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2024-10-08 17:46:29 作者: (美)菲利普·范·內斯·邁爾斯

  455.巴黎和會和凡爾賽和約

  停戰協定簽署後,德國政府立即開始將自己的軍隊從占領的法國和比利時的領土上撤出。(244)同時,協約國和其他相關的國家代表制定總的和平協議的安排也在展開。1919年1月18日,和平大會在巴黎開幕。27個國家派出代表出席大會。威爾遜總統是美國代表團團長。法國總理克列孟梭(Premier Clemenceau)當選大會主席。

  大會需要處理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問題,其中主要包括:(1)最後和平協議條款的起草;(2)解決德國與奧匈帝國、俄羅斯帝國、土耳其帝國解體後產生的諸多新國家的邊界問題;(3)聯合國家公約的制定。大會各項工作分別由多個委員會,在1000多名歷史學、人類學、地理學和外交學專家學者的協助下展開各項工作。

  聯合國家公約的制定工作首先完成。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文件草案於1919年2月14日發表,並立刻成為國際社會談論的話題。公約里的條款與德國簽訂的協議交織在一起,並成為協議的一部分,也成為協約國與德國及其盟國簽訂的各項條約的一部分。

  1919年6月28日,在凡爾賽特里亞農宮著名的鏡廳(Hall of Mirrors in the Trianon Palace at Versailles)——也就是1871年威廉一世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的地方——協約國與德國之間的條約,由協約國及相關國家一方的代表與德國代表簽署完成。這是協約國與同盟國之間最早簽訂的和平條約。

  和德國直接相關的重要的領土問題安排如下:阿爾薩斯-洛林地區還給法國,以糾正1871年德國所犯的錯誤。德國豐富的煤礦和鐵礦產區薩爾盆地(Saar Basin)暫時由國際共管,而該地區的礦藏則作為德軍對法國礦藏的破壞的補償而完全歸法國所有。

  為了糾正普魯士在1864年對丹麥所犯的錯誤,什勒斯維希一些地區由當地居民自由秘密地投票後回歸丹麥。

  在東部,德國割讓波茲南、維斯瓦河左岸的西普魯士、西里西亞的部分地區給新成立的波蘭。這些領土的割讓,主要是對1914年以前普魯士在近代歐洲歷史上所犯最大的國際罪惡而獲得領土的原物奉還。(245)老波蘭在波羅的海的港口但澤,成為自由城市,被置於國際聯盟的保護之下。

  根據和約條款,德國被進一步要求承認恢復主權的比利時的領土完整以及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German Austria)和新建立的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以及波蘭等國家的獨立,同時宣布放棄德國在其非洲殖民地和歐洲外其他領地的所有特權並將權力讓渡給協約國各成員國分別或共同享有。

  本章節來源於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

  和約中關於德國陸軍、海軍和兵工廠的條款,本質上就是讓德國不再能夠發動另一場侵略戰爭。相關條款規定德國軍隊應該縮減至10萬人;所有生產武器彈藥的工廠(少數的特殊情況除外)都應關閉;毒氣製造應立即停止;所有軍事院校都應取締;在萊茵河東岸劃定不得保留軍事武裝的區域;有著「德國直布羅陀」之稱的黑爾戈蘭島(Helgoland)上的所有軍事工事和設施都應「在協約國的監督下由德國工人負責,費用由德國政府承擔」進行拆除。

  關於戰爭責任問題,對德皇進行控告的特別條款如下:「協約國及相關國家公開控告前德意志帝國皇帝——霍亨索倫王朝的威廉二世,因其對國際道德準則與條約神聖性的最嚴重踐踏。」他應該被荷蘭引渡,交由國際法庭審判。所有其他違反戰爭法的個人都需要由德國交給國際法庭加以審判和懲處。(246)

  根據和約的補充條款,德國接受自己和盟國對戰爭所負的責任,並有義務將她從入侵國家掠走的汽車、工業機械、藝術品和其他物品原物奉還,而對於損壞的物品應按照裁決委員會認為公平合理的數額進行賠償。

