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拿得起放不下的大唐史·貳> 李密:都姓李,為什麼皇帝不是我?

李密:都姓李,為什麼皇帝不是我?

2024-10-08 18:09:57 作者: 九皋寒叟

  攻打洛陽之前,李密將王伯當留在了金墉城,後來因為李密全線失敗,王伯當便帶著手下退守到了河陽。

  河陽城內,李密的神情極度落寞,如喪考妣,看著手下的將士翹首以盼,李密還是拿出了主帥該有的鎮定:「將士們,如今咱們遭遇敗績,本公的意思是南依黃河,背靠太行山,據守河陽,東結黎陽,尋找機會扳回局面。」

  就在此時,一位不知名的將領說了一句:「主公,大軍新敗,人心不穩,大家想的可都是逃跑,你這樣據守河陽,恐怕沒幾天人就跑光了!」

  面對這樣的拆台能手,李密頓時語塞。是啊,手握重兵卻被王世充耍得團團轉,將士們確實有指責和質疑的權利。如今,將士們負能量爆棚,按照這種態勢發展下去,貌似可以分分鐘削死李密。

  為了鎮住這幫將士,李密決定拿出珍藏已久的看家本領:「兄弟們,事到如今,我只能依仗你們,既然大家都對我沒信心,那我只好拿刀抹脖子了!」

  話音剛落,李密不知從哪裡摸了一把刀,然後架在了自己的脖子上,整個動作行雲流水,毫不拖沓。演戲還得有配角啊,好兄弟王伯當堪當重任。

  就在李密將抹未抹的時候,王伯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搶下軍刀,將李密緊緊地抱住,大聲哭喊道:「主公,失敗算得了什麼,我願意死命相隨!」

  這橋段,和後世的電視劇一模一樣。看戲的人表示,王伯當抱的是李密的大腿,並不影響李密抹脖子的手上動作。很顯然,這是一次「天衣有縫」的表演。

  不過,話又說回來,將士們抱怨歸抱怨,如果真讓首領抹了脖子,誰來帶領大家發家致富奔小康?大家看戲差不多了,也就紛紛表了態,願意繼續追隨首領,聽憑他的調遣!

  接下來的路該怎麼走呢?繼續和王世充對決,爭奪洛陽地區的控制權?李密只能徒嘆奈何,干不過人家啊!

  

  面對將士們的投誠,李密感激涕零:「兄弟們,感謝你們沒有拋棄我,我想前往長安投奔李淵,保大家一個榮華富貴!」

  李密是個聰明人,他知道李淵雖然做了皇帝,說破天不過是關中的君主,要想拿下洛陽,李密或許還真能幫得上忙,這也是他說話硬氣的原因。

  幕僚柳燮瞬間就領悟了李密的意思,於是附和道:「主公,說起來,您和李淵還是很有淵源的,咱們和他雖然不是同時起兵,可主公卻在洛陽幫他牽制住了王世充和宇文化及,李淵這才順利奪取長安,安安穩穩地坐在那裡發號施令,您現在去投奔李淵,豈不是正好嘛!」

  眾將士不明覺厲,肅然起敬:「的確如此啊!」

  瓦崗將士絕處逢生,喜極而泣,當即收拾東西前往長安城。

  李淵得知李密要來歸降,大喜過望,一路上派了不少使者前去慰勞。直到此時,李密懸著的一顆心才放了下來。至少,瓦崗軍對李淵還有利用價值,在後續的談判中,李密至少可以爭取一點主動嘛。

  李密的心情本來很沉重,可看到李淵重視自己,又開始嘚瑟起來。

  他看了看將士,不無吹噓地說道:「兄弟們,這些年來,俺們雖然沒取得什麼成就,可對老百姓還是很照顧的,洛陽附近的數百座城池都受過我的恩惠,如果以我的名號去招降他們,可以說不費吹灰之力。因此,俺們這次歸附李淵,至少可以弄個台司(司馬、司徒、司空)做做。」

  不得不說,李密的臉皮比城牆還要厚實,如果洛陽百姓真買他的帳,如今端坐在洛陽城的就不會是王世充,而是他李密了。更何況,李淵手下戰將無數,謀士如雲,拿下王世充只是時間的問題。如果要說收買老百姓,李淵才是真正的祖師爺啊!對李淵來說,李密的歸附只不過是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在李淵的眼裡,李密壓根就不是一位可以屈居人下的梟雄,又如何會給他實權?因此,從一開始,李密的下場就註定不會太好。

  武德元年(618)十月初八,李密一行兩萬餘人到達長安郊外,出人意料的是,長安城並沒有花團錦簇,百姓夾道,甚至都沒有李唐的高級官員前來迎接。李密甚至想,李淵是不是把接待的日子搞錯了,才會顯得如此冷清?

