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兩晉南北朝史(一)> 第六節 殷浩桓溫北伐01

第六節 殷浩桓溫北伐01

2024-10-08 17:33:47 作者: 呂思勉

  永和五年,四月,石虎死。五月,石遵廢石世自立。六月,其揚州刺史王浹以壽春來降。壽春,見第三章第四節。褚裒表請北伐。

  七月,裒率眾三萬,徑造彭城。見第四節。河朔士庶,歸降者日以千計。裒先遣督護王龕伐沛,見第三章第一節。王龕《裒傳》作徐龕,今從《本紀》。獲偽相支重。魯郡山有五百餘家,亦建義請救。魯郡,見第三章第四節。裒建龕領銳卒三千迎之。軍次代陂,未詳。或云:當在沛縣境。為李農所敗,李農,《裒傳》作李蒐,今從《本紀》。《載記》與《本紀》同。龕死之。

  八月,詔裒退屯廣陵。見第三章第九節。西中郎將陳逵焚壽春而遁。時遣戶二十萬口渡河將歸順,會裒已還,威勢不接,莫能自拔,死亡咸盡。《裒傳》。元文尚有「為慕容皝及苻健之眾所掠」句,《通鑑》刪之。《考異》云:「是時慕容皝卒已逾年,永和六年,慕容俊始率眾南征;石鑒即位,苻洪始有眾十萬,永和六年,洪死,健始嗣位;皆與裒相接,今不取。」裒憂慨發病,十二月,卒。以荀羨為徐州刺史。先是桓溫亦出屯安陸,見第三章第九節,時在六月。遣諸將討河北。石遇攻宛,陷之,執南陽大守郭啟。十月。南陽治宛,見第三章第四節。雍州豪傑召司馬勛,勛出駱谷,在陝西盩厔縣西南。進次縣鉤。《晉書》云:去長安二百餘里。時在十月。遣部將劉煥攻長安。關中郡縣,皆殺大守、令、長以應勛。而勛兵少,未能自固,為王朗所距,釋縣鉤,拔宛而還。參看第三節。

  是歲,十一月,石鑒殺石遵自立,六年,閏月,冉閔誅鑒;至八年四月,而為慕容俊所滅,北方每每大亂,苻洪、永和六年閏月來降。段龕、時東屯廣固,永和七年正月來降。廣固,見第四章第二節。張遇、冉閔豫州牧。永和七年八月,以許昌來降。許昌,見第三章第二節。姚弋仲、永和七年十一月來降。魏脫、《本紀》雲冉閔將,永和七年十一月來降。《載記》作魏統,雲閔兗州刺史。周成、《本紀》與高昌、樂立、李歷均雲石虎將,以永和七年十二月來降。成時屯廩丘。《載記》云:成為冉閔徐州刺史。廩丘,見第三章第三節。高昌、時屯野王。野王,見第五章第一節。樂立、時屯許昌。李歷、時屯衛國。衛國,見第三章第四節。呂護、《載記》云:閔平南高崇,征虜呂護,執洛州刺史鄭系,以三河歸順。此洛州為石氏所置,治洛陽。護先嘗據魯口,見下。王擢等擢,《紀》雲石虎故將。以永和八年七月降。先後來降。晉初不能應接,更無論挾以攻戰矣。故北方紛紛,仍不能為晉有。

  北方諸豪中,首先自立者為苻秦,以關中本氐、羌巢穴,其時較諸東方,稍覺寧靜,而苻氏先據之也。苻洪之降晉也,晉授以征北大將軍、都督河北諸軍事、冀州刺史。子健,假節,監河北諸軍事。洪自稱大將軍、大單于、三秦王。

  永和六年,三月,麻秋因宴鴆洪,將並其眾。健收斬秋。去秦王之號,稱晉爵,告喪於京師,且聽王命。時京兆杜洪據長安,京兆,見第二章第二節。自稱晉雍州刺史,戎、夏多歸之。

