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2024-10-08 17:46:32
作者: (美)菲利普·范·內斯·邁爾斯
(79) 現在,人們認為《民法典》並不像一些作家宣揚的那樣是一個新鮮的事物。立法是開明君主們比較喜愛的做法(比如俄羅斯的葉卡捷琳娜二世、奧地利的約瑟夫二世、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等)。《民法典》幾乎就是康巴塞雷斯為國民公會準備的《民法典草案》的翻版。
本章節來源於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
(80) 從此時起,波拿巴仿效王室的一貫做法,用自己的名「拿破崙」作為王朝的名字。而「拿破崙」這個名字註定要在歷史上占據著極其重要的位置,我們後面將對這個名字逐漸加以了解。
(81) 這裡,拿破崙再次效仿查理曼。他說:「我就是查理曼,因為我像他一樣統一了法國和倫巴第。」
(82) 萊茵邦聯最後包括37個邦國,總人口約1500萬。
(83) 弗朗茨二世已在1804年8月採用奧地利皇帝的名號,恰在拿破崙加冕成為法蘭西帝國皇帝之後。
(84) 史蒂芬斯,《大革命期間的歐洲》,第249頁。
(85) 在耶拿之戰後,拿破崙將薩克森選帝侯扶上王位。
(86) 亞歷山大希望將普魯士作為俄羅斯和拿破崙帝國之間的緩衝而保存下來。他對拿破崙向西推進直逼自己的領土而心存憂慮。
(87) 1806年,拿破崙將那不勒斯的波旁王朝廢黜。
(88) 當然,在判斷德國王公和德國作家們在愛爾福特會議上的表現時,我們應該牢記當時的德國的民族感情是多麼的脆弱。關於歌德和其他德意志思想家對待民族主義的態度在304條會有所體現。
(89) 約翰·莫爾在一支實力強大的法國軍隊面前從西班牙腹地撤退,應該在史冊上記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它與1萬希臘僱傭軍從波斯撤退,並為歷史上最值得紀念的軍事撤退之一。莫爾在西班牙北海岸科倫納戰役中戰死(1809年1月16日),他的部隊因他的軍事才能和勇猛而倖存下來,被帶上了英國的軍艦。
(90) 約瑟芬在1809年12月15日與拿破崙離婚:他與瑪麗·路易絲的婚禮在1810年4月2日舉行。約瑟芬得以保留皇后的頭銜,並在馬爾邁松保有自己的行宮,每年領取200萬法郎的津貼。直到生命的最後,她和拿破崙都保持著良好的友誼。她於1814年5月20日去世。
(91) 《提爾西特和約》很可能決定了拿破崙實際權力的極限。
(92) 當時德意志的最偉大的思想家和作家都主張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追求文化。在歌德看來,國家民族是最不值得關心的東西。歌德將民族愛國主義看作是狹隘的情感,在偉大的思想家眼裡根本不值一提。詩人萊辛也稱愛國主義為「英雄主義的懦弱之舉」,而對國家的愛戴從未在他的頭腦中出現過。同樣對「英雄主義的懦弱之舉」不屑的是哲學家黑格爾。所有這些偉大詩人和哲學家的思想意識中認為世界主義要比民族主義高尚得多——人們不應該將自己看作是一個微小的國家的公民,而應該是世界公民。
(93) 第一次《巴黎和約》,1814年5月30日。
(94) 拿破崙的回歸得到了軍隊的歡迎,尤其是那些從俄國和德國返回的戰俘,但是法國人民普遍不歡迎他回來。
(95) 衛隊長康布羅納將軍對投降的命令做出了如此的回答:「禁衛軍可以倒下,但絕不會投降。」這句名言的出處一直存有爭議。
(96) 他希望遜位給自己的幼子,並宣布他為「法蘭西皇帝拿破崙二世」。
(97) 反法同盟的軍隊與路易十八簽訂了第二次《巴黎和約》(1815年11月20日)。此時的法國不得不接受1789年時邊界線,並付出了70萬法郎的賠款。
(98) 德·托克維爾(De Tocqueville)。
(99) 當然,這些思想並非新的學說。所有所謂的法國大革命思想,都是通過法國大革命為它們注入新的權威,並在世界上被賦予新的進程。
