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定輸贏:人類戰爭史上,食物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2024-10-08 17:04:58
作者: 冷兵器研究所
戰爭從來不僅僅是刀光劍影的廝殺,很多因素都決定著戰爭的勝負,其中相當重要的一個就是軍隊的食物供應。如果說軍人是戰爭機器上的零配件,那麼食物就是驅動戰爭機器運行的燃料,食物供應是軍隊戰鬥力和作戰半徑的重要保證。中國的古話「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正充分說明了食物供應的重要性。如果不能做好充分的軍糧供應準備,想贏得戰爭就是天方夜譚。
請記住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在古代,由於生產力和組織力都不夠發達,發動一場戰爭前都要先做海量的後勤準備,有時候,軍隊糧食的供應甚至會成為一場戰爭的決定性因素。
比如秦昭襄王時,秦、趙兩國在長平展開戰略決戰,最終秦軍大勝。這場勝利與其說是因為秦軍的戰鬥力更強,倒不如說是因為秦軍的策略更對。當時雙方近百萬大軍在長平僵持了5個多月,秦軍使盡渾身解數,軍事、外交、間諜等各種手段都用上了,但距離戰爭結束貌似還是遙遙無期。其間,秦軍曾派出精兵截斷趙軍的糧食供應,並將趙軍分割,但是趙軍原地築壘堅守,後方也在拼命往前支援,秦軍依然無法取勝。最危急的時刻,秦王親自趕赴鄰近戰場的河內郡,給當地百姓加封爵位一級,徵調郡內所有15歲以上的青壯年到長平,以攔截趙國的援軍和糧運,這個舉措為秦國最終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創造了條件。趙軍斷糧40多天後,士兵開始相互殘殺為食,主將趙括不得已率軍突圍,最終被射殺,無力再戰的趙軍棄械投降。
但是,像這樣嚴重依賴後方供給的長期戰爭會給國力造成嚴重的消耗。漢武帝時期,反擊匈奴的戰爭持續了44年之久。在廣袤的草原上,漢軍根本沒有可靠的糧食供應,朝廷必須事先為遠征軍準備大量的糧秣。數經血戰後,「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但也使得「海內虛耗,戶口減半」,各地「盜賊滋起」,如果不是漢武帝和其後繼者認識到問題所在,及時更改了執政路線,讓百姓休養生息,西漢這個強盛的朝代說不定就提前滅亡了。
更慘的是東晉與南朝的北伐戰爭。當時的北方各個民族政權林立,相互混戰,南方政權雖只有半壁江山,但勝在大部分時候都比較穩定,更能夠專注於發展,於是很快積攢起強大的軍事實力,數次發動北伐戰爭。南方政權北伐是為收復故土,自然不能劫掠當地百姓的糧食,所以每次北伐都要先積聚糧草。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軍隊只能靠水路進行大規模運輸,於是當時的南軍北伐就形成了這樣的規律:至少提前一年囤積糧草,然後趁著第二年春天水漲時節,沿淮泗逆流北伐。