  本章節來源於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

  八月,健自稱晉征西大將軍、都督關中諸軍事、雍州刺史,盡眾西行。《洪載記》曰:洪謂博士胡文曰:「孤率眾十萬,居形勝之地,冉閔、慕容俊,可指辰而殄。姚襄父子,克之在吾數中。孤取天下,有易於漢祖。」又曰:洪將死,謂健曰:「所以未入關者,言中州可指時而定。今見困豎子,中原非汝兄弟所能辦,關中形勝,吾亡後,便可鼓行而西。」此乃苻氏自誇之辭。觀洪自稱三秦王,便知其早有入關之意。《載記》又言:麻秋說洪西都長安,洪深然之,更可見此中消息。當時諸種落被遷者,原皆急欲乘亂歸故土也。洪蓋欲西歸而未及耳。弟雄率步騎五千入潼關,見第三章第三節。兄子菁自軹關入河東。軹關,見第一節。自統大眾,繼雄而進。至長安,洪奔司竹在今陝西盩厔縣東南。漢有竹丞,魏置司守之。健入都之。遣使獻捷京師,並修好於桓溫。

  七年,正月,健僭稱天王、大單于。杜洪招司馬勛,勛率步騎三萬入秦川。四月,健敗之於五丈原。在今陝西郿縣東南。

  八年,五月,健僭即皇帝位。杜洪屯宜秋,縣名,在今陝西涇陽縣西北。為其將張琚所殺。琚自立為秦王。健率步騎二萬攻琚,斬其首。據《載記》。《司馬勛傳》云:永和中,張琚據隴東,遣使招勛。勛復入長安。初,京兆人杜洪,以豪族陵琚,琚以勇俠侮洪。洪知勛憚琚兵強,因說勛曰:「不殺張琚,關中非國家有也。」勛乃偽請琚,於坐殺之。琚弟走池陽,合眾攻勛。勛頻戰不利,請和,歸梁州。《晉書·勛傳》,語多不確,今不取。池陽,見第三章第五節。使苻雄攻王擢,擢奔涼州。關中粗定矣。

  姚弋仲歸晉較晚,晉授以六夷大都督,都督江、淮諸軍事,車騎大將軍、大單于,而以其子襄督并州,為并州刺史。永和八年,弋仲卒。襄秘喪,率戶六萬,南攻陽平、見第二章第二節。元城、漢縣,今河北大名縣。發乾,漢縣,今山東堂邑縣西南。皆破之。

  至滎陽,見第三章第三節。乃發喪成服。與高昌、李歷戰於麻田,胡三省曰:滎、洛之間,地名有豆田、麻田,各因人所種藝而名之。馬中流矢死,賴其弟萇以免。晉處襄於譙城,見第三章第三節。遣五弟為任。

  《載記》言襄「少有高名,雄武冠世。好學博通,雅善談論。英濟之稱,著於南夏」。又言「襄前後敗喪,眾知襄所在,輒扶老攜幼,奔馳而赴之。其為桓溫所敗也,或傳襄創重不濟,溫軍所得士女,莫不北望揮涕」。雖或過譽,當非全虛,其才略或在苻健之上。然寄居晉地,四面迫敵,不如健之入關,有施展之地矣。

  時河南一片土,為秦、燕所共覬覦。永和八年,二月,張遇叛,使其黨上官恩據洛陽。四月,豫州刺史謝尚帥姚襄與遇戰於誡橋,在許昌。敗績。苻健使弟雄援遇,因襲遇,虜之。仍以為豫州刺史,鎮許昌。是月,冉閔為慕容俊所滅。俊復遣兵圍鄴。蔣干遣侍中繆嵩、詹事劉猗奉表歸順,且乞師。

