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山之戰動天地,宇文化及敗給了自身不足
2024-10-08 18:09:50
作者: 九皋寒叟
武德元年(618)四月,隋煬帝被殺,舉國震驚。
對大隋王朝來說,皇上去世,子孫後繼無人,自然是災難性的消息。
對李淵來說,就是一個名正言順的進位機會了。事實上,隋恭帝楊侑早就知道會有這麼一天,因此準備工作已經提前做好。
武德元年(618)五月二十日,在經過煩瑣的三辭之禮後,李淵正式喬遷新居,在長安大興宮太極殿登基稱帝,並派刑部尚書蕭造在長安南郊祭告上天,宣布大赦天下,改換年號為武德,史稱唐高祖。李淵的第一道詔書:停止隋朝的郡縣制,改郡設州,太守稱謂改為刺史,大唐以黃色為尊。
隨後(六月初),李淵組建了武德朝廷的核心班底:
尚書令(正二品):李世民。
尚書右僕射(從二品)、知政事:裴寂。
中書令:竇威(李淵妻子的堂叔)、蕭瑀(蕭皇后的弟弟)。
門下省納言:劉文靜。
禮部尚書、參掌選事:李綱(原隋朝廢太子楊勇的太子洗馬)。
刑部侍郎:黃台公李瑗(李淵的堂侄)。
吏部侍郎:殷開山。
兵部侍郎:趙慈景。
禮部侍郎:韋義節。
門下侍郎:陳叔達、崔民干。
內史侍郎:唐儉。
尚書左丞:裴晞。
戶部尚書:竇璡(原隋朝禮部尚書)。
兵部尚書:屈突通。
工部尚書:獨孤懷恩(原隋朝長安令)。
洛陽方面很快也做出了反應。武德元年(618)五月二十四日,王世充、元文都、盧楚等人擁立越王楊侗為皇帝,改年號為皇泰,史稱皇泰主。
形勢很清楚,皇泰主楊侗就是個貨真價實的傀儡皇帝,朝政大權全部在臣子的手中,準確地說,控制洛陽軍政大權的,正是歷史上著名的「洛陽七貴」:
門下省納言、左翊衛大將軍、吏部尚書:王世充。
門下省納言、右翊衛大將軍、禮部尚書:段達。
內史令、左驍衛大將軍:元文都。
內史令:盧楚。
兵部尚書、右武衛大將軍:皇甫無逸。
內史侍郎:郭文懿。
黃門侍郎:趙長文。
長安和洛陽的變局,預示著大隋王朝正式覆滅。
武德元年(618)六月,洛陽城來了一位貴客:宇文化及。
按照原先的計劃,宇文化及應該返回長安,可走到半路,他突然想到一個問題:他的手下有十萬名將士,加上隨行的官員、宦官和宮女,這麼多張口嗷嗷待哺,糧食從哪裡來?金銀珠寶雖好,可畢竟不能解決吃喝拉撒的問題啊!
實踐告訴我們,軍人如果沒有糧食,那就只好拿主帥來開葷。
宇文化及想了想,只能去洛陽,那裡有回洛倉、興洛倉,還有黎陽倉,裡面裝著不計其數的糧食,只要拿下其中任何一個,軍心自然可以安定!
宇文化及很自信,他坐擁十萬雄兵,足以傲視天下群雄,其中還有一萬多能征善戰的驍果衛,那可是壓箱底的法寶啊,總而言之,西進的路上,沒人敢挑戰他的權威,就算是到了洛陽,李密也不敢攖其鋒芒。
宇文化及盤點了一下,三個糧倉中,黎陽倉離李密最遠,也最容易得手。於是,宇文化及走到半道,直接改換路線,打算前往黎陽倉。
黎陽倉的守將是徐世勣,李密的鐵桿粉絲。不管怎麼說,洛陽也是李密的主場,到人家的地盤混飯吃,總得打聲招呼吧?好吧,能夠這樣想問題的,一定不了解宇文化及的為人。
宇文化及敢當著隋煬帝的面和突厥人搞鐵器和駿馬交易,敢公然買官賣官,頂風作案,甚至連皇帝都敢殺,他會和李密這樣的人打招呼?
據史料記載,宇文化及走進洛陽戰場,如同進了自家菜園子,他下的第一道軍令就是:包圍徐世勣,拿下黎陽倉,先吃飽飯再說話!