  和約結尾的部分規定,和約由德國和協約國及相關國家批准後應立即生效。1920年1月10日,所有條件都得到滿足後,經由德國和法國、英國、義大利、日本、比利時、玻利維亞(Bolivia)、巴西、瓜地馬拉(Guatemala)、秘魯(Peru)、波蘭、暹羅(Siam)、捷克斯洛伐克和烏拉圭(Uruguay)批准後在這些國家之間生效。而由於美國參議院拒絕在和約上簽字,使得當時的美國成為唯一名義上還和德國在交戰的國家。

  兩天後,美國總統威爾遜按照國際聯盟公約的條款召集相關國家於1920年1月16日在巴黎召開國際聯盟大會。在發給相關國家政府的通知中,威爾遜對此次大會的重要意義做了如下闡述:「大會將標誌著國際合作新的時代的開始,也是向著國家間的理想協商邁出的偉大一步。」

  按照通知的指定日期,國際聯盟大會在巴黎召開,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正式誕生。當然,其未來的前途還需要時間的驗證。(247)

  456.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些確定的影響

  只有時間才能證明巴黎和會工作的永久性,才能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做出完整的評價。然而,這場改變了很多國家命運的世界大戰已經出現了一些確定的後果和影響,由於這些影響和民主運動、民族解放運動及世界聯邦運動的關係,我們應該對這些影響加以關注,這也是我們前文對戰爭進行描述的主要目的。

  首先,「一戰」為世界民主運動注入了新的動力。它令獨裁專制、軍國主義的政府徹底威信掃地,並展示了建立在個人自由和人民主權基礎上的新的國家政府的優勢和優越性。它徹底結束了君權神授的政府,並在世界各地建立了真正的人民的政府。十幾個新的共和國家應運而生。它使得「世界成為民主的安全之所」。

  其次,「一戰」極大促進了民族解放運動。帝國霸權的目的是為了進行世界統治,這是對民族主義精神的踐踏和挑戰,「一戰」導致了所有具有壓迫性的帝國主義政權的倒台和解體——霍亨索倫王朝、哈布斯堡王朝、羅曼諾夫王朝和奧斯曼帝國等都是如此——也使得獲得解放的各國各民族按照民族願景和民族主義精神進行重組。「一戰」促進了民族國家的產生——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其他民族國家——僅此一點,就可以彌補這場戰爭給我們帶來的難以估量的損失和犧牲。

  第三,「一戰」為世界組織走向世界的歷史潮流注入了巨大的動力。毫無疑問,這是這場戰爭最具歷史意義的成果。國家聯盟,儘管其成立之初只包括了部分的主權國家,但是它承載著史前時代就已開始的好戰的氏族和部落合併為城邦和小王國的、世界聯合目標的莊嚴承諾。

  (1) 這個理論在英國和法國得到了最符合邏輯的發展,也正是在這些國家該理論對政治變革施加了最大的影響。

  (2) 出自他的《君權論》(Patriarcha)。

  (3) 這裡費爾默引用了英國著名法學家布蘭克頓(Bracton,卒於1268年)的言論。當君主濫用其職權時人民所能做的就是向他請願使其「彌補自己的過錯」,以及「向上帝禱告」。

  (4) 出自他的《從相應詞句中吸取而成的政策》(法文全集,第23卷,巴黎,1875),第533頁。

  (5) 《從相應詞句中吸取而成的政策》,第534頁。

  (6) 《從相應詞句中吸取而成的政策》,第559頁。

  (7) 參見菲吉斯,《君權神授理論》,第153頁。

  (8) 在中世紀歷史上,諸多情況讓人們相信絕對的君主專制即使不是神命的政府形式,至少也是最好的政府形式之一。其他的政府形式都被嘗試並發現存在很大的問題,它們要麼導致暴政,要麼導致政治混亂。見證過封建領主的貴族政府所施加的令人難以忍受的迫害;見證過教士神權政府的暴政;見證過義大利城邦民主政治下的動盪不安;那麼,看似只有通過加強王權才能實現國家內部的和平和安定。所以這個剛剛脫離了封建無政府統治時代——一個荷馬時代希臘式的混亂——的政治公理,就是——「多數人的統治並不是一件好事;國家只需要一個領袖,一個國王」。