  初,謝尚使濮陽大守戴施據枋頭。濮陽,見第三章第四節。枋頭,見第四章第二節。及是,自倉垣次於棘津,倉垣,見第三章第四節。棘津,見第四章第二節。止猗不聽進,而責其傳國璽。猗使嵩還鄴復命。干沈吟未決。施乃率壯士百餘入鄴,助守三台。三台,見第四章第二節。此據《載記》。《謝尚傳》云:施遣參軍何融率壯士百人入鄴,登三台助戍。譎之曰:「且出璽付我。今凶寇在外,道路不通,未敢送也,須得璽,當馳白天子耳。聞璽已在吾處,信卿至誠,必遣軍糧,厚相救餉。」干以為然,乃出璽付之。施宣言使督護何融迎糧,陰令懷璽送於京師,而冉氏長水校尉馬願、龍驤田香開門降慕容評。施、融與干,懸縋而下,奔於倉垣。於是燕人亦浸浸南下矣。

  秦、燕交侵,而晉人不能北師者,則以其內外相持,不徒不能協力,且互相牽制也。初長平殷浩,長平,晉縣,屬陳郡,未詳今地所在。弱冠有美名。三府辟,皆不就。庾亮引為記室參軍,累遷司徒左長史。庾翼復請為司馬,除侍中、安西軍司,並稱疾不起。

  於時擬之管、葛。王濛、謝尚,常伺其出處,以卜江左興亡。因相與省之。知浩有確然之志,既返,相謂曰:「深源不起,當如蒼生何?」深源,浩字。庾翼詒浩書曰:「當今江東,社稷安危,內委何、褚諸君,外托庾、桓數族,恐不得百年無憂。足下少標令名;十餘年間,位經內外,而欲潛居利貞,斯理難全。且夫濟一時之務,須一時之勝,何必德均古人,韻齊先達邪?王夷甫,先朝風流士也,然吾薄其立名非真,而始終莫取。若以道非虞、夏,自當超然獨往,而不能謀始,大合聲譽,極致名位。正當抑揚名教,以靜亂源,而乃高談莊、老,說空終日,雖雲談道,實長華競。及其末年,人望猶存,思安懼亂,寄命推務,而甫自申述,徇小好名,既身囚胡虜,棄言非所。凡明德君子,遇會處際,寧可然乎?而世皆然之,益知名實之未定,弊風之未革也。」史言浩善玄言,為風流談論者所宗,世多以成敗論人,遂以浩為虛名無實。其實清談者或無實濟,有實濟者不必皆不善玄言。

  梁武帝嘗講經、捨身,陳武帝亦然,二帝可同日語乎?庾翼、謝尚,皆幹濟之才,翼兄弟尤尚綜核名實,而其慕浩如此;翼與浩書,極論王衍之失,正見浩非其儔;知浩非沽名養望之流也。穆帝初,庾冰兄弟及何充等相繼卒,充卒於永和二年正月。簡文帝時在藩,始綜萬幾,褚裒薦浩,征為揚州刺史。浩頻陳讓,自三月至七月,乃受拜。桓溫滅蜀,威勢轉振,朝廷憚之。簡文以浩有盛名,朝野推服,引為心膂以抗溫。為是與溫頗相疑貳。會遭父憂,去職,時以蔡謨攝揚州以俟浩。服闋,征為尚書僕射,不拜。復為揚州刺史。遂參綜朝權。潁川荀羨,少有令聞,浩擢為義興、吳郡,以為羽翼。潁川,見第三章第三節。義興,晉郡,今江蘇宜興縣。吳郡,見第三章第九節。王羲之密說浩、羨,令與桓溫和同,浩不從。溫與朝廷,是時已成無可調和之勢。晉朝欲振飭紀綱,自不得不為自強之計。羲之性最怯耎,其說浩、羨與溫和同,亦不過為苟安目前之計,然亦未能必溫之聽從也。而世或以不能和溫為浩罪,則瞽矣。

