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沒有原則的父母,教不出有教養的孩子> 賺錢:千言萬語都比不上孩子親自體驗

賺錢:千言萬語都比不上孩子親自體驗

2024-10-08 18:02:57 作者: 劉小軍

  避免孩子拜金主義和鼓勵孩子去賺錢並不矛盾。有些家長會在生活中製造一些合適的機會,讓孩子親身體驗賺錢的樂趣,這非常值得大家效仿。比如說,當孩子想買一些超出預算的商品時,家長無論是傾囊相助還是無情拒絕,都不如鼓勵孩子自己賺錢去買。

  沃爾瑪創始人山姆·沃爾頓的四個孩子小時候為了買到心儀的物品,紛紛為父親打起零工。他們會和其他工人一起擦地板,幫忙修補倉庫的房頂。晚上,他們還會幫助裝卸一些較輕的貨物。沃爾頓在核實了孩子們的勞動量後,會根據一般的工人標準給他們支付工資。

  美國總統川普的女兒伊萬卡在父親的指導和幫助下,6歲就開始買股票賺錢。高中時期的伊萬卡出去當模特、四處打零工,後來還成為世界超級名模。進入父親的公司後,她從最基層的職位做起,一路升任副總,最後還創立了屬於自己的品牌……

  對於金錢,有些家長可能會這樣教育孩子「你爸爸自從有了錢後整個人都變壞了,你不能有樣學樣。」這樣,就會給孩子的心裡留下一個「金錢萬惡」的印象,導致孩子會對金錢產生仇恨的心理,在成長過程中鄙視生活富足的同齡人,以不正確的心態惡意揣測他人,不利於友好的人際關係。孩子自己也不願意為了掙錢而努力工作,經濟拮据,一事無成。

  當家庭作業、課外練習題、老師和家長的叮嚀囑咐成為孩子世界裡唯一的主題時,孩子越成長,內心越荒蕪。家長不妨為孩子製造一些合適的機會去接近社會,去感受人與環境的互動,這也是為孩子以後進入社會打基礎。

  可能有些家長會疑慮:「讓這么小的孩子出去賺錢,肯定會經歷許多麻煩,這對孩子的成長難道不會產生負面影響嗎?」

  孩子年齡越小,越容易受引導。在孩子嘗試掙錢的過程中,難免會遭遇挫折,這時候家長的及時介入、鼓勵,能幫助孩子更快地調整狀態。若家長認為賺錢是孩子成年之後的事情,一旦孩子遭受打擊,自我否定感會來得強烈而漫長,反而無法及時走出陰影。

  賺多賺少不重要,重要的是體驗。家長要盡到看護孩子安全的責任。至於孩子自己賺的錢,讓孩子自由支配。家長不要一味地要求孩子上繳,這會打擊到孩子的積極性。

  2018年,一個在武漢街頭賣冰棍的小男孩上了熱搜。他叫楊祝捷,剛滿九歲,卻早已習慣了背著重達10公斤的保溫盒,掛著快捷支付二維碼的牌子,四處吆喝著賣冰棒。

  

  楊媽媽說,四年前她帶著兒子第一次嘗試了社會實踐。那時候,小祝捷手裡拿著一摞報紙,站在馬路上一動也不動,小臉漲得通紅。楊媽媽見狀,找到一位過路的老人幫忙,希望他能去買一份報紙,支持一下孩子。老人欣然同意,不僅買了份報紙,還大聲鼓勵孩子要加油。小祝捷瞬間變得自信多了,在媽媽的鼓勵下,他嘗試著吆喝了起來。

  如今,四年過去了,小祝捷早已變得經驗豐富。他還曾邀請小夥伴一起上街賣東西,每當小夥伴的收益不如自己多時,他總會主動和小夥伴平分銷售所得。媽媽問他原因,他驕傲地說:「我們是一個集體,每個人都努力了。」

  讓孩子體驗賺錢的辦法有很多,具體可參考以下幾種:

  1.發傳單。

  讓孩子去發傳單,可能會收到良好的效果。這是孩子能力範圍之內的事情。孩子發傳單的時候,家長應該全程關注孩子的表現,確保孩子的安全。

  2.收廢品。

  帶著孩子去小區或者附近的街道轉一轉,撿塑料瓶,再帶到廢品站去賣錢。這樣既能美化環境,又能鍛鍊孩子,一舉兩得。

  3.擺地攤。

  帶孩子去夜市上擺攤賣些小飾品,或者賣孩子不玩的二手玩具、童話書,教孩子與顧客交流的一些小技巧,包括銷售的基本能力和方法。

  僅僅讓孩子明白掙錢不易是遠遠不夠的,這只會讓孩子的體驗僅僅停留在「不能亂花錢」的層面。家長的責任不只是帶孩子按部就班地完成這些社會實踐,後期更要做一系列引導,才能對孩子起到更深層次的幫助。

  舉個例子,曾有一位媽媽帶著孩子去擺地攤。辛苦了一天,孩子只賣出去兩隻小玩具。回去的路上,孩子對她說:「原來掙錢這麼辛苦啊,我以後再也不亂花爸爸媽媽的錢了。」

  這位媽媽立馬寫了一篇日誌,發到了朋友圈,引起了眾多好友的點讚、評論。好友們紛紛表示,下次也帶自家孩子去體驗一下。媽媽覺得這次「練攤」的經歷堪稱圓滿,心裡很滿意。

  而另一位媽媽是公司里的副總,她也帶著兒子擺了很多次地攤。每一次回去,她都會引導孩子記錄一天「戰績」,讓孩子總結、反思自己做的不周到的地方。在媽媽的提示和啟發下,孩子變得越來越熟練,賺錢也變成了一件充滿樂趣和成就感的事情。

  松下幸之助說:「掙錢就是掙公德。」優秀的商業頭腦和良好端正的品行並不衝突。家長要鼓勵孩子光明正大地賺錢,孩子有了掙錢的體驗,能夠深刻地明白金錢的意義,自會更加珍惜每一分錢。在這個過程中也鍛鍊了孩子的實踐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無形中增加孩子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