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沒有不懂感恩的成功者
2024-10-08 18:02:11
作者: 劉小軍
生活中,這樣的場景屢見不鮮:爺爺奶奶背著書包,腳步蹣跚地跟在孩子身後;母親臥病在床,還不得不聽孩子抱怨為什麼家裡沒有準備好飯菜……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可有的家長卻施予了錯誤的愛。他們對孩子越是千依百順,孩子就變得越來越冷漠,不懂得感恩。沒有教會孩子感恩的家長,無疑是失職的。
泰國的一個短片曾引起無數觀眾的熱議,短片中的女孩與母親大吵一架後偷偷離家出走了。她在街頭閒逛了很久,聞到街頭麵攤傳出的香味,不由停住了腳步。見女孩可憐兮兮的樣子,老闆娘給她端來一碗麵。女孩狼吞虎咽地吃完後,對老闆娘表達了心中的感激之情。
誰知老闆娘竟將她罵了一頓,說:「你該感激的是你的母親。」女孩幡然醒悟,她立馬跑回了家。母親看到她,不由面露喜色:「趕緊過來吃飯,飯都涼了……」
女孩生活在母親無微不至的照顧中並不自知,卻能對別人給予的一點溫暖表現得感激涕零。這其實是很多孩子的真實寫照,這些孩子一味地向家長索取,當在某一件事情上得不到滿足時,便對家長生氣,甚至怨恨家長。
泡在蜜罐里長大的孩子一旦受到了挫折,最容易被別人給予的小恩小惠打動心扉。然而,他們最容易忽視的卻是自己父母的恩情。
教會孩子感恩是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針對孩子進行的感恩教育不應流於形式。感恩教育的第一步是讓孩子學會感恩家長。大部分孩子之所以忽視家長的付出,是因為他們沒能與家長產生共情。缺乏共情能力的孩子並不懂得何為關心家長,何為體諒大人。
大多數家長將孩子保護在「溫室」里,雖然口頭上一味抱怨著「生活不容易」,但孩子其實對家長正在面對什麼、有多艱難並沒有具體的概念。家長一味地以孩子為中心,永遠把孩子的感受放在第一位,最後培養出來的卻是調皮搗蛋惹人厭的「熊孩子」,長大了更變成「白眼狼」。
家長在對孩子有求必應的同時,孩子卻以為家長對他們一無所求,這種教育模式下長大的孩子很難懂得什麼是感恩。有時候,不妨做個「計較」的家長。孩子睡前忘了給你一個吻,不妨假裝生氣,假裝委屈;孩子忘了分一口好吃的給你,或者忘了你的一個小要求,不妨將「在意」寫在臉上……像這樣的小事,反而應該多計較一點。
劉芸在接女兒朵朵放學的路上買了幾個可口誘人的蘋果。她問孩子道:「朵朵,你說這些蘋果該怎麼分配啊?」朵朵想了想,回答說:「青一點的蘋果給爸爸吃,因為爸爸說他喜歡吃酸的;媽媽你就吃這個最小的蘋果,你不是在減肥嗎?奶奶老說自己牙齒不好,就不給奶奶吃了……」劉芸越聽心裡越不是滋味。
本書首發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平時大家都很寵著朵朵,有好吃的都會找各種藉口讓給朵朵吃。她沒想到,朵朵完全沒有領會大人的用意。劉芸嚴肅地對女兒說:「朵朵,奶奶最喜歡吃蘋果了,這個又大又甜的蘋果得給奶奶吃。你人小胃口小,就吃這個小一點的蘋果吧。」
朵朵在分蘋果的時候並不是自私,她只是不知道平日裡家長們說的那些理由,都是為了把好吃的留給她所找的藉口,家長如果只對孩子默默無聞地付出,而不讓孩子知道,那麼孩子便容易忽視平日裡家長的好意,容易把一切都當做理所當然。
想要讓孩子學會感恩,家長應該這樣去做:
1.帶孩子去自己的工作場所看看。
家長可以讓孩子了解自己工作的性質,讓他們體會到掙錢的不易。孩子慢慢會明白家長的艱辛,理解家長付出的一切都不是理所當然的。也可利用父親節、母親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來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孩子若是送了你禮物,一定要當場對孩子表達謝意。孩子有了被需要的滿足感,就更願意去幫助別人。
2.讓孩子參與家庭勞動,或帶孩子去當地敬老院等福利機構體驗。
家長不妨引導孩子從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為孩子創造回報的條件。比如說,將家中洗碗、掃地之類的家務活都交給孩子去做。有些開明的家長還會將孩子帶去養老院等福利機構,讓孩子幫助老人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用行動回報社會。
3.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
與集體相處融洽的孩子往往樂觀而開朗。當他們心中對集體、家庭的責任進一步加強時,才會懂得關愛他人,才能體會到奉獻的意義。
4.孩子有了吃「獨食」的想法時,第一時間拒絕。
習慣吃「獨食」的孩子慢慢會養成自私的性格。他們會認為自己吃好吃的食物,占有好的資源是理所應當的事情。不懂得分享、不知道如何關愛他人的孩子也無法得到更多的愛。家長學會拒絕孩子這種行為,孩子才能漸漸學會付出自己的愛。
高爾基曾說:「愛孩子,這是母雞都會做的事情,但教育好孩子,卻是一門藝術。」懂得感恩的真諦對孩子而言意義重大,對家長而言也是一件極有成就感的事情。
在孩子嘗試著回饋家長、回報社會的過程中,家長要將讚揚掛在嘴邊。哪怕孩子做得不盡如人意,家長也要發自肺腑地感激他、稱讚他、肯定他,這是孩子前進動力的最大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