  (9) 然而,這裡需要注意:不是這個時代的所有戰爭都是輕率的、涉及王朝更替或個人化的戰爭。我們可以看到,也有戰爭涉及重大議題和原則的——關於政府體系和文明形式的問題。英國議會和國王之間的戰爭是政治革命大戲的第一部;「七年戰爭」(1756—1763)也是一場由武力來解決重大問題的戰爭。貿易和殖民地利益也越來越成為政府普遍關注的問題,而18世紀一些最重大的戰爭就是起源於國家對貿易和殖民地的嫉妒。

  (10) 應該注意的是,路易的臣民,至少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也相信應該由一個人來治理國家。這樣的想法是有道理的,他們都曾擁有過貴族政體多人統治下的苦難經歷。所有人共同治理政府,或者由他們自己管理政府的話,他們根本無法形成清晰的理念。在經歷了100多年的獨裁暴政和迫害之後,才催生了革命思想。

  (11) 《路易十四作品集》(巴黎,1806),第2卷,第26頁。

  (12) 同上,第121頁。路易補充道,國君從他們的臣民——他們應當作為智慧的管家——那裡拿到的東西用於提升公共福利。

  (13) 同上,第336頁。

  (14) 法國法庭試圖恢復政治功能,有時候它渴望為法國帶來一個像英國議會一樣的機構。其職責之一就是登記王室法令,而這些法令只有經過法庭登記後才能生效。有時候,法庭對國王頒布的法令在登記時猶豫不決並提出抗議,路易下令法庭應該立即登記所有的法令,它可以事後再提出抗議。法庭被迫向王權低頭。

  (15) 參見貝爾德,《胡格諾派教徒美洲遷移史》。

  (16) 同盟在最初的時候包括英國、新教荷蘭、奧地利和其他德意志邦國,後來葡萄牙和薩伏依也加入進來。

  (17) 同盟軍中兩位最偉大的將軍是英國的馬爾伯勒公爵和薩伏依的歐根親王。

  (18) 關於「奴隸專賣許可證」(Assiento)的著名條款,參見第210條。

  (19) 為路易十四時期增光添彩的世界著名法國作家、哲學家、牧師和演說家包括:現代哲學之父笛卡爾(1596—1650);數學天才、著名的《致外省人書》作者帕斯卡(1623—1662);小說家、無可匹敵的性格與舉止描述者拉布呂耶爾(1645—1696);著名書信體作家塞維尼夫人(1626—1696),其書信體作品即使在今天也是法國文學珍貴的部分,並構成宮廷歷史學家的信息寶庫;雄辯的宮廷傳教士和君權神授思想的捍衛者博須埃(1627—1704);傑出的主教、諷刺路易十四統治的著名作品《忒勒馬科斯探險記》的作者費奈隆(1651—1715)。

  (20) 出自國王在星室法庭的演講,1616年。

  (21) 莎士比亞死於詹姆士執政期的中期(1616)。與莎士比亞同時代的幾個劇作家都像莎士比亞一樣在伊莉莎白統治期間開始自己的寫作生涯,活得比伊莉莎白女王要長,他們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創作於伊莉莎白女王繼任者的統治時期。

  (22) 查理在1649年接受審判時引用。

  (23) 「北方法院」由亨利八世創建,此時被斯特拉福德作為加強國王在英格蘭北部騷亂地區獨裁統治的工具。星室法庭由亨利七世組建,當時主要用於處理威脅到政府的犯罪行為,像暴亂、誹謗及謀反。高等宗教事務法庭由44名委員組成,在伊莉莎白統治時期建立,目的是為了施行《至尊法案》和《宗教信仰統一法案》。

