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衝動不急躁,教孩子有耐心地面對一切
2024-10-08 18:02:28
作者: 劉小軍
沒有耐心的孩子在玩遊戲的時候抓抓這個,看看那個,做什麼都是有始無終、三分鐘熱度。家長不免煩惱:「我給你報了鋼琴、美術、長笛各種培訓班,怎麼你一個都堅持不下去呢?」
有的孩子一旦發現自己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就很容易失控地尖叫、大哭。家長要想糾正孩子的這種表現,就首先要克服自己身上衝動與急躁的情緒。
媽媽騎著自行車載著歡歡過馬路。紅燈亮了,媽媽停下來,煩躁不堪地抱怨道:「這條路紅燈也太多了吧。」歡歡摸著飢腸轆轆的肚子,問媽媽道:「媽媽,我餓了,想吃巧克力。」媽媽不耐煩地從包里掏出一包巧克力,撕開包裝紙,掰了一塊遞給歡歡。歡歡津津有味地吃著。
綠燈亮了,媽媽騎上車就走。歡歡手上的巧克力還剩下大半,緊緊地攥著,不停地說:「媽媽,等我吃完嘛!」媽媽急了:「吃什麼吃,趕緊走!」歡歡卻鬧了起來:「不嘛不嘛,我現在就要吃!」
媽媽把車子停在路邊,平復自己急躁的情緒,慢慢地跟歡歡說:「媽媽剛才為了早點回家,太著急了。媽媽騎著車過馬路的時候需要注意來往的車輛,要不然會很危險。這裡不適合吃東西,等媽媽帶著你回家後,你就可以安心地吃巧克力了。」歡歡聽了之後,不鬧著吃巧克力了,乖乖地跟著媽媽過馬路。
家長想要孩子能夠保持耐心的前提是自己也不要隨便對孩子發脾氣,不該被孩子的情緒所影響。
面對孩子的急躁,家長應該循循善誘,千萬不要太過於強勢和衝動,否則只會起到反作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始終保持平和、正面的心態,不斷提升自身的修養,不斷加強自我克制的能力。
隨著社會節奏不斷加快,一些白領家長已經將催促孩子快一點變成了一個口頭禪。孩子稍微磨蹭一點,家長就會罵罵咧咧、火冒三丈。
可是家長卻沒有意識到,孩子的世界與大人截然不同。大人從起床穿衣到洗漱完畢也許要不了十分鐘,而孩子可能需要花費半小時才能完成這些事情。所以,家長一定要對孩子多點理解。
孩子耐心不夠,是有科學解釋的。3到4歲的孩子正處於一個「怪毛病」層出不窮的特殊階段。首先,這一階段的孩子內心十分敏感,通常表現為情緒多變,喜歡哭鬧。
在家長看來,孩子這般任性不講理,顯得很「自私」。家長的管教經常能引來孩子劇烈地反抗,就在這一場場「拉鋸戰」中,家長和孩子互不相讓,耗盡了彼此的耐心。
家長若忽略了這一時期的「耐心教育」,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沒有耐心、遇事衝動急躁會成為他性格中最大的缺陷。孩子也從此被負面情緒所綁架。
曾有一條父親吐槽孩子寫作業的朋友圈引來了網友的熱評,那位父親是這樣說的:「陪兒子寫作業到五年級,然後心梗住院了,做了兩個支架。想來想去命重要,作業什麼的就順其自然吧。」原來孩子在書桌前總是坐不住,還沒寫幾分鐘就走神了。
這位父親總是連吼帶罵,每一次都被氣得心口疼。就這樣鬧騰了幾年下來,父親徹底失去了耐心,而孩子最後也沒能端正態度,依舊是一坐到書桌前就煩躁無比……
這位父親如今才想到要「順其自然」,當初他若能以這種平和的態度去教育孩子,也不會釀成今天的苦果。「耐心教育」一定要趁早,從幼兒期開始就有意識地去引導孩子進行自我控制,讓孩子形成這樣一個根深蒂固的印象:耐心等待是容易的事情。
家長可以嘗試著運用以下幾個小竅門來讓自己的孩子變得更有耐心:
1.自言自語法。
讓孩子小聲地將遊戲規則和目標說給自己聽,能夠幫助孩子平復急躁的情緒,調整失當的行為。家長平時應該將這個方法教給孩子,讓家長沒有陪伴在身邊的時候,孩子也能夠自我調整情緒。比如說,孩子在心裡對自己說:「別急,下一個才是我。」「先數60秒。」……這個小竅門會讓孩子的情緒調整能力逐漸加強。
2.孩子等待時,和他們做一些小遊戲。
孩子不耐煩的時候,家長可以運用各種小遊戲將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他們感興趣的事情上去。比如說,鼓勵他們背一首古詩,唱一首兒歌。
有些經驗豐富的家長會在這個時候和孩子玩「猜猜看」的遊戲。讓孩子選出一個東西,再描述它的樣子,家長通過孩子的描述猜它是什麼。還有的家長會讓孩子從周圍的環境中找出一些有特殊特徵的事物,比如說,在有字的牆上讓孩子找出自己能夠認出的字等等。
玩這些小遊戲的目的是為了轉移孩子等待時那種不愉快的體驗,讓他們覺得等待也可以是一件充滿樂趣的事情。久而久之,孩子的耐性便逐漸提高。
擋在孩子和家長面前的是同一座大山,它叫作「衝動、急躁的情緒」。動不動就對孩子發火的家長,也是改造對象之一。所以,家長應和孩子站在同一陣線上,一起努力,直至最終戰勝這種負面情緒,成為更有耐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