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讀懂孩子的心,是正確教養的前提 理解,是最有效的管教
2024-10-08 18:00:58
作者: 劉小軍
家長覺得孩子淘氣、不聽話……這種種想法,基本都是在用成人的視角去看待孩子。三四歲孩子的家長尚不能理解孩子哭鬧背後的真相,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家長們更不懂孩子在想些什麼。所以,很多家長渴望能學會「讀心術」,以便能明白孩子的心理、找到其行為動機,更好地管教孩子。
剛上小學的玉玉做完作業後,在沒人要求的情況下,興致勃勃地朗讀起第二天要學的課文。媽媽在一旁聽得很認真,偶爾聽到玉玉讀錯的地方也會和顏悅色地指出來。一開始,玉玉痛痛快快地改了。可之後,媽媽又連續指正了五六次,玉玉不高興了,將書扔在一邊悶聲道:「不讀了!」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
媽媽的好心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玉玉閱讀的積極性。這個例子也反映出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一些失誤。換位思考,若你正興致勃勃地做一件事,身旁的人卻總說你這兒不對那兒不對,即使你明白對方是出於好意,恐怕也不會高興。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孩子的感受究竟是怎樣的呢?其實啊,孩子的心理反應其實和大人差不多,只是認知程度不同,二者都喜歡被讚揚、被鼓勵,不喜歡被澆冷水;喜歡被尊重,不喜歡被忽視;順順利利就開心,遇到了挫折就傷心;自由自在就覺得舒服,言行遭到限制就覺得煩惱……
孩子和大人一樣,當現實與預期不符時就會心生惱怒。只不過孩子心思單純,未經過磨鍊,不懂得克制、忍耐。家長想要讀懂孩子,就先想想如果是自己遇到不順心的情況,是否也會這樣。
孩子很多讓人抓狂的行為,其實是成長過程中很正常的表現。孩子的心是純淨的、沒有邪念的,他們的所有情緒和想法都會直接用行為不加掩飾地表現出來。他們還不太懂得是非對錯,不了解「大人世界」的規則,行動往往隨心所欲。當孩子做出任性妄為的行為時,家長應直接與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想法。注意,這裡所說的溝通是讓父母扮演提問者、傾聽者,通過循循善誘的方式了解孩子的想法。
家長通過遊戲可以發現孩子所具有的特質:調皮、聰明、善良、勇敢……
通過孩子畫的畫,家長可以了解孩子的內心,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塗鴉心理學」。繪畫是一種特殊語言,自有其內在的邏輯。觀察孩子所使用的線條、色彩、人物、環境、布局等因素,能夠幫助家長解鎖孩子內心的密碼。
爸爸和琪琪一起畫畫玩,孩子畫好後,爸爸拿起琪琪的畫仔細觀摩了一下。他發現,畫中的琪琪雖然站在草地中間,但是明顯離爸爸遠,離媽媽近。
爸爸問:「距離畫裡的琪琪最遠的那個東西是什麼?」
琪琪回答說:「是房子。」
「為什麼房子這么小,這麼遠?」
琪琪說:「因為家離畫上的我們很遠。」
「為什麼家裡這麼遠?」
「因為我不喜歡待在家。」
「為什麼不喜歡呢?」
琪琪說:「我希望爸爸媽媽能一起帶我去草地上玩。」
原來,琪琪的父親忙於事業,很少有時間陪伴琪琪。家對於琪琪而言,好比禁錮自由的牢籠。琪琪渴望父母能抽出時間,陪她外出遊玩。
為了讀懂孩子的心,家長要加強修養,積極地去了解孩子整個兒童期的發展特點。因為孩子在不同年齡段有著不同的喜好,比如說,某一階段的孩子很喜歡玩泥土、玩沙子,如果家長不懂得這一階段孩子的心理特點,很可能會出於衛生或者看護的考慮粗暴地制止孩子去玩耍,而孩子則會因為需求受挫而鬧脾氣。
孩子的需求表達方式往往有著一定的獨特性。比如,孩子頻頻搗亂,其實是為了吸引家長的注意力,希望得到家長的陪伴;孩子想要逃避某個任務時,可能會找出各種荒誕的藉口……如果家長只關注問題的表面,一味用嚴厲批評的方式制止孩子淘氣的行為,孩子很有可能會感到不被理解。
孩子若傾訴欲望強烈、善於表達感受,那麼心思則更容易被家長了解。所以,家長要多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立場和感受,並發自內心地尊重孩子,不隨意壓制孩子表達的自由。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懵懂無知、想法幼稚,只需要告訴孩子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即可,家長沒有必要去了解孩子在想些什麼。然而這樣的做法非但凸顯不了家長的權威,反而會讓孩子覺得家長專斷獨行、不理解自己內心的想法,以至於傷害了親子間的感情。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家長只有讀懂孩子的內心,才能更好地教導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