  (24) 勞德大主教於1645年被處死。

  (25) 第一次小規模戰爭發生於埃奇希爾(1642),但是初期的最重要的戰役是馬斯頓荒原之戰(1644),在此戰中,保皇派遭受重創。

  (26) 為了支持克倫威爾,議會通過一項特別決議,使得他在掌控軍事委員會的同時保留在下議院的席位。

  (27) 根據當時流行的紀年方法,1648年直到3月24日才結束。

  (28) 在1641至1652年間,島上超過50萬居民喪生或被驅逐;普蘭德加斯特(《克倫威爾時期的移民》,第177頁)指出,在此期間,島上5/6的人口都消失了。他說:「走上二三十英里都看不到一個活物。」

  (29) 聖保羅大教堂就是被毀的教堂之一,後來得以重建。其設計者就是著名的建築設計師克里斯多福·雷恩爵士。他在教堂內的墓碑附近刻有下列銘文:「如果你想找尋他的墓碑,請環顧四周。」

  (30) 查理二世的私生子蒙茅斯公爵提升叛亂標準的時候,詹姆斯的王位還沒有坐穩。伴隨著這場反叛的,是各種形式的報復。臭名昭著的首席大法官傑弗里斯在「血腥巡迴法庭」判處320人死刑,並將841人流放。傑弗里斯以令人難以置信的殘忍方式進行了所謂的審判。參見科爾比《英國歷史文獻選讀》,第81條。

  (31) 在法國,流亡的國王和他的家庭被路易友好款待,路易在自己巴黎的皇宮附近為他們安排了一處宮殿。

  (32) 麥考萊戲稱清教徒之所以反對捕熊,不是因為它給熊帶來的疼痛,而是因為它給觀者帶來了快感。

  (33) 出自Jacobus,它是「詹姆斯」的拉丁名稱。

  (34) 瑪麗於1694年去世,早於威廉。由於兩人沒有子嗣,王位便傳給了瑪麗的妹妹、丹麥喬治親王的妻子安妮公主。

  (35) 這一王朝最著名的統治者是「恐怖的伊凡」(1533—1584)。伊凡驅逐韃靼人,擴大和鞏固了俄羅斯的領土。

  (36) 彼得在1716—1717年間對歐洲做了第二次的巡迴訪問。

  (37) 普魯士腓特烈大帝的妹妹威廉敏娜,在彼得大帝第二次對歐洲做巡迴訪問期間,曾在柏林看到彼得和他的隨從。多年後,她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對彼得及其隨從在夏宮的入住情況進行了一番描述。她寫到王后為了將不可避免的損失最小化而採取的審慎措施:「為了避免這些俄國紳士在其他地方訪問時所出現的破壞情況,王后下令把夏宮中所有易碎的家具都搬走。」關於俄國客人走後給夏宮所造成的破壞,威廉敏娜不得不寫道:「放眼望去一片狼藉。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情形;真的,我認為耶路撒冷當初被圍困淪陷後也不會出現這樣的場景。精美的宮殿遭受嚴重破壞,王后將不得不對其進行重建。」相似的情形也出現在了英國。英國政府在著名的作家約翰·伊夫林的雅致居所招待了彼得一行。居所的主人被迫向政府提出賠償要求。經過仔細的估算,俄國客人給居所造成破壞的賠償金額為超過35000英鎊。

  (38) 瑞典政府此時已經是絕對的君主專制國家。1693年,瑞典國會宣布瑞典國王為「統帥一切之王,對世俗之界不承擔任何責任,他擁有基督教國王一樣按照自己的意志加以統治的權力」。

  (39) 彼得大帝為首都選址時完全想複製阿姆斯特丹,因為他在那裡待過很長時間。

  (40) 查理在土耳其流亡了5年,在此期間他的所作所為完美詮釋了他「北歐瘋子」的稱號,隨後他回到了瑞典。不久,查理就在一場戰役中戰死。查理去世時只有36歲。也許我們通過查理的傳記作者伏爾泰對他的描述能夠更好地理解他,伏爾泰認為查理更像一個晚生了1000年的北歐海盜之王。他確實是「最後的維京人」。