(100) 瑞典被確認占有挪威,丹麥由於與拿破崙結盟而失去了挪威。瑞典和挪威形成了一個雙元君主制國家,兩國各有自己的議會,但在同一個國王的統治之下。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1915年,挪威宣布聯合的解體,並選擇丹麥的查理親王作為自己的國王,並從此成為一個獨立的王國。
(101) 關於德意志重組的細節,參見第360條。
(102) 黑爾戈蘭島控制著易北河的河口,這時它被丹麥割讓給英國。1890年,英國又將這個小島割讓給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國。
(103) 同英國一樣,匈牙利從中世紀起就擁有自己的憲法。瑞典也在法國大革命時期擁有了自己的憲法。
(104) 除了重建了歐洲的國家體系,維也納會議還處理了幾個普遍關注的次要問題,比如河流的水上運輸、外來移民的權利和奴隸貿易等。關於最後一個問題,維也納會議在英國的影響下,對奴隸貿易做出了清晰的判定,承認法國大革命所提出的人生而平等和自由的思想。維也納會議還發表宣言譴責奴隸貿易,幾個主要的國家同意竭盡全力限制奴隸貿易。這幾乎是維也納會議唯一同社會和道德力量站在同一戰線上並塑造了新的世紀開端的行動。
(105) 這是哈佛大學校長查爾斯. W.艾略特於1893年在芝加哥哥倫布紀念博覽會水門上的題詞。
(106) 波蘭曾燃起希望:人民揭竿而起,將俄國的衛戍部隊趕出波蘭。然而,沙皇的大軍迅速反撲,1831年年底,波蘭愛國者們再次倒在了俄國的鐵蹄之下。這個不幸的民族再次陷入艱難的命運。他們的憲法被廢除,波蘭成為了俄羅斯帝國的一個省(1832)。
(107) 參見第353條和378條。
(108) 戰爭之後,路易·拿破崙在英國找到了一處避難所。他於1873年1月9日去世。
(109) 最後一筆分期賠款於1873年交付後,德國最後一批占領軍隨即撤離。
(110) 喬丹,《阿爾薩斯-洛林》,第20—22頁。
(111)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憲法與美國憲法不太一樣,它不是一份單一的法律文件,而是由不同時期通過的法律組成。她的立法機構由參議院和下議院構成,兩院的聯合會議選舉總統,任期7年,並組建內閣,對立法機構負責。選舉為普選制。
(112) 兩國協約在1907年達成,後來英國加入進來,形成了三國協約。
(113) 隨著教會與政府的分離,由政府支付給牧師們的薪水也停發了。教堂留給天主教徒自由使用,但是主教的宅邸和其他宗教建築都作為教育和非宗教活動的場所使用。
(114) 這一時期另一個不幸的事件就是阿爾弗雷德·德雷福斯冤案。德雷福斯是法國軍隊裡的一名猶太裔炮兵上尉,他因被指控犯有叛國罪而受到軍事法庭不公正的審判。這起事件非常複雜,這裡不能全面介紹。
(115) 見第二十四章。
(116) 見第二十六章。
(117) 1918年,在世界大戰的壓力下,英國通過《人民代表法案》,選舉的民主化工作完成。這部選舉法比之前任何相似法案都要深入。它實際上建立了普選制,完全取消了當初的財產限制,並賦予所有「建立了自己的家庭,無論財產或土地價值多少」30歲以上女性以選舉權。這些措施使選民人數成倍增加,選民人數增加了800萬人,其中女性選民600萬人。1919年,英國議會歷史上首位女性(阿斯特夫人)獲得了英國下院的席位。
(118) 這項法案與《1832年改革法案》類似,上院通過對貴族進行一種威脅性的封授而加以抵制。該法案規定議案(除某些特別指定的議案外)如果連續三次在下院獲得通過——程序合法——則無須上院同意即可上升為法律。而且根據這項法案,每屆議會的任期時間從原來的7年縮短為5年。
(119) 在英國,羅馬天主教被排除在選舉權和擔任公職的權利之外。
(120) 蘇格蘭的國教是長老會。
(121) 在1914年世界大戰爆發前,英國議會通過威爾斯政教分離的法案,但是該項法案的實施卻被推遲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
(122) 這個推遲引起了愛爾蘭境內極大的怨憤,他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第二年通過武裝起義來表達這種怨憤,然而很快遭到了鎮壓。
