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的可怕力量
2024-10-08 18:01:12
作者: 劉小軍
家長雖然都很愛孩子,希望孩子能成長得更好,但大部分家長總會在不知不覺間給孩子設立一個外部形象,或在不經意間給孩子施加負面的心理暗示。慢慢地,孩子接受了這種「角色設定」,再也無力去改變。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
一天,媽媽讓小美幫忙去旁邊的小賣部買瓶醬油。小美拿過錢蹦蹦跳跳地去了小賣部。當小美買回醬油時,媽媽已經等得不耐煩了:「讓你去買瓶醬油都這麼慢,那其他事情還怎麼敢指望你!」小美特別傷心,默默地回了自己的房間。
晚飯後,媽媽又讓小美去書櫃找一本書,小美翻來覆去找了很久,不確定是哪一本。正找著,媽媽抱怨道:「怎麼找這麼久,你的小腦瓜也太笨了。」小美很沮喪,待在一旁默不作聲。
後來,小美做事越來越不積極,成績也逐漸下滑……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棵幼苗,積極的心理暗示好比「陽光和肥料」,而不良的心理暗示卻是「暴風驟雨」,前者給得越多,孩子越能茁壯成長,而後者只會摧毀孩子的前途。
有些家長說起自家孩子,翻來覆去就是這麼幾句話:「他天生膽小,一打雷就要躲起來」「她吃飯就是挑食,從小就這樣」「我家孩子像她媽,腦子笨、性子直」……殊不知「說者無意,聽者有心」,長年累月生活在這樣的評價中,漸漸地孩子也會接受這種設定,生活習慣和性格特徵也會越來越趨向於家長所描述的模樣。所以,千萬別忽視這種日常的心理暗示,它能夠給孩子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家長想要幫助孩子改掉那些小毛病,不妨換一種表達方式。比如說,將孩子的「笨」「情商低」「膽小」歸結為孩子「還沒準備好」。讓孩子明白,他需要更多時間和機會去歷練。這其實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會讓孩子對未來躍躍欲試,「等我準備好就可以的!」
「皮格馬利翁效應」是心理學中的一項重要理論。它告訴我們:讚美、信任和期待帶著無與倫比的魔力,它能改變人的行為。家長一定要學會正確地對孩子進行心理暗示。
曉璇無論做什麼事都會習慣性地說一句:「我不會。」
早上起床穿襪子,她可憐巴巴地對媽媽說:「我不會。」媽媽讓她將衣服扣子扣上,曉璇嘟囔著:「我不會。」而不去行動。
有一次,媽媽鼓勵曉璇說:「孩子,你不是不會,是還沒學會,現在學了就會了呀。」說著,媽媽脫下自己的外套,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地教曉璇穿衣服。曉璇學著媽媽的樣子,花了好幾分鐘才穿好外套。媽媽喜形於色,摸著她的小腦袋說:「曉璇真聰明,學得真快!」
從那以後,曉璇穿衣服越來越熟練,讓曉璇起床穿衣對媽媽來說再也不是個頭疼的問題了。
媽媽用鼓勵和期待的方式,讓曉璇從「我不會」到慢慢地將事情做得熟練。在其他事情上,也有利於讓曉璇充滿自信,生活中那些不會的事情,只是還沒有學而已,學了就會了。
家長對孩子採用的暗示性的語言要足夠含蓄、委婉、不帶功利性。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者的意圖,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例如,孩子做事虎頭蛇尾,與其對他批評、指責,不妨對他說:「這次做得比上次好多啦,進步很大喲。」
除了語言,家長還可以運用表情或身體動作去暗示。眼神是一種無聲的語言,有時候它比語言更細膩,而面部表情也可以傳達出很多信息。當孩子做了好事,或者勇敢地戰勝了困難時,朝他點點頭,沖他會心一笑,都是很好的激勵方式。
再比如:向孩子比「V」的手勢,豎起勝利的大拇指,輕柔地撫摩孩子的頭,拍拍孩子的肩膀,拉著孩子的小手,給孩子一個擁抱等都可以傳達出一種鼓勵的力量。
成長環境在孩子性格養成中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家長可以用自己的行為給孩子做出良好示範,同時為孩子塑造溫馨、積極的家庭氛圍,幫助孩子養成自信、陽光的性格。
家長還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多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比如說,在孩子對自己能力產生懷疑的時候,打斷孩子那些「喪氣」的話,告訴孩子不要愁眉苦臉,鼓勵孩子多多微笑、抬頭挺胸、眼神堅定,並在心裡保持著這樣的信念:「我一定可以的!」
根據調查,接近90%的成功者,在幼年時期都曾有被家長的積極暗示所「拯救」的經歷。家長一味地說道理也許並不能讓孩子理解,運用迂迴的暗示法往往卻能給孩子強大的力量,讓親子關係更融洽。
心理暗示的力量是巨大的,家長應少給孩子一些批評責怪,多給孩子一些積極向上的心理暗示,這樣才能在不久的未來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