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窮的父母只能培養出「心窮」的孩子
2024-10-08 18:03:00
作者: 劉小軍
有些家長去超市前,對孩子千叮嚀萬囑咐,「別買貴的,咱們家消費不起。」孩子眼巴巴地看著別的同學背著新書包,家長會說:「我們家跟別人家不一樣,你懂事點。」
「哭窮」的家長本意是為了培養孩子勤儉的品質,希望孩子能更惜福、努力。可是,這種教育方式卻不利於塑造孩子健康的金錢觀,也會對孩子未來投資理財的能力造成不良影響。
本章節來源於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
美國作家埃德加·布萊索曾將自己年輕時候的經歷寫進了《一罐果醬》這篇文章中。有段時間布萊索丟了工作,父親也下了崗,全家人都指望著母親為別人做衣服的微薄收入生活。
有一次,母親生病了,無法幹活。因為許久未繳電費、煤氣費,家裡的電和煤氣都被停了。那天年幼的妹妹放學回家,開心地說:「能幫我準備一些東西嗎,我想明天帶去學校幫助那些窮人。」媽媽一時懊惱,正要脫口而出:「這世界上還有誰比我們更窮的嗎?」
外婆拉住了媽媽的手臂,示意她不要這麼說,並對媽媽說:「如果你讓孩子從小就認為自己很窮,那她一輩子都只能是窮人。永遠不可能再振作起來。」外婆將自家做的一罐果醬交給妹妹。第二天,妹妹自豪地帶著禮物去了學校。多年後,妹妹成了遠近聞名的成功企業家。
家長總是有意無意地在孩子面前說「你要努力,長大後賺大錢」,或者當著孩子為了一點利益爭吵不休,毫無顧忌地為了占便宜而不擇手段,這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心理傷害。
有的家長明明有經濟能力,卻總是給孩子穿親戚家淘汰的舊衣舊鞋,這其實都是在給孩子灌輸金錢匱乏的觀念,甚至間接讓孩子沾染上了「窮人思維」。
擁有「窮人思維」的人大多自卑又虛榮,對金錢懷有迫切的欲望。在他們小時候,家長只是千方百計地教他們省錢,卻從來沒教過他們該如何花錢。等他們手裡有了點錢後,反而會把錢浪費在一堆無用的便宜貨上,到了真正該花錢的時候卻不敢花,不會花。
在「窮人思維」陰影下長大的孩子,為了掩飾自己的真實處境,會變得越來越不敢尋求他人的幫助。家長從來沒向他們灌輸過這樣的觀念:向人求助其實是一種資源互換。
這樣的孩子一方面眼高手低,總是輕易向人許下承諾卻又不斷失信於人;一方面瞻前顧後,抗打擊能力極差,但凡遇到點阻礙,就會選擇逃避。更重要的是,他們一定要將錢攥在手裡才有安全感,從不敢進行風險投資,以至於屢屢錯失良機。
高中時期的李麗從不敢進商場,和同學一起出去逛街時總是畏畏縮縮。工作後的她卻一反常態,一花起錢來就失控,是個不折不扣的月光族。她的衣櫃裡雖然裝得滿滿當當,卻都是地攤貨。但凡聽到哪個購物網站正在打折,李麗一定會去大買特買。
結婚後,她的心態又轉變了。她將錢都存在銀行里,從不敢輕易投資。等到終於下定決心買房子時,李麗卻發現有一筆錢存在銀行做了定期理財,暫時取不出,於是買房的計劃被擱置了。等到這筆錢到期後,李麗卻發現她再也買不起房子了。
李麗一想起這些年的經歷就焦慮得睡不著覺。她在網上諮詢了心理專家,專家分析說,因為李麗小時候不管想要買什麼,父母都會斥責她浪費,而正是這種教育造成了李麗畸形的金錢觀,和她如今糟糕的生活……
跟孩子談錢時,家長一定要注意以下這幾點:
1.別用「買不起」搪塞孩子。
一句不耐煩的「買不起」可能會讓孩子心事重重:是現在買不起還是永遠買不起?爸爸媽媽是不是根本不想給我買?
有時候不怪孩子鬧情緒,可能是因為家長沒有給孩子同等的尊重。面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家長可以跟孩子詳細解釋這件商品的價格超出了家庭開支預算,循循善誘地引導孩子接受勤儉節約的消費理念。對於明智的家長來說,這反而是一次很好的教育機會。
2.別胡亂猜測「你是不是又想亂花錢了」。
很多家長在孩子表現出羨慕情緒時,急吼吼地打斷孩子。類似於這樣的過激反應容易讓孩子產生委屈、受挫的感覺。比如說,有個孩子向媽媽描述同齡夥伴臥室里擺了好多芭比娃娃,媽媽立馬氣急敗壞道:「你是不是又想買玩具了?你的玩具已經堆成山了!」接著抱怨起孩子種種愛花錢的舉動。
家長太強調金錢,或者說什麼都能繞回到錢這個話題上去,對孩子的成長沒有什麼好處。家長越是在乎錢,越得用健康正面的心態向孩子表達關於金錢的觀念。
3.別誇口說「隨便買,挑貴的買」。
哭窮不可取,炫富更是要不得。慣壞了孩子的「胃口」,孩子對輕易得到的一切都不會產生珍惜的概念。
真正的窮養,不是讓孩子在物質上得不到滿足、不敢花錢,而是讓孩子知道如何靠自己的努力得到想要的生活,即使目前的物質條件不富足也不會喪失對未來的希望和奮鬥的勇氣。別讓孩子過早地為錢擔心焦慮,為了金錢抹殺了自己的情緒和欲望。家長其實很多時候並不是真的窮到什麼都買不起的地步,哪怕經濟條件有限,只要合理地規劃和分配,也能給孩子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讓孩子自信而勇敢地面對今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