  六年,閏月,浩加督揚、豫、徐、兗、青五州。桓溫欲率眾北征,上疏求議水陸之宜,久不報。溫知朝廷杖浩抗己,甚忿之。雖有君臣之跡,羈縻而已。八州士眾、資調,殆不為國家用。胡三省曰:永和元年,溫督荊、司、雍、益、梁、寧六州。五年,遣滕畯帥交、廣之兵伐林邑,蓋是時已加督交、廣矣。

  七年,十二月,聲言北伐。拜表便行。順流而下,行達武昌。眾四五萬。或勸浩引身告退。吏部尚書王彪之言於會稽王曰:「若殷浩去職,人情崩駭,天子獨坐,當有任其責者,非殿下而誰?」又謂浩曰:「彼抗表問罪,卿為其首。事任如此,猜釁已構,欲作匹夫,豈有全地邪?且當靜以待之。令相王與手書,示以款誠,陳以成敗。當必還旆。若不順命,即遣中詔。如復不奉,當以正義相裁。無事匆匆,先自猖獗。」王與溫書,溫即還鎮。

  是時未有釁端,溫必不敢遽冒天下之大不韙,特欲以虛聲恐動,冀朝廷自墮其術中耳。知其情而不為所動,則其技窮矣。殷浩固非不知此,即簡文亦非絕無能為,其不為所動,亦未必必待彪之之教也。八年,九月,冉智亡,浩帥眾北伐。次於壽陽。即壽春,見第三章第四節。

  《浩傳》云:浩潛誘苻健大臣梁安、雷弱兒等,使殺健,許以關右之任。初魏脫卒,弟憬代領部曲,姚襄殺憬;並其眾,浩大惡之,使劉啟守譙,啟,石氏兗州刺史,永和六年五月來奔。遷襄於梁。見第二章第三節。《襄載記》云:浩憚襄威名,乃因襄諸弟,頻遺刺客殺襄,刺客皆推誠告實,襄待之若舊。浩潛遣魏憬襲襄,襄乃斬憬而並其眾。乃誣罔之辭。既而魏氏兄弟,往來壽陽,襄猜懼。襄部曲有欲歸浩者,襄殺之。浩於是謀誅襄。

  會苻健殺其大臣,健兄子眉,即黃眉。自洛陽西奔,浩以為梁安事捷,意健已死,請進屯洛陽,修復園陵。使襄為前驅。冠軍將軍劉洽鎮鹿台,建武將軍劉遁據倉垣。此據《浩傳》。《本紀》云:遣河南大守戴施據石門,滎陽大守劉遁戍倉垣,其事當在此前。鹿台,在今河南淇縣。石門,見第五章第一節。又求解揚州,專鎮洛陽。詔不許。一似浩絕無能為,徒事句結敵將,以求僥倖者。

  然《苻健載記》云:張遇自許昌來降,健納遇後母韓氏為昭儀。每於眾中謂遇曰:「卿吾子也。」遇慚恨。引關中諸將,欲以雍州歸順。乃與健中黃門劉晃謀夜襲健,事覺,遇害。於是孔特起池陽,特,《通鑑》作持。劉珍、夏侯顯起鄠,漢縣,今陝西鄠縣。喬景起雍,景,《通鑑》作秉。雍見第三章第五節。胡陽赤起司竹,呼延毒起霸城,漢霸陵縣,晉改曰霸城,在今陝西長安縣東。眾數萬人,並遣使詣桓溫、殷浩請救。而梁安、雷弱兒,後皆為苻生所殺。

  弱兒,南安羌酋也,生並誅其九子、二十七孫,其為強族可知。則秦是時,實非無釁,惜浩之兵力,未足長驅,而桓溫又不肯於此時出兵,與之協力,諸起兵者,遂不久皆為苻健所滅也。據《通鑑》:孔特之敗,在永和九年十一月,劉珍、夏侯顯在十二月,胡陽赤在十年正月,惟喬景至八月始敗,而溫伐秦之兵,以十年二月出。