  事實上,李淵是故意的,你越是得意,我越不能慣著你!

  隨後,相關部門出面給李密等人安排了一點飲食,然後給他們提供了安營紮寨的地盤,再也沒有了下文。

  李密心想,驚喜或許還在後面呢!

  幾天之後,李淵下達了詔書:封李密為光祿卿、上柱國、邢國公。

  光祿卿(從三品):掌管皇室膳食的官職,代表你有地位。

  邢國公(從一品):勳爵,亂世之中只有勳爵是最不值錢的。

  上柱國大將軍(正二品):不是李淵要重用他,李密手下確實有兩萬大軍,可不是大將軍嘛。

  說好的大司空、大司徒和大司馬呢?

  說好的正一品,說好的超然待遇呢?啥也沒有啊!

  李淵也很尷尬,這事兒辦得確實不太講究!於是,李淵又下了一道詔書,答應將表妹獨孤氏嫁給李密,希望以最廉價的政治婚姻來緩和李密的情緒。

  李密之前雖然不是皇帝,卻也統領過數十萬大軍,享受過天下諸侯的朝拜,如今搖身一變成為李唐的光祿卿。每當朝會的時候,忙著給李唐的元老重臣端茶倒水(自然不會親自端茶,但是身份地位擺在那兒,就是這麼個角色定位),而且經常受到侮辱,這讓他覺得萬箭穿心,極度恥辱。

  李密不好當著李唐大臣的面發作,只好找左武衛大將軍王伯當訴苦。

  楊玄感叛變的時候,王伯當就和李密認識了,二人交情很深。

  看著好兄弟受苦,王伯當心裡也很難過,於是給他出了個主意:「主公,洛陽附近還有很多人記掛著您的好處,始終不肯歸附王世充,要不您和李淵說說,讓他派您去招撫這些人?」

  李密:「也只能如此了。」

  武德元年(618)十一月二十八日,李密上了一道措辭卑微的奏摺:大唐皇帝陛下,臣思來想去,覺得愧對您的信任和恩德啊,這樣吧,臣願意前往洛陽收編殘部,讓他們為陛下效命,平定王世充!

  李淵:來來來,各位幕僚,咱們搞個頭腦風暴,看如何處理此事。

  李淵的謀士態度出奇一致:李密太過狡猾,放他離開就是放虎歸山。

  李淵卻不以為然:「帝王自有天命,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的。如果李密背叛朕,不值得惋惜,現在讓他繼續和王世充惡鬥,咱們從中取利!」

  武德元年(618)十一月二十九日,李淵在宮中擺下宴席,召見李密和他的核心謀臣賈閏甫。

  李淵語重心長地說道:「大丈夫一諾千金,二位此去只管建立功勳,以此來報答朕對你們的信任。當然,別人自然會對你們有所懷疑,但是朕相信你們的為人,朕就以這杯酒來表明心跡吧!」

  這是一場赤裸裸的政治表演。李淵雖然嘴上說得冠冕堂皇,心裡卻七上八下,他越看越覺得,李密這小子是個背信棄義的小人。

  臨行前,李淵特意下詔:命李密留下一半人馬駐守在華州,另一半人馬出潼關,行軍長史張寶德跟隨在李密的身旁,幫助李密收編其他的起義軍。

  詔書來得太突然,把李密嚇了一大跳。我的乖乖,別說留下一半人馬,就算全都留下也可以啊!有了李淵的聖旨,李密匆忙收拾行裝,準備出潼關而去。

  有趣的是,李密離開長安沒多久,李淵就後悔了。

  快快快,趕緊去傳旨,千萬別讓這李密小子給溜了。

  使者快馬加鞭,終於在稠桑追上了李密。

  使者:國公爺,陛下有旨意,讓您趕緊回去,說是還有大事向您託付呢,不過您的手下可以繼續前行。

  很顯然,所謂的商量大事,就是騙你回去坐牢。使者望著李密,心裡有些發虛,唯恐李密翻臉不認人,抽刀剁了自己。

  李密也有點發暈,如果當場拒絕,相當於抗旨,走不了多遠就會被李淵的兵馬弄死,如果答應,那可是羊入虎口啊!李密埋頭思考了一會兒,最後蹦出了一句很沒有營養的話:「臣遵旨,請容臣稍微收拾一下!」