南軍往往一開始進軍神速,一過黃河,舍舟上陸,其依賴河流的弊端就顯露出來了——黃河以北河流稀少,且水量較小,運輸的困難瞬間增加。更可怕的是,黃河流域的河流冬天會結冰,所以到了冬天,南軍的補給和援兵一旦跟不上,北軍就趁勢越過封凍的河流發動反攻,南軍往往因此大敗虧輸。形勢不好時,北軍還會順勢殺到南方。宋文帝劉裕的北伐就是因為這樣被北魏打得「百守千城,莫不奔駭」,以致「傾資掃蓄,猶有未供,於是深賦厚斂,天下騷動」。從東晉到南北朝大概270餘年,大規模的北伐戰爭有9次,除了劉裕的北伐比較成功,其他基本都以大敗告終,雖然導致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後勤供給始終都是一大掣肘。
到了近代,特別是在文藝復興運動後17—18世紀的歐洲,因為戰爭形式的演變和戰爭規模的擴大,發動戰爭前,歐洲各國都不得不先精心籌劃建立補給站,開闢補給線,以此來保證軍隊的食物供應。這樣,作戰前就必須先進行長時間的謀劃,而軍隊嚴重依賴補給站的情況也使得快速攻擊和長途行軍變得不太可能,戰爭開始曠日持久,時人甚至將這一時期的戰爭稱為「烏龜的競技」。
在這一時期的幾次典型戰爭中,譬如荷蘭和西班牙之間的八十年戰爭、爆發在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三十年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以及後來的美國獨立戰爭,後勤補給始終決定著戰爭進程。特別是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英國的陸海軍戰鬥力都很強,理論上可以輕易平定叛亂,但是數萬英軍孤懸海外所需的糧草數量實在太過龐大,他們不得不維持一條長達4800公里的補給線。戰爭後期,法國、西班牙、荷蘭紛紛介入戰爭,英國再家大業大也經不住這麼消耗,結果吃了一兩場敗仗後,英軍就輸掉了整場戰爭。
戰爭造成的損耗如此巨大,發動戰爭者就會想盡一切辦法轉嫁負擔。這種做法文雅點說是因糧於敵,說白了就是殺入敵境後,靠繳獲和搶掠敵國的糧食來滿足自身供應。這種方法能夠節省很多的軍費,同時因為後勤壓力驟降,在進攻作戰時能夠大幅提高進攻的速度,只要前方有足夠的的食物,作戰範圍幾乎不受限制,這也是為什麼亞歷山大能帶領數萬精兵連續作戰10年,縱橫萬餘里,從希臘一路打到印度。
但是,一旦軍隊停駐下來,如果仍依賴這種方式,就會釀成嚴重的後果。古時生產力低下,通常土地的產出物除了供應當地人民食用外,就只有少量的盈餘。這種情況下突然來了數萬大軍,不啻發生了蝗災,當地的餘糧很快就會耗盡,物價也會飛漲。缺乏食物的占領軍會毫不客氣地搶奪居民的口糧,沒有什麼比這種行為更能激起激烈抵抗的了。
舉個例子。1494年,法王查理八世介入義大利戰爭,有英法百年戰爭的歷練和瑞士傭兵的加持,法軍如入無人之境。8月底出發,次年2月就打到了義大利南端的那不勒斯,查理八世加冕為那不勒斯國王。法國獨霸那不勒斯的行為激起了眾怒,威尼斯、教皇國、西班牙和神聖羅馬帝國結成同盟,截斷了那不勒斯法軍的補給線,法軍沒辦法,只能從當地人的口中搶奪糧食。本來法軍橫徵暴斂的行徑已經讓當地人怒火衝天,現在簡直是不讓活了,於是那不勒斯爆發了全民起義,到處攻擊法軍,法軍抵抗不過,不得不倉皇撤離。1495年7月,撤退路上的法軍先後經過福爾諾沃戰役和塞米納拉戰役兩場硬仗,精銳的敕令騎兵和驍勇的瑞士步兵拼死奮戰,只不過逃跑路上缺乏糧餉,再加上梅毒流行,殘餘法軍還是在半路崩解了,回到法國的查理八世幾乎僅以身免。