(123) 撒丁王國於1848年通過憲法。
(124) 索爾費里諾戰爭為紅十字會的組建提供了契機。法裔瑞士人亨利·杜南在戰爭過後偶然來到戰場,對傷員所遭受的痛苦印象深刻。因為缺乏醫生和護士,很多傷員長期處於無人照料的境地。杜南深有感觸,決定致力於喚起公眾的關注,並成立機構來照料戰爭中受傷的士兵。由於他的努力,12個國家於1864年簽署了《日內瓦公約》,這份公約標誌著紅十字會的成立。紅十字會的會徽為白色背景下的紅十字。該機構不僅在戰爭時期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在和平時期也會對火災、洪水、瘟疫、旱災、地震和其他緊急事件提供救助。亨利·杜南於1901年獲得諾貝爾獎,1910年去世。
(125) 拿破崙三世並不希望看到一個統一的義大利,就像不想看到一個統一的德國一樣。他的目的是在義大利北部建立一個王國,將奧地利排除在亞平寧半島之外,然後將義大利各邦聯合在一個以教皇為首的邦聯之下。他認為,以這種方式重建的義大利很樂意將法蘭西皇帝作為自己的捍衛者和守護者。
(126) 維克托·伊曼紐爾二世於1878年去世,他的兒子即位,即亨伯特一世。亨伯特於1900年遇刺身亡,他唯一的兒子伊曼紐爾三世即位。
(127)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教皇失去世俗統治權的前幾個月,天主教的大公會議(1869—1870年的梵蒂岡會議)正式通過投票宣布了「教皇無謬論」,並做出決定教皇所有關於「信仰和道德」等問題的言論都是永無謬誤的。
(128) 羅馬的奎里納爾宮包含了所有的義大利政府機構,因此,「奎里納爾」作為義大利世俗權力的代名詞,就像「梵蒂岡」是義大利屬靈權力的代名詞一樣。
(129) 1908年,自1755年裡斯本大地震之後,歐洲歷史上破壞力最大的地震於義大利的卡拉布里亞和西西里爆發。這次地震造成7萬人喪生。墨西拿的西西里城幾乎完全被摧毀,大量居民被埋在廢墟之下。
(130) 最嚴重的問題出現在匈牙利。在著名政治家和演說家拉約什·科蘇特的領導下,匈牙利人民奮起反抗,宣布脫離奧地利的統治而獨立(1849年4月14日)。他們為了自由英勇地戰鬥,但是卻被奧地利和俄羅斯的聯軍所鎮壓。
(131) 普選權在以財產為基礎的狡猾的選舉制度的干擾下變得毫無意義,這個著名的三級投票制度,讓少數一直以來支持王權的富貴階層占據了國會下院半數以上的席位。
(132) 摘自斯科特,《美國和德國國際關係調查》(1917),第42頁。
(133) 德意志單個邦國自由主義運動的失敗,在同時進行的將各邦連接成一個擁有真正自由憲法的統一國家失敗的映襯下,得到更完整的呈現。為了達到制定全國性憲法的目的,1848年5月18日,德意志各邦在法蘭克福召開了一次類似於1789年法國立法議會的制憲會議,目的就是為德意志制定一部全國憲法。不幸的是,制憲會議沒有取得任何成果。這使得德國自由主義的前景看上去毫無希望。很多立憲運動的領導人為了躲避國內的獨裁專制,不得不到美國尋求避難。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德意志各邦努力建立一個真正的國家聯盟時,瑞士卻成為一個真正的聯邦國家。維也納議會重組了瑞士邦聯,使得瑞士各州像德意志邦聯一樣憑藉鬆散的聯邦紐帶結合在一起。像德意志一樣,瑞士也出現了以瑞士統一為理想的黨派;也就是說,他們渴望建立一個更加強大和集權的聯邦政府。為了阻止聯邦集權和保持各州的權力,7個天主教州建立了「分離主義聯盟」。隨後瑞士爆發了戰爭(分離主義戰爭,1847)。分離主義者被擊敗,重新修訂了聯邦憲法;修訂後的聯邦憲法將以鬆散的州為單位連接在一起的邦聯轉變成一個強大的聯邦政府,這在某些方面類似於美國聯邦政府。瑞士成了一個真正的典型的聯邦政府。1874年,新憲法被制定,這部憲法進一步加強了聯邦政府的權力。
(134) 對法國干預的擔心,加速了普魯士宮廷方面的談判。由於拿破崙在同意義大利統一時得到了薩伏依和尼斯作為回報(見第352條),所以他想重施故技,欲以同意德國統一為條件獲得萊茵河畔的某些地區作為回報。
