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君士坦丁大帝的統治(306-337)
2024-10-08 17:42:48
作者: (美)菲利普·范·內斯·邁爾斯
152.米爾維安橋戰役(312);「這是征服的標誌」
戴克里先和馬克西米安退位後,伽列里烏斯和君士坦提烏斯成為奧古斯都,然而他們的共治只維持了一年,君士坦提烏斯就死在了不列顛的約克(York)。他的士兵不顧戴克里先規定的繼承順序,擁立他的兒子君士坦丁(Constantine)為皇帝。在不同的地區有六個人爭奪帝位,君士坦丁通過18年的征戰才獲得了最高的權力。
帝位爭奪戰中最著名的戰役發生在離羅馬2000米的米爾維安橋(Milvian Bridge),君士坦丁擊敗了統治義大利和非洲的馬克森提烏斯(Maxentius)。在這一戰中,君士坦丁的軍旗是基督十字。有一次,他向太陽神禱告時,日落的天邊突然出現了一個十字,上寫著「這是征服的標誌」(32)。君士坦丁順應天象,立即用十字做了他旗幟的標誌(33),正是在這一旗幟下,他的士兵在米爾維安橋戰役中取得了勝利。
不管君士坦丁用十字做軍旗的背景和動機是什麼,他的這一行為成為了基督教會史上的轉折點。基督教剛出現時,是一個和平而善意的宗教。基督教導它的信徒要放下屠刀。兩個多世紀以來,大多數信徒都遵從這一主張,貴格派(Quaker)的、去軍事化的精神一直都是這一時期的特點。一些基督教早期教父認為,軍人這種職業是與基督生活不相容的。但是,米爾維安橋戰役的勝利卻給教會帶來了改變。它越來越多地參與到世俗權力中去,變得好鬥起來。那神奇的空中十字架的故事和君士坦丁大帝對基督教的擁護所產生的最重要後果就是羅馬軍事精神融入了教會。
由羅馬元老院所建,以紀念君士坦丁在米爾維安橋對馬克森提烏斯的勝利。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
153.君士坦丁讓基督教變成了國家的宗教
君士坦丁於公元313年,即米爾維安橋戰役的第二年,在米蘭頒布了一條命令,承認基督教與帝國的其他宗教具有同等的地位。這一著名的宗教寬容赦令,又被稱為「教會大憲章」,它規定:「我們給予基督徒及其他人選擇宗教的完全自由。」「歷史上第一次,普遍的宗教寬容政策被正式確認。」(34)
然而,通過接下來的幾個法令,君士坦丁讓基督教成了事實上的國教,並給予它異教所沒有的資助。到公元321年,他已經允許教會收受饋贈和遺產,他本人也不停地給教會捐獻金錢和土地。從此,教會開始擁有大量財產,也擁有了隨之而來的世俗精神。它原始的淳樸的精神開始衰敗,早期高尚的道德標準開始淪喪。但丁用他的詩句來嘆息帝國資助的可悲後果:
啊,慈母般的君士坦丁多麼有害,
第一位富有的教父從你那帶走的,
不是你的皈依,而是結婚的嫁妝!(35)
君士坦丁的另一個與新宗教有關的行為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和重要性。他承認基督教的禮拜日為休息日,那一天禁止一般性的工作,而且還命令基督徒士兵必須參加教堂的禮拜儀式。承認基督教的安息日對奴隸來說意義重大。在印歐各族人民的歷史上,奴隸第一次可以每周都休息一天。這是個好兆頭,它預示著每一天都屬於他們自己的時代就要來臨了。
154.尼亞西宗教會議(325)
為了解決基督教內部不同教派之間的爭議,特別是阿里烏斯派(Arians)和亞他那修派(Athanasians)(36)關於基督本質的爭議——前者不承認他與天父的平等地位——君士坦丁於公元325年在小亞細亞的城鎮尼西亞(Nicaea)召開了基督教會的第一次大會。阿里烏斯派受到譴責,大會通過的尼西亞信經成為基督教的正統信條。
155.君士坦丁在博斯普魯斯海峽建立了新羅馬君士坦丁堡(330)
繼承認基督教的地位之後,君士坦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選擇博斯普魯斯海峽上的拜占庭(Byzantium)作為帝國的新首都。君士坦丁選擇在東方建立一個新首都是有很多原因的。
首先,軍事需求十分迫切。帝國最危險的敵人是多瑙河後面的野蠻人和剛剛復興的波斯國王們。這種情況使得在東方建立一個新的和永久的軍事基地變得十分必要。拜占庭以其無可比擬的戰略地位,被指定為最佳的新首都,極其適合帝國的需要。
其次,遷都有著商業原因。隨著羅馬征服希臘和亞洲,帝國的人口、財富和商業中心都向東轉移。現在,在東方所有的城市中,拜占庭的位置最為優越,是擴大了的帝國的商業都會。
不過,遷都東方的最重要原因還是政治因素。和戴克里先一樣,君士坦丁希望建立一個像東方那樣的君主專制政府。但是,當時西方人的傳統、情感和性情使得建立這樣的政府沒有根基。君士坦丁很明智地尋求東方那些更順從的民眾,那些總是對統治者卑躬屈膝的民眾才是戴克里先所推崇的君主專制的堅實基礎。
新都的地址確定了,整個希臘-羅馬世界的藝術和物質資源都被徵用,在新址上建立一個註定與其命運相匹配的城市。帝國的邀請和宮廷的誘惑讓無數人趨之若鶩,湧進了這座新首都。幾乎是在一夜之內,古老的拜占庭就成了新的大都市。為了表示對皇帝的尊敬,城市的名字改成了君士坦丁堡,即「君士坦丁的城市」。台伯河上的舊羅馬城,失去了它最重要的居民,很快便淪為次要的行省省會的位置了。(37)
156.「叛教者」尤利安統治下的異教復辟(361—363)
君士坦丁大帝死後,帝國陷入了近25年的混亂,然後帝國的權杖落到了被稱為「叛教者」尤利安(Julian the Apostate)的手裡,因為他拋棄了基督教並努力恢復異教崇拜。早年,尤利安曾接受過精心的基督教教義培養,但後來,在雅典及其他城市的學習使他受到了異教導師的影響,最終放棄了基督教信仰,開始對古希臘文化異常的仰慕。
尤利安並未採取傳統的復辟手段——劍、火和獅子——因為就在他想消滅宗教的柔和的影響下,羅馬已經變得充滿溫情和人性,尼祿和戴克里先式的迫害已經不可能了。尤利安的主要武器是筆,因為他是一個極有天賦的作家和諷刺家。
「叛教者」皇帝無法根除新的信仰,因為基督教教義的純潔性、它的道德戒條的普遍性和永恆性讓它得以流傳於世。試圖恢復對古希臘-羅馬諸神的崇拜也是不可能的,世界早已超越了多神教的時代:偉大的潘神(Pan)已經死了。尤利安給基督教帶來的打擊很快就為繼任者約維安(Jovian)終止了(363—364)。軍隊中十字皇旗取代了異教軍旗,基督教又是帝國的國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