,到底發生了哪些不為人知的秘事;在李唐王朝,還有哪些說不清楚的暗流,誰又能夠知道?
數日後,一代賢后香消玉殞,享年36 歲。
長孫皇后去世之後,長孫無忌被李世民重用,後來卻因為把持朝政,在雲波詭譎的皇權鬥爭中做了犧牲品。回過頭再看,不能不佩服長孫皇后的遠見卓識。
對丈夫的性格,長孫皇后也是心知肚明。李世民性格跋扈,喜歡冒險,又容易驕傲自滿,但又心胸開闊。這樣的性格適合做皇帝,不太適合相處。
在外朝,李世民對臣子的口無遮攔極力包容,凡事都會徵求臣子的意見,看起來和大臣們打成了一片,然而回到後宮,李世民的情緒極其不穩定。說白了,李世民對臣子們的指手畫腳非常不滿,一度說出了要殺魏徵的惡語。
這些事,魏徵、房玄齡等人看不到,但是長孫皇后心知肚明,因此在生前極力保護朝中大臣不受到李世民的猜忌和棄用。這樣的大智慧,確實令人欽佩。
遺憾的是,長孫皇后去世之後,李世民失去了後宮的限制,再加上排斥魏徵等人,以至貞觀末年做的事兒經常為人詬病。如果長孫皇后能夠多活幾年,相信貞觀盛世將會更加完美,李唐江山也會更加絢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