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亞述帝國對戰西周(一):弓手部隊與甲士
2024-10-08 17:05:11
作者: 冷兵器研究所
在大秦對抗馬其頓、漢朝對抗羅馬之類的網絡熱門話題後,西周跟同期的亞述帝國在戰場上孰強孰弱又成了一個新的爭論熱點。按照一些人的說法,在秦朝以前,中東地區在軍事體系上一直強於東亞地區,華夏是到了秦漢之際才慢慢追趕上來的。事實真是如此嗎?
由於亞述人喜歡用各種碑刻吹噓自己的武功,通過考古很容易就能得知他們的軍事體系。從考古研究的成果上看,亞述人有著很明確的兵種分工,比東方更早地建立了成體系的騎兵部隊,經過提格拉-帕拉薩三世的改革,他們還建立了工兵和輜重兵隊伍。而且,他們也比西周人更早開始使用鐵器。
如果仔細探究,我們會發現另一個問題:比起商朝、周朝的軍隊,在亞述帝國的軍隊中,步兵的主體竟然是弓箭手而非近戰步兵,身著亞麻甲的重裝弓箭手才是亞述軍隊的精華。號稱善戰嗜血的亞述人為何如此不重視近戰呢?
由於中東各邦的貴族、祭祀、大地主階層在當地綿延數千年,勢力盤根錯節,亞述人在進行征服的時候雖然也曾有殘酷的殺戮,但更多是採取安撫的手段,尊重當地既得利益者的特權。這樣一來,由來已久的土地兼併問題就延續下來了,帝國因此無法獲得充足的自耕農兵源,而貴族們只願意充當地位高的戰車兵或騎兵,不願意充當步兵。
因為缺乏能夠在戰場上捨生忘死的近戰步兵兵源,亞述人才更加重視遠攻武器,他們在進攻要塞時經常讓弓手站在攻城車上與敵人城頭的弓箭手對射。然而,奢靡享樂的貴族們占用了帝國大部分的資源,限制了帝國冶鐵和青銅產業的規模,因此即便弓兵是亞述帝國步兵的主體,他們仍大量使用石質、骨質的箭頭,只有地位高的重裝弓箭手能用上銅鐵製成的箭頭,殺傷力十分有限。
相比之下,西周軍隊又是怎麼樣的呢?其他方面且不論,我們來說說作為國之柱石的重裝步兵。
在西周時期的車戰中,步兵和戰車是分別配置的。《孟子·盡心》中說:「武王之伐殷也,革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呂氏春秋·簡選》亦說:「武王虎賁三千人,簡車三百乘,以要甲子之事於牧野。」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知道每乘戰車的甲士數:每乘10名甲士,故300乘便有甲士3000人,戰車5乘組成1隊,25乘為正偏,100乘為1師。另外,有2倍於車兵的徒卒獨立編組,一般在車戰中協同戰車作戰。
顯然,西周是有充足的甲士來輔助戰車部隊的,他們來源於西周的國人階層。西周的國人類似古希臘城邦的公民,地位比野人高,屬於特權階層,但不能完全脫離農業生產,一般處於富農階層。通過戰爭,他們能夠獲得包括奴隸在內的各種戰利品,因此對自己的國家有很強的認同感。
周厲王專斷獨裁,引發國人暴動,隨後周公、召公、共伯和在國人的擁戴下一同建立了共和政治,這種與西方古典時代的民主政治非常相似的共治持續了一段時間,共伯和的地位就如同古希臘、古羅馬的執政官。可以看出,西周時期君主的權力實際上還較為有限,需要與國人聯合治政。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
西周王朝僅僅在王畿就擁有宗周6師、成周8師,每師3000人,合計4.2萬人,其中戰車1400乘,甲士1.4萬人,這還不算各諸侯國的力量。諸侯國也都採用與周王室類似的制度,包括國人制度。眾所周知,在西周時期,齊、楚、晉等都是千乘之國,即國內擁有戰車千乘之多,實力強勝。到了牧野之戰及周公東征之後,周王朝的武德便主要通過各諸侯國體現了。
從另一個角度說,西周時期周王室的分封其實是武裝殖民。在西周時期,周王室通過分封逐步地把中原腹地的夷狄部落消化;到了春秋時代中後期,楚國向南,晉國向北,秦國向西,齊國向東,華夏族的基本生活空間得以奠定。由此可見,以大量甲士為基礎又敢於肉搏死斗的國人軍隊擁有多麼可怕的擴張能力。
反觀亞述帝國,即便是在巔峰時期,舉國之兵也很難達到10萬人。而且,亞述雖然在新亞述時代組織體系有所進步,不再是城邦聯盟的性質,但境內民族眾多,管理體系依舊跟不上,對很多邊區的控制力還是比不上周王室對諸侯國。即便不討論動員能力的差距,以軍隊的組織而言,也很難想像亞述的弓手部隊能夠擋住西周的甲士衝鋒。至於亞述人聊勝於無的騎兵優勢,我們只能說,到了騎兵在戰爭史上獲得了決定性地位的時候,亞述已經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