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拿得起放不下的大唐史·貳> 淺水原兵敗:誕生大唐首位「背鍋俠」

淺水原兵敗:誕生大唐首位「背鍋俠」

2024-10-08 18:09:59 作者: 九皋寒叟

  不管怎麼說,李密都曾是中原的霸主,如今駕鶴西去,各路牛鬼蛇神怎麼也得派幾個屬下弔唁一下吧?尷尬的是,李密被殺一事並沒有引起各路大神的關注,除了李世勣給他披麻戴孝,以君臣之禮將他下葬,瓦崗軍的嫡系將士號啕大哭了一頓之外,各地的諸侯靜坐如山,幾乎當他不存在一般。

  說得難聽點兒,大家都很忙,沒人關心你的死活。曾經顯赫一時,威震中原的瓦崗軍,隨著李密的去世,正式宣告解散。天下正式進入李唐統治時期。

  本章節來源於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

  李建成、李世民、程咬金、秦叔寶、魏徵、劉文靜這些隋末唐初的風雲人物,將會踏著起義軍最後幾個軍閥勢力的鮮血和尊嚴,一一登場。

  唐朝,這個偉大帝國的誕生並沒有經過多少磨難,卻在中國文明史上大放異彩,享譽古今。新帝國的首都定在長安,仍舊沿用隋朝的宮殿群,不同的是,李淵將大興殿改名為太極殿。

  開創大唐帝國,自然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不過,大傢伙兒跟著你打江山,出錢出力,終究是為了升官發財,光宗耀祖嘛!

  李淵表示,他心知肚明,登基之後,李淵便開始排資論輩,大肆封官。

  李建成,皇太子非你莫屬,想逃也逃不掉。

  二郎李世民,你做秦王,領個尚書令,地位和實權雙豐收。

  三郎李元吉,你做齊王,考慮到你的年齡還小,還不適合做大官,再者說,有大哥和二哥輔佐老爹,你只負責玩樂就夠了。其他的李姓宗室成員,基本上都頂著王爵的頭銜,最低也是公爵,這是李唐宗室的臉面,丟不得。

  隋恭帝楊侑:被封為酅(xī)國公,算是保住了性命,可以安享晚年。

  嫡系謀臣,前面已經說過了。在三省的幾個長官中,除了李世民,李淵最信任的就是裴寂,李淵經常和他食同桌、寢同床,親密之情讓眾人欽羨不已。

  這就是武德朝分果果之後確定的江湖地位。

  身為帝國的皇上,李淵時刻保持著警惕,剛剛給大家封賞完畢,李淵就來了一次高層官員的集體訓話:大唐雖然立國,但是占據的只是關中、河東地區,如今的形勢不太好啊。你們也看到了,東突厥對咱們虎視眈眈,劉武周對太原垂涎三尺,薛舉、薛仁杲父子霸占著西北,王世充霸占著潼關以西的大部分地區,河北的竇建德擁有雄兵數十萬,隨時準備南下,江南的杜伏威盤踞一方。大家都在趕著野鹿,江山究竟落到誰的手中,誰也不知道哇!李唐,任重而道遠。

  李淵話音剛落,朝臣們頓時就像泄了氣的皮球,耷拉在那兒一動不動。陛下啊,咱們不是應該集體振虎軀,散王霸嘛,幹嗎說這番泄氣的話?

  不過,政治家的策略永遠是拉攏一部分,打壓一部分。

  在李淵看來,杜伏威、竇建德和他離得太遠,中間還隔著洛陽和黃河天險,暫時威脅不到唐朝的統治,至於王世充,是敵不動我不動。因此,李唐想要走出關中,逐鹿天下,必須要先搞定北邊的突厥和西北的薛舉。

  起兵之時,李淵已經和始畢可汗簽了合作協議,李淵要地盤,突厥要財寶和人口。拿下長安之後,突厥的五百名騎兵在長安附近大肆搶劫,行事囂張,作風跋扈,壓根就沒把李淵等人放在眼裡。隨後,始畢可汗派遣骨咄祿特勒為特使,命他前來長安祝賀。

  名為祝賀,實際上是仗著東突厥的雄兵為後盾,惡意挑釁李淵的權威,大有一言不合就南下入侵的意思,實在是大煞風景。

  李淵也很無奈,他剛剛霸占了小表弟的家產,國內人心不穩,再加上競爭對手虎視眈眈,突厥人的支持對他來說至關重要。因此,面對突厥人的挑釁,李淵能忍則忍,繼續和突厥維持和平共處、互惠互利的關係。

  這裡有一個歷史之謎。

  試問,始畢可汗眼光毒辣,城府極深,選擇扶持李淵入主長安,難道只是佩服李淵,想要友情贊助一下?再者說,始畢可汗只有五百名騎兵在長安搶劫,就算人人都搶得盆滿缽滿,又能帶回多少金銀珠寶,這符合始畢可汗的訴求嗎?