歷史演進到18世紀末,法國爆發大革命,整個國家都陷入混亂中,舊體系的崩潰也波及了軍隊的供給體系,法軍不得不自力更生,開始自行徵集糧食。最初,法軍也許是迫不得已,但是很快他們便將其發展成有組織的系統。每個連隊都會有一個8~10人的糧秣徵集隊,徵集隊在行軍隊伍的後方分散開來,就地徵集糧食,有時會給付金錢,但是更多時候是打個承諾戰後償付的白條,是否真會賠付就只有天知道了。最後,徵集隊會把糧食統一分配給整個連隊。這樣的做法相比毫無章法的劫掠大大減少了浪費,也提高了效率,影響也沒那麼壞。這些糧秣徵集隊都成了善於尋找隱藏食物的專家。當時的一位法軍士兵說:「居民將所有東西埋在森林或房屋地底下,在費了一番功夫後,我們發現了藏匿處,找到了各種糧食。」
當絕大部分的後勤壓力轉嫁給戰區的百姓後,只需攜帶少量糧彈輕裝上陣的法軍變得十分敏捷,機動性和作戰半徑大大提升。行軍途中法軍分散覓食,以超乎時人認知的速度到戰場附近集結,各個擊破敵軍。就這樣,法國一連5次擊敗反法同盟,一時間風光無限,成了歐洲大陸的主宰。
但是這種方法並不是總能奏效。1812年,拿破崙策劃入侵俄國,根據他一直信奉的「軍隊靠它的胃作戰」的信條,戰爭爆發前法軍也囤積了巨量的糧食,同時準備了不計其數的馬車用來輸送。但是,俄國廣袤的領土和堅決的抵抗決心顯然超出了法軍預料。俄軍一方面避免正面決戰,派出輕裝部隊不斷襲擊法軍的補給線和後方,一方面動員民眾堅壁清野,使得法軍既無法捕獲敵軍主力,又無法獲取補給。9月14日法軍占領莫斯科後,俄國人的一把大火實際上徹底斷絕了法軍贏得戰爭的希望。戰事遷延至10月19日,隨著冬季的來臨,拿破崙不得不下令撤退。
這大概是史上最悽慘的撤軍,除了核心精銳,法國軍隊組織解體,軍紀蕩然無存,所有人如同牲畜一般但求苟活,吞下所有能夠找到的食物。但死亡始終如附骨之蛆,如影隨形,飢餓、寒冷、疾病隨時都會吞噬生命。一旦士兵掉隊,尾隨的哥薩克騎兵會毫不猶豫殺死他;如果被當地農民捕獲,也會被折磨致死。到12月,法軍撤出俄羅斯的只剩2.5萬餘人,屍體和丟棄的武器裝備在身後幾乎鋪成了一條道路。有不少人提到,法軍是敗於俄羅斯的「冬」將軍,但這種說法並不準確的。1812年俄羅斯的冬天實際上比往年來得要晚,只是11月的天氣比往年更為寒冷。毫無疑問,是俄羅斯避免決戰和堅壁清野的策略擊敗了法軍,隨後到來的寒冬只是大大加速了這一進程。
法軍這種用白條徵集食物的方法雖然弊端如此之大,但是作為一種轉嫁戰爭成本的方法,一直屢見不鮮,後世日軍使用的臭名昭著的軍票就是最典型的一個變種。
19世紀以前,因為不能及時獲取新鮮的食材,歐洲地區的軍隊供給系統發放給士兵的食物,特別是發放給海軍的食品堪稱恐怖:肉食是又咸又乾的陳年殭屍肉,據說克里米亞戰爭時期英軍供應給士兵的牛肉還是拿破崙時期生產的,食用前必須先打桶水浸泡去除鹽分,然後才能入口;餅乾上爬滿象鼻蟲,好不容易清理乾淨,咬一口,說不定裡面還有一條蛆蟲;奶酪更是硬得能夠雕刻紐扣;至於海軍,出海後的淡水會迅速變得發黏,散發異味。如此糟糕的飲食導致當時各國海軍的非戰鬥減員率高得驚人,再加上極低的待遇,根本沒什麼人願意加入海軍。即便是縱橫四海的英國海軍,也要在軍艦靠港後靠軍官帶隊到岸上強拉商船水手入伍,以此補充兵員。
陸軍在外作戰時獲取的食物也好得有限,而且費勁力氣供應前線或者搶掠到的食物非常容易腐敗變質,這一切都在呼喚一種更好的食物出現。
1795年,為了改善戰時軍人的伙食,法國政府懸賞1.2萬法郎,徵求一種便於長期貯存和運輸食品的方法。最終拿到賞金的是一位名叫尼古拉·阿佩爾的廚師,受益於平時的經驗,經過長期實驗,他發現了一種貯存食物的好方法:將處理過的食物裝進廣口玻璃瓶中,再用軟木塞封住瓶口,放進沸水中加熱一定的時間,再次用細繩和蠟將瓶口徹底密封,既可長期保存食物風味不變,還便於運輸存儲。1810年,這種方法通過了法國政府的驗收,尼古拉·阿佩爾拿到了這筆相當於今天150萬元人民幣的賞金,同時也同意不在法國申請專利。不過,就在當年8月,英國商人彼得·杜蘭特就以幾乎完全相同的技術在倫敦從英王喬治三世手中拿到了專利許可,1812年又以1000英鎊的價格將這項專利賣給了布萊恩·唐金和約翰·霍爾。這兩人將這項技術進行了改良,用鍍錫鐵罐代替了玻璃罐,並在倫敦開辦了世界上第一家商業罐頭廠,1813年開始給英國海軍供應罐頭。