(135) 俾斯麥通過將拿破崙在奧普戰爭時對黑森和萊茵-巴伐利亞地區的領土要求公布於眾,激起了德國人反法的情緒。不只是德意志南部諸邦,整個德意志都對法國產生了極大的敵對情緒。
(136) 關於《法蘭克福條約》(1871)的主要條款,參見第319條。
(137) 帝國由26個邦組成,包括阿爾薩斯-洛林的帝國屬地。聯邦中的一個重要事實,就是普魯士的優勢地位。1910年人口普查時,普魯士的人口數為40165219,而所有其他邦的人口總數為24760770。
(138) 1914年的世界大戰是德皇和其軍事顧問發起的一場侵略性戰爭,但是德皇卻宣稱戰爭是為了保衛祖國,而直到戰爭爆發4天後帝國議會才接到正式通知。
(139) 同盟的開始是1879年德國和奧匈帝國簽訂的盟約。1882年義大利的加入,使得三國同盟最終完成。
(140) 1890年3月18日。俾斯麥退休後在威廉一世贈予的福里德里斯魯莊園頤養天年,他扮演了「德國的普羅米修斯」的角色。他對所有的敵人都投以蔑視,無所顧忌地對皇帝和大臣們的政策進行苛刻的批評。1898年,這位曾長期執掌普魯士王國和德意志帝國權柄的大人物去世,終年84歲。
(141) 有5位首相曾經在他手下任職:卡普里維伯爵(1890—1894);霍恩洛厄親王(1894—1900);馮·比洛親王(1900—1909);貝特曼·霍爾維格(1909—1917);喬治·米夏埃利斯博士(1917);馮·赫特林伯爵(1917—1918);馬克西米利安親王(1918)。
(142) 該黨在1871年獲得的投票數為124000左右;1903年超過2911000;1912年上升到4250399。
(143) 這個二元國家的官方名稱為奧地利-匈牙利君主國。
(144) 1910年的人口普查顯示匈牙利王國的人口總數為20886487,其中只有10050575人口說匈牙利語。
(145) 1910年的人口普查顯示奧地利帝國的人口總數為28571934,而日耳曼人口數(以語言為基礎)為9950266。
(146) 這場戰爭被稱為希臘獨立戰爭(1821—1829)。這場戰爭屬於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運動的一個階段。它在革命的1821年引起了義大利半島和伊比利亞半島的騷動。拜倫爵士將自己的畢生精力致力於希臘自由的事業。他在邁索隆吉翁城被包圍期間死於熱病(1824)。英國、法國和俄國最終都捲入進來。土耳其和埃及艦隊在納瓦里諾海灣被聯軍摧毀。第二年,俄國在多瑙河省開始其行動,我們在後面詳細敘述。
(147) 19世紀及之後的俄羅斯沙皇包括:亞歷山大一世,1801—1825;尼古拉一世,1825—1855;亞歷山大二世,1855—1881;亞歷山大三世,1881—1894;尼古拉二世(廢黜後被殺),1894—1917。
(148) 1864年,希臘由於從英國割得了伊奧尼亞島而擴張了自己的領土,伊奧尼亞島在維也納會議之後一直由英國所保有。1881年,希臘從土耳其割得塞薩利和伊庇魯斯的部分土地,但是在1897年,由於和土耳其蘇丹戰爭的失利,希臘不得不將北塞薩利地區的一部分按照和約歸還給奧斯曼政府。作為巴爾幹戰爭的結果(第433條),希臘又獲得了希臘本土附加領土及愛琴海中大量的附屬島嶼。在自由主義制度下,希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取得了長足進步。人口總數從1832年的612000上升至1913年的4800000(新舊領土都算在內)。工商貿易都得到復甦。科林斯地峽由一條運河橫穿而過。鐵路也修建起來。雅典呈現出了現代首都的面貌。1912年,雅典城內的兩所大學學生人數超過了3000人。
(149) 參閱朗費羅的詩篇《提燈女神》。
(150) 俄羅斯在1871年普法戰爭爆發時否認了這一條款。隨後俄羅斯重新修建了塞瓦斯托波爾的防禦工事,在「一戰」爆發前,俄羅斯一直在黑海保持著強大的艦隊。
(151) 在這份《柏林條約》中,歐洲大國重新修訂了俄國和土耳其達成的《聖斯蒂法諾和約》。這份和約實際上將奧斯曼帝國排除在歐洲版圖之外,並以犧牲塞爾維亞族和希臘族為代價擴大了保加利亞的領土。