  所謂的收拾,就是找幕僚們商議對策。

  李密把賈閏甫拉到一邊,商量著說道:「李淵這小子,無緣無故找我回去,肯定是有人在說我的壞話。如果現在回長安,性命恐怕會不保啊,我的意思是拿下桃林縣(今河南省靈寶市北老城),渡黃河向北,投奔黎陽而去。」

  賈閏甫一臉愕然:「主公,萬萬不可啊!事到如今,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李氏家族坐江山已成定局啊……」

  李密極為不滿:「那又如何?」

  賈閏甫:「主公,您先是答應了李淵,如今又打算背叛他,此事傳出去,咱們在諸侯當中還怎麼混啊?更何況,任瑰、史萬寶在旁邊虎視眈眈,貿然攻打桃林縣,唐軍很快就會做出反應。不如按朝廷的旨意辦事,先安撫住李淵的疑心,到時候再爭取機會吧!」

  李密暴跳如雷,大聲怒吼道:「我和李淵都姓李,為什麼只能他做皇帝?李淵沒能殺我,就代表天不滅我,他如今占據長安,我還可以霸占洛陽,你身為我的心腹,不為我打算,反而要歸順李淵,我還不如先殺了你,然後再舉事!」

  賈閏甫欲哭無淚,極力勸說道:「主公,您這有點自欺欺人啊。如今天下分崩離析,大家都想做大王,又有誰會投奔咱們呢?自從您殺了翟讓之後,天下人都說您背信棄義,誰還肯把地盤和軍隊交給您?我如果不是受了您的恩德,是不會掏心掏肺對您說這番話的!」

  賈閏甫啊,說話要注意分寸啊!李密雖然很落魄,可畢竟還是你的領導,當面指責他的不是,是不是有點兒傷他的自尊?

  李密的心情本來就不太好,聽了賈閏甫的風涼話,頓時就實力暴走了。他拔出鋼刀,想要剁翻賈閏甫,多虧王伯當在旁邊拉著,這才救了賈閏甫一命。

  我的乖乖,這樣玩下去要死人的。

  王伯當大聲叫嚷道:「主公!如今局勢已經這樣,您絕對不能背叛李淵啊,否則,天下之大恐怕再也沒有您的容身之地。賈閏甫忠心為主,求您不要殺他,還是放他一馬,讓他自謀生路吧!」

  李密:「那你呢?」

  王伯當:「我自從跟隨您,就沒有想過自己的生死存亡之事,您如果決定背叛李淵,我必定會追隨到底!」

  對李密這種梟雄來說,讓他給李淵端茶倒水,屈服於李唐,比殺了他還要難受,大丈夫當橫刀立馬,縱橫天地之間,只求無愧於心。

  武德元年(618)十一月三十日,李密誅殺了李淵的使者,決定叛唐自立。

  問題是,接下來的道路該怎麼走呢?李密分析了一下,覺得還是得把桃林縣拿下,因為晚上實在沒地方住啊!

  李密派人給桃林縣令遞了個話,說皇帝要他回長安面聖,先把家眷安放在桃林縣城,希望縣令大人能夠多加照顧。在桃林縣令的眼裡,李密就是首長級的大人物,如今有了巴結領導的機會,他又怎麼會對李密設防呢?

  就在當天,李密挑選了數十個將士,讓他們打扮成農村婦女的模樣,又在裙子裡面塞滿了兵器,由他親自護送到桃林縣城,兵不血刃地霸占了桃林縣。隨後,李密派人給他的舊部、伊州(今河南省汝州市)刺史張善相送信,希望張善相可以調派兵馬前來,和他共襄盛舉。

  可憐的李密,如今打一個縣城都這麼費勁,還如何與人爭奪天下?

  李密:廢話,人在江湖混,就得靠名氣,就李密這塊招牌,哼哼!

  好吧,招牌確實可以唬人,尤其是膽小的人。

  比如右翊衛將軍史萬寶,他的職責是監視李密的舉動,當他聽說李密反叛,居然嚇得手足無措,戰戰兢兢地對行軍司馬盛彥師說道:「李密,一代梟雄啊,又有王伯當輔助,這事兒真不好辦!」

  盛彥師一臉嫌棄:「您只需要給我幾千兵馬,我就可以砍了李密的人頭!」

  史萬寶:「你要用啥辦法呢?」

  盛彥師:「兵法嘛,講究詭詐,暫時不能對您講,哈哈!」

  盛彥師是個聰明人,他料定李密沒兵沒將,肯定不會去洛陽送死,而是會取道襄城,投奔舊部張善相,因此在陸渾縣南邢公峴(今河南省洛陽市嵩縣境內)設伏,成功地誅殺了李密和王伯當,隨後將首級送往長安請賞。

