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中心是自戀發育固著
2024-10-08 17:07:22
作者: 蘇菲雅 姚彥宇
自我中心,從心理動力的角度看,是全能自戀發育固著導致的病理性自戀。
精神分析認為,嬰兒早年會處於一種自認為自己是世界中心的狀態,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跟自己的行為或感受有聯繫,這種狀態就叫全能自戀狀態。比如,認為是自己的哭聲召喚出了給自己提供奶水的乳房,認為是自己的笑召喚出了包裹著自己的溫暖懷抱,認為是自己的憤怒和掙扎控制著那個束縛著自己的「工具」把自己放回床上。他們的心思只會本能地放在一件事情上:如何有效地操控世界讓自己覺得舒服。
可隨著嬰兒長大,一方面Ta會發現外部世界經常「失控」,不願服從自己的感受和行為驅使,另一方面客體恆常性的認知升級,讓Ta意識到,無論自己哭不哭,提供奶水的媽媽都是存在的。發現外物並非因自己而存在並受自己控制,嬰兒的全能自戀便會受挫,此時Ta體驗到了恐懼和焦慮。
此時,照料者的不同反饋,會導致嬰兒對世界和他人的認知有截然不同的發展方向,嬰兒認知逐漸貼近現實的,就是全能自戀成功向健康自戀發育的人。他們會變得自信、有同理心且靈活,容易和他人相處。而認知越來越偏離現實的嬰兒,則是全能自戀固著的病理性自戀者,自我中心、易情緒化且刻板,情緒價值極低,很難與他人相處。
健康自戀者的養育者是怎麼幫助嬰兒從全能自戀發展為健康自戀的呢?
他們會在嬰兒有挫敗感後,通過及時回應和共情安撫,緩和嬰兒的挫敗感。比如嬰兒撞到床沿後,發現無論怎麼做都很痛、很難受,Ta就會通過哭來發泄無力感和恐懼。此時如果媽媽馬上過來,然後抱起嬰兒,幫Ta揉揉撞到的地方,再拍拍Ta的背,安撫Ta的情緒,嬰兒會發現,原來糟糕感受是能通過被媽媽照料而消解的,而且媽媽是能很快出現的。那嬰兒下次再撞到床沿時,Ta體驗到的無力感和恐懼感就會減弱許多。
幾乎每一個自戀程度足夠健康的成年人,都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有挫折,但也有養育者的及時安撫和照料,所以在成長過程中他們有勇氣直面失控的外界,不斷嘗試和學習如何用正確的方式「控制」人、事、物,再在一次次成功和失敗「控制」外界的過程中,建立起對人、事、物的客觀認知,以及對自己的客觀認知。
那病理性自戀者的養育者是怎樣阻礙孩子的全能自戀健康發展的呢?這種情況分兩類,一類是養育者忽視孩子受挫後的情感需求;另一類是養育者過度保護孩子,壓抑孩子獨立能力的發展。
比如嬰兒撞到床沿後,無論Ta怎麼哭,媽媽都不出現,或者媽媽出現後不僅不安撫他,反而帶著憤怒情緒訓斥他,這就是忽視嬰兒受挫後情感需求的養育方式。嬰兒會發現,糟糕感受是一個很可怕的東西,出現了就很難消失,而且一種糟糕感受還會引發更多糟糕感受出現。那以後再遇到失控的挫折,嬰兒就很容易持續處於自戀性暴怒的狀態中,表現出對外界和對身邊人極強的恨意和憤怒,妄想通過毀滅外界的人、事、物,消除自己不舒服的感受。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對挫折會極度敏感。遇到可能失控的情況,他們往往會把責任丟給別人,讓別人代勞。無人可利用時,他們要麼會主動尋求失敗結果,要麼會通過酗酒等自我麻醉的方式讓時間給出一個結果。他們遭遇挫折了,則會仇恨他人、仇恨社會,而少有從自身找問題並加以改正。因此,這類人對自己的看法是極不客觀的,在這類人的認知里,會執拗地認為自己就是天選之子,只是外界的人故意使壞,自己才那麼不幸。
小正的家庭就是這樣的情況。小正媽媽在生完小正後就發現小正爸爸出軌了,他們經常吵架。在小正媽媽的整個哺乳期,雙方都處於冷戰狀態。小正媽媽不想讓自己父母擔心,所以沒有跟父母說這件事。幫小正媽媽帶小正的是小正的奶奶,小正媽媽自然也不好去跟她說這些事。小正媽媽的這些心事和情緒都壓在自己心裡,導致她越來越情緒化,經常喜怒無常,莫名其妙地就會訓斥小正,訓斥完又會立馬哭著向小正道歉。這種情緒狀態,讓小正的早年環境中充滿了各種不可控的可怕情緒。因此小正對身邊人的態度總是帶著恨意和憤怒,這是對早年情緒化養育者的恨意。
養育者過度保護導致病理性自戀則是這樣的,比如嬰兒走到床沿邊,還沒有撞到床沿,父母立馬跑過去把Ta抱回床上。這種父母由於時刻擔心孩子受挫而給予孩子過度保護的方式,就是過度保護的養育方式。採取這種養育方式,孩子不會像被忽視情感需求的孩子那樣,看到一個恐怖和充滿敵意的世界,但他們會看到一個被過分簡化的世界。由於被養育者過度的遷就和保護,他們會根據自身家庭經歷,總結出很多簡單粗暴的規律,比如只要我不開心別人就會聽我的、我得不到的別人也不應該得到、最好的東西應該先給我等。當他們拿這些規律去其他關係中實踐,比如跟幼兒園的小朋友相處時,他們會發現有的人會按照這些規則對待自己,有的人不會按照這些規則對待自己,於是他們今後建立關係努力的方向,就變成了篩選出會按照這個規則「正確」對待自己的人,或者是改造別人,讓別人按照這些規則對待自己。而不是像健康自戀者那樣,會通過他人的反饋,改造自己的認知,進而理解世界和人的複雜性。
這樣的孩子,由於經歷里被他人按照自己理解的規律「正確」對待的成功經驗豐富,他們對於自己總結的簡單規律的真理性是十分自信的,主見不強的人很容易被他們改造為會按照他們的期望去對待他們的人。同時,父母過度保護的背後,是對脆弱自我的投射。也就是父母之所以過度保護孩子,是由於父母本身過於脆弱,所以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也跟自己一樣脆弱。有脆弱自我的父母,往往就會有一個不獨立的孩子。因為孩子獨立,意味著孩子可能離開父母,這是脆弱的父母潛意識無法承受的打擊。迎合父母潛意識期望的孩子,不會去發展自己獨立的能力,反而會發展依賴或說「寄生」他人的能力。
因此,被過度保護的孩子,比起自己獨立,他們往往更擅長通過控制他人,逼他人獨立,好讓自己依賴。父母傳承下來的心理動力,導致他們更傾向於運用自己總結的刻板規律控制他人為自己付出,而非尊重他人並建立平等的關係。
無論是受挫後的情感訴求被忽視,還是被過度保護,病理性自戀的人,都會對這個世界存在不切實際的幻想,且要求身邊的人按照其願望行事,對這個世界存在理想化的想像。而這個世界往往是很殘酷的,它從來不會遷就任何一個人的意願,不過也不會刻意針對某一個人。但病理性自戀的人卻會由於世界和他人不受其控制,總會覺得身邊的人和這個世界都在故意跟他們過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