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閱讀一些經典名著
2024-10-08 18:03:31
作者: 劉小軍
孩子的寒暑假作業中經常包含著這樣一項內容:閱讀經典名著,並在家長的指導下撰寫讀後感。家長不由頭疼起來,不知道應該為孩子挑選哪些書去讀。
莫言雖然只上到小學五年級就離開了學校,但他卻極其迷戀讀書。那時候的農村幾乎看不到電視、電影、收音機的身影,莫言就依靠一本《新華字典》看起了一本本「閒書」。
家裡大人很反對莫言看這些閒書,因為他經常會因為看書耽誤割草、放牛羊。那時候,他看的書有《劉禹錫詩文選注》《青春之歌》《歐·亨利短篇小說選》《哈姆雷特》《飄》等。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感嘆道:「如若當初我沒有讀過世界著名的文學經典,那麼我根本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當代著名哲學家陶德麟曾一再強調,父母要趁著孩子還小、記憶力好的時候,讓他們多讀一些經典名著。老先生坦言,他如今的學識正是得益於幼年時期的訓練和薰陶。
那麼,什麼樣的書才能稱之為經典名著?很多家長對此並無明確的概念,他們認為只有老師推薦的,或者出現在課本、考卷上的書才能稱為名著。在家長的督促下,孩子會覺得讀這些書只是在應付考試而已,感受不到名著的魅力。
在一些家長的觀念里,符合當代主流價值觀的書即名著,比如《紅岩》等。這種看法並不客觀,能夠在歷史中源遠流長、始終熠熠生輝的書籍才可稱之為經典名著。
名著也不一定只包含文學的範疇。家長想要當好孩子的閱讀領路人,先得提升自己的眼界,主動去擁抱廣闊的書香世界。
名著涉及的領域很多,比如哲學、藝術、科學、歷史等。每個孩子都該擁有屬於自己的名著清單。如果孩子對藝術感興趣,家長可以為他們買一套《藝術哲學》;孩子喜歡歷史,就為孩子挑選一些歷史方面的專家名著,比如《全球通史》《時間簡史》等。
很多孩子都有過被家長買的「大部頭」折磨得不勝其煩的經歷,結果對名著留下了「後遺症」,一提到讀名著,就像是被安排寫作業一樣沒有樂趣。家長若自己都沒看過幾本名著,卻對孩子諸多要求,一定無法得到理想中的效果。
曾有一位記者來到某小學,隨機採訪了十幾位小學生,記者問道:「各位小朋友有讀過《傅雷家書》《邊城》《恰同學少年》《帽子的秘密》這些書嗎?」
請記住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小朋友們迷茫地看著記者,不約而同地搖起了頭。一位小男生說:「這些書實在是太枯燥了,沒有網絡小說好看。」另一個小朋友則回答說:「爸爸給我買了好多厚厚的書,要求我看完,但我看了好久,連一本都沒看完。」
想要激發出孩子對經典名著的興趣,家長可採取以下建議:
1.從電影、動漫、遊戲入手。
很多名著因為人物形象立體飽滿、故事情節曲折豐富,被改編成了電影、遊戲等諸多形式。比如電影《霧都孤兒》《愛麗絲夢遊仙境》等,托爾金的《指環王》及劉易斯的《納尼亞傳奇》都被改編成遊戲、電影。
家長可以先帶著孩子接觸這些更富娛樂化的形式,等孩子熟悉了故事情節、人物後,很可能會主動提出要買原著閱讀。
2.挑選名著中最精彩的片段開始閱讀。
比如《西遊記》中的「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等都堪稱經典章節。若孩子沒有耐心,家長可以將這些片段單獨拎出來,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
3.帶孩子參觀作者故居,或帶孩子參加與作者、故事中的人物息息相關的活動。
比如很多地方會舉辦「講孔子故事」的活動,孩子在參加的過程中會了解到孔子的生平經歷,這時候家長再將《論語》推薦給孩子,孩子自會欣然接受。
有條件的家庭可帶孩子去參觀名人故居,比如老舍故居、曹雪芹故居紀念館,或者國外的勃朗特三姐妹故居等。路上家長可以和孩子說一些名人創作背後的故事。
8~14歲堪稱孩子人生中的黃金閱讀期,家長要充分利用好這一時間段,讓孩子多讀一些經典名著。這其中,少不了家長的有效引導。家長不妨將名著中艱深晦澀的文字轉變成適合孩子認知的內容,並嘗試著從書中挖掘出一些有價值的話題來引發孩子思考。
很多名著適合反覆咀嚼,家長可以由著孩子的興趣來,不必給孩子的閱讀設置期限,比如說必須一年內讀完某本書。孩子如果對某本書感興趣了,就多讀幾遍,沒了興趣,就暫時丟在一旁。家長不要過多干涉,孩子很可能過了這個階段又會將書撿起來從頭再讀。
能夠被稱之為「經典」的作品一定歷經了時代的考驗,讓孩子從簡單的繪本開始接觸名著其實是在為未來打基礎。孩子當前可能因為年紀太小而無法理解名著中那些複雜的情感,但這些閱讀的時光卻給孩子的一生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按照陶德麟教授的話來說,便是「慢慢成了自己的東西,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