有兵在手,天下我有,這樣的霸氣,不得不服!
徐世勣平日裡很硬氣,可聽說驍果衛有向黎陽倉移動的跡象,開始變得慌張了,他立即傳下軍令,全軍棄守黎陽倉,向西轉移到黎陽倉城。
李密也很懼怕宇文化及,可他心裡清楚,一旦讓這位惡少霸占黎陽倉,自己將永無寧日,至於拿下洛陽的日程,更得無限期後延。李密得知消息後,特意點了兩萬精兵,由自己親自率領,和徐世勣形成呼應之勢。
宇文化及:搶吧!還等啥呢!
悲劇的是,每逢宇文化及搶糧食的時候,李密和徐世勣就會前後夾擊,讓他難以如願。想想看,一個抱著糧食,一個抱著兵器,打起架來,誰輸誰贏?
宇文化及很狼狽,也很鬱悶。
有一天,李密和宇文化及暫時休戰,隔著淇水相望,準備隔空喊話。
李密取笑道:「宇文化及,你遠道而來,就沒什麼想說的嗎?」
宇文化及呵呵一笑:「老兄,誰都知道你口才好,我聽你說就是了!」
李密:「宇文化及!你只不過是匈奴的破野頭(鮮卑族的小部落姓氏),父子兄弟世受大隋的恩典,享受著別人幾輩子也仰望不了的富貴。」
宇文化及粗暴打斷:「李密,你廢話太多了,究竟想說什麼?」
李密:「我想說的是,陛下雖然德行有失,你以死規勸也就罷了,為何要謀反弒君,篡奪天下?你不效法諸葛瞻(諸葛亮之子)蜀亡而死的忠誠,卻效法霍光之子霍禹的謀逆,已經為天地所不容,現在居然還想打黎陽倉的主意!聽我一句勸,趕緊歸順我吧,或許還可以保全你的後嗣。」
諸葛瞻?霍禹?他們是誰?
宇文化及蒙了,他沒讀過幾本書,完全不知道諸葛瑾和霍光的典故。
李密話音剛落,宇文化及就沉默了,場面一度非常尷尬。
問題是,兩位老大在聊天啊,不說話算怎麼回事兒?
過了一會兒,宇文化及的口中蹦出這樣一句話:「李密!老子不跟你說書上的故事,你敢不敢和我在戰場上較量一番?」
此言一出,將士們呆若木雞,難道這就是宇文化及的文化水平?
終於明白了,老祖宗為什麼在培養軍事人才的時候,要強行增加文化和歷史科目,要求學生博古通今,不為兵法韜略,洞悉人心,只為在戰場上閒聊,不被基本的歷史常識給難住,傷了將士們的鬥志。
李密直接被逗樂了,指著宇文化及樂呵呵地說道:「兄弟們!瞧一瞧,看一看,就這樣的貨色,也想著要當皇帝,我隨便拿根棍子都可以趕跑他!」
李密說的自然是調侃的話,他不僅趕不跑宇文化及,還得分出最精銳的部隊防著他。就這樣,以王世充為首的洛陽官軍、以李密為首的瓦崗軍,以宇文化及為首的驍果衛在洛陽城下形成了三方對峙的局面。
洛陽方面,王世充手握十萬雄兵,兵源充足,可以打持久戰。坐擁無數的錢財、布帛,打了勝仗,可以用來獎勵下屬,打了敗仗,也可以用來提振士氣。控制著宇文化及軍中臣僚的家屬,令敵人投鼠忌器。坐擁堅固的城池,可以讓任何一方都討不了好處。唯一的劣勢就是,老百姓太多,糧食怎麼吃都不夠。
可以說,王世充的優勢最大,可以和任何一方談判,在三足鼎立中,幾乎是立於不敗之地。
瓦崗軍方面,仗著手中有三大超級糧倉,吃喝不愁。可問題是,李密吃不完這麼多糧食,只能派兵駐守,說白了,既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拖累啊。至於軍隊,李密坐擁30萬大軍,兵源很充足,缺點是戰鬥力一塌糊塗。李密最頭痛的其實是洛陽城,樂觀一點說,李密包圍了敵人,悲觀一點說,王世充在牽制他。事實上,李密在洛陽城外消耗了太長的時間,將士們都已經很疲憊。
如今,宇文化及又在旁邊虎視眈眈,李密如果要弄他,必須拿出所有的主力部隊,那如何防備王世充呢?如果繼續攻打洛陽城,照樣是無功而返,而宇文化及卻很可能會拿下黎陽倉!不得不說,李密幾乎是在夾縫中求生存啊!
