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習慣帶來好教養

2024-10-08 18:04:10 作者: 劉小軍

  很多家長都煩惱於這樣一個問題:「我家孩子習慣不太好,怎麼辦啊?」家長在這裡說的「習慣」大多指的是孩子的學習習慣。除此以外,孩子的生活習慣、道德習慣等同樣需要引起家長的關注。

  世界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就曾說過:「好習慣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地增長,一個人畢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壞習慣是道德上無法償清的債務,這種債務能以不斷增長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創舉失敗,並把他引到道德破產的地步。」

  197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趕赴巴黎參加一個聚會。記者向其中一位白髮蒼蒼的學者提出一個問題:「您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來自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

  這位學者嚴肅道:「是在幼兒園。」他侃侃而談:「飯前要洗手,午飯後要休息;學會分享;做了錯事要及時道歉;自己的東西放整齊,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隨意亂拿;學習要多思考,仔細觀察大自然。這些都是讓我受益終生的東西。」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指出:「從出生到七歲,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時期,什麼習慣、言語、技能、思想、態度、情緒都要在此時期打了一個基礎。」

  通俗來講,習慣其實就是語言或思維經過反覆強化後形成的一種條件反射,而孩提時期養成的習慣最為牢固。3~6歲的幼兒期、7~12歲的童年期、13~17歲的少年期都是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矯正不良習慣的關鍵期。

  家長要緊抓「第一次」,這是養成良好習慣的開端。對此,陳鶴琴先生有過精彩的論述:「無論什麼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錯,第二次就容易做錯。兒童種種壞習慣,都是由於開始學的時候,他們的老師或父母沒有留意去指導他們的緣故,以致後來一誤再誤,成為第二天性。」

  習慣培養專家周士淵先生發現:培養孩子好習慣,頭三天極其重要,一個月基本能定型。但有些智慧性習慣的養成卻需要好幾年的時間,比如勤問常思、實事求是等。家長千萬不要因為工作繁忙或不夠耐心,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自己先做了「逃兵」。

  幫助孩子養成一個習慣前,家長都要有一個長期規劃,並制定具體規範:最後目標是什麼?多長時間能夠建立起這個習慣?每一步應當有怎樣的行為標準?

  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應該是「目標明確,每天進步一點點」。家長同時應緊抓分析、評估、引導、訓練這一系列環節。

  最好每次只培養一個習慣,讓孩子多些成就感,這樣更容易堅持。比如,指導孩子寫作業的時候,首先應將目標定為「正確率」。當孩子的正確率有了顯著提升後,再關注孩子的速度問題、書寫問題。家長可以製作一個表格,及時記下孩子的點滴進步。

  而在習慣養成過程中,家長必須遵守一個重要原則:前後一致。千萬不要言行反覆不定,做出與孩子認知相衝突的事情,或者對孩子的請求心軟,應允許「例外」的發生。

  平時,家長還可以列舉各種傑出人物的事例,以此來向孩子進行榜樣教育。

  袁梅給女兒報了一個興趣班,雖然離家只有一個路口,可女兒卻屢屢遲到。袁梅沒有責怪女兒,而是給女兒講起了李嘉誠守時的故事。她說:「李嘉誠將表撥快了十分鐘,你知道為什麼嗎?」女兒搖頭。袁梅解釋道:「這樣能保證李嘉誠不管做什麼事都能提前十分鐘開始行動,這樣他就不會遲到啊。」

  第二天,女兒早早地起了床,吃過早飯就背著書包出門了。從那時候開始,每當她參加同學聚會時,都會提前十分鐘到達,不讓別人等。

  在習慣養成的過程中,很多孩子都會出現行為反覆的情況。有的是因為意志力不夠堅強,有的是因為受到外部環境的誘惑。無論是什麼原因,家長都要堅持給孩子塑造良好的氛圍,並始終關注孩子的正面行為,保持信心,相信孩子一定會向好的方向發展。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應通過教育,去建立一種好的習慣。」家長要從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去抓起,循序漸進地幫助孩子提高並完善自我行為規範。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