  李密被殺的時候,年僅37歲。

  難以想像,一個37歲的人可以成為數十萬大軍的統帥,赫赫有名的瓦崗軍總舵主,這足以說明李密的才華舉世無雙。然而,李密在人生巔峰的時候,誅殺瓦崗軍創始人翟讓,讓瓦崗內部四分五裂,又和勁敵王世充干起了過家家似的糧食買賣,這樣的政治智慧,實在是可笑之極。

  不得不說,李密太過年輕,只有血性,沒有政治家的心機城府。放眼望去,滿世界都是稱霸一方的梟雄,想要在這樣的叢林中突圍而出,僅靠血性和理想是不可能的!和李淵相比,李密完全就是小兒科的水平。

  還是看看李淵的心機城府吧!

  李密被殺之後,首級被送往長安。李淵看著李密的人頭,無動於衷,異常冷漠,許久之後,蹦出了一句話:將頭顱送到黎陽,交給徐世勣處理吧。

  這可是天大的人情,也是李淵收買人心的策略。

  當初,李密帶著手下投奔李淵,徐世勣卻選擇繼續鎮守黎陽,不為別的,這裡有黎陽倉,徐世勣一旦離開,黎陽倉恐怕就會不復存在!

  李密歸降的隊伍里,有個叫魏徵的小伙子(時年38歲),他剛到長安城就向李淵表達了投誠的心思,並提出要為李淵招降潼關以東的地盤。彼時,魏徵只不過是個籍籍無名的人,自然提不起李淵的興趣。

  李淵順嘴一說:「行吧!那就封你為秘書丞(掌管書籍的官員),幹活去吧!」

  說白了,李淵不想打擊魏徵的積極性,也沒指望他會兌現這個豪言。可是對魏徵來說,皇帝的這句話就是聖旨,拿著這個雞毛令箭,他就是橫行無忌的欽差大臣啊!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魏徵就幹了一件事兒,天天寫信。

  至於收信的人,全都是李密的舊部!

  信的內容通俗易懂:好兄弟,長安是個好地方,李淵是個好主子!想要幸福嗎?那就牽出你的馬,揚起你的鞭,快點趕往長安,占一個好坑哇!

  徐世勣也收到了魏徵的信,迫於坑少人多的壓力,徐世勣也選擇了歸降。不過,徐世勣有自己的原則,投降李唐可以,得先找李密匯報思想,暢敘一下舊時的情誼,然後再找李淵要工作機會。

  臨行之前,徐世勣對長史郭孝恪說道:「這裡的百姓和土地都是魏公的,我如果帶著他們歸降,那就是利用主公為自己謀取榮華富貴,這樣做很不講究!」

  郭孝恪:「您的意思是?」

  徐世勣:「你去登記郡縣的戶口、士兵及馬匹的數目,然後上報給魏公,讓他自己獻給李唐,這樣就是魏公的功勞了。」

  有這樣的好兄弟,實在是人生的幸事啊!

  事實上,李淵早就盯上徐世勣了,使者剛到長安,就被李淵帶到了宮中。

  李淵:「你們老大是個什麼態度啊?」

  使者:「陛下,徐將軍決定投降了!」

  李淵:「他的投誠奏表呢,拿給朕看看。」

  使者:「陛下,徐將軍只給邢國公寫了一封信,並沒有表書。不過,徐將軍說了,黎陽倉是邢國公的產業,由邢國公交給陛下更合適……」

  聽聞此言,李淵笑得合不攏嘴,連連誇獎道:徐世勣不違背人臣的道義,不追求功名利祿,這種人才必須為朕所用!

  被皇帝惦記的人,想不升官都難。接下來,黎陽總管、上柱國、萊國公的高級頭銜滾滾而來,沒過多久,又加封徐世勣為右武侯大將軍,改封曹國公。

  最重要的一點,李淵給徐世勣賜姓李氏,讓他成了國姓爺。

  即便如此,李世勣還是鎮守在黎陽倉,並未前往長安任職。直到李密被殺,李淵將他的人頭送給李世勣,這才將他招攬到李唐朝廷。據史料記載,李世勣就說了一個條件:以君臣的禮儀為李密披麻戴孝,將他下葬在黎陽山南。做完了這一切,李世勣便趕到長安,開始了新的生活。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