驍果衛方面,宇文化及坐擁雄兵,所向無敵,可卻遲遲拿不下黎陽倉,將士們不僅吃不飽飯,還思鄉心切,軍隊隨時都有解體的可能。
三大軍閥不僅是軍事對峙,更是心理素質的較量。誰會先動起來呢?
武德元年(618)六月底,「洛陽七貴」開始坐不住了。準確地說,除了王世充,其他的「六貴」如芒刺在背,毫無安全感可言。是啊,段達等人不怕李密,也不怕宇文化及,可他們怕宇文化及擁立的楊浩啊!
說白了,楊浩、楊侗、楊侑都是隋朝的皇族血脈,誰做皇帝都是一樣,先不管長安的楊侑混得怎麼樣,如果讓宇文化及站穩腳跟,在洛陽有了市場,楊浩極有可能幹掉皇泰主楊侗,成為洛陽方面的正統啊!
沒了楊侗這個護身符,什麼「洛陽七貴」,統統都沒用。
段達等人商議之下,決定聯合李密,先弄宇文化及!交涉的使者名叫蓋琮,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巧的是,李密在家中也是食不知味,睡不安寢。
李密的憂慮在於,他有三十萬大軍,又有三個超級糧倉,如果各位大佬要聯手合作的話,他肯定是最先出局的人。因此,蓋琮到來的時候,李密的態度極其謙遜,唯恐得罪官軍的小鬼,耽誤了大事兒。
蓋琮:魏公,要不咱們聊聊合作吧?
李密:好兄弟,啥也別說了,立即上表投降,甘願為朝廷滅掉宇文化及這個大反賊!
蓋琮:魏公,您真是國之棟樑,忠心可嘉啊!
李密:兄弟,為了表示我的誠意,送你一個新鮮出爐的戰利品!瞧瞧,宇文化及手下的雄武郎將於洪建,怎麼樣,很適合拿來祭器吧?
蓋琮:魏公,您臨陣擒敵,堪稱剛勇,看來,滅掉宇文化及指日可待啊!
就這樣,雙方握手言和了。
李密的投誠,哪怕是表面上的虛與委蛇,也讓洛陽方面覺得非常舒心。詔書很快就下達了,封李密為太尉、尚書令、東南道大行台、行軍元帥、魏國公,命他先替朝廷滅了宇文化及,再入朝輔政!有趣吧,一個意圖推翻大隋統治的人,最後竟然成了朝廷滅賊的急先鋒!
更有趣的還在後面呢。
封賞結束之後,洛陽方面居然產生了錯覺,在他們的眼裡,最有權勢的起義軍都向他們投誠,說明楊侗才是天命所歸。段達、元文都等人歡喜鼓舞,於是召集臣僚,在洛陽城上東門前跳起了「廣場舞」,慶祝這場來之不易的勝利。
據史料記載,自段達以下,所有官員都親自下場,即興表演。
洛陽的官員們玩嗨了,可王世充卻無比鬱悶。誰都知道李密是他的死敵,如果拉攏了李密,王世充還算個什麼玩意兒?段達這招是一箭雙鵰啊!
可能有人會問,王世充不是洛陽城的一把手嗎,為啥不幹掉敵人呢?