(152) 羅馬尼亞(古代的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的行省)、塞爾維亞和門的內哥羅的完全獨立被正式承認;保加利亞根據《聖斯蒂法諾和約》獲得的領土被大幅削減,但是她享有自治權,只不過要向奧斯曼的朝廷納貢;東魯米利亞即將擁有自己的基督教總督,但仍在蘇丹的版圖之內。1885年,東魯米利亞與保加利亞統一。人口幾乎都是羅馬尼亞族的比薩拉比亞被從羅馬尼亞手中奪走,然後送給了俄羅斯。
(153) 農奴數量達到了約23000000,根據特殊法令(1858年7月頒布)農奴已經得到解放。他們立即獲得了長期耕作土地的所有權而不用支付任何費用。他們已經只是名義上的農奴。我們之所以稱其為「名義上的」,是因為這個階層在勞作中只受到為數不多的限制,而且只需要繳納很少的租金。
(154) 從理論上說,沙皇是俄羅斯專制統治者。王位背後權力的真正統治者,是各個等級的官員,他們構成了所謂的官僚機構。這種狹隘的、自私的、腐敗的官員被比作雪萊夫人小說《弗蘭肯斯坦》中的妖怪。像小說中一樣,怪物超越了創造者的控制,犯下了肆無忌憚的罪行。
(155) 杜馬構成了國民議會的下院,而上院則被先前的帝國議會控制,1906年,帝國議會獲得了立法權。
(156) 19世紀和20世紀初俄國歷史上另一個重要事件是她在亞洲的擴張並與日本爆發衝突。關於俄國歷史的這一重要階段和其在「一戰」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們會在下邊的章節中介紹。
(157) 我們還記得,這些中世紀的城鎮曾經是政治自由的誕生地。
(158) 這些早期的數字只是一些粗略估計。關乎19世紀初的人口,並沒有可靠的數字。人口普查只不過是19世紀的創新,而且只有兩三個國家開展了這種活動。
(159) 過去一個世紀發生的從歐洲流向世界其他未被開墾的地區的移民浪潮並不是由單一的原因造成的。隨著歐洲人口壓力的增加,這可能會被看作任何人口遷徙的主要原因,其實同時還有其他政治、宗教和經濟的原因。
(160) 這符合「貿易隨著國旗走」的理論。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的。製造商、貿易商、銀行家、工程師和發起人等確保了對海外半文明土地的政治控制——儘管「門戶開放」政策意味著所有國家的貿易商擁有相同的機會,並受到一系列協議的約束——來獲得工業開發、礦井開採、鐵路修建和對當地統治者放貸的各種優惠措施。
(161) 斯坦利為了追尋利文斯頓的足跡,比較早地進行了探險考察(1871—1872)。
(162) 從剛果自由邦實際建立的1882年,直到1908年,剛果只不過是比利時國王的個人封地。1908年,利奧波德國王將剛果讓與比利時政府。這個國家的重要產品是橡膠、棕櫚果和可可。棉花和菸草也被培育成功。最近估算這塊殖民地人口,大約在9000000到15000000之間。斯坦利規劃的鐵路項目全長250英里,圍繞著剛果大瀑布修建。這項工程使剛果開始和文明世界發生聯繫,這片廣袤的土地在斯坦利之前完全與人類文明隔絕。
(163) 締結條約和決定和戰的權力都保留在英國政府手中。
(164) 後來英屬哥倫比亞、愛德華王子島和其他省份都加入了聯邦,而紐芬蘭則一直拒絕加入聯邦。
(165) 1914年,另一條(環太平洋幹線)連接新布倫瑞克到英屬哥倫比亞魯珀特王子港的洲際鐵路線完工。
(166) 澳大拉西亞,意思是「亞洲南部的土地」,通常包括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地。同南非、加拿大和印度一樣,英國人其實來到這裡很晚。西班牙人和荷蘭人都要比英國來到這裡要早。荷蘭的存在可以通過新荷蘭(澳大利亞早期的名字),范迪門斯地(塔斯馬尼亞最初的名字)和紐西蘭這樣的名稱得以證明。它們都與大島連接在一起。
(167) 紐西蘭不在聯邦之內。它和其他臨近的島嶼一起組成了一個自治領。如果不包括土著居民,總人口剛剛100萬多一點(1911年人口普查的數字)。
