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父母都善用同理心
2024-10-08 18:01:14
作者: 劉小軍
很多家長時常抱怨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似乎越長大暴露出來的問題就越多。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隨著孩子長大,家長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孩子的行為上,很容易忽略孩子的內心想法。然而,在親子關係融洽的家庭中,家長都懂得運用同理心去和孩子溝通,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
磊磊悶悶不樂地從幼兒園回到家中,嘴裡嚷嚷著再也不想去上學了。媽媽沒有責備磊磊,她將磊磊叫到身邊,輕輕地摟在懷裡,撫摩著磊磊的小腦袋,輕聲詢問:「為什麼在幼兒園不開心呢,能跟媽媽說說嗎?」。
磊磊訴說著自己的委屈,媽媽靜靜聆聽,不時用手輕拍磊磊的肩膀。慢慢地,磊磊情緒恢復了平靜。半小時後,磊磊一抹眼淚,臉上又泛起了笑容。他掙脫媽媽的懷抱,如往常一樣打開電視看起動畫片來。
第二天,磊磊背著書包開開心心地上學去了,早已忘記了前一天的不快。
磊磊媽媽用溫暖的懷抱、輕拍肩膀的慰藉,拉近了與磊磊之間的距離。這就是用同理心與孩子溝通。一旦孩子產生被理解和接納的感覺,溫暖油然而生,陰霾消散殆盡,心態就會變得越來越積極。
研究證明:有同理心的家長,他們的孩子未來得抑鬱症或孤獨症的概率會更低。這是因為孩子內心深處最細微的情感都能被家長理解,他們成長過程中的煩惱也容易被家長發現,因此親子之間的關係變得透明、和諧。家長的善解人意會讓孩子越來越喜歡傾訴與分享,心裡沒有陰霾。
有同理心的家長哪怕不認同孩子的觀點,也不會隨意加以評論,更不會攻擊孩子的人格和自尊。他們將孩子視為獨立的個體,從不以自己的評判標準去要求孩子。
有同理心的家長會及時與孩子交流溝通,幫助孩子儘快脫離負面情緒。他們會告訴孩子這樣的道理:用愛來接納、包容身邊的人,但必要的時候憤怒也是可以的,學會自我保護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電影《奇蹟男孩》的主人公是天生有著面部缺陷的小男孩奧吉。五年級時,奧吉終於有機會進入學校學習,卻因為長相受到同學們的嘲笑和欺負。
當他傷心的時候,媽媽溫言道:「身處不喜歡的地方,不妨想像自己喜歡的地方場景。雖然不容易,但你要理解別人的不懂事,大度一些好嗎?」
「你可能感覺孤獨,但事實不是。我們始終與你站在一起。」爸爸悄悄提醒道,「如果被欺負,就欺負回去」。
在父母的教導下,奧吉變得自信起來。後來,他在朋友面前毫無掩飾地說:「這就是整容後的模樣,我可是拼了命才這麼帥的。」
家長若缺乏同理心,就會對孩子做出的努力視而不見,並習慣性地否定孩子的想法,貶低孩子的主張,懷疑孩子的感受。久而久之,孩子也變得自私、冷漠起來。他開始不理解家長,也不關心周圍的人。生活中這樣的場景比比皆是:孩子在別人遇到困難時冷嘲熱諷,再小的事也不伸手幫忙;孩子在家長購物時撒嬌耍賴,不理解家長的難處……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同理心低的孩子,很難控制情緒,容易有攻擊性行為,進而影響人際關係。那麼,家長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呢?可參考以下建議:
1.識別孩子的情感。
孩子的童言稚語中往往潛藏著深意,家長要從孩子的言行舉止中找出蛛絲馬跡,識別孩子的真實情感。例如,孩子說:「聽同學說,動物園裡的河馬長得很奇怪。」他其實是想讓家長帶他去看河馬。在細心體察孩子情感的過程中,家長其實也是在培養孩子對自己的信任。等孩子發現家長能夠理解自己的小心思時,就能夠慢慢地將心裡話都直接表達出來。
2.用「每日情緒」等小練習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
將畫著各種情緒的人物小卡片貼在家裡顯眼的地方,比如說,生氣、難過、開心、失望、困惑等,然後和孩子一起做練習。例如,在孩子因要求得到滿足後露出笑容時,帶孩子照照鏡子,看看自己的表情對應著小卡片中人物的哪一種情緒,認識到自己的這種情緒叫做開心。這些小練習能讓孩子理解自己的感受,慢慢學會用準確的方式表達情緒。而對自己情緒有深刻理解的孩子,往往也能更細心地體察到他人的感受。
3.教孩子用一些短語來表達同理心。
比如:「那太糟糕了」「你還好嗎」「是什麼讓你這麼心煩」等。同時告訴孩子,表達關心話語的時候要注意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的配合,如搭配上點頭、沉思、嗟嘆、失望的表情等。平日裡不妨多帶孩子在鏡子前做練習。這一過程是在培養孩子健康的社交行為。
4.發現孩子搞「小團體」時要及時教育。
尤其是在小學時期,孩子喜歡分「圈內人」和「圈外人」。家長要教導孩子去包容和接納不同的人,平時多帶孩子出去走走,讓孩子認識到周邊世界的豐富多元。
家長善用同理心去對待孩子,孩子也能夠學會用同理心理解父母、對待他人,不會再出現無理取鬧的行為。同理心強的孩子更能體會他人的情緒、立場,並能和諧地處理人際關係,成長過程中也會收穫周圍人的喜愛和支持,表現出的積極品質就越來越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