其實,這就是歷朝歷代最常見的政治生態。一個圈子裡,永遠要講究權力的牽制和平衡,就像「洛陽七貴」,大家都有話語權。換句話來說,王世充是一把手不假,可大家的政治利益擺在這兒,你想隨便動別人的奶酪,要麼殺了他們,要麼在實力上碾壓他們。
很遺憾,王世充還沒有到獨霸專權的地步,因此只好躲在不起眼的角落裡,低頭喝悶酒,順便找個熟人,狠狠地吐槽一下。席間,王世充醉醺醺地對起居侍郎崔長文抱怨道:「老兄,咱啥也不用說了,你看看朝廷這幫人,現在都成了什麼樣子!居然把太尉這樣的職位賞給一個小蟊賊,真是豈有此理啊!」
沒過多久,此事便傳到「洛陽七貴」之一的元文都耳朵里,元文都表示,他很理解王世充的心情。不過,理解歸理解,朝廷正和李密處於熱戀期,元文都可不想王世充從中搗亂,上東門前,大家該敬酒的敬酒,該樂呵的樂呵,可暗地裡,元文都卻在磨刀霍霍,準備趁機把王世充給收拾了。
元文都可能沒想到,自己算計別人的時候,李密也在算計他。在李密眼裡,洛陽早已經是瓦崗軍安身立命的所在,不拿下洛陽,瓦崗軍的一切都是浮雲。按照李密的計劃,先麻痹洛陽的官員,再消滅宇文化及,然後再調轉槍頭攻打洛陽。眼下洛陽方面成了李密的盟友,李密只需要專心對付宇文化及即可。
兩軍交戰之前,情報工作還是要做好的。
李密已經探聽清楚了,宇文化及從江都遠道而來,金銀珠寶是搶了不少,可糧食嘛,匱乏得一塌糊塗。據探子回報,宇文化及的後勤部天天都在哭窮,主管官員暗示,老闆再不拿下黎陽倉,全軍上下只能品嘗西北風的味道。
宇文化及無奈之下,親自配了一款「軍人養生套餐」:稀飯+稀飯。說白了,宇文化及想要以將士們的福利待遇為代價,為自己換取更多的生機。
古往今來,有一條江湖法則屢試不爽:只要你有致命的軟肋,就很容易受到別人的要挾!通俗一點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
在李密的眼裡,宇文化及就是這顆蛋。
有一天,李密派人給宇文化及送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丞相大人,我算是發現了,這些年來一直在打仗,將士們都很疲乏,反戰情緒高昂,要不這樣吧,咱倆先握手言和,至於搶奪地盤的事兒,以後再說。為了表示我的誠意,我願意給你送一批糧食,只求大家互不攻伐,過一段安寧的日子。
不用再打仗?還可以撈一筆免費的糧食?
宇文化及害怕自己理解錯了,於是把李密的信件反覆研讀,一直到信紙快要被揉爛,宇文化及才敢相信眼前的事實。
面對此情此景,宇文化及仰天長嘆,涕淚橫流,對李密的「高風亮節」的行為大加讚賞,就差把李密和他祖宗的牌位給供起來了!就在當天,宇文化及下達了一道重要的軍令:取消「養生套餐」,依舊例給將士們發放乾糧。
兩軍停戰是大事,怎麼也得搞個簽約儀式,表示一下友誼吧?
宇文化及:李密兄弟,要不你拿著章程?順便給我送點糧食過來?
李密:沒毛病!兄弟先別急,我馬上就把糧食給你送過去,你先挺幾天!李密嘴裡說不急,暗地裡卻在派人打探宇文化及軍中的糧食消耗情況。
專家告訴我們,人高興的時候,呼吸節奏會加快。宇文化及告訴我們,人高興的時候,飯量會狂增。這不,才短短几天時間,宇文化及的糧倉就見了底。
驍果衛將士又開始咆哮了,不是說好了取消養生套餐嗎?咦,怎麼撈不到米粒兒啊?咦,怎麼可以看到臉上的痘痘啊?領導,說好的運糧車呢?
笨蛋領導,又被人耍了!
自從兩軍豎起友好和談的旗幟,宇文化及就端坐在軍中,等待李密給他運送糧食,可派出去的使者一波接一波,帶回來的結果卻令人沮喪:答應你們的事兒自然會做到,只不過是時間的問題,你們要有耐心,再等一等吧。
直到驍果衛開始鬧事兒,宇文化及才緊張起來。
要和李密撕破臉皮嗎?斷然不行!咱們還得求著人家呢,萬一人家真的有事耽擱了呢!繼續等嗎?看來是唯一的辦法……
直到有一天,一個被李密責罰過重,心存不滿的將領逃出軍營,將瓦崗軍高層的陰謀對宇文化及和盤托出,他才知道自己被算計了。
不出大家的意外,宇文化及當場暴走了:自己的智商確實很有限,可也不能讓人輕易侮辱啊,尤其是當著屬下的面!誰幹了蠢事,誰就必須付出代價!
宇文化及下令:全軍渡過永濟渠,向李密的瓦崗軍發起最後的攻擊!