長期以來,人們都認為是杜蘭特偷了尼古拉的技術,不過據後世研究,杜蘭特應該是受尼古拉委託在英國申請專利再出售獲利。尼古拉曾在1814年借著拿破崙第一次被趕下台的機會到倫敦去,大概就是去收取應得收益的,不過看起來他是被欺騙了,只好兩手空空回到了法國。
罐頭剛開始出現時,因為生產成本高被視為奢侈品,一般只供應精英部隊和探險隊。不過,此時的技術還不夠成熟,罐頭是用鉛錫合金焊接密封的,這就留下了兩種致命缺陷:一、焊接密封會留下不少縫隙,罐頭容易腐壞變質;二、用合金焊接會致人鉛中毒,這導致了後來的一次慘烈事故。
1845年5月,英國海軍部授命探險家約翰·富蘭克林率領133名官兵乘「幽冥號」及「驚恐號」開拓「西北航道」。此前,針對這條航道曾有57次失敗的探險,為了奪取這頂人類地理發現史上最後的皇冠,英國人的準備不可謂不充分。富蘭克林是參加過拿破崙戰爭的老兵,此前曾經到過北極地區探險,麾下都是經驗豐富的水兵,不少人還參加過不久前的鴉片戰爭。他的2艘船都裝備了當時最先進的蒸汽機,具備一定的破冰能力,還有前所未有的熱水管供暖系統。船上儲備了包括8000聽罐頭在內的各種食物,可供全體船員食用3年之久。除此之外,船上甚至還有一個藏書2400餘冊的圖書館。有了如此豪華的配置,在時人眼裡成功是必然的。
5月19日,船隊從倫敦出發。7月26日,士氣高昂的探險隊在加拿大巴芬灣遇到了2艘捕鯨船。在捕鯨船的幫助下,他們將航海日誌交給海軍部,之後就消失在世人的眼裡。
1848年至1859年,英國海軍部和富蘭克林的夫人先後派遣了40多個救援隊進入北極地區搜索,即便損失了遠超富蘭克林探險隊的人員和船隻數量,搜救隊也沒有救回一人。根據找到的遺體和包括手稿在內的遺物,以及後世的調查發掘,人們大致還原了探險隊全軍覆沒的經過。
一開始,探險隊的工作進行得很順利,他們成功挺進到北緯77度圈,並於1946年9月來到威廉王島外海。在這裡,船隻被牢牢凍住,從此再未脫困。原本船上的物質足夠他們支撐一段時間,然而攜帶的罐頭有一半已經壞掉,用於預防壞血病的果汁也變質了。1947年6月11日,剛過完62歲生日並仍堅信船隻很快會脫困然後繼續西行的富蘭克林去世了,剩下的人處境更加艱難。不久,2艘船被浮冰擠破。第二年春天,剩餘的105人決定棄船逃亡。然而,長期缺乏新鮮食物讓大部分船員得了敗血症,食用含鉛的罐頭又讓他們鉛中毒,上岸後的船員在飢餓、寒冷和鉛中毒導致的瘋狂中自相殘殺,甚至出現了同類相食的慘劇。所有人陸續死亡,手稿上記錄的時間最終停留1848年4月25日。
1846年制罐機的發明和1858年開罐器的發明,讓人們不用再擔心鉛中毒的問題,也能便捷地食用罐頭,罐頭的生產成本也大幅降低,從奢侈品成為平民食品。
隨著時間的推移,軍隊和戰爭的規模越來越大,軍隊的作戰半徑也越來越大,強國的軍隊能夠在全世界範圍內全天候作戰。這一切,都得益於因科技的進步得到大幅改善的軍隊食物供給:罐頭的出現解決了食物生產和存儲的問題,火車和汽車的出現則解決了食物長途運輸和終端輸送的問題。從此,有完整食物供應體系的軍隊中的士兵,基本不用太過擔憂要餓著肚子在前線作戰了。