  (41) 波蘭憲法是中世紀封建無政府時代的殘餘。在王權和封建貴族的較量中,貴族獲得了勝利,他們將王權削弱成由選舉產生的影子國王的地位。無政府狀態的一個特別來源就是在憲法中規定國會任何成員都有權力對任何提案投反對票,這樣,每個貴族實質上就是一個國王。但是必須要補充的是,國家的無政府狀態不能作為波蘭的分裂分子減輕自己罪過的藉口,因為他們用盡了各種辦法來阻止改革並增強無政府狀態,那符合他們的利益並有利於進一步推行他們的計劃。另外,1791年,波蘭起草了一部新的憲法,如有機會,波蘭或許會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

  (42) 自1525年以後,普魯士公國一直是由霍亨索倫家族的一支世襲所有。

  (43) 當然瑪麗婭是不能戴神聖羅馬帝國皇冠的。

  (44) 當時普魯士的人口約有500萬;而反對普魯士聯盟國家的人口有1億左右。

  (45) 《胡貝爾圖斯堡和約》(Treaty of Hubertsburg)。

  (46) 教皇分割線和與葡萄牙之間的協定使得西班牙人被擋在了非洲之外,西班牙不得不依靠中間人來從非洲進口奴隸。荷蘭人在法國之前拿到了契約。關於此時期奴隸貿易和西班牙屬美洲殖民地經濟狀況的描述,參見梅瑟《西班牙在美洲殖民統治的建立》,第11章。

  (47) 英格蘭和蘇格蘭兩個國家的王位在1603年斯圖亞特家族繼承英格蘭的王位時合併到一起。

  (48) 漢諾瓦王朝的君主包括喬治一世(1714—1727)、喬治二世(1727—1760)、喬治三世(1760—1820)、喬治四世(1820—1830)、威廉四世(1830—1837)、維多利亞(1837—1901)、愛德華七世(1901—1910)和喬治五世(1910— )。

  (49) 查理·衛斯理創作了超過6000首讚美詩,很多作品直到今天仍深受喜愛。

  (50) 布雷多克的失敗發生在1755年,雙方還沒有正式宣戰。

  (51) Elder William Pitt,後來的查塔姆伯爵(Earl of Chatham)。

  (52) 這裡的情況與新世界的情況有些類似。法國和英國之間長期較量,但也只局限於貿易領域,而不是作為帝國建設者之間的較量。到18世紀中葉,他們開始征服整個國家,並為領土主權打基礎。

  (53) 對歐洲僱傭軍中當地士兵的稱呼。

  (54) 法國位於印度東海岸的貿易據點本地治里被歸還給法國,並一直作為貿易據點存在;但是她的政治權力就像在北美洲一樣,已被戰爭摧毀了。

  (55) 還有許多其他令人欽佩的動機激勵很多像拉法耶特這樣的法國人站在了美國愛國者一邊進行戰鬥(第230條)。

  (56) 丹麥期望英國能夠譴責奴隸貿易。英國在1802年廢除了奴隸貿易。而在美國,1808年後買入奴隸是違法行為。1820年以前,大多數文明國家都禁止了奴隸貿易。

  (57) 另一場重要的人道主義運動就是監獄改革。這主要是受到博愛主義者約翰·霍華德(1726—1790)的推動。霍華德畢生致力於監獄條件和管理的改革。

  (58) 1779年,阿克萊特和克朗普頓將其完善。

  (59) 英國工業革命要比她侵略歐洲大陸早了幾十年,部分原因是英國的商業霸權和世界市場對英國製造商的開放,還有一部分原因是英國煤礦和鐵礦儲量的充足。

  (60) 改革派的絕對專制君主統治時期,一個突出現象就是耶穌會衰落。1759年,耶穌會士被驅逐出葡萄牙;1764年,他們在法國遭到鎮壓,3年後被驅逐出法國;1767年,他們被驅逐出西班牙;1773年,耶穌會被教皇取締(1814年重建)。耶穌會衰落的一個原因就是它阻礙了君主專制國家的中央集權政策;它成為了一種獨立於中央政府之外的國中之國。

  (61) 大部分稅收被分包出去,也就是說,大量資本家與政府簽訂收稅的合同,然後再向國王的臣民收稅。這些所謂的包稅資本家按照合同的規定向政府交納一定數量稅收收入,超過這部分的稅收收入就是他們的利潤。

