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留一套房,不如留一屋書
2024-10-08 18:03:17
作者: 劉小軍
北大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主任徐凱文曾做了一場名為《時代空心病與焦慮經濟學》的演講,其中提起了北大學生的「空心病」問題。相關研究顯示:30%的北大學生有厭學傾向。令人不禁心生感嘆:「在如今這麼優越的經濟條件下,為什麼孩子卻變得越來越空虛、頹喪,失去了進取心呢?」
一篇名為《在上海有七套房的家庭,孩子還要努力讀書嗎?》的文章在網絡上紅極一時,作者黃征宇在文章中寫到了一個故事:黃征宇曾有一次搭乘計程車的時候和司機聊了起來,在談到孩子教育問題的時候,司機樂呵呵地說,就算孩子考最後一名他也無所謂。
黃征宇有點兒驚訝。司機解釋道,他們家因為拆遷的原因分到了七套房,孩子成績好不好沒關係,反正家裡的錢夠全家人花一輩子了。司機說完後,黃征宇沉默良久。他在心裡嘀咕道:少有屹立千年的房子,只有精神和文化才能傳承千百年。
精神和文化從何而來?著名教育家葉瀾說:「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一個人的精神成長史。」現代人雖然不缺物質,可精神生活卻很貧乏,否則也不會整天捧著手機打發時間。
對於孩子來說,一套房的價值遠遠比不上一屋書。為什麼這樣說?人與人的外表不同,先天智力也存在不小的差距。外表可以根據規律的運動及美容手段獲得改善,而想要拉近智力差距,就不得不依靠閱讀這個重要手段。這一點也早已被現代心理學研究證實。
人們總是在已有的知識框架上學習新知識,原先的知識體系越縝密紮實,越容易吸收新知識,智力也因此變得越發出眾。而且,提高孩子的聽說能力、寫作能力的最佳途徑就是閱讀。
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應多給孩子讀文學作品,在孩子凝神細聽的同時,引導孩子對所聽內容進行分析和評價。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涉獵得越發廣泛,想像力變得越來越豐富,孩子的寫作能力也會穩步提升。他們寫出的文字往往比同齡人更有靈性。
閱讀還能提高孩子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文學巨著中複雜情節和科普性文章中的系列論證可以讓孩子邊讀邊吸收,邊分析邊理解,慢慢地,孩子的目光也會變得機敏、靈透起來。
閱讀能讓孩子變得聰明、優秀,還會賦予孩子健康、多維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是否健康,衡量因素有眼界、心胸、價值觀等。徜徉在書海之中,好比駕駛一台「時空旅行機器」,在古今中外最優秀的人與思想間穿梭不停。俗話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若能繼承到前人的精神財富,自然能夠看得更長遠,想得更深入。
閱讀同時具有明顯的心理修復功能。很多家長都會擔心孩子無法面對生活中的風風雨雨。而一個從小就建立起閱讀興趣的孩子,自我救贖能力是非常厲害的。
台灣小魯文化社社長陳衛平先生很小的時候,父親就突然離世。他沒有留下任何財產,只留下一屋子的書籍。母親毫無謀生手段,家裡經濟情況每況愈下。走投無路之時,母親專門去向算命人求助。算命人卻說:「您的孩子家產不少,而且是父親留給他的。」
母親很失望,回家後對兒子說:「我看算命的也沒個準兒,還是靠自己吧!」母子倆攜手相助,走過了那段艱辛的歲月。父親留下的一屋子書籍成了陳衛平成長過程中的精神食糧,他如饑似渴地閱讀著這些書,漸漸成長為一個視野開闊、心胸豁達的人。二十年後,這些書被完整無缺地保存了下來。陳衛平先生坦言道,他最大的樂趣還是和小時候一樣做一個快樂的愛書人。他說:「我要把最精彩、最好看的故事寫出來,出版給所有的小朋友看。」
在家庭財富極速增長的同時,很多家長都沒意識到要去提升自我的眼界,更忽視了對孩子這方面的教育。他們每天計劃著要為孩子留下多少套房,卻忽略了能留給孩子多少精神財富。
法國作家雨果說:「各種蠢事,在每天閱讀好書的影響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樣,漸漸熔化。」閱讀能讓孩子心理漸漸變得成熟起來,自我反思能力也在同步增長。孩子能夠從書中獲得的,是滋養心靈的養分,是壯大人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