(168) 最近一位作家對澳大利亞人口的純粹特點有過一番描述:「澳大利亞是盎格魯-撒克遜民族所擁有的唯一大陸——唯一一個由一個國家擁有的大陸——也是有記錄以來唯一擁有一個民族、一種語言和一個政府的大陸。」
(169) 根據1901年人口普查,英屬印度帝國的人數(包括藩屬國)為294461956;1911年人口普查這個數字達到了315156396。
(170) 英國希望將阿富汗作為其印度殖民地與擴張的俄國之間的緩衝區。這場戰爭造成極大的悲劇,一支從印度前往阿富汗山地的英印聯軍的16000名士兵幾乎全軍覆沒。1879—1880年又爆發了第二次阿富汗戰爭。
(171) 印度和中國之間的鴉片貿易數額龐大,這成為了英國商人和印度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然而,中國政府逐漸意識到鴉片這種毒品的危害,開始抵制鴉片進口。這也是鴉片戰爭的原因。中國政府被迫展開禁菸行動。
(172) 印度兵變的原因有很多。被廢黜王公的煽動;印度本地人日益確信的英國種種行徑讓他們的宗教受到威脅的傳言,這也是兵變的原因之一。本地士兵對軍方的不滿。兵變同時在幾個地區同時爆發。兵變者在坎普爾製造的暴行令整個文明世界感到恐懼。那那·薩希布對英國的駐軍進行殺戮,並將200名婦女兒童集中起來關進一個小房子。因擔心英國軍隊在亨利·哈夫洛克將軍的率領下來解救這些俘虜,那那·薩希布派了5名刺客進入房間,將這200人全部殺死。隨後屍體被拖出房間,扔到附近的水井裡,後來救援部隊發現了這些屍體,但是他們來得太晚了,沒能阻止這場悲劇的發生。
(173) 失去開普敦殖民地之後,爪哇島成了荷蘭所保有的最重要的殖民地。他們逐漸又占有了蘇門答臘島的大部分。這兩個島嶼構成了荷蘭東印度群島的核心,總人口3600萬左右。
(174) 「Trek」荷蘭語中為「遷徙」之意。
(175) 這兩個與現代最強大的帝國交戰的共和國白人總人口僅僅30萬多一點。
(176) 德蘭士瓦和奧蘭治自由邦分別於1906年和1907年建立責任政府。
(177) 根據1911年的人口普查,聯邦的總人口大約為700萬,其中125萬為白人,其他的都是土著居民或有色人種。金礦和鑽石是其主導產業。
(178) 當時的埃及名義上仍然是以奧斯曼帝國為宗主國的世襲封邑。
(179) 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止了奧斯曼帝國對埃及名義上的宗主權。土耳其站在德國及其盟友的一方參加大戰,英國隨即宣布將埃及變成自己的保護國(1914)。
(180) 義大利人對沒有得到突尼西亞而感到失望,他們希望能夠在紅海海岸獲得一個落腳點。他們占據了這裡的一個區域,並將其命名為厄利垂亞殖民地。在非洲東南端,義大利人也占據了一片狹長的海岸地帶(索馬利亞)。但是義大利從一開始似乎運氣就很差。這片海岸地帶氣候炎熱,瘟疫不斷,內陸為阿比尼西亞王國。義大利人企圖在這裡建立自己的保護領地;但是不幸的是,阿比尼西亞並不將自己看成是未開化或停滯不前的國家,她不需要歐洲人的保護。阿比尼西亞國王孟尼利克給了義大利軍隊以災難性的打擊(1896)。義大利人在北非的的黎波里的殖民行動會在後面加以介紹(第433條)。
(181) 在阿爾及利亞和突尼西亞,葡萄和橄欖的栽培發展得相當出色。
(182) 法國迫切渴望將自己的統治向東推進到尼羅河流域,為了獲得對這片土地的要求權,馬爾尚少校率領隊伍冒險穿過中非到達尼羅河流域,並在法紹達升起了法國國旗。但是法國人的行動侵犯了英國的利益。法國在尼羅河上游地區建立殖民統治,威脅到了埃及的安全,與此同時,法國在非洲建立穿過赤道非洲陸地交通線的構想,會阻礙英國規劃的從開普敦到開羅縱貫非洲的鐵路幹線。經過英法兩國激烈的外交爭論,法國最終放棄了在尼羅河流域的所有領地,「法紹達事件」就此宣告結束。
(183) 1904年,德國政府不得不在其保護領地面對土著部落的堅決反抗。經過三年的殘酷戰鬥,才將這場反抗完全鎮壓下去。當地居民幾乎被屠殺殆盡。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的時候,德國在這個地區的殖民人數大約是1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