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的夢想,不貶低

2024-10-08 18:03:42 作者: 劉小軍

  看著孩子一日日成長,家長或許也曾在腦海中想像過孩子今後的模樣。是手捧書本站在講台上教書育人的大學講師?還是背著公文包穿梭在辦公大樓間的高級白領?家長總是會詢問孩子關於夢想的問題,卻屢屢因孩子的童言稚語而哭笑不得,甚至因為不贊同孩子的夢想而惱怒……

  五歲的毛毛正坐在沙發上看童話書,見毛毛無比專注的樣子,媽媽逗他說:「毛毛,你長大後想幹什麼呀?」毛毛指著書上彩色的繪圖,說:「我長大後要開挖掘機!」

  媽媽皺起了眉頭,說:「開什麼挖掘機,毛毛,咱們長大後開飛機好不好?」毛毛卻不管不顧道:「不嘛,我就要開挖掘機!」媽媽生氣地說:「俗話說三歲看老,這孩子真沒出息。」

  這位媽媽望子成龍的心態可以理解,但是單純地用金錢、地位作為孩子未來規劃的前提,卻並不值得推崇。有的家長不管孩子夢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只要孩子的夢想與考上名牌大學無關,就會惡狠狠地諷刺、打擊、貶低孩子的夢想,這種做法更是大錯特錯。

  還有一些家長之所以對孩子的夢想不屑一顧,是因為他們覺得孩子總是變來變去,不踏實、沒有定性。可是,孩子對夢想的不確定,其實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及他們好奇心的體現。家長應該利用這個機會鼓勵孩子多去嘗試,幫助孩子弄清他們內心真正想要實現的願望是什麼。

  幼年時候的阿姆斯特朗在院子裡玩耍,他的歡呼聲令正在做飯的母親嚇了一跳。母親問道:「你在做什麼?」阿姆斯特朗說:「我想跳到月球上!」母親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哦,原來是這樣。但你一定要記住,別忘了回來!」

  阿姆斯特朗的母親在聽到孩子異想天開的夢想時,沒有打擊孩子,反而用幽默的口吻鼓勵孩子。等到阿姆斯特朗長大後成為第一個登上月球的太空人。

  夢想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有著無與倫比的激勵作用。在兒童心理學家看來,夢想是孩子自我形象的理想化。家長在聽到孩子夢想的當下,鼓勵孩子大膽追夢,孩子的內心便會升騰起無窮的內驅力,變得越發快樂、積極。

  

  反之,家長若習慣了以成人的思維去衡量孩子的夢想,並對孩子大潑冷水,口出惡言,孩子只會在潛意識裡越發認同家長的想法,再也不敢輕易挑戰新鮮事物。

  有的家長除了不尊重孩子的夢想之外,還會對孩子心目中的偶像嗤之以鼻。這種做法只會在孩子與家長之間砌起一面厚厚的牆。不了解就沒有發言權,為了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家長首先要對孩子喜歡的偶像有深入的了解。平時多與孩子討論偶像的成長史和奮鬥史,讓孩子明白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的道理,同時給孩子的「圓夢計劃」提供堅實的後盾。

  電影《跳出我天地》的主人公是11歲的小男孩比利,他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小鎮上,父親和哥哥都是礦工。儘管家庭條件困難,但父親每周都會送比利去上拳擊課,為的是讓比利能練成強壯的身體保護自己。然而比利卻對拳擊毫無興趣,他天生喜歡音樂和舞蹈。

  比利用上拳擊課的錢偷偷去學芭蕾舞。父親知道了這件事後大為光火,在他看來比利作為男孩卻夢想成為一名芭蕾舞演員是一件可恥的事情。然而,當父親發現比利對於舞蹈的激情和天分後,不由深受震撼。他典當了過世妻子留下的手錶和金飾,送比利去倫敦參加芭蕾舞校的入學考試。想不到比利真的被這所學校錄取。

  經過長達十多年艱苦的練習後,比利成為英國皇家芭蕾舞團最頂尖的舞蹈演員。

  除了嘲諷孩子的夢想外,家長還經常走入以下誤區:

  1.無論孩子說什麼、做什麼,第一時間否定。

  有些家長習慣於端起大人的架子,在未加了解的前提下隨意評判孩子的想法和做法。於是,孩子說什麼都是荒唐的,做什麼都是錯誤的。

  2.只看重結果,不在意過程。

  有一則GG描述了這樣一幅場景:孩子拿著成績單垂頭喪氣地回到家,媽媽看到成績單上刺眼的紅字剛想出口教訓孩子,卻突然想起孩子深夜伏案學習的背影,媽媽的心軟化下來,她只是摸了摸孩子的頭,沒多說什麼。

  然而,現實生活中,絕大部分家長只在乎光鮮的結果,卻對孩子努力的過程視而不見,這極大損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及學習的動力。

  3.不斷在孩子面前提及他們的「黑歷史」。

  孩子做事不盡如人意的時候,家長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及孩子過去的錯事,這已經成為很多家長懲戒孩子的「利器」。

  4.總秉持著負面的思維方式。

  很多家長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恨不得每一句話都在假設最壞的場景。比如說,「你老是淘氣有誰會喜歡你」「你不聽我的話只能長成個廢物」「這次失敗了你一生都完蛋了」……這種消極的思維方式是孩子成長的陰影。

  每個有夢想的人,都是與眾不同的。家長對孩子夢想的堅信不疑,是孩子獲得力量、勇氣和信心的最有效途徑。每當孩子懷疑夢想的時候,家長要及時給孩子加油打氣。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