此刻,宇文化及已經被怒火沖昏了頭腦。
想想看,宇文化及坐擁雄兵,完全可以在洛陽周邊像螃蟹一樣橫著走路,根本就不怕找不到糧食。再不濟,他也可以找幾個軟柿子先捏一捏,混塊地盤安身立命,徐圖發展。悲摧的是,宇文化及選擇了最暴力的方式。所謂的魚死網破、兩虎惡鬥也不過如此吧。
也許在那一刻,宇文化及相信在驍果衛鐵騎的碾壓下,李密一定會灰飛煙滅。背水一戰,如果贏了,就會獲得吃不盡的糧食,如果輸了,腦袋多個碗大的疤而已,多大的事兒啊!宇文化及想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什麼叫一戰定乾坤!
兩軍交戰的地點:洛陽城外的童山之下。
兩軍交戰的原因:一個要搶奪糧食,一個要速戰速決。
兩軍交戰的時間:早上六點開始,傍晚六點結束。
據史料記載,戰爭總共持續了十二個小時左右,瓦崗軍和驍果衛為了爭奪最後的生存權利,在童山之下展開了驚天動地的交鋒,雙方數十萬將士將體內儲存的能量悉數釋放,天地為之變色。童山之戰,任何交戰細節的描述都是多餘的,戰況慘烈,從持續的時間就可以看得出。
驍果衛的戰鬥力果然不凡,他們屢次將李密的陣型衝散,屠殺了無數的瓦崗軍,到了傍晚的時候,李密因為大意,身中敵人的羽箭,落馬昏死過去。
古時候的戰場,大軍沒有步話機,沒有無線電,屬下尋找主帥的唯一辦法就是看帥旗,帥旗在,軍隊則在,帥旗失,軍隊則失。李密落馬之後,舉旗幟的小兵相繼被殺,沒過多久,軍中就傳來了消息:李密,貌似陣亡了。
主帥陣亡,一股莫名的恐懼襲上了瓦崗軍將士的心頭。為求自保,大家開始集體撤退。戰場的控制權瞬間就轉移到了宇文化及的驍果衛手中。
瓦崗軍崩盤幾乎是鐵板釘釘的事兒。可就在這時,一個關鍵的人物上場了,他就是秦叔寶。李密中箭昏死之後,身邊的親信相繼被殺散,唯獨秦叔寶對他不離不棄,履行著親兵首領的職責。秦叔寶用自己的戰馬將李密送離戰場,隨後又翻身上馬,沖回陣營召集將士,組織人手對驍果衛發起了新的衝鋒。
戰爭,還在持續。
驍果衛持續碾壓,瓦崗軍節節敗退。可秦叔寶死活不願意服輸,他率部英勇抵抗,最終擋住了驍果衛的輪番衝擊,有了主心骨,人數占優的瓦崗軍將士開始重新找回自信,在全體將士的努力下,最終遏制住了驍果衛的攻勢。
十多個小時的奮戰,無數人因此喪生,戰場上屍橫遍野,血流成河,令人窒息的血腥味瀰漫著山野,讓每個人的心中都覺得恐懼之極。
就在此時,宇文化及的信心開始動搖了。
他只是個紈絝子弟,哪見過這麼大的場面啊,隨便搞搞就可以了,可千萬別失控啊!十二個小時的奮戰,自始至終都沒有分出勝負,難道還要打下去嗎?
宇文化及的內心在瘋狂糾結。
向左,是賭上自己的性命,換取更大的發展空間。
向右,是保存自己的隊伍,換取一時的生存空間。
向左向右,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人生選擇。可輪到宇文化及的時候,他選擇了向右:軍令下達,全軍向汲郡(今河南省新鄉市衛輝市)方向撤退!
撤軍的原因是什麼?戰局不利嗎?顯然不是。如果要我來解釋,我寧願說,宇文化及看到天色已晚,想回家抱孩子去了。
什麼叫世紀豪賭?什麼叫歷史之戰?就是你得有把所有資本全都押下去的沖天豪氣,性命、錢財什麼的,通通都是身外之物,和賭局毫無關係!遺憾的是,在最關鍵的時刻,宇文化及想要保存實力,將戰場的控制權給讓了出來!
