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沒有原則的父母,教不出有教養的孩子> 一定要給孩子零花錢,並讓孩子學會花錢

一定要給孩子零花錢,並讓孩子學會花錢

2024-10-08 18:02:55 作者: 劉小軍

  家長經常在為孩子支配零花錢這個問題上感到頭疼。把錢都留下,完全不給孩子?這不現實。孩子有孩子的人際交往,用錢的地方也在不斷增加。可是多給孩子一點零花錢吧,家長又會擔心孩子將錢花在不正當的地方。

  媽媽從小梅上小學開始,每個月都會固定地給小梅發放零花錢,數額不多,一般是5元錢。對於小梅怎麼花這筆錢,她不會過多干涉。

  有一次,小梅買了一個閃閃亮亮的發卡,興奮地對媽媽說:「媽媽,我用這個月的『工資』在同學那裡買了這隻發卡。」小梅一向稱這筆零花錢為「工資」,媽媽笑了笑,沒說什麼。

  

  晚上,媽媽帶著小梅出去逛夜市。小梅突然停住了腳步,好奇地看向一個飾品攤:「媽媽,你看這些發卡跟我之前買的那隻一模一樣。」媽媽指著標價牌「恍然大悟」道:「你看這些發卡才賣一元錢一個,你是不是買貴了?」見小梅有些沮喪的樣子,媽媽並沒有批評她,而是說起了自己的購物經驗。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說:「給孩子零花錢是家庭教育的一個重要方式。」零花錢里蘊含著大學問,家長定期、定量地給孩子零花錢,允許孩子自由支配的同時加以合理的引導,既能激發孩子的自主意識,又能促進孩子理性消費的能力。

  有些家長為了防止孩子亂花錢,從不給孩子零花錢。在他們看來,孩子需要買什麼,告訴家長一聲就可以了,家長自然會給孩子買。至於孩子的無理要求,通通拒絕。

  可是這樣做的效果會讓家長失望。家長干涉孩子花錢,剝奪孩子在消費方面的自由選擇,傳遞出的是一種嚴重的不信任感。而童年時在金錢方面有過匱乏體驗的孩子,長大後很可能會變得錙銖必較、對待金錢會過分吝嗇或貪婪。

  家長給孩子零花錢的時候也要講究方式方法,尤其要注意不要將零花錢與孩子分擔家務掛鉤。很多家長會讓孩子做家務活來賺取報酬,比如說:掃地、擦桌子、洗碗、買菜等。

  可是這樣會給孩子留下一種負面印象:做家務活是一種掙錢手段、是一件苦差事。而家長應該傳達給孩子的正確理念是:家務是每個家庭成員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家長更不能將零花錢與孩子的學習掛鉤。金錢產生的學習動力比發自內心的興趣和責任要薄弱得多,用零花錢激勵孩子去提高成績,反而會增加孩子的投機行為。

  家長對孩子的愛,也不能單純用零花錢去體現。有時候爺爺奶奶為了顯示孩子與自己的親密關係超過父母,會用高額的零花錢來表達。

  可是零花錢一旦被打上「收買人心」的烙印,孩子可能就會變得唯利是圖。家長不妨召集其他家庭成員開個家庭會議,讓大家保證孩子的零花錢只能從一個渠道獲取。

  孩子有了零花錢後,家長這時候該做的是讓孩子學習如何花錢。具體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1.教孩子討價還價、貨比三家的技巧。

  家長不妨當著孩子的面同商家討價還價,讓孩子明白商品的真實價值與商家的出價之間並不一定匹配。事後,讓孩子指出家長當時表現得好與不好,存在哪些改進之處。等孩子慢慢懂得了這其中的竅門後,鼓勵孩子去嘗試,這還能鍛鍊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

  而同一件商品,不妨帶孩子多跑跑不同的地方,當著孩子的面比較商品的價格與質量,讓孩子學會貨比三家。

  2.讓孩子負擔一定的花費。

  和孩子協商好,孩子的生活費、學費、教材費、文具費都由家長支出,但孩子自己的玩具、零食或者送朋友的生日禮物等花費,則需要自己承擔。如此一來,孩子才能體會到精打細算、細水長流的意義。家長如果包攬孩子的一切開支,孩子很難產生勤儉節約的意識。

  3.注重「安全消費」教育。

  孩子好奇心重,容易被各種花花綠綠的塑料玩具或顏色奇怪的糖果零食等吸引。哪怕孩子花在垃圾食品、劣質玩具上的錢並沒有超出預算,家長也要及時干預,因為孩子胡亂消費可能會對他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危害。

  家長在平時要多多告誡孩子,一些來路不明、顏色鮮艷的玩具、零食不要買,或者教孩子辨認食品包裝袋上的質量安全標誌、生產日期等信息。

  生活中,有些孩子有了零花錢後,會產生獨占意識,甚至會對家人發出宣言:「說好了我的錢我自己做主,那這就是我一個人的錢,誰也別想打主意。」面對類似的童言童語,家長千萬別一笑而過,這會縱容孩子的自私心理。

  家長平時要多向孩子傳達這樣的道理:愛和付出都是相互的,而懂得分享的人更受人歡迎。有位爸爸是這樣做的:他平時會特意拿出自己的「私房錢」買禮物送給妻子,並讓孩子為自己出謀劃策。他的孩子不久後做出了類似的舉動——用自己的零花錢買了束花送給媽媽。爸爸的以身作則,讓孩子更加直觀而深刻地明白了用金錢去創造愛與分享的意義。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