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2024-10-08 17:46:35
作者: (美)菲利普·范·內斯·邁爾斯
(184) 除了我們前面提到的幾個殖民地外,德國「一戰」前在太平洋上還占據著大量的島嶼和群島。德國在土耳其也確保其工業和政治的絕對影響,使得奧斯曼政府幾乎成為德國的附庸,而這也是後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起因及導火索。
(185) 最後一次領土擴大是在1917年,美國購買了丹麥西印度群島的三個島嶼—聖克洛伊島、聖托馬斯島和聖約翰島。
(186) 1905年1月11日,日本的乃木(希典)上將和東鄉(平八郎)海軍上將發動圍攻;俄國的斯提賽爾將軍率軍防守此地。不久之後,雙方在中國的奉天(瀋陽)展開激戰,日軍獲勝。
(187) 1905年5月27—29日爆發的對馬島海戰中,俄國艦隊由羅傑斯特文斯基上將統率。
(188) 繆爾,《歐洲的擴張》,第239頁。
(189) 德國之所以對這一主張表示反對,是因為她已經做好了戰爭準備,決定訴諸武力來達到自己的政治野心。前邊已經說過:「德國和世界的衝突始於1899年的第一次海牙國際和平會議。」
(190) 安德魯·卡耐基意識到了這次大會的重要性,拿出150萬美金用於修建永久國際仲裁法院。這一宏偉的建築被稱為「和平聖殿」。1914年以前,很多可能會導致戰爭的國際糾紛都由這座和平聖殿進行仲裁。
(191) 通過國際調查委員會,英國和俄國之間的嚴重糾紛得以和平解決。俄國艦隊在日俄戰爭期間前往日本途中,曾對北海多格爾海岸的英國漁船發動攻擊。
(192) 這不僅僅是威廉二世個人對德國憲法的解讀。著名的德國歷史學家愛德華·邁耶曾經說過:「德國的皇權必須是不受限制的,這樣,它就只對上帝,而無需對任何人負責。」
(193) 在大戰爭開始時,威廉二世對軍隊發表的演說。
請記住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194) 參見第124條和第139條。
(195) 在最開始的時候,戰爭的真實特性被專制的俄國是西歐自由政府的盟友這一事實所掩蓋;但是當1917年羅曼諾夫王朝被推翻俄國宣布其為共和國時,這一特性才變得清晰起來——儘管這個共和政府非常短命。
(196) 德皇在1900年薩爾堡帝國古羅馬邊界牆博物館奠基時發表的演講。
(197) 這一口號出自德國著名軍國主義者弗里德里希·馮·伯恩哈德1911年出版的著作《德國與下一場戰爭》,這一口號對激勵德國人的侵略精神具有重要的影響。
(198) 《對教皇和平主張的回覆》,1917年8月27日。
(199) 法國和俄國逐漸靠攏,1891年,兩國建立以「兩國協約」而著稱的防禦同盟。
(200) 三國同盟包括德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第373條)。
(201) 法國總理德爾卡塞一直與英國政府進行談判,由於德國的戰爭威脅而被迫下台。
(202) 1906年的阿爾赫西拉斯會議,由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提議召開。
(203) 這是對1876年頒布後又遭到廢除的憲法的恢復。
(204) 阿卜杜勒·哈米德曾經對亞達那和土耳其亞洲其他地區的基督教徒進行大肆屠殺,後來遭到罷黜,他的弟弟隨後登上王位(1909)。
(205) 摩洛哥1912年成為法國的保護國。
(206) 阿加迪爾,1911年。
(207) 其他國家紛紛效仿奧地利。奧地利宣布兼併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的決定兩天後,保加利亞宣布脫離奧斯曼帝國完全獨立。很快,克里特島雖然名義上以土耳其為宗主國,也宣布與希臘合併(1908)。克里特與希臘的合併為1913年《倫敦條約》的所承認。
(208) 塞拉耶佛,1914年6月28日。
(209) 1914年7月23日。
(210) 1914年7月28日。
(211) 德國於1914年8月3日對法國宣戰。
(212) 德國對比利時的侵略將英國捲入戰爭,然而即使比利時的中立沒有被侵犯,作為法國盟友的英國也不會袖手旁觀。英國絕不會放任德國打垮法國,掠奪她的殖民地,將法國變成德國的附屬國。
(213) 這次演講發生在1914年8月4日。
(214) 最重要的戰役是伊瑟戰役和第一次伊普爾戰役。
(215) 遠征軍的倖存者自豪地接受了「不值一提的戰士」的稱號。
(216) 1914年8月3日,坦能堡戰役。第二年初,在東普魯士的馬祖里湖戰役中,興登堡將軍再次給俄軍以致命打擊,俄軍被殺死或俘虜者甚眾。
(217) 大約在1914年9月1日,萊姆貝格被俄軍攻占;1915年3月初,普熱梅希爾落入俄軍之手,奧軍有125000名士兵成為俘虜。