  九年,十月,浩進次山桑。漢縣,今安徽蒙城縣北。使姚襄為前鋒。襄叛,反擊浩。浩棄輜重,退保譙城。十一月,浩啟遣劉啟、王彬之討襄於山桑,並為襄所殺。桓溫上疏罪狀浩。十年,二月,遂廢浩為庶人。徙東陽之信安縣。東陽,吳郡,今浙江金華縣。新安,在今浙江衢縣境。於是朝右無人,不復能與溫抗矣。案殷浩之敗,實敗於兵力之不足。

  《孔嚴傳》言:浩引接荒人,謀立功於閫外。嚴言於浩曰:「降附之徒,皆人面獸心,貪而無親,難以義感,而聚著都邑,雜處人間,使君常疲聖體以接之,虛府庫以拯之,足以疑惑視聽耳。」浩深納之。然則姚襄等之不足恃,浩非不知之,所以終用之者,夫固有所不得已也。下流兵力之不足,由來已久,固非浩之咎。抑兵力之不足;由於民寡而地荒,而浩開江田、疁田千餘頃,以為軍儲。浩歿後,其故吏顧悅之上疏訟之,謂其「驅豺狼,翦荊棘,收羅向義,廣開屯田,沐雨櫛風,等勤台仆」,其忠勤亦至矣。

  當時不欲出師者,大抵養尊處優,優遊逸豫,徒能言事之不可為,而莫肯出身以任事,聞浩之風,能無愧乎?浩所任者:陳逵、蔡裔為軍鋒。裔,史稱其有勇氣,聲若雷震。嘗有二偷入室,裔拊床一呼,而盜俱隕。徒勇固不足尚,要不失為摧鋒陷陣之良。謝尚、荀羨為督統,雖非上材,自亦一時之選也。浩自見黜廢,遂「自擯山海,杜門終身,與世兩絕」。顧悅之訟浩之辭。史既稱其「夷神委命,談詠不輟,雖家人不見其有流放之戚」,乃又言:「後桓溫將以浩為尚書令,遺書告之,浩欣然許焉。將答書,慮有繆誤,開閉者數十,竟達空函。大忤溫意,由是遂絕。」姑無論熱中躁進,矯情鎮物者不為,而溫之忌浩,至於毒流後嗣,見下節。又安肯及其身而起用之邪?

  殷浩既敗,桓溫之師遂出。永和十年,二月,溫統步騎四萬發江陵。見第三章第九節。水軍自襄陽入均口。在湖北光化縣境。至南鄉,後漢縣,魏置郡,晉廢,後復置,在今河南淅川縣東南。步自淅川,以征關中。命司馬勛出子午道。見第四節。別軍攻上洛,見第三章第五節。獲苻健荊州刺史郭敬。進擊青泥,城名,在今陝西藍田縣南。破之。健遣其子生、此據《溫傳》,《載記》作子萇。弟雄《載記》雲率雄、青等。眾數萬屯嶢柳愁思塠《載記》作堯柳城愁思唯,在藍田東南。以距溫。溫軍力戰,生眾乃散。《本紀》:四月,溫及苻健子萇戰於藍田,大敗之。雄與溫弟沖戰於白鹿原,《地形志》:在藍田。又為沖所敗。《本紀》在六月,雲王師敗績。《載記》同。案雄苟敗,未必能再馳襲司馬勛,《溫傳》恐不足信。

  雄馳襲司馬勛,勛退次女媧堡。未詳。溫進至霸上。在長安東。健以五千人深溝自固。居人皆安堵復業。持牛酒迎溫於路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圖今日,復見官軍。」初溫恃麥熟,取以為軍資,而健芟苗清野,軍糧不足。

  九月,收三千餘戶而還。案溫即克長安,關中淪陷久,氐、羌多,亦非旦夕可以清定;而河北、河東,皆為犬羊窟穴,更非荊、襄一隅之力,所能掃蕩也。東西齊力,猶虞不濟,而溫必逼廢殷浩,然後出師,論其形勢,實同孤軍獨進。事小敵如蜀,偷可用也,欲以戡定北方,則難矣。然則溫之無成,亦溫之自取之也。