  (62) 拉布呂耶爾,《人性與世態》。

  (63) 在17世紀英國革命和第18次美國革命的進程中,揭示了歷史發展規律的真相。在這兩場革命中,激發人們起而反抗的,並非暴政強加在人們身上的實際負擔,而是人們的智力的開化。在這種情況下,對他們的權利最輕微的侵犯,都是不可容忍的。

  (64) 熱愛自由和懷疑一切的哲學思潮源頭來自英國。從路易十四去世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英國成了法國文學界和哲學界朝拜的聖地。關於法國人對英國聖祠崇拜的結果,巴克爾曾經寫道:「他們在自由之地尋找自由的決心,引起了法國和英國才智之士的交融,從他們的影響來看,這是18世紀歷史上最重要的事實。」(《英國文明史》第1卷,第12章)。對法國哲學和科學領域產生深刻影響的英國科學家和文學家中,主要有艾薩克·牛頓(1642—1727),約翰·洛克(1632—1704),沙夫茨伯里伯爵(1671—1713)和博林布魯克子爵(1678—1751)。伏爾泰的很多作品都是對牛頓的科學思想和洛克的哲學思想的一種普及和推廣。

  (65) 伏爾泰的一些門徒將他的思想發展成了無神論;但是伏爾泰本人是一個自然神論者,他對無神論的抨擊和對基督教的抨擊是一視同仁的。

  (66) 換句話說,每一個等級代表的多數票決定該等級的意志,而兩個等級的多數票則決定著所有代表的意志。

  (67) 這一生鏽的紀念品今天仍然可以在弗農山莊的展櫃中看到。

  (68) 過路費和使用費是領主分別對道路、渡口、橋樑和市場,以及對碾米、榨葡萄汁和烤麵包等行為擁有的收費的權利。這些稅費後來都被無償廢除。其他令人厭惡的封建稅費,則被農民繳納某些固定的費用所代替。

  (69) 見第26和第64條。

  (70) 國民會議發現將這樣龐大數量的房產立即以合理的價格賣掉幾乎不可能。隨後國民議會以國有化的土地作擔保發行紙幣,這種紙幣被稱作「指券」。這種做法幾乎無一例外地會造成通貨膨脹。法國發行的指券直到貶值到無法流通為止,這一點和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大陸會議發行的大陸紙幣的情形幾乎如出一轍。

  (71) 雅各賓派因其第一次會議在巴黎的一家古老的修道院召開而得名;科德利埃派則因其在一家方濟會修道院集會而得名。科德利埃派只建立了一家巴黎俱樂部;而雅各賓派則在法國組建了無數的分支機構。

  (72) 這首著名的戰鬥歌曲由一位年輕的法國工程師魯熱·德·利爾在1792年創作完成。

  (73) 瑞士衛隊被殺的人數超過700人。他們的忠誠和奉獻精神被位於瑞士琉森的歐洲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紀念像所銘記,那就是「琉森垂死的獅子」。在懸崖的凹處,一隻被長矛刺穿的奄奄一息的獅子用爪子護衛著波旁百合花。這個栩栩如生的獅子像由一塊天然的岩石雕刻而成。設計師就是丹麥著名的雕刻家托瓦爾森。

  (74) 現在得知之前估計的數字都有所誇大。見史蒂芬斯,《法國大革命史》,第2卷,第146頁。

  (75) 王太子當時不過是一個8歲的孩子,他在1793年1月被歐洲諸強國承認為法國國王。那個時候,他還在坦普爾的監獄中。王太子死於1795年,獄卒的虐待是直接導致或至少加速其死亡的原因。

  (76) 這是一項令人讚賞的改革,必須被看作法國大革命的有益成果之一。

  (77) 普魯士、西班牙和其他一些國家與法國簽訂了《巴塞爾條約》,承認了法蘭西共和國(1795)。

  (78) 法國神職人員包括新教牧師和猶太教拉比的薪水都由國家財政支付。這一做法一直持續到1905年政教完全分離時《宗教事務協約》被廢除才得以終止。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