不得不說,宇文化及因為缺乏魄力和領袖氣質,最終遭遇了事業的天花板。
宇文化及最頭痛的就是糧食,撤軍之後,他下達了一條軍令:所有的驍果衛將士,不管用什麼手段,自己去汲郡周圍搶糧食。話外之意,老子不管飯了!
開什麼玩笑?發不起工資,開不起食堂還想搞創業?當我們傻呢!
將士們都是樸實的,只要能吃飽飯,跟著誰干都無所謂。王軌、許敬宗、魏徵等人成了第一批投降李密的人。李密為了收買人心,封王軌為滑州總管,封許敬宗為元帥府記室,同魏徵一起掌管軍中文書。隨後,蘇威投降,陳智略、張童仁等驍果衛將軍看到大勢已去,帶領驍果衛精兵悉數投降。
宇文化及帶著兩萬名驍果衛將士逃往魏縣(今河北省邯鄲市魏縣)。
李密非常淡定,他不敢小覷驍果衛的戰鬥力,可憑藉宇文化及的智慧,給他再多的軍隊也是白搭,當宇文化及逃走的時候,李密並沒有繼續追趕,而是讓徐世勣繼續鎮守黎陽倉,自己則回到洛陽城下。
辛苦奮鬥數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宇文化及遭逢大敗,部眾又紛紛離他而去,心情差到了極點,因此每天在軍中和弟弟宇文智及苦中作樂。
酒喝到一半,宇文化及抱怨道:「弟弟,你當初就不該把我推上去做老大,現在好了,天下還沒打下來,我倒落得個弒君叛國的罪名!」
宇文智及:「大哥,這話說得就不講究了,當時讓你做老大,你沒有拒絕吧,如今失敗,你就要怪罪別人了?」
哥倆一言不合就開打,打累了便呼呼大睡,睡醒了又繼續喝酒。
直到有一天,宇文化及醒悟過來,對宇文智及說道:「兄弟,咱們搞來搞去是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做皇帝?誰知道我們還能活多久,就算是臨死前過一把皇帝的癮,也不枉來人世走一遭啊!」
看起來,真理全在酒中尋啊。
武德元年(618)九月,宇文化及牽來了秦王楊浩,用一杯毒酒終結了他的性命,隨後在魏縣慌忙地登基稱帝,建立許國,改年號為天壽。
沒有大赦天下嗎?對不起,沒有,因為宇文化及掌控的地盤僅止魏縣一城而已!這是一個完全不被歷史認可的國號。一個純屬宇文化及自娛自樂的國號。
宇文化及登基之後,手下的驍果衛將士紛紛潰逃,留下來的只有數千人。
有理由相信,一部分人還沒有找到下家,暫時屈居在此地,有些人負責押送宇文化及的金銀珠寶,打算趁機撈一筆。小小的魏縣,很難讓宇文化及產生安全感,當初落腳在此,完全是被逼無奈,稱帝之後,宇文化及便看上了旁邊的魏州(今河北省邯鄲市,治所在大名縣)。
魏州總管是元寶藏,在歷史上毫無名氣可言。宇文化及大手一揮:兄弟們,啥也別說了,今天拿下魏州城,問題不大吧?擂鼓進攻吧!
小兵:領導,不行啊,攻不上去!
宇文化及:再來一波!
小兵:還是不行啊!
這就很尷尬了,堂堂的皇家特種部隊,居然打不過地方土兵!此時此刻,宇文化及如同一隻軟腳大蝦,脆弱得一塌糊塗。兵敗之後,宇文化及向北逃竄,卻在路上遇到了唐軍將領李神通(李淵派來搶錢的主兒)、河北軍閥竇建德(聞腥而來的貓)。幾場戰役之後,宇文化及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後來,起義軍鼻祖王薄和竇建德設下計謀,將宇文化及、宇文智及,以及宇文化及的兒子宇文承基、宇文承趾等人一網打盡。錢財和美女都歸竇建德所有,即便如此,竇建德仍然沒有忘記榨取宇文化及的剩餘價值。
大家都知道,突厥王后是義成公主,她對隋煬帝的感情極深,得知隋煬帝被殺,日夜痛哭,泣血不已,她早就放出話來,一定要給先帝報仇雪恨。竇建德為了討好突厥人,下令將宇文化及的人頭砍下,送到突厥王廷掛了起來。
冤冤相報,直到此時才算有了了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