  姚襄自破殷浩,濟淮,屯於盱眙。見第三章第九節。招掠流人,眾至七萬。流人郭(左夅右攵)等執堂邑內史劉仕降於襄。此據《載記》。《本紀》:永和十年,五月,江西乞活郭敞等執陳留內史劉仕而叛。疑仕為陳留內史,而時在堂邑也。堂邑,漢侯國,後置縣,晉升為郡,故城在今江蘇六合縣北。朝廷大震。以吏部尚書周閔為中軍將軍,緣江備守。謝尚亦自歷陽還衛京師。歷陽,見第三章第九節。襄將佐、部眾皆北人,咸勸襄北還。

  永和十一年,四月,襄寇外黃,漢縣,在今河南杞縣東。為晉將高季所敗。襄收散卒,勤撫恤之,復振。十二年,三月,襄入許昌。先是周成反,襲洛陽,河南大守戴施奔於鮪渚。永和十年正月。鮪渚,在河南鞏縣北。及是,襄將如河東,以圖關右,自許攻洛陽,逾月不克。桓溫請修復園陵,移都洛陽,表疏十餘上,不許,而以溫為征討大都督,督司、冀二州,委以專征之任。溫遣督護高武據魯陽,見第四章第二節。戴施屯河上,勒舟師以逼許、洛。

  四月,溫自江陵伐襄。八月,戰於伊水北,大敗之。襄走平陽。見第二章第二節。徙其眾三千餘家於江、漢之間,執周成而歸。使毛穆之、陳午、戴施鎮洛陽。姚襄尋徙北屈,漢縣,今山西吉縣。進屯杏城。見第三章第八節。時苻健已死,子生嗣偽位。襄攻其平陽大守苻產於匈奴堡。胡三省曰:在平陽見安帝義熙十二年《注》。苻柳救之,為襄所敗,引還蒲阪。見第三章第四節。襄遂攻堡,克之,殺產。遣使從生假道,將還隴西。生將許之。苻堅諫,乃止。命將張平御之。平更與襄通和。襄遣其從兄蘭略地鄜城,漢鄜縣,後漢省,在今陝西洛川縣東南。兄益生及將軍王欽盧招集北地。見第二章第二節。生遣苻飛距戰,蘭敗,為飛所執。襄進據黃落。聚名,在今陝西同官縣南。生遣苻黃眉、苻堅、鄧羌率步騎萬五千討之。戰於三原,今陝西三原縣東北。苻堅於此置三原護軍,後周乃置縣。斬襄。襄弟萇,率諸弟降生。時昇平元年五月也。六月,而苻堅殺生自立。

  石趙之亂也,段勤鳩集胡、羯,得萬餘人,保枉人山,在今河南濬縣西北。自稱趙王,附於慕容俊。俄為冉閔所敗,徙於繹幕。漢縣,在今山東平原縣西北。僭即尊號。俊遣慕容恪擊閔,慕容垂擊勤。恪禽閔,進據常山,見第三章第四節。勤懼而降。王午據魯口,城名,在今河北饒陽縣南。稱安國王。死,呂護襲其號。恪進攻之,護奔野王。《通鑑》在永和十年三月。

  晉寧朔將軍榮期,以彭城、魯郡叛歸俊。蘭陵、濟北、建興諸郡皆降。蘭陵,晉郡,在今山東嶧縣東。濟北,漢國,在今山東長清縣境。建興,未詳。苻生河內、黎陽大守,亦以郡歸俊。《通鑑》在永和十一年二月。河內,見第二章第二節。黎陽,見第三章第四節。永和十一年,十二月,慕容恪寇廣固。十二年,五月,段龕敗之,恪退據安平。見第二章第三節。後復攻之。朝廷使荀羨救之。次於琅邪,見第二章第三節。不敢進。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