(218) 1915年5月初,杜納耶茨戰役;這場戰役的勝利之於德軍,就像馬恩河戰役之於法國一樣,具有決定意義。
(219) 德軍在東南部取得了更大的成功(第442條)。
(220) 這一保證是在1915年9月1日做出的。
(221) 特倫蒂諾和的里雅斯特。
(222) 包括重要城市戈里齊亞,1916年8月8日被攻占。
(223) 在希臘港口薩洛尼卡集結的英法聯軍被擊敗,而且由於擔心希臘人背後出賣他們,英法聯軍並沒有給塞爾維亞任何有效的援助。
(224) 土耳其在1914年11月參戰,加入同盟國一方。土耳其之所以這麼做,部分原因是擔心一旦協約國獲勝,自己的世仇俄國會對自己不利。
(225) 在加里波利半島。
(226) 1916年1月。
(227) 在海上,最重要的戰役是發生在北海的日德蘭(5月31日),英國和德國的艦隊之間的一場激戰。「這是海軍史上最偉大的一場戰役。」(西蒙茲)這次戰役鞏固了英國的海上霸主地位。
(228) 就在德國向凡爾登發起猛烈攻擊的同時,奧地利人也通過特倫蒂諾發起進攻。為了緩解盟友法國的壓力,俄國和英國開始反攻。俄國軍隊已經從1915年的失敗中迅速恢復過來,他們襲擊了奧地利,俘虜了40萬奧地利士兵。這迫使奧地利匆忙從義大利撤軍,加強對東部邊境線的防衛。在小亞細亞,俄國的尼古拉王子與土耳其人展開一場戰役,侵占了亞美尼亞,占領了埃爾斯倫和特拉比松兩座重要的城市。英國,更確切的說,是英法聯軍,發動了第一次索姆河戰役。這是整個戰爭中的一場規模巨大的陣地戰,從1916年7月1日一直持續到11月30日。德軍的防線動搖了,德國人不得不回撤到興登堡防線。德軍在撤退途中對即將放棄的地區進行大肆破壞。
(229) 1916年8月27日。
(230) 這場戰役直到1917年才結束。
(231) 美國人得到允許,只要按照約定的日期和方式可以每周派遣一艘郵輪前往英國的法爾茅斯港。
(232) 1917年2月3日。
(233) 除了人民遭受的痛苦和普遍厭戰情緒外,這場革命的直接原因就是俄國政府在戰爭期間所表現出的無能,人們普遍相信俄國軍隊所遭受的節節失利完全是因為俄國軍隊中一些親德派的叛國投敵造成的。
(234) 1917年6月26日。
(235) 1917年10月和11月。
(236) 1917年3月11日。之前攻占這座城市的嘗試以失敗而告終,在底格里斯河下游的庫特阿瑪拉,10000英軍被全部俘虜。
(237) 這不是美國人的第一次進攻。這次軍事行動(1918年5月28日)前不久,美國的一個陸軍師英勇無比地襲擊了一支強大的敵軍在蒙迪迪耶附近的坎提格尼駐地。
(238) 美國軍隊還在西部戰線的其他防區發動了一些次要的軍事行動,如俄國北部、塞爾維亞東部和義大利等。1920年2月6日官方公布的數字顯示,美國軍隊的傷亡人數為293067,其中傷215,423人,34844人戰死,42800人死於傷病和意外。
(239) 本條的敘述以一份名為「加拿大在戰爭中的努力」的報告為主要基礎,它由加拿大總理羅伯特·萊爾德·伯頓爵士起草(西蒙茲,《世界戰爭史》,第4卷,第396—401頁)。
(240) 德軍在地中海的兩艘戰列巡洋艦「戈本號」和「布雷斯勞號」不幸逃入達達尼爾海峽,成為把土耳其拖入戰爭並加入同盟國一方的重要因素。在南大西洋的福克蘭群島,德軍唯一的海軍中隊在1914年12月7日被英軍摧毀。
(241) 英國和德國的龐大艦隊在這場戰爭中的唯一一次重大戰役就是1916年5月31日在日德蘭的遭遇戰。
(242) 西蒙茲,《世界戰爭史》,第2卷,第37—40頁。
(243) 戰爭中每年沉沒的艦船噸位數字如下: 1914——314694噸 1915——1298748噸 1916——2291437噸 1917——6187700噸 1918——2675520噸
(244) 此時,協約國已開始了軍隊的遣散工作。到1919年9月30日,美軍在歐洲和國內的軍事力量(總共約400萬人)已經開始回歸正常的平民生活,只在海外保留了幾千人的軍隊。
(245) 參見第194條和202條。
(246) 根據1920年1月15日的報告,巴黎和會最高委員會要求荷蘭政府將前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引渡。但是這一要求遭到荷蘭政府的拒絕。
(247) 在與德國簽訂和約後的兩個月,協約國及相關國家與奧地利之間在聖日耳曼簽署了一份相似的條約(1919年9月10日)。對擁有700萬人口的國家來說,這是一個痛苦的撕裂時刻。根據條約的條款,奧地利將特倫蒂諾和的里雅斯特割讓給義大利,並承認新國家——波蘭、捷克和南斯拉夫——的獨立和主權,這些新國家之前都是奧匈帝國的附屬省份。奧地利還被要求採用奧地利共和國稱號,沒有國際聯盟同意下不得同德國合併。協約國與保加利亞的和約在1919年11月27日簽訂。與匈牙利和土耳其的和約此時還未簽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