  想一想,五代十國時期的石敬瑭為了做皇帝,不惜割下燕雲十六州作為交換條件,還自稱是兒皇帝,李淵難道就如此小家子氣?有一些好處,是史書永遠也不會寫出來的。有一些屈辱,是李唐王朝永遠也不會承認的。

  各位看官別不信,可以給大家講個真實的故事。

  當時,長安城居住著一位西突厥的貴族:曷(hé)娑那可汗。這位老兄原本是西突厥的最高首領,日子過得好好的,可後來卻得罪了隋煬帝,隋煬帝因此設下了精彩絕倫的計謀,讓西突厥的射匱小可汗發動內戰,逼迫他逃奔到洛陽。隋朝滅亡之後,曷娑那可汗便輾轉到了長安,投奔了李淵。

  大家都知道,西突厥和東突厥是不共戴天的死敵,始畢可汗聽說曷娑那可汗在李淵那裡討生活,特地派了個使者前來慰問:「大唐陛下啊,您也知道,始畢可汗向來就討厭曷娑那可汗,這次派臣前來,專門傳達一個意思,希望陛下可以看在兩國交好的面子上,處死曷娑那可汗!」

  看出來了,始畢可汗就是沒事找事,既然你想殺他,帶回突厥即可,為什麼要讓李淵殺他呢?不管怎麼說,曷娑那可汗是客人啊,以主殺客,說出去豈不是找罵?更何況,這是始畢可汗逼迫李淵殺他,豈不是讓李唐政權的威嚴掃地?

  起初,李淵的態度很剛硬:此人絕不可殺!

  不過,李唐的元老重臣們卻非常不爽,他們集體勸諫李淵,聲稱為了一個不相干的人,卻要冒著得罪東突厥的危險,不值當!李淵顯得非常猶豫。

  關鍵時刻,李世民力挺了一下老爸:曷娑那可汗因為走投無路,這才投奔我們,殺了他,豈不是失信於天下!

  天下之事,一旦和道義扯上關係,那就是騎虎難下,身不由己啊。如果李淵態度稍微強硬一些,肯定會以道義為重,拒絕始畢可汗的無理要求。遺憾的是,李淵考慮了很長一段時間,最後還是決定向東突厥妥協。

  武德二年(619)九月二十一日,李淵親自做了一個局,邀請曷娑那可汗赴宴,宴席上,賓主盡歡,好像啥事兒也沒有,宴會結束之後,李淵派人將他送到中書省。

  曷娑那可汗還挺好奇的,以前吃完飯都是直接回家,今天怎麼會改道呢?不過,在人家的屋檐下過活,也不好多問什麼,只好跟著李淵的親信走吧。

  曷娑那可汗可能沒想到,始畢可汗的特使正在中書省蹲點,他剛踏進內殿,李淵的親信和東突厥特使就將他誅殺,至於怎麼掛掉的,史書也沒有給個說法。

  說是為大局考慮也好,說是李淵意志不堅定也罷,堂堂的一國之君被東突厥威脅到這種地步,肯定是李唐王朝永遠也洗刷不掉的恥辱!李世民登基之後,第一個要滅的就是東突厥,恐怕也與此事脫不了干係啊!

  李唐和東突厥私底下不對付,但面子上還是過得去的。繼續保持這種如膠似漆的親密關係,對李唐的統治有百利而無一害!

  不過,其他的軍閥也不是傻瓜,他們看到李淵和始畢可汗眉來眼去,暗送秋波,恐怕也看出了一些端倪。李淵已經控制了關中,如果有東突厥在背後力挺,遲早會成為天下共主,這對其他人來說,可算不得什麼好消息!

  第一個跳出來的,恰好是對長安城有覬覦之心的薛舉。

  當時,薛舉派人給梁師都(始畢可汗扶持的另一位傀儡,國號梁,號稱解事天子)送信,打算約他和始畢可汗一起搞個三方「軍事演習」。未曾想,消息竟然被提前泄露,此事成了人盡皆知的秘密。

  領導想干架,肯定是下面的人先動起來嘛。

  比如唐朝的豐州總管張長遜就很懂事,他搞了個以假亂真的詔書,然後派人送給了始畢可汗的弟弟阿史那·咄苾,讓他暗中阻撓薛舉等人的陰謀。與此同時,張長遜率先組織大軍欺負薛舉的屬下宗羅睺,以示對李淵的忠誠。

  武德元年(618)六月初十,西北傳來消息,薛舉率領大軍南下,侵擾涇州等地(今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對李淵發起了赤裸裸的挑戰。

  事實上,李淵掰著手指頭細數過,東突厥是戰略盟友,劉武周是突厥人的緩衝,王世充、竇建德等人不是他的首要打擊對象,薛舉才是他的心腹大患。與其說薛舉想弄死他,還不如說李淵正想弄死薛舉呢!正好利用這次機會,徹底解決關中地區的歸屬問題。

  誰來做領軍主帥呢?

  大郎李建成,你已經是皇太子,身負李家的江山社稷,絕對不能出師遠征。

  二郎,你是個狂熱的戰爭分子,就由你去對付薛舉吧。

  據史料記載,李世民並沒有主動出擊,他命令大軍屯駐在高墌(今陝西省咸陽市長武縣北),準備以逸待勞,耗死遠道而來的「貴客」(糧食消耗戰是李世民的拿手好戲,一生征戰無數,大部分都是靠這一招)。

  不巧的是,李世民被蚊蟲叮咬,得了瘧疾,無法繼續指揮作戰。

  李世民躺在中軍大帳,自知不是辦法,因此找來了行軍長史劉文靜和司馬殷開山,語重心長地告誡道:「薛舉孤軍深入,所帶的糧食必定不多,如果他前來挑戰,你們不要主動出擊,等我的病痊癒之後,再來好好地收拾他!」

  二人十分詫異,唐軍人多勢眾,有必要這麼慫包嗎?

  下去之後,殷開山找到了劉文靜,故作神秘地說道:「劉兄,秦王擔心咱們不能退敵,才說出這樣的話來激將你我,你怎麼看?」

  劉文靜:「秦王高才,咱們除了遵守將令,還能有什麼作為!」

  殷開山:「不然!如今秦王患病,薛舉必然也知道了消息,他必定會以為唐軍不會立即組織進攻,因此放鬆守備,要不咱們在高墌城外駐屯大軍,然後派人繞到薛舉的後面,來個前後夾擊……」

  事實上,劉文靜的心裡也很痒痒,這就像賭博一樣,以小博大,還有取勝的機會,大部分人都會躍躍欲試,劉文靜自然也不例外。殷開山話音剛落,劉文靜就舉起了雙手,表示願意入伙。

  兄弟倆顯得非常興奮,手握軍權就是不一樣啊,趕緊給八位行軍總管傳令,讓他們收拾收拾,準備去干薛舉了!計劃都很完美,可問題是,殷開山只想到了自己,沒考慮到薛舉也是這樣的心思啊。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就看誰能占到先機。

  武德元年(618)七月初八,已經繞到唐軍背後的薛舉發動了突然襲擊,雙方在淺水原(今陝西省咸陽市長武縣淺水村)發生了激烈的混戰。

  唐軍雖然人多勢眾,可畢竟毫無準備啊,在薛舉的衝鋒下,殷開山等人只好擼起袖子奮力殺敵。這一仗,唐軍打得異常艱難,八位行軍總管全部敗下陣來,慕容羅、李安遠、劉弘基成了敵方俘虜,唐軍傷亡比例高達十分之六!

  李世民無奈之下,只得下令退兵。事後,薛舉喪心病狂,將唐軍的屍體擺成「京觀」,一來羞辱李世民,二來炫耀自己的傲人戰績。淺水原之戰,也因此成為李世民一生中少有的慘敗,始終令他恨恨不已。

  唐軍大敗,李淵顏面掃地。大軍回朝之後,李淵立刻下旨,將殷開山和劉文靜的官職和爵位一擼到底,讓他們做回了小老百姓。不過,所有人都知道,這是李淵對二人的警告,也是應對輿論的一種方式,只要時機成熟,李淵還會給他們戴罪立功的機會,至於職位,那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兒。

  關於淺水原之戰,疑點還是很多的。比如,李世民得了嚴重的疾病,為何不暫時撤軍,暫避鋒芒?李世民得了病,神志還是清醒的,為何要把大軍的指揮權交給劉文靜等人?劉文靜向來就很保守,為何會擅自做主,而且不向李世民透漏任何風聲?大軍調動頻繁,李世民難道真的眼瞎,什麼也察覺不了?

  可以肯定的是,後世的史學家為了照顧李世民的面子,隱晦了很多信息,比如唐軍的作戰人數,交鋒的具體細節,官軍的作戰安排等等。史學家這樣的寫作手法,不僅在淺水原,在李淵造反,李世民收穫天可汗的盛譽,以及唐朝的高句麗戰爭都有出現,不能不叫人懷疑。

  時過境遷,我們不用再去找古人的晦氣。我們能做的,就只有對「背鍋俠」劉文靜和殷開山致上最崇高的敬意,